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写虎
- 格式:docx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施耐庵《武松打虎》课本习题一、如果从真实、科学的角度来说,武松打虎的确是不可信的。
老虎并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未必有固定的招数;作者又不曾三番五次地躲在暗处,观察老虎每次怎么吃人,他怎么知道老虎只有那三招?这显然是作者的臆想之笔。
关于“猫科动物”的说法,也是科学的。
而且即便是其他类型的凶猛动物,再神勇的人,也难以只身用拳头活活把它砸死。
但是,人们还是宁可相信小说中描绘的打虎场面。
这首先是因为武松是一个正直而有血性的江湖好汉、英雄豪杰,是人们所崇拜的理想人物,所以人们愿意和作者一样,通过想象、夸张,把他神化。
其次,武松的“神”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神勇无边、十全十美,小说通过一系列行为与心理的描写,表现了英雄的“神”性之外丰富的凡人之性,使英雄的形象显得十分真实可信。
再次,武松打虎之前,已经超乎常人几倍地豪饮了十五碗酒,酩酊大醉了。
换言之,他的打虎,是在醉酒的非常态之下进行的。
这本身就具有传奇性、趣味性和悬念感,也为非常态的遇虎、打虎设置了合理性。
整个打虎的前后经过符合逻辑,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最后,其描写绘声绘色,起伏跌宕,激情洋溢,扣人心弦,人们在欣赏时,完全被吸引而陶醉其中,情感得以尽情宣泄,获得高度的审美快感,而忽略或无意探究其中不真实、不科学之处。
二、1.“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逞强好胜的性格。
“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倔强,好胜。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些都表现了他逞强好胜的性格,他的性格,注定是要和老虎相遇的。
2.具体言行见1。
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他逞强好胜的性格决定的。
3.武松虽然神勇,以血肉之拳打死老虎,有“神人”的一面,但他也是一名凡人,得知真有老虎时,他也害怕,只不过是性格使然,没有退缩,这里也有侥幸的心理。
见到真虎,他也惊慌,也会出冷汗,这都是“近人”的一面。
三、1.“梢棒”。
作者设计这个道具是颇具匠心的。
武松作为江湖好汉,不能没有随身携带的武器。
写虎和画虎老虎被认为是兽中之王,文学作品里写老虎约不算少,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象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连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景阳岗打虎,更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亲自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赏出没的深山老林里。
他爬到大树上,很长时间地观察老虎的一举一动。
同时,他还访问了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由于施耐庵下了这样的苦功夫,做了这样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所以他能把老虎的凶猛通真地写出来。
上面讲了施耐庵写虎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一段画虎的故事呢,这位画家就是五代时候的厉归真。
厉归真刚开始学画虎,画得一点也不象,有人说他画的虎象狗,有人说不象活虎象死虎。
厉归真听了这些议论,心里很惭愧,就决心从头学起,他想:要画老虎,就一定要亲眼观察一下。
于是,他带上干粮和纸笔,来到深山,在大树上搭了一个棚子,然后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
突然一声雷鸣般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
厉归真知道,这是老虎来了,于是连忙从棚子里探出头来,借着明亮的月光,拿起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动作飞快地画了下来。
几夭以后,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咆哮,怎么捕捉吞食小动物的情景,都画了出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继续苦练,最后他成了画虎的名家,大家都称赞他画的虎跟活的一样。
小朋友,读完上面写虎和画虎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要知道,写什么,一定要熟悉什么,要熟悉,就一定要仔细地观察,写作文就是这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c 注意观察周困的事物,要从生活中选取写作文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作文啊。
初中语文作文7大答题技巧技巧点拨1. 换标题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作文换标题是最基本的方法。
若考试作文题目与平时训练的某篇优秀习作题目相近或平时训练的习作与考试作文主题吻合,材料也适宜,这样就无须“大动干戈”,只需将作文题目更换一下,将文内的词句稍作改动,与新标题相呼应即可。
若考试作文题的选材、主题等与平时训练的优秀习作相差甚远,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进行了。
2. 扣题改头法:“头”,即作文的开头,这个方法要求紧扣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开头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
让开头符合新作文的要求,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3. 扣题换尾法:“尾”,即作文的结尾,就是根据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结尾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用简洁的语言扣题。
这样的结尾,才能呼应开头,才能确保作文不跑题。
4. 描写内容增删法:写同一件事,因为扣题的关系,需要表现的主旨不一样,语句描写的详略就有所不同。
要针对不同的作文题目,针对所要表达的文题的关键词,增加一些关键的描写内容,反之,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删减。
