鲜为人知的开国中将苏静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将苏静关于四野战史的长篇发言大约三个月后,苏静收到《第四野战军战史》送审稿。
苏静读完,发现该送审稿完全没有接受他的书面意见。
苏静认为该稿仍然回避了一些重大问题。
1997年3月27日,四野战史编写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苏静有一个长篇发言(以下是苏静发言的记录稿)。
上次我提了个书面意见,解放战争初期这一部分,史料史实列得不够准确全面,全然没有引起编写组同志的注意,没有提,也没有改。
我提到,关于东北局初期的工作方针是有分歧的,这一点,我过去了解一些,也听了陈云同志讲过一些,也看了陈云同志的说明,确实有分歧。
陈云同志在编审《辽沈决战》一书中说,东北局当时执行的是通过夺占大城市和铁路干线,独霸东北的方针,许多同志不同意这一观点。
陈云同志说,大城市谁不要,问题是当时要得到要不到的问题。
所以他说:1948年有个决议指出,东北局初期的指导方针有错误,这是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以下我讲一讲几个有分歧的问题。
一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问题。
你们刚才在说明中讲到,说是中央和毛泽东给东北局没有这个批示,没有这个提法,这个我显然不同意。
为什么呢?我在那里亲眼看到了,而且1962年的《四野战史稿》,就专门有这个题目,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并不是现在才发现的。
这个“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当时我觉得挺好,觉得比农村包围城市提法更符合东北的实际。
而且中央和毛主席给东北的批示,也是这个主要精神。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写给重庆代表团也是一个事实。
但是,比较有常识的人也可能理解,写给毛泽东这个“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是要谁执行的?要在重庆执行吗?显然不是。
当然是要东北执行,这是针对东北说的嘛!如果说没有给东北的批示,是说不过去的,中央的一些指示,我也亲眼看了,当时在东北的领导陈(云)、高(岗)、洛(甫),就东北敌我斗争形势向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的意见都有这个精神,你们大家可以想一想看,那个时期讲这两句话,说是为了让苏军顺利撤退,这个能说得通吗?苏军撤退还用得着“让”?你还要去占领两厢,对苏军来说,那个时期我是知道的,我们在城市里头,他还想用机关枪赶你出去,说“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让他能顺利出去,这个不符合实际。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至今已100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已召开了 19次。
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由党员中选出的优秀代表参加。
大会结束之时,又从代表中选举出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党的中央委员会。
对于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人们历来特别关注。
而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1360位开国将帅在中央委员会的历任情况,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和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来浅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历任情况,以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开国将W在拓届中央委员会的任职情》(上)文丨欧阳青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朱德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 6月18日至7月11日通过共产国际的帮助在 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 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142人。
党的六大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大会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 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 确的回答。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主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三中格_推奇全会。
全会根据六大以后党的中央委员的牺牲和病故等变化情况,补选了中央委员7人、中央候补委员8人。
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
1934年1月15日至18曰,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主持会议。
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增选为中央委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党史博采》│2021第06党的十一大,拨乱反正,一些曾被打倒的老将重又进入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党员。
大会是在揭批“四人帮”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邓小平为大会致闭幕词,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大会选出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1人,候补委员132人。
