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昆曲——苏州桃花坞开放街区改造竞赛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
苏州桃花坞老城改造起风波-繁华老街市变废墟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推进,各地城市都在不断进行着改造和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面临着许多挑战。
而苏州桃花坞老城的改造过程更是引发了争议和不满。
老城的背景和探讨苏州桃花坞老城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区。
这里有着独特的水乡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和观光。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这里的老街市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生机。
面对这种情况,苏州市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造计划,旨在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和商业的热点区域。
然而,改造的计划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
一些居民和商户表示,他们无法接受这种改变,担心他们的利益和生计受到影响。
改造的细节和问题在苏州市政府的改造计划中,他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拆迁•建造高层建筑•改造老街市•美化环境然而,这些计划也引发了不少的问题和争议。
许多居民和商户抗议他们的财产和土地被强制拆迁,他们担心失去他们的栖息之所和生计。
此外,一些环保组织也对这个计划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计划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现状和未来目前,苏州市政府已经开始了改造计划的实施,拆迁和建筑工程正在进行中。
然而,改造计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在保护当地居民和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和商业的经济效益,仍然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在未来,苏州桃花坞老城的改造也需要更多的探讨和讨论。
政府和居民需要在共同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可持续和有效的方案,以实现城市现代化和管理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资源,并为更多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调研报告平面Z1212班李响金霄单培文指导老师:姚伟计国彦摘要桃花坞木刻年画因集中于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通过版画设计、木版雕刻,并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
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
本次调研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从市民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熟知度对其近代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题材来源等,最后运用桃花坞木刻年画元素做出符合现代视觉符号的海报。
目录第一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1.1.1说法(一)..................................................................................................1.1.2说法(二)...................................................................................................1.2 发展.................................................................................................................1.2.1清雍正、乾隆年间.........................................................................................1.2.2太平天国时期................................................................................................1.2.3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二章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代苏州............................................... 2.1 苏州当代社会发展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1.1 苏州当代文化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1.2 苏州城市化发展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2桃花坞年画对当代苏州文化的影响...............................................2.3当代苏州文化发展与桃花坞年画的发展...............................................第三章当代桃花坞年画的特点...............................................3.1内容题材..............................................................................................3.2工艺技巧..............................................................................................第四章“桃花坞木刻年画”调查问卷及分析.........................第一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1.1起源1.2发展1.1 起源说法(一)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9•【字号】苏府〔2021〕42号•【施行日期】2021.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苏州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过市政府第13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苏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29日苏州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2年)建设,充分推动我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促进体育产业提质扩容,根据《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经字〔2021〕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城市品质”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的前沿趋势,不断加强“体育+”融合发展深度,积极赋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努力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自觉扛起“两争一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最美窗口”。
二、目标任务(一)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到2022年,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便民、便捷、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充分,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桃花坞地区整治保护利用的若干思考桃花坞地区整治保护利用的若干思考年份:2010作者:卢宁“桃花坞,吴门最胜处!”桃花坞地区1因历史文化传奇色彩而蜚声海内外,是古城内最后一大块几未开发利用的“世外桃源”,也是一块在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