总之,一切要为表现作文的主题服务。
5.修改感悟法:叙事之后,一般要采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结尾,从而深化作文的主题。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感悟。
因此,作文的结尾要针对作文的主题适当调整,甚至重新写作。
这样才能更贴近主题,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6. 调整写作顺序法:一个好的材料,叙写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时间发展顺序叙事,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果采用倒叙,“精彩”开场,则越能吸引阅卷老师;如果将事情变得一波三折,则更能增添写作的生动性;如果巧设伏笔,则越能彰显叙事的技巧。
当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采用平时优秀习作的原有结构或许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7. 题记揭示主旨法: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
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意蕴丰厚、精炼出彩的题记,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读《武松打虎》有感作文600字
读《武松打虎》有感作文600字
读《武松打虎》有感作文600字
最近我读了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我读了之后感触很深。
《武松打虎》讲述了武松喝了十八碗“透瓶香”,不顾店小二的好心劝导,不顾榜文上的警告“景阳冈上有老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进了景阳冈。
武松上冈之后,果然看见了一只吊睛白额老虎来。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武松临危不惧,凭着他的十八般武艺独自一人用拳头打死了那只吊晴白额老虎。
读完文章之后,武松打虎的生动画面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在想武松之所以能够把那之吊晴白额老虎给打死,这与他平常刻苦练功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假如他是个普通人,而且又不经常练武功,别说打死老虎了,老虎没吃掉他,他可能先被老虎吓死了,哪里还能打得死老虎呢?
武松练武,就像我们学习知识是一样的,只有你平时勤学苦练,经常认真地学习,努力地学习,掌握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考出应有的好成绩,才能打死学习上的“拦路虎”。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地佩服武松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的精神。
现在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一味地去逃避,不愿意去面对困难、正视困难,我也是如此。
读了《武松打虎》之后,我反省了自己,今后在学习上我也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它,要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施耐庵写“武松打虎”的两种传说传说之一:施耐庵开始写“武松打虎”时,因为没有看见过别人打虎,自己也从未碰到过老虎,他一连写了好几遍,但武松打虎的动作都写得不像。
施耐庵冥思苦想,改了又改,还不尽如人意,心中烦闷。
一天,他听到狗狂叫的声音,他跑出门一看,原来是个彪形醉汉正和一条恶狗搏斗。
只见醉汉闪过身子,一把揪住恶狗的脖子,举起铁锤般的拳头,没头没脑地捶打了十几下,再用力一甩,恶狗滚了几丈远后躺着不动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声高喊:“打得好,打得好!”立即把这情景记下来,又重新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了一遍。
这一次,打虎的动作写得比先前逼真多了,但武松的神态还不够活灵活现。
怎么办呢?施耐庵急中生智,搬了一条长凳子放在堂屋当中,一只手按住长凳,把凳子当作老虎,在长凳两边跳来跳去,摹仿醉汉痛打恶狗的架势,体会醉汉狠击恶狗的心态。
他夫人先前没介意,后来见他在凳上跳得满头大汗,并举起拳头要打凳子,便连忙吼道:“你发疯了,打它干什么呀!”施耐庵笑道:“我在打‘虎’啊!”说完又跑到书桌前面坐下来,很快就写好了景阳冈上武松打虎这一段书。
这一回呀,真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武松写得栩栩如生。
传说之二:施耐庵为了写虎,经常到猎户家中去,找有打虎经验的猎户交朋友,和他们亲切交谈。
猎户们见他这位有学问的人非常谦虚诚恳,就把他让到家里,请他喝酒饮茶,并将他们猎取的野兽及兽皮、兽骨给他看。
施耐庵边看边问,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老虎的习性、动作、神态,以及猎户和老虎搏斗的详细情况。
回到家里,便把听到的记录在本子上。
但施耐庵觉得仅靠这些写书还不够,他还要亲自观察老虎的神态、动作,于是便一个人跑到野兽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爬到大树上,趴在上面长久地等待老虎的出现。
这样接连数日,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听到老虎一声呼啸,借着月光,看见一只老虎在蹿上跳下地追捕着猎物。
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老虎的一举一动。
以后,他还跟着猎户到深山老林里去打猎,多次看到猎人与老虎搏斗的情景,以及老虎发狂、挣扎的场面。
武松打虎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是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讲述了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中,路过景阳冈,遭遇一只凶猛老虎的故事。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
途中,他看到一块木牌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却不以为意,继续独自行走。
酒力发作后,他找了一块大青石躺下,准备休息。
就在此时,一只斑斓猛虎从乱石后面扑了出来。