进入第十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开国将帅: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叶剑英、汪东兴。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委员:韦国清、乌兰夫、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陈锡联、苏振华、李德生、余秋里、汪东兴、张廷发、徐向前、聂荣臻。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赛福鼎·艾则孜。
中央委员63人(按姓氏笔画排序):元帅4人: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大将3人:罗瑞卿、萧劲光、粟裕。
上将22人:王平、王震、韦国清、乌兰夫、叶飞、吕正操、刘震、许世友、陈奇涵、陈锡联、苏振华、李达、李志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宋时轮、张爱萍、萧华、萧克、韩先楚、彭绍辉。
中将18人:王诤、王必成、王恩茂、孔石泉、刘兴元、杜义德、苏静、余秋里、张才千、贺诚、秦基伟、聂凤智、曹里怀、梁必业、曾绍山、曾思玉、廖汉生、赛福鼎·艾则孜。
少将10人:马辉、尤太忠、任荣、江拥《党史博采》│2021第06期辉、李水清、李德生、汪东兴、张廷发、张铚秀、周纯麟。
1961年晋升少将1人:任思忠。
1964年晋升少将5人:王猛、刘光涛、张玉华、铁瑛、郭玉峰。
中央候补委员3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上将2人:邓华、唐亮。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1986年6月起,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集》,其中的开国中将就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3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13—40卷》收录的开国中将也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按姓氏笔画,177名开国中将的排序如下: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从洲、孔石泉、孔庆德、甘渭汉、卢胜、田维扬、邝任农、皮定均、成钧、毕占云、匡裕民、朱明、朱辉照、向仲华、庄田、汤平、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兴元、刘先胜、刘志坚、刘转连、刘金轩、刘昌毅、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孙毅、孙继先、朵噶·彭措饶杰、杜平、杜义德、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苏 静、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旷伏兆、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何德全、邱会作、邱创成、余立金、余秋里、张震、张藩、张才千、张天云、张仁初、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张祖谅、张翼翔、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庆先、陈先瑞、阿沛·阿旺晋美、林维先、范朝利、欧阳文、欧阳毅、罗元发、罗舜初、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希汉、周志坚、周赤萍、周贯五、冼恒汉、郑维山、胡奇才、赵镕、赵启民、钟汉华、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贺诚、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莫文骅、聂凤智、聂鹤亭、顿星云、晏福生、钱钧、倪志亮、徐立清、徐深吉、徐斌洲、郭 鹏、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陶 勇、萧向荣、萧望东、萧新槐、黄火星、黄志勇、黄新廷、曹里怀、常乾坤、崔田民、康志强、阎揆要、梁从学、梁必业、梁兴初、韩伟、韩练成、韩振纪、彭林、彭明治、彭嘉庆、覃健、程世才、傅连暲、温玉成、曾绍山、曾泽生、曾国华、曾思玉、谢有法、赖 毅、鲍先志、詹才芳、蔡顺礼、廖汉生、廖容标、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赛福鼎·艾则孜、滕◆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部分排名)。
1. 朵噶·彭措饶杰中将(1896-1957.03.13)2. 覃健中将(1911-1959.07.15)3. 王道邦中将(1911-1959.11.12)4. 张祖谅中将(1911-1961.05.13)5. 朱明中将(1903-1964.01.01)6. 朱辉照中将(1911-1964.04.17)7. 倪志亮中将(1900-1965.12.15)8. 陶勇中将(1913.01.21-1967.01.21)9. 汤平中将(1903.10-1968.01.28)10. 袁子钦中将(1908-1968.02.23)11. 傅连璋中将(1894-1968.03.29)12. 刘培善中将(1912.09-1968.05.08)13. 文年生中将(1907.02.28-1968.06.07)14. 张仁初中将(1909-1969.11.04)15. 谭希林中将(1908-1970.02.19)16. 谭甫仁中将(1910-1970.12.18)17. 聂鹤亭中将(1905-1971.03.13)18. 黄火星中将(1909-1971.04.27)19. 张经武中将(1906.09.03-1971.10.27)20. 周玉成中将(1904-1971.12.09)21. 张国华中将(1914-1972.02.21)22. 曾泽生中将(1902-1973.02.22)23. 梁从学中将(1903-1973.04.07)24. 常乾坤中将(1904-1973.05.20)25. 韩振纪中将(1905-1975.03.03)26. 钟赤兵中将(1914.12-1975.12.20)27. 萧向荣中将(1910-1976.03.23)28. 皮定均中将(1914-1976.07.07)29. 毕占云中将(1903-1977.02.27)30. 匡裕民中将(1907-1977.04.09)31. 