保护和利用桃花坞地区对苏州实现“三区三城”目标、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桃花坞地区的历史积淀桃花坞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历史文化不可佚失的重要组成,也是苏州古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1.历史兴衰说起苏州桃花坞,大多数人会想到唐伯虎和桃花坞木刻年画。
其实,桃花坞早就成名于唐伯虎筑别业之前,兴盛于宋元明清。
(1)宋及之前的桃花坞桃花坞地区与苏州古城同样古老,据记载,汉代桃花坞已有一片桑森。
唐宋两代,达官贵人纷纷在这里兴建别业、庄园。
早在唐代,孙园就名盛一时,有“辟疆东晋日,孙园盛唐时”之说。
诗人元稹寄给好友白居易的诗云:“孙园虎丘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孙园地处桃花坞西北,今石幢新村和东、西四亩田一带。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桃花坞内有名园“梅园”,园主梅子明与苏东坡既为同僚又是朋友。
苏东坡有诗云“仙人子真后,还隐吴市门,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故而梅园又别称“五亩园”。
后来五亩园还成了桃花坞中几个名园的泛称。
当时梅园南面,有北宋抗夏名将章楶营建的“桃花坞别墅”,人称“章园”。
史载章园极盛期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占地竟“广七百亩”。
北宋时,整个桃花坞大片的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几大园林的水石之胜,风光甲于吴中。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犯平江城,桃花坞亦遭兵燹。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苏州桃花坞才有所恢复。
南宋诗人范成大《次韵章秀才北城新圃》中已有“方流桃花坞,窈窕入壶天”、“西城如西寨,桃花古来多”等句。
南宋后期,文天祥在苏州组织指挥抗元事宜,曾把家属安置在潮音庵内。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二期(官宰弄、桃花坞大街、大营弄段)房屋征收补偿方案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苏州市姑苏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暂行办法》(苏府规字〔2015〕4号)等规定,结合调查登记和评估等情况,制定本项目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一、房屋征收范围桃花坞大街90号、96号、98号、138号、144号、153号、156号、157号、160号、161号、162号、170号、178号、180号;长城电扇厂(部分)、大营弄21-1号、21-2号;官宰弄9号(上述门牌如有出入,以征收确定的实际范围为准)。
该项目共计征收约27户,其中住宅约25户,面积约2032.17平方米,非住宅约2户,面积约961平方米(含未经登记建筑面积)。
二、征收实施时间自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起。
三、征收补偿政策(一)补偿方式住宅房屋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
选择货币补偿方式的,被征收房屋的价值评估时点为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
被征收住宅居民书面承诺不再享受政策性住房保障及本方案规定的定销商品房居住保障的,可按被征收住宅房屋价值(不含房屋室内装修价值和房屋附属建筑或构筑物价值)的25%予以奖励。
选择产权调换方式的,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价值和被征收房屋价值在同一评估时点分别计算价格后,结清差价。
涉及房屋附属物的,不做产权调换。
非住宅房屋被征收补偿方式按苏府规字〔2013〕7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评估机构的选择方法按照苏府办〔2015〕170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补偿金额1.经评估机构评估,被征收房屋市场价格评估基准价(1)住宅房屋每平方米20100 元。
(2)商业用房:一层每平方米26868 元。
(3)工业用房每平方米2575元。
(4)综合用房每平方米9055元2.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根据被征收房屋情况、依据房屋征收评估办法,予以确定。
3.计户规则按照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住建规〔2011〕4号文件规定执行。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83-06 收稿日期 2023-08-10摘 要 文化工业遗产的问世及遗产化过程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近年来呈现出“孤岛化”现象。
该文选取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四支柱法”的“孤岛化”程度评估体系。
借助多源数据,对评估指标进行深入的可视化分析,并运用序关系法赋予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园区的“孤岛化”等级。
研究发现,桃花坞文化创意园在其所在的历史文化片区内表现出明显的“孤岛化”特征。
结合评估结果与相关政策,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设和改进建议。
期望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工业遗产改造园区中的“孤岛化”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文化工业遗产 孤岛化 创意园区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heritage process of cultural industrial rel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islandization" has been observed. Selecting Suzhou Taohuawu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nstruct an "islandization" degre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our Pillar Method". With the support of multi-source data, we conduct a deep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serial relationship method is used to assign weights to each indicator, further calculating the "islandization" level of the park. We find that the Taohuawu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exhibits clear "islandiz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in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Combining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relevant policies, we put forward targeted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hope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can provid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problem of "islandization" iss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arks.Keywords Multi-source data, Cultural-industrial heritage, Isolation, Creative parks基于多源数据的文化工业遗产“孤岛化”趋势研究——以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园为例The Trend of "Islandization" of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Taking Suzhou Taohuawu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as an Example周 珏 | Zhou Jue胡 莹 | Hu Ying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此后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实践蓬勃兴盛[1]。