武松立即奋起反击,双手挥起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成了两截。
老虎逼近,武松左手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尽平生之力打了六七十拳。
老虎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
为确保老虎死去,武松又用半截哨棒猛击一阵。
最终,武松成功将老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了一大害。
武松打虎的故事传颂千古,展示了武松勇敢、机智、勇猛的品质。
这一故事成为了中国民间流传的佳话,也成为《水浒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武松打虎是真的吗在中国文化中,武松打虎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故事。
根据传说,武松是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所创作的《水浒传》中的典型英雄角色。
他以一己之力成功击败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英勇的精神。
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质疑武松打虎的真实性。
首先,历史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武松打虎的故事真实发生过。
《水浒传》是一本明代的长篇小说,虽然其中描写了很多历史背景,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因此,武松打虎只能被视为一个文学形象,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其次,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不同版本的《水浒传》中有所不同,说明这个故事存在多种版本和变体。
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
一些学者认为,《水浒传》中的故事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经过作者的改编而成。
因此,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传说,并不代表真实发生的事件。
此外,人们对武松的身份和背景也存在疑问。
武松被描述为一个身强力壮的豪杰,有着出类拔萃的战斗技巧和不畏艰险的勇气。
然而,历史上关于他的确凿记载非常有限。
虽然有一些与武松类似的历史人物,但他们并没有与打虎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如岳飞打虎和关羽斩颜良等。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被视为具有正能量和鼓舞人心的文化符号。
然而,人们不能仅凭这些故事片段就断定其中的细节和具体事件的真实性。
最后,尽管武松打虎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它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故事。
它代表了人们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这个故事是虚构还是真实,它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激励。
总而言之,武松打虎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它仍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
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武松打虎都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启示,使其成为了一个受人喜爱的文化符号。
扩写武松打虎的描写作文武松打虎算不算英雄?王仁同学读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武松称不上英雄。
就此,杨老师在我们班召开了一次有关武松打虎的讨论会。
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发言,有的同学说武松打虎算英雄,因为那时候么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
有的同学说算,因为那时候的老虎不像现在的老虎那么温柔,是会吃人的。
有的同学则说武松打老虎是对的,因为那只老虎已经吃了很多人了,如果不杀了它,它会继续祸害人类的。
我想:武松打虎是英雄,1、在那个时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2、那只老虎已经咬死了很多人,如果不打死它,那么它会继续祸害人类的。
3、武松打老虎完全是出于一种要保护自己的状态。
“我认为武松打老虎是对的,如果一只老虎就在你面前,你难道不去打它,如果你不打它,那它自然就会咬你。
还有,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去保护那只老虎呢?”我继续说道。
最后,我们的观点是:武松打老虎是英雄,1、因为古代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2、因为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
3、如果你不打它,它就会继续危害人类。
经过在网上的一番寻找,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武松去探望哥哥,路上再一家酒店喝了十八碗酒,到了冈上,从草丛中突然跳出来一只老虎,武松吓了一跳,等老虎的看家本领都用完了,武松上去一阵猛打,最后,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还有,就是那只老虎,它已经吃掉了很多人类,因为这个,许多猎人上山必须穿着老虎皮做的衣服,避免被吃。
现在好了,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他们就不用那样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武松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只是王仁同学的立场不同,他站在现在来想这个问题,而这件事却发生在古代,所以,武松就是英雄!话说武松这一日来到景阳岗前,看看日已西沉,加上走了一天也不曾吃喝,又饿又乏,便想找个酒店吃喝一通,等吃饱喝足再过山岗。
正想着,就见不远处有一处酒店,酒店上方飘动着一面酒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岗”。