田维扬中将(1906-1977.06.11)32. 郭鹏中将(1906-1977.07.16)33. 刘先胜中将(1901-1977.10.12)34. 曾国华中将(1910.10.15-1978.01.03)35. 杨梅生中将(1906.01.02-1978.01.09)36. 王近山中将(1915-1978.05.10)37. 王诤中将(1909-1978.08.13)38. 余立金中将(1913-1978.12.02)39. 廖容标中将(1912-1979.05.02)40. 姚喆中将(1905.09.26-1979.05.27)41. 张天云中将(1913-1980.07.08)42. 萧新槐中将(1907.01.07-1980.08.02)43. 罗舜初中将(1914-1981.02.24)44. 周彪中将(1910-1981.03.20)45. 向仲华中将(1911.08-1981.05.21)46. 杨国夫中将(1905-1982.02.04)47. 邱创成中将(1912.08-1982.02.21)48. 徐立清中将(1910-1983.01.06)49. 何德全中将(1897.09.05-1983.03.20)50. 刘浩天中将(1912-1984.01.09)51. 陈庆先中将(1908-1984.01.19)52. 李成芳中将(1914-1984.01.23)53. 韩练成中将(1909.03-1984.02.27)54. 晏福生中将(1904.02.28-1984.04.07)55. 刘金轩中将(1908.09.18-1984.04.27)56. 李寿轩中将(1906.04.22-1984.09.22)57. 刘飞中将(1906-1984.10.24)58. 顿星云中将(1912.02-1985.01.14)59. 林维先中将(1912-1985.07.28)60. 梁兴初中将(1913-1985.10.05)61. 谭冠三中将(1901-1985.12.06)62. 甘渭汉中将(1908-1986.04.01)63. 李天焕中将(1912-1986.05.19)64. 康志强中将(1912-1986.11.01)65. 钟汉华中将(1909-1987.01.02)66. 韦杰中将(1914-1987.02.03)68. 周贯五中将(1902.10-1987.03.20)69. 刘少文中将(1905-1987.04.10)70. 张令彬中将(1902.06-1987.07.14)71. 谭家述中将(1909-1987.08.11)72. 吴先恩中将(1907-1987.11.01)73. 唐延杰中将(1909-1988.07.31)74. 成钧中将(1911-1988.08.06)75. 周希汉中将(1913-1988.11.07)76. 鲍先志中将(1911-1988.12.30)77. 唐天际中将(1904.10.22-1989.02.20)78. 王必成中将(1912-1989.03.13)79. 赖毅中将(1903-1989.04.26)80. 萧望东中将(1910-1989.05.11)81. 张南生中将(1905.08.24-1989.08.25)82. 温玉成中将(1915-1989.10.29)83. 张翼翔中将(1914.08-1990.04.05)84. 钱钧中将(1905-1990.04.13)85. 孙继先中将(1911-1990.04.13)86. 周赤萍中将(1914-1990.5.29?)87. 刘兴元中将(1908-1990.08.14)88. 程世才中将(1912-1990.11.15)90. 崔田民中将(1912-1991.11.16)91. 冼恒汉中将(1911.9.30-1991.11.19)92. 张达志中将(1911-1992.01.15)93. 赵镕中将(1899-1992.02.07)94. 吴信泉中将(1912.03.26-1992.04.02)95. 聂凤智中将(1913.4?-1992.04.03)96. 韩伟中将(1906-1992.04.08)97. 庄田中将(1907-1992.04.25)98. 刘转连中将(1912.09-1992.10.28)99. 贺诚中将(1901-1992.11.08)100. 詹才芳中将(1907-1992.12.02)101. 李雪三中将(1910-1992.12.22)102. 彭明治中将(1905-1993.05.10)103. 彭嘉庆中将(1909-1993.08.14)104. 陈正湘中将(1911.10.25-1993.12.02)105. 阎揆要中将(1904-1994.03.26)106. 陈仁麒中将(1913-1994.03.27)107. 王紫峰中将(1905-1994.09.30)108. 方正平中将(1909.08-1994.11.05)109. 张才千中将(1911-1994.12.24)110. 丁秋生中将(1913-1995.01.04)112. 曾绍山中将(1914-1995.01.26)113. 吴瑞林中将(1915-1995.04.21)114. 刘道生中将(1915.08.27-1995.05.16)115. 郭化若中将(1904-1995.11.26)116. 陈先瑞中将(1914?-1996.01.10)117. 旷伏兆中将(1914-1996.06.04)118. 徐斌洲中将(1912-1996.12.27)119. 秦基伟中将(1914.11-1997.02.02)120. 赵启民中将(1910-1997.02.07)121. 胡奇才中将(1914.09-1997.07.03)122. 卢胜中将(1911-1997.08.17 )123. 滕海清中将(1909-1997.10.26)124. 万毅中将(1907-1997.10.31)125. 张池明中将(1917-1997.11.08)126. 苏静中将(1910-1997.11.28)127. 曹里怀中将(1909.11.15-1998.05.19)128. 饶正锡中将(1911.05-1998.06.22)129. 王宗槐中将(1915-1998.10.31)130. 余秋里中将(1914-1999.02.03)131. 杜平中将(1908-1999.03.04)132. 刘昌毅中将(1914-1999.11.01)134. 郑维山中将(1915-2000.05.09)135. 莫文骅中将(1910.1.7-2000.05.31)136. 徐深吉中将(1910-2000.08.08)137. 饶子健中将(1909.09-2000.09.25)138. 周仁杰中将(1912.05.17-2001.01.22)139. 王恩茂中将(1913-2001.04.12) 140. 张贤约中将(1911-2002.01.09 )141. 张藩中将(1909.02-2002.03.02) 142. 陈康中将(1911.2.28-2002.05.23) 143. 孔石泉中将(1909-2002.06.22)144. 邱会作中将(1914-2002.07.18)145. 彭林中将(1914-2002.07.24)146. 刘忠中将(1904.08-2002.08.07) 147. 