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微课程《用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学应用实录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目的和要求】
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
抽气机,抽气盘,闹钟(或电铃)。
【实验方法】
将闹钟(或电铃)放在抽气盘上(图1.54-4),先在玻璃钟罩底边均匀涂上一层凡士林,放在抽气盘上,略微转动玻璃钟罩并稍施压力,使钟罩与抽气盘接触紧密。
这时闹钟开始启闹,用抽气机抽出罩里的空气,可以听到铃声随着罩里空气的稀薄而逐渐减弱。
然后将空气慢慢放入钟罩里,又听到铃声逐渐加强。
从铃声前后强弱变化的对比,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注意事项】
抽气盘的圆盘表面要涂上黄油或稠的机油,并盖上油纸,以防锈蚀,影响密封。
【参考资料】
第 1 页。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声音传播方式和介质的探究,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以活动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对于声音传播的原理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能描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获取直接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声音的传播》教学实录《声音的传播》教学实录导语:对于《声音的传播》这一课,老师有怎样精彩的教学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声音的传播》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要介质。
2、知道不同声音的物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准备:水槽、土电话、小锤、铃铛、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激发情趣。
游戏:你能模仿一种你过去曾听到过的声音,表演给大家看吗?(学生表演,师生共同给予评价)师: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假如我现在身在月球,我能听到这些声音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是真空的。
师:对,月球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没有空气,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真空铃的实验,靠铃的振动发出声音,验证了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好不好?生:好。
(播放课件:真空铃实验)(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师:既然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传播。
(板书:声音的传播)二、分组探究,解决问题。
1、声音的`传播方向。
师:老师在讲课,(走到学生中间)指名学生,你能听到吗?你能听到吗?大家都能听到老师讲课,这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呢?生:四面八方。
师:对,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师:老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们耳朵里的呢?生:空气。
师:空气也就是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板书:气体)3、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师:那固体能传播声音吗?生:能。
师:谁来举个例子说一说?生: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就能听到敲桌子的声音。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来试一试。
(用力拍桌子)你们能到声音了吗?生:听到了。
师:(轻轻的敲桌子)听到了吗?生:一部分学生听到了。
师:(轻轻的挠桌子)听到了吗?生:听不到。
师: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听见了吗?生:听见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小音箱、音叉、铁架台、抽气盘,衣服架等。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听一些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声音,听完之后请讲述一下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婴儿啼哭,唱儿歌,鸣炮奏乐,鸟鸣流水等)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大家把这些声音连起来实际就是我们的一生。
看来从我们呱呱坠地起,声音就一直陪伴着我们,他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道探究有关声音的奥秘呢?(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播放一些音频,让他们说出听到了什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充满好奇的从自然生活中的声音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通过探究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1)、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这一环节第一是让学生知道探究过程中有猜想这一环节,第二有了猜想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并告诉学生猜想一定要有根据。
(2)、试一试:利用自己准备的器材和身边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桌子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边做边思考。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要说舞台有多大,学生的舞姿就有多优美。
我这样设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现代教育了理论认为,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他们自己充分享受课堂。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创新实验方案一、创新课程名称《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创新实验二、研究单位及成员三、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2、知道声音在不同物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四、课程的创新内容原实验方案:1、将一个电铃放入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可清楚的听到铃声。
2、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电铃声会越来越小。
继续抽气一段时间,最终几乎听不到声音。
3、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能清楚的听到铃声。
实验缺陷:该实验的目的是向同学们验证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但该实验的结果可以做如下解释:开始时电铃处于空气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听到声音,后来空气被抽走了,我们听不到声音,没有空气就产生不了声音,所以实验表明:声音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产生。
实验改进:将实验中所使用的玻璃钟罩换成双层中空的玻璃瓶,内瓶放入小电铃,外瓶底部留一小孔。
实验步骤:1、外瓶与空气相通,将一只小电铃放入内瓶,接通电源,可以清楚的听到铃声。
2、用抽气机逐渐抽去外瓶的空气,电铃声会越来越小。
继续抽气一段时间,最终几乎听不到声音。
3、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外瓶,能清楚的听到铃声。
实验方案表明:声音不能再没有空气的空间(真空)中传播。
五、课程实效与反思课程实效:声源所处的环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没有改变,一直处于空气中,可我们将空气中的声源外围制造没有空气的空间(真空)状态,这样确定了实验结论,不会出现声音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产生的错误结论。