龙源期刊网
施耐庵观察老虎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10年第01期
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林中阴森森的,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了上去,还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着四周。
突然,一只梅花鹿“嗖
(sōu)”地从他眼前窜过,紧接着,传来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的猛虎。
下面是“饿虎扑食”和“惊鹿逃生”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
施耐庵看得如痴如醉,直到老虎离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转到别处观虎去了。
原来,施耐庵正在构思《水浒传》,为了突出打虎英雄的神威形象,他计划要在作品中多处写打虎的场面。
可他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山中的活虎,对老虎的生活习性和捕食情形,都只凭传说和想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也没有见过猎人打虎的场面,这样怎么能生动地表现老虎的凶猛和打虎英雄的神威呢?于是,他就来到深山中观察老虎,并且向许多有经验的猎人请教,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时的情况。
所以,后来施耐庵在写到解珍、解宝登州山上猎虎,李逵(kuí)沂岭杀四虎,武松景阳冈打虎时,都描写得生动形象,扣人心弦。
博士丁的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施耐庵之所以能把打虎的场面描写得生动形象、扣人心弦,是因为他不是光凭想象去描写,而是敢于冒险观虎,并向猎人请教猎虎以及与虎搏斗时的情况。
这是多么严肃的写作态度啊!小朋友,这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在平时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坚持长期练笔,时间久了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杨坤/供稿】。
施耐庵写“打虎”
作者:紫棘
来源:《阅读》2008年第07期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
在写作“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时,他总是觉得不满意。
一连几天,他琢磨着武松打虎的神态、动作。
这一天,他正在苦苦思考时,忽然听到院中传来急促的狗叫声。
出来一看,只见一彪形醉汉正在和一条恶狗赤手搏斗。
那恶狗凶猛异常,四肢一蹬,跳起来扑向醉汉。
醉汉忙将身子往右一闪,没等狗着地,左手顺势揪住狗的顶花皮,右手如流星般挥拳猛打。
不一会儿,那狗就被打得动弹不得,叫声也没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神,直到那醉汉离去,才连忙进屋,把自己写的打虎细节和刚才目睹的醉汉打狗的情景结合起来重新改写。
但是,施耐庵仍觉得不满意,他又搬来一条长凳当老虎,一手按住凳子,一手挥动拳头打,身子还不时地跳来跳去,累得满头大汗。
最后,施耐庵又根据自己的体验把小说再做修改,这样,武松打虎的细节更加生动逼真了。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读过其中“武松打虎”精彩片断的同学,一定会钦佩作者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技法高超。
但是,你们一定不知道作者在创作时的艰辛吧?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平时的细心观察与体验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施耐庵经典诗词名句施耐庵经典诗词名句大全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施耐庵《水浒传》2、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3、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施耐庵《水浒传》4、不是兄弟你不好是这世道不干净容不得你这样做人——施耐庵《水浒传》5、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
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施耐庵《水浒传》6、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施耐庵《水浒传》7、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
——施耐庵8、身似山中猛虎,性如火上浇油。
心雄胆大有机谋,到处逢人搭救。
全仗一条杆棒,只凭两个拳头。
掀天声价满皇州,拼命三郎石秀。
——施耐庵《水浒传》9、云遮峰顶,日转山腰;嵯峨仿佛接天关,崒嵂参差侵汉表。
岩前花木舞春风,暗吐清香;洞口藤萝皮披宿雨,倒悬嫩线。
飞云瀑布,银河影浸月光寒;峭壁苍松,铁脚铃摇龙尾动。
山根雄峙三千界,峦势高擎几万年。
——施耐庵《水浒传》10、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11、根盘地角,顶接天心。
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股灵气趣味之路,上面平极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
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
左壁为掩,右壁为映。
出的是云,纳的是雾。
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石巤如平。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
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
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施耐庵《水浒传》12、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