梁必业中将(1916.03.07-2002.10.14)148. 杨秀山中将(1914-2002.11.27)149. 李耀中将(1911-2003.04.09)150. 邝任农中将(1910-2003.04.25)151. 欧阳文中将(1912-2003.06.12)152. 孙毅中将(1904-2003.07.05)153. 刘西元中将(1917.3-2003.07.14)154. 袁升平中将(1912-2003.08.27)156. 赛福鼎·艾则孜中将(1915-2003.11.24)157. 吴富善中将(1912-2003.12.31)158. 邓逸凡中将(1912.5-2004.09.03) 159. 吴法宪中将(1915-2004.10.17)160. 周志坚中将(1916-2005.06.09)161. 欧阳毅中将(1910-2005.06.12)162. 王秉璋中将(1914-2005.9.25)163. 刘志坚中将(1912-2006.03.11)164. 黄新廷中将(1914-2006.05.12)165. 饶守坤中将(1915-2006.09.14)166. 廖汉生中将(1911-2006.10.05)167.李作鹏中将(1914- 2009.01.03)168.蔡顺礼中将(1913-2009.07.22)169.杜义德中将(1912.5.16-2009.09.05)170.阿沛·阿旺晋美中将(1910-2009.12.23)171.罗元发中将(1910-2010.05.10)172.孔庆德中将(1912-2010.09.29)173.曾思玉中将(1911-)174.方强中将(1911-)175.黄志勇中将(1914-)176.范朝利中将(1914-)177.张震中将(1914-)。
平型关大捷林彪三次侦察地形定瓮中捉鳖之计平型关大捷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纪念平型关大捷70周年今年9月25日是平型关大捷70周年。
日前,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在山西省灵丘县举行。
为纪念八路军115师的参战将帅,平型关大捷参战将帅铜雕也在当天揭幕,引起各界关注。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仗,打破了当时“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记者曾多次采访此战亲历者孙毅、王秉璋、苏静等开国将领,老将军们向记者透露了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
1.八路军急赴前线老将军们最惋惜的是,这一仗的指挥原是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司令的傅作义,但国民党部队“熊”了,没敢放一枪,否则战果会更辉煌。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后,突然向北平城西南的中国军队进攻。
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
陕北的红军将领集体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开赴山西前线。
中共中央派高级领导人周恩来等人飞赴庐山,与蒋介石商谈共同抗日。
但蒋介石仍想对日媾和,一拖再拖,直到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马上要打到南京了,他才不得不同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周恩来提出红军改编六个师,蒋介石只同意编四个师。
为使国共谈判迅速成功,周恩来表示同意。
8月25日,中央军委下令陕甘宁地区的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11日,按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辖115、120、129三个师,每师1.5万人。
自8月22日起,八路军第115师等部陆续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开赴抗日前线。
2.坡陡,战士下来推火车115师由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红军第74师等部编成,分为343旅和344旅。
因战事紧急,115师没改编完就上了前线。
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在部队出发后,冒大雨骑马到了西安。
接着,林彪坐火车到潼关,再坐木船渡过黄河。
聂荣臻陪周恩来去太原,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115师进入山西的路线。
大革命时期的留苏人员
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中共派往苏联大量留学人员。
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重要领导人。
在这些留学人员中,有两人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他们是:刘少文、常乾坤。
刘少文(1905~1987),河南信阳人。
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共党组织选送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2月,随苏共代表团到武汉出席中共五大。
1928年夏,担任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兼管与兄弟党驻上海代表的联络工作。
1934年初赴中央苏区,后任中革军委秘书、苏区中央局秘书、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
抗战时期,刘少文担任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秘书长,积极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后调往中共南方局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方局情报部部长,负责参与保卫来重庆进行国共谈判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1946年5月后任中共南京局上海工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局委员,负责党的情报工作。