反思:由于部分学校很难配备双层玻璃瓶、抽气机等实验条件,要做好这个实验确实很困难,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影响上课效果;有些学校虽然有该装置,但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复杂,不便携带,演示效果不明显。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实验课题: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新关镇中学骆振山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实验是初中物理上学期第一章第1节关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作为第一堂物理正课,生动的实验演示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并且能够促进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原实验采用真空罩、抽气机、小闹钟来进行实验,将震动的小闹钟放在真空罩中,听声音,再通过抽气机抽掉真空罩中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来发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采用此装置效果虽然较好,但设备比较笨重,并且由于学校实验设备可能配备不齐或已经损坏,多数学校没有进行该实验。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本实验设计思路是采用简单、易找的器材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并且能得到同等的实验效果,而所采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学生也能自己组装进行该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4.实验器材小喇叭、耳机线、注射器、棉花、玻璃胶、小皮塞、话筒、教学用录音机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装置图如下(2)实验原理通过先排开注射器中的空气再密封,抽动注射器内筒,克服大气压强,实现一个小的类真空环境,通过话筒接收小喇叭声音的变化,再用教学录音机放大,让全体同学都能感受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装置说明先将耳机线通过注射口后接上小喇叭(可采用手机外置小喇叭),在小喇叭后面放些棉花,占用多余空间,然后推入注射器底部,装好后再用玻璃胶将注射口密封。
再选择合适的位置在注射器上钻一个小排气孔。
6.实验过程(1)将活塞推入注射器,不将排气孔密封,用mp3播放声音,用话筒和教学录音机,感受声音大小。
(2)再将活塞推入注射器底部,然后再将排气孔密封,向后用离拉活塞,即可实现小的类真空环境,通过话筒、教学用录音机让学生感受有空气和类真空中声音大小的变化。
7.实验效果通过该实验演示,能较明显体会到两次声音的变化,证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的改进六盘水市第六中学蔡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过程与方法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活用具改进实验装置,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过程。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初二物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原实验的弊端原实验是将一个闹钟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 闹钟声会越来越小,最终几乎听不到了,但很多学校都无此实验条件,要做好这个实验确实很困难,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影响上课效果;有些学校有该装置,但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复杂,不便携带,演示效果不明显。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原理及特点介绍1、用一个50毫升的注射器和音乐贺卡上的声光发生电路,漆包线,凡士林组成一个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通过注射器活塞的一推一拉,使注射器内空气近似真空,从而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此实验装置轻巧,容易取材,便于携带,操作方便,效果明显,有助于突破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这个教学重点。
3、在演示实验时,通过音乐贺卡发出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改精神。
为后面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器材的制作方法及使用说明(一)实验器材用一只50毫升的注射器,音乐贺卡上的声光发生电路,漆包线,凡士林。
(二)实验制作1、将漆包线两端磨去绝缘层,用电烙铁把漆包线接上喇叭,取出注射器的活塞,将导线穿过针口,让喇叭紧贴针口端,在注射器活塞上涂上凡士林,再转动几圈,这样可以防止注射器漏气。
2、用透明胶把电路固定在注射器上,开关露在外面,便于操作,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操作1、把活塞慢慢推到针口端,直到接触喇叭为止,尽量排除里面的空气,闭合开关,有音乐声,且二极管发光,显示已通电。
微课程《用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学应用实
录(文本)
本节课我所设计的这段微视频资料主要用于课前预习、课中新授、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现将课中新授环节的教学应用实录(文本片段)汇总如下:
一、在“生活应用”环节——
(师播放视频),同学们你还记得王亚平阿姨主持的空中课堂的内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小段视频资料。
观看结束后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宇航员如果不借助无线电设备,声音还能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吗?
学生集体大声回答:不能。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1:因为没有空气。
生2:因为声音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生3:真空环境下也就是没有空气的环境下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师: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呢,谁能来点评一下。
生:他们说的都对忙都非常有道理。
师:这四位同学说的都非常棒,让我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他们,可见他们的课前预习工作做的非常棒,现在我们全体同学一起来再次观看这段视频资料,看看你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播放微视频资料《用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观看后师提问:通过再次观看这段微视频资料,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生1:我注意到真空罩内的空气抽走后,电铃的声音真的是无法传播出来。
生2:我也同意他所说的,并且我还观察到电铃的小锤始终在敲打,说明声音一直都在产生,只是无法传播出来而已。
师点评:这两位同学观察的都非常仔细,描述的也非常科学合理。
通过视频中演示的科学实验,我们发现当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的时候,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最后完全听不见,但可以看到电铃还在振动。
当空气又进来的时候,声音又逐渐恢复正常,这充分标明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验证了同学们刚刚说得都非常正确,值得赞赏。
二、在“课后拓展”环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声音的传播,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
传播,关于声音的传播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或者像了解的吗?
生1:我想自己亲自动手验证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师:你很有探索精神,希望你能够做出这样的器材,并带到课堂上为我们进
行现场展示。
生2:我想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哪个传播的速度会快一些?
师:你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科学研究的意义。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个问题继续展开研究。
还可以将这节课我们所播放的这段微视频资料和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分享,让你身边的人也可以收获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我们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