——施耐庵《水浒传》13、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簿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敌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
向施耐庵学动作描写作者:赵毅来源:《初中生写作》2020年第10期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脍炙人口。
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施耐庵用手中的笔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英勇豪气的大侠,有一身正气的武松、粗中有细的鲁智深、正直机灵的燕青……这一次,我们就要向施耐庵学习如何描写动作,从而让动作描写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为文章增色。
写法提炼動词细打磨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在作诗时往往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长篇小说的作者往往也要有这种能力。
在描写动作时,作者要抓准关键词,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人物无限的神韵。
如选段中描写武松打虎,施耐庵用“闪”写出了武松闪避老虎的灵活。
而描写老虎扑人时的动词就更加精妙,只“扑”“掀”“剪”三字就活画出老虎的招式,向读者描绘出一幅活灵活现的场景,足见施耐庵在炼字上的功夫。
(1)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2)当时,燕青做一块儿蹲在右边,任原先在左边立个门户,燕青则不动弹。
初时,献台上各占一半,中间心里合交。
任原见燕青不动弹,看看逼过右边来,燕青只瞅他下三面。
任原暗忖道:“这人必来算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动手,只一脚踢这厮下献台去。
”……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
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
武松打虎200字感受(精品10篇)武松打虎200字感受篇1《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还有一种说法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武松打虎》讲的是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不相信店家说的景阳冈有老虎的话,在傍晚独自过冈;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便躺在大石头上想睡一觉,忽然狂风四起,跟着从乱树后窜出一只老虎,它虎视眈眈、张大嘴巴咆哮着,武松翻身起来,老虎往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了下来,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把腰胯一掀,武松闪在一边,老虎大吼一声把尾巴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这一扑、一掀、一剪、老虎的劲已经泄了一半;这时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向老虎劈去,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树枝上,哨棒断成了两截,老虎又扑了过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丢掉哨棒,两只手就势掀住老虎的顶花皮,把它按在地上,用脚往老虎的脸上、眼睛上乱踢,老虎不断地扒地下面的泥土,还扒出了一个很深的土坑,武松就势把老虎按下土坑去,用左手掀住老虎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抡起拳头使劲平生气力猛打,打的老虎七窍出血不能动弹,武松放了手,找回哨棒又打了一气,直到把老虎打死。
武松为景阳冈的人除去了一害,被他们所崇拜。
读了《武松打虎》,我看出了武松是一个机智勇敢、武艺超群、性格倔强、酒量过人、胆量过人的人,也让我知道了老虎的凶猛、可怕。
作者把武松打虎和老虎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用一系列动作来描述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让我们读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回味无穷;更让我觉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在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武松的这一壮举真是令人敬佩啊!武松打虎200字感受篇2《水浒传》是家喻户晓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武松打虎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
而王仁同学却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的行为,武松称不上英雄。
我不赞同王仁同学的观点,听听我的理由吧。
武松打虎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宋仁宗统治时的嘉佑三年(1058年),距现在将近有1000年的时间了。
xx写虎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低幼版)》2005年第11期
施耐庵(shīnàiān)在写《水浒(hǔ)传》的时候,为了把武松打虎这一故事情节写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他不顾(gù)家人的劝阻(zǔ),钻到深山老林里,爬上一棵粗壮的大松树,静静地等待老虎的出现。
半夜,密林里很静很静,突然,一声炸雷般的吼(hǒu)叫惊醒了大松树上的施耐庵。
他连忙坐稳(wěn)身子,借着月光,认真观察起老虎来。
可老虎叫了几声,就摇晃着身子走远了,施耐庵见状急忙对着老虎喊了几声,老虎听到喊声又转身向他藏身的大树走来。
施耐庵忘记了害怕,从口袋里掏出馒(mán)头朝(cháo)老虎砸(zá)去,正好打在老虎的脑袋上。
老虎被激怒了,一声接一声地狂吼着。
它蹦(bèng)跳着,想把大树咬断。
渐渐地,老虎累了,只好离开大树,向远处走去。
老虎跳跃、怒吼、疾奔等特点,被施耐庵看得真真切切,后来,施耐庵又访问了很多有经验的猎(liè)人,向他们了解到许多打虎情景,终于写出了《水浒传》中扣(kòu)人心弦(xián)的打虎场面。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