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统战、策反工作;创办党的经济机构,筹集经费;领导中共在上海的中央地下档案库工作,使建党以来许多珍贵的党内文献得以完整地保存。
1948年6月,
◆刘少文
十年内战时期的留苏人员
抗战时期的留苏人员
建国后的留苏人员。
从未领兵打仗的名将苏静作者:徐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8年第9期《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大多数将军成名于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狭路相逢勇者胜。
将军的荣耀,莫过于提出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一串辉煌的战斗、战役。
而苏静无疑不属于此者。
林彪一般很少夸赞部属,而他对苏静却青睐有加,称赞“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苏静上过师范,是我军开国将领中少有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张扬,处世低调,为人谦恭,文而有节,是位典型的儒将。
而外界对于他和他的历史贡献知之甚少。
开路先锋,“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苏静,原名苏孝顺, 1910年12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海澄镇六口碑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
生活虽然清苦,但家人却坚信一个道理,男儿要立足于世,非有文化不可。
于是,一家人咬紧牙关供苏静上学。
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后,全家又不惜举债让苏静上了位于漳州的省立第八中学。
在这所中学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党的影响下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苏静考入漳州第二师范学校继续深造。
正因为如此,当他1932年参加红军时,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称他是“文化人”,并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安排其到红1军团司令部通信科当参谋。
1934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苏静从通信科调到作战科当参谋,不久又调到侦察科还是当参谋。
有趣的是,苏静战争年代一直在红1军团,及其延伸八路军115师、第四野战军工作,一直在老领导林彪、聂荣臻、罗荣桓麾下,这和其他将军隶属屡有变动不同。
在侦察科的职责是负责绘制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和誊稿、刻蜡版、油印等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走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苏静所在的红1军团一路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而苏静则是先锋中的先锋。
红军过封锁、渡大江、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的地方大多艰险重重,有的地方人迹罕至,死亡、饥饿、疾病、疲劳,常常使得红军指战员的体力达到极限。
鲜为人知的开国中将苏静鲜为人知的开国中将苏静苏静将军是我军开国将领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归国华侨。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张扬,处世低调,为人谦恭,是位典型的儒将,再加上他在1955年仅被授予中将军衔,外界对于他和他的历史贡献知之甚少。
对于自己毕生的战功,苏静曾经这样自谦地说:“如果说我对革命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向林彪建议采取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被林彪采纳。
”但是苏静的两位老首长并不这么认为。
聂荣臻元帅回忆中的功臣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奉命为开路先锋。
当时的军团长为林彪,政委是聂荣臻,苏静虽是军团的一个小小侦察参谋,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红军进行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情报侦察至关重要,一着不慎,就会有全盘皆输之虞。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是人迹罕至之处,再加上张国焘拥兵自重,率红四方面军闹分裂,更使党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雪上加霜。
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减员严重,只有3000多人,又多是老弱病残之辈,饥饿、疾病、疲劳使他们的体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每多走一两天路程,都有可能造成可怕的非战斗减员。
未来的路上仍然军情、民情、地形三不熟,危机四伏。
因此能否在情报上达到知己知彼,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开优势敌军,是红军最终到达目的地的保证。
为确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亲自到一军团指挥部队北上。
侦察参谋苏静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每天晚上,他把侦察员们搜集来的情报分析汇总,根据新的情报连夜绘制新的行军路线图。
第二天天没亮,苏静就会带上最新的行军路线图向毛泽东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为红军尽快到达目的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都是见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踏遍大江南北,历经千辛万苦的珍贵史料。