历史文化片区游客满意度评测研究——以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为例作者:孙嘉希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孙嘉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现今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旅游景区要想获得稳定的规模化的客流量,就必须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等,以此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是旅游目的地能否成功营销的关键性因素,它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选择与决定。
本文以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作为研究点,首先回顾总结了相关的概念以及各界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其次阐述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基本概况,在以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研究游客对于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满意度。
最后,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整改措施与建议。
一、研究综述(一)概念介绍何为历史文化片区?学术界对于此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通过文献检索,笔者粗略地将历史文化片理解成是几个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或者说是组合而成的区域,并且在这个区域内有文物古迹和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历史遗迹等。
本文研究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就是此类概念在苏州的代表性片区,具有实际研究意义。
(二)桃花坞文化片区综述桃花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片区,起源于汉朝发展至今,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州堪称拥有悠久历史、深邃文化双重地位的景区。
由古至今,桃花坞较好地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迹,是苏州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另外,桃花坞也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聚集地,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游客满意度分析(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水平地提高,旅游成了更多人假期的选择。
为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笔者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改善景区质量,以此在游客群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效应,促进苏州旅游发展。
(二)研究方法为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
苏州试点方案第1篇苏州试点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苏州市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苏州市决定开展试点项目,以期为全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三、实施方案1. 政策制定(1)加强政策研究,充分了解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
(2)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
(3)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2. 产业结构优化(1)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2)优化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3. 城市品质提升(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提高空气质量。
(3)丰富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4. 社会管理创新(1)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建立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3)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试点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 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试点项目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
3. 资金保障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确保试点项目资金需求。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试点项目建设,拓宽资金来源。
行走的昆曲———苏州桃花坞开放街区改造竞赛方案刘爽,马建武(苏州大学,江苏南京215104)行走的昆曲———苏州桃花坞开放街区改造”获第7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博克·远景”杯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二等奖。
本文结合竞赛作品的整体构思和创作过程,对苏州古城街区的设计改造进行探索。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地域文化的调研,提炼出以昆曲为设计主线,围绕着昆曲大道重新整合街区空间,从而将苏州历史文化遗产“昆曲”通过连续的景观空间得到传承与发扬,实现古城历史老街区的焕新。
开放街区;景观设计;桃花坞;昆曲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狭窄破旧的老街区难以满足居民的生活文化空间需求,昆曲也因创新不足等多种原因而发展滞缓。
重重问题的存在,使得桃花坞街区受到强烈的冲击,急切需要进行修复与改造。
针对竞赛的命题,面对着桃花坞街区内破败的昆曲传习所和混乱的街区空间,有必要将桃花坞街区的改造与昆曲相结合。
以昆曲为载体,重新整合桃花坞街区复杂的空间关系,达到街区的焕新与昆曲的传承。
2行走———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是昆曲《牡丹亭》中脍炙人口的一段戏文,一直以来都是口口相传,动人的旋律与优美的唱词萦绕在街巷之中。
此时我们灵感闪现:可以将昆曲片段以景观空间的形式融合在街区之中,行人走在街巷内,通过感受空间的开合变化、丰富的景观形式来欣赏昆曲的独特魅力。
游人的正常行走与驻足停留都是在品味着昆曲的跌宕起伏。
行走是游人动态的体验,穿梭在昆曲大道,感受着景观空间营造出的昆曲流畅、整体的美;驻足是游人被局部空间节点所吸引,不禁对昆曲片段的细细品味与思索。
昆曲不再是只能口口相传的吟唱与固定地点的演第7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博克·远景”杯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由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园林》杂志社主办。
竞赛的主题是“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的开放式街区改造”,是在风景园林的视野下探索城市设计,因而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跃跃欲试。
1基地的选择苏州作为千年古城,不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巧别致的园林空间,还保留着众多的历史老街区。
这些老街区书写着苏州老城故事,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
桃花坞街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是古城风貌的缩影,并因唐寅一首《桃花庵歌》而闻名至今。
街区内保留着较完整的苏州双棋盘空间格局,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以及错落有致的小街小巷均展现着老苏州街区的面貌[1]。
作为苏州地域文化的瑰宝———昆曲在桃花坞片区曾经盛极一时,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昆曲与苏州的文化、生活、民俗等相互依存,观剧、度曲、串戏成为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祭祀、喜庆、社交、冶游等活动中多有昆曲相伴[2]。
从街区内遗存的昆曲传习所以及昆曲博物馆便可看出,昆曲曾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生活。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应设立与其相匹配的标识系统。
一是针对环河慢行步道,配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标识系统,保证整个步行圈廊道具有统一风格的标识;二是针对护城河其外围历史街区、重要历史节点之间,设立连续、统一风貌的标识,引导步行者按照一定的路径完成一定的文化主题的城市探访;三是在护城河区域的重要空间节点、历史地段如盘门城墙遗址、相门城墙景区、胥门广场等布置标识信息点向公众展示。
4结论从苏州护城河慢行空间与周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整合过程与策略中,我们可以发现若是要让城市的新系统———慢行空间发挥空间整合的功能,就需要在城市慢行空间的建构的过程中,透过对不同节点空间与活动层面进行处里,才能够让人的活动从城市骨干交通逐渐渗入到历史文化风貌区,彼此能够共荣共存地发展。
(收稿:2018-03-20)城市设计(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袁敬诚,张伶伶.欧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的生态思想与实践[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美]迈克尔·索斯沃斯.设计步行城市[J].许俊萍译.国际城市规划,2012(5),54-64[4][丹]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陈天,姜川.滨水区景观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孙靓.城市步行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7]陈双燕,卢波.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索与实践[J].江苏城市规划,2014(07):11-21[8]李娟.苏州环古城河景观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12[9]贡恩东,卢波.城墙水苑间的探索—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姑胥桥至干将桥段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07(11):58-60[10]朱剑刚,宋桂友,陶莉.苏州古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24-29119〇出,而是与景观、建筑、街道融合于一体的空间,每一段路感受到的不仅是空间的移步异景,更是昆曲文化的陶冶,即“行走的昆曲”。
3方案生成过程苏州人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昆曲的曲调韵律、唱词内容与园林布局构景有着共通之处。
昆曲曲调的抑扬顿挫正如园林布局一样欲扬先抑、移步异景;昆曲唱词将四季美景融入,正如园林空间模拟自然,高于自然[4]。
因而在方案设计中,我们用昆曲的节奏韵律整合昆曲大道的空间关系,将昆曲的艺术元素演变成昆曲大道的空间形式,最终达到昆曲文化渗透在行人的步行体验之中。
3.1昆曲大道的注入昆曲廊道的大方向首先要解决场地内的交通问题。
由于加建占地情况严重,街区内道路系统呈纵向延伸,横向交通严重受阻,因而昆曲大道整体方向呈东西向延伸,增强街区内东西向沟通。
在此基础上,昆曲大道将场地内昆曲博物馆、昆曲传习所、丝绸博物馆等重要节点以线性的昆曲水袖为原型进行简单串联,与原有交通结合,构建交通便利的开放街区体系。
3.2昆曲音律与空间关系结合在完成整体大框架的布局后,我们要利用昆曲的节奏韵律,将其注入昆曲大道之中,编织路径的空间节奏。
首先我们研究了众多昆曲名曲的音律变化,将它们简化融合,形成抽象的具有代表性的音律节奏起伏。
接下来对应着音律的节奏变化形成空间上的开合关系,即激昂之处转化为开敞明亮的空间、低沉之处转化为阴暗狭窄的空间、转折之处转化成过渡空间等,以此类推。
进而将转变为空间开合关系的昆曲叠加到场地先前的之中形成序列,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终达到昆曲的韵律“行走”在场地里(图1)。
3.3昆曲元素与空间形式结合曲大道之中,在体验昆曲的韵律节奏的同时,视觉触觉上也感受到来自昆曲的演绎。
3.4昆曲大道的最终形成通过对场地现状以及文化的挖掘与再理解,最终形成以苏州地域文化精华“昆曲”为中心,通过昆曲的节奏韵律整合街区的空间关系,抽取昆曲代表性元素重组形成空间形式,在生态弹性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形成了以“昆曲大道”为载体的开放式街区。
昆曲大道的注入将街区串联,与现有道路系统形成有机连接,实现了老街区的开放与包容。
并将昆曲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通过昆曲大道融于场地之中,使场地街区因昆曲大道的注入而焕发新活力,同时昆曲因“行走”在街区空间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现代居民的生活,重新传唱着昆曲的魅力(图2)。
4总结此次竞赛共收到90份作品,入围34份[5]。
行走的昆曲作品中,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在城市设计上的新突破,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让我们欣喜不已。
回想整个参赛过程,从选址、立意到设计,我们走过弯路、经历过努力与思考,深刻体会到了城市设计中风景园林理论以及多学科的参与与支持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老街区的改造以及昆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在现代化的快速建设发展中,保留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基调与市民生活的鲜活记忆。
(收稿:2017-11-07)第7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博克·远景”杯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二等奖获奖作品———《行走的昆曲-桃花坞开放街区的改造设计》,团队成员:陈雪倩、刘爽。
[1]张靖.多维协同思想下的苏州桃花坞历史片区保护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4.[2]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3]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3-54[4]苏婧.昆曲与苏州园林艺术共性研究[J].前沿,2013,(16):177-178.[2017-09-25].[5]李敏,金荷仙.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设计———第七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J].中国园林,2017,33(01):108-109.[6]程晶.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7]肖湘东,易秋丽,马建武,许可,李晓策,刘莹莹.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水系利用与景观改造研究———以第二直河片区为例[J/O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6(12):140-150+156.[8]郭湧,张杨.寻找自然、城市、人共生的伊甸———2007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荣誉奖作品介绍[J].中国园林,2007,(09):11-13.[9]吴文.“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创作过程[J].中国园林,2003,(08):19-21+13.图1昆曲音律与空间关系结合空间体量确定后,我们开始思索如何在空间形式上展现昆曲文化供游人细赏品评。
根据以往课上所学:主题性明确的空间塑造中,空间元素的选取要直观、抢眼、辨识度高。
因而我们选取了昆曲标志性的水袖、发饰、扇子等极具代表性的元素,抽取他们的轮廓线条、色彩、纹理,进行平面构成、再组合以及空间折叠,形成场地“昆曲大道”的基本空间形式满足场地不同的功能需求。
例如,相对封闭空间与相对封闭折叠单元结合,可形成私密的交流空间;相对开阔的狭长空间可以与其结合形成文化展示空间等等。
使居民、游客行走在昆现代园艺2018年第5期120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