1935年秋,红军到达陕北后,曾经力图向北发展,一军团主要将领林彪、左权带领苏静到瓦窑堡以北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不料陷入沙漠,迷失方向。
眼看夜幕将至,林彪、左权等人心急如焚,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去。
大家想来想去,最终都把目光集中在骑着一匹老马悠哉悠哉的苏静身上。
左权将军心直口快,对苏静说:“大家都说你点子多,就快想想办法吧。
”苏静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当然知道“老马识途”的典故,心中早有了答案。
他没有直接回答左权,而是不慌不忙地下了马,放开僵绳。
正如苏静所料,老马很快就带着他们踏上归途。
从此,苏静成为林彪手下的小诸葛,得到林彪的赏识。
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115师,许多将领都要降一、两级以上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1938年,八路军115师进驻晋西孝义地区,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蒋干式的高参到115师进行“联络”事宜。
那个高参到八路军后,极为活跃,频繁拉拢、收买师部机要人员。
很快,一名师部译电员被拉下了水。
当然这一切都逃脱不了苏静的那一双鹰眼。
几天后,苏静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那名译电员,然后连续数日大鱼大肉宴请国民党高参。
这位高参欣喜若狂,欣然赴宴。
宴席中,苏静代表八路军殷勤劝酒,高参及其随员们也心怀鬼胎地频繁回敬。
很快,苏静不胜酒力,开始胡言乱语,将八路军一些机密“情报”也说了出来。
每到三更半夜,那位高参便会将他收集到的情报发给上司,屋里电台“嘀嘀嗒嗒”,苏静则在隔壁房间的被窝里将高参发出的电码原原本本记在本上。
通过对故意泄密内容和国民党电码的反复对照,苏静轻而易举地将国民党的电报密码弄到了手。
对于上述功绩,如果不是当时的老领导主动说出来,苏静是绝对不会向任何人提起的。
林彪麾下的得力干将长期作为苏静的老上司,林彪比谁都更有对苏静的发言权。
1946年初,东北战场很不明朗,林彪统率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从山海关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处境极为艰难,很需要打一个大胜仗以鼓舞士气。
然而部队装备奇缺,驻地分散,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想打大胜仗非常困难。
林彪把希望寄托在前方总指挥部情报处处长苏静身上。
林彪知道,老部下苏静在关键时刻总会给他惊喜。
事实也正如林彪所料。
苏静和他手下的100多名情报人员迅速活跃在广袤的黑水白山间,冒着严寒收集敌情。
2月11日,苏静获悉敌89师近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秀水河子,离主力有3天的路程,很快上报林彪。
林彪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调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
这是林彪率部进军东北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4月15日,在苏静准确的情报保障下,林彪指挥部队又在大洼一举歼灭敌87师4400人。
当时,敌87、89两个师均属黄埔悍将陈明仁的74军,战斗力极为强悍,在东北战场多次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
林彪能够连续重创74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静的情报保障得力,做到了知己知彼。
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正是由于有苏静作后盾,林彪此后作战经常通过电台直接指挥师、团一级作战,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1948年秋,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举行辽沈决战。
电影《辽沈战役》中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泽东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
分歧原因在于林彪对攻占锦州信心不足。
红军时期,林彪就擅长运动战,不喜欢攻坚。
四平之战前,林彪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得心应手地消灭大量敌军于运动之中。
但是1947年6月,林彪率领重兵围攻四平,结果遭到国民党悍将陈明仁的重创,从此,林彪再也不回四平。
对于攻坚,林彪确实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即使东北解放军已在东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也是如此。
在毛泽东的一再要求下,林彪最终定下攻锦决心,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锦。
锦州之战成为决定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命运的关键。
解放军重兵围困锦州后,守敌在范汉杰的指挥下作困兽斗,国民党又调集10万大军向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
当时锦州与锦西之间只有40公里,其间虽有塔山,实为坡山,无险可守;周围制高点均为敌军占领,又东临渤海,极易遭到国民党海军的炮火攻击。
敌守城司令范汉杰又是黄埔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国军中堪称“能战之将”。
锦州开战之初,蒋介石没有把握,要他突围,他却力主死守。
在范汉杰的怂恿下,蒋介石亲自在葫芦岛海面军舰上督战,大有一举歼灭解放军于锦州城下之势。
由于东北野战军缺乏攻坚经验,攻城部队伤亡在一天天的增加。
当时东北野战军南下攻锦,燃料只够单程使用,如果就此撤围北上,不仅毛泽东和党中央不满意,东北野战军花费多年心血才建立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也要扔在锦州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只有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一面攻坚,一面打援。
为了对付国民党从西面开过来的十万援军,林彪硬着头皮抽调2个纵队、2个独立师、1个炮兵旅死守塔山。
部队部署好后,林彪还是不放心,又向塔山增派了苏静就地督战。
林彪对苏静的信任和期望可见一斑。
塔山阵地指挥员们虽然在口头上戏称苏静为“监军”,行动上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寸土寸血地守卫着防线。
锦州久攻不克,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都非常着急,苏静这个“监军”当然也难以静下去了。
一天,为早日打下锦州,苏静和野战军炮兵司令朱瑞冒险深入到锦州外围的义县去收集情报,结果造成朱瑞不幸触雷牺牲。
朱瑞是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也是人民军队炮兵的创始人。
他的牺牲一度在屯集在锦州城下的数十万攻城部队心中笼上一层阴影。
而在此前,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一举攻下山东省会济南,显示了非凡的攻坚艺术,消息传到东北野战军,林彪和部队的思想压力就更大了。
自解放战争以来,只要各战场出现僵局,出现新问题,粟裕总是第一个打破僵局,找到答案。
毛泽东也经常把粟裕作为各战区指挥员的样板和楷模,在全军范围内通电嘉奖。
一向心高气傲的林彪当然对此不是很服气。
但他也深知,攻不下锦州,自己以后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肯定要贬值,东北野战军在兄弟部队中也要感觉矮三分。
就在这时,苏静帮助林彪找到了答案。
原来苏静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
苏静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
10月5日,苏静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
林彪听后极为兴奋,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
他当即电令攻城各纵队、师,每个师以2/3的兵力抢挖高宽各为1.5米至2米的交通沟至敌阵地50-60米处。
锦州很快陷入解放军纵横交错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队在坑道的掩护下伤亡大为减少,野战军的炮兵甚至能从坑道中抵进到离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击。
当锦州争夺白热化之时,范汉杰一度计划乘解放军伤亡增大之机向城外反攻。
可是看着城外的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却看不到解放军的人影,范汉杰的心中不由一凉,哀叹道:“守城无望了!”10月15日,锦州城破,范汉杰兵败被俘,仍然对解放军的坑道抱怨不已。
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林彪又指挥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下敌军防守严密的天津城,给困守北平(即北京)的傅作义以极大的军事威慑。
天津之战之所以打得很漂亮,其中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解放军在锦州之战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攻坚经验,攻坚信心也大大提高了。
说到底,苏静的建议使东北野战军迅速成长为一支善于攻坚、敢于攻坚的部队。
对于上述功绩,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主帅林彪一直铭记在心,苏静将军却浓缩为攻打锦州出谋划策这一点上,真是谦虚之至。
北平和平解放的和平使者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有人非常佩服苏静将军。
他就是曾经在华北拥兵五十万的名将傅作义。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苏静代表解放军与北平守将傅作义的代表邓宝珊将军共同起草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书。
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毛泽东以林彪、罗荣桓的名义写了一封致傅作义的信。
此信很可能跟1946年10月11日傅作义在攻占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后在报纸上刊登过一封有侮辱性的《上毛泽东书》有关。
傅作义当时声称,如果共产党胜了,他傅某甘为毛泽东执鞭。
谁知刚刚过了两年多时间,形势急剧逆转,解放军兵临城下,傅作义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够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划上一个体面的句号。
毛泽东在给傅作义的信中,历数傅作义在三年内战中追随蒋介石犯下的罪行,声称要追究傅作义的内战责任。
胜利者的志在必得溢于言表。
毛泽东的信措辞过于严厉,不仅邓宝珊将军看了大感意外,就连傅作义的共产党籍女儿傅冬菊也担心此信会刺激傅作义。
作为和平大使,苏静这时一方面敏锐地感觉到这封信可能是毛泽东亲自写的,不能不送;但是又认为傅作义作为一代名将,也有极强的军人自尊心,万一看到信后思想发生变化,前面的努力可能要功亏一篑。
思前想后,苏静向上级建议此信还是暂时不送给傅作义本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人表示同意。
结果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信只送到傅作义的女儿那里。
后来事实证明,傅作义确实接受不了那封信。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该信全文。
本来在1948年12月25日,中共已经宣布蒋介石等40余人为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傅作义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