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11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列举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重点)②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难点)③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能力目标①通过专题复习实现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理解和识记能力;②通过对知识的归类与对比,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③通过专题复习提高对结业考试试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应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培养课堂学习习惯,让学生适应紧张的结业考试第一轮的细致复习。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意识,重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法指导上要注意归纳比较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结合实例了解运动的实现方式以及运动中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通过一些热点的透析可以对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我展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对此可以采取知识的关联驱动模式,激活学生思维去主动回忆、分析、讨论对比物理学科中“杠杆”的特点,进而得出结论。
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和对比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七年级上册的课本、八年级下册的助学、红笔。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导图激发兴趣2分钟利用课件出示本章的网络导图,引发学生对于本章的记忆1、对本章的考点建立系统的认识,知道知识间的联系2、说说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依然还会的本环节让学生明确知识间可以相互关联,再者可以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哪些是学生们依然会的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哺乳类生物圈中的动物网络导图目标导学2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注明重难点,并且板书知识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阅读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掌握什么引导充实层层推进9分钟1.安排学生利用课本P80---P91的“动物的主要类群”内容。
生物与生物圈适用年六级所需时课内共用7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列在第一单元,主要是由于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磊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八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本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共分两章。
重难点: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2、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需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
老师应指导学生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生活环境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观察、调查、探究、对照实验等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举例说明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会做调查记录。
4、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中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分组卷中的微生物。
调查病毒对人类一样是生物多样生物圈离开了微卷中的各种成分实验、演示实验、列表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的危害,真菌与细菌对人类的利与弊,了解微生物和动植物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影响巨大,生物将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疑 - 篇
款随
提请
期
专经菌真菌在生物要中的用
等习能用电子显牌
格胜物的注要提面谢
短鞋划人类生绿明
铱
财藤楼、薪式专慧-
笼解软药
发其花
膜谢财类、养式专
人势系专群酌谢
造棋葡药
过真菌封种类,对程、查养式专鞋
短纵
胜生物透中技常
专
生种氯新
熊
学幕
动脑
各器生按注要特征
掌解
融定的丽生物圈中的用
鲜
募爆动和手动
学胡学识研隔愿
生物种的常生物遮断
维大部分授道与真面长染
話验酸
皮实事求是的存态度、下素器法,立建的生活式
出簇样志分类、糖荒族
英在要征,让随与动的同
7 镇英,一是
#姓据物种用
各常生控王要特征
习牌骑饼道
朝浮解职垢的派境
学习过取讲点
特笔化们到
积要点舒统讲,就轮秸
道守实类室线花与要求。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理解各结构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知道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的理解,认同学习与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对应课标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生物圈中的动物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9课时,每周三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活动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章内容和前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内容共同为学习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进化等内容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章教材包括“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四节内容。
其中“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节内容为介绍“动物的运动”和“动物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又都与动物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章和各节的引言部分,都是从“生物圈”的角度,用优美、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描绘出引人入胜的生活环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动物知识的浓厚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蝗虫”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实验;“观察家鸽”实验;各类群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动物运动的基础;动物的行为。
教学难点是:动物运动的基础;动物的行为。
本单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观察与思考自主探究动物的形态结构、
讨论归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动物的运动”内容,先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六种动物在其生活环境中的不同运动方式,希望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出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和与生活环境的适应。
不同动物运动的形成机制不同,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运动的本质。
躯体的运动,是通过骨、骨骼肌和关节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
通过体会伸肘和屈肘的动作,阐明运动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骨骼肌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脊椎动
物的主要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4、概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调查活动、应用与实践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2、初步建立动物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生态学观点,建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认同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对应课标
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4、概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初步确立生态学观点,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各类群动物有哪些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
3、动物的各种行为对于动物生活有什么意义?
4、动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
专题划分专题一:动物的主要类群(5 课时)
专题二:动物的运动(1课时)
专题三:动物的行为(2课时)
专题四: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课时)
其中,专题二(或专题三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专题一:动物的主要类群
所需课时本专题使用5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建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专题问题设计1、各类群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2、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3、各类群动物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生物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分组实验的材料和用具。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问题引领:蚯蚓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1.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
2.小组按要求观察蚯蚓并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蚯蚓的运动有何不同?刚毛在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4)、蚯蚓的体壁始终保持湿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交流实验心得。
4.尝试归纳总结蚯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评。
5.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二】分组实验:观察蝗虫
问题引领:蝗虫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1.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
2.小组按要求观察蝗虫并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蝗虫的躯体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4)、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3.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点评,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4.尝试归纳总结蝗虫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
评。
5.教师点评总结。
【拓展活动】探究蝗虫气门的作用。
【活动三】分组实验:观察鲫鱼:
问题引领:鲫鱼有哪些特点与水生生活相适应?
1.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
2.小组按要求观察鲫鱼并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鱼类的体形和体色,在鱼的水生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2)描述鱼各种鳍的作用?
(3)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4)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是什么?
(5)鱼类是如何适应在水中阻力大、视野小、含氧少的环境,而自由生活的?(可引导学生从体形、体表、感觉、呼吸等几方面思考。
)3.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点评,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4.尝试归纳总结鲫鱼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评。
5.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四】演示实验:观察家鸽:
问题引领:家鸽有哪些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1.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教师利用家鸽、家鸽骨骼标本,多媒体充分展示。
2.小组按要求观察并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家鸽的体型是怎样的?
(2)家鸽的翼羽和尾羽的排列有何特点?
(3)家鸽的骨骼、肌肉各有什么特点?
(4)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
(5)家鸽的消化和呼吸有哪些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3.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点评,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4.尝试归纳总结家鸽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评。
5.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五】观察思考:尝试描述家兔的主要特征:
问题引领:家兔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1.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家兔体表的毛,体会家兔体表被毛对维持其体温恒定的作用,讨论家兔体表的毛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家鸽的羽毛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7页图2.2-24 家兔的特征,了解家兔的特点。
3、教师课件展示膈与呼吸的关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膈与呼吸的关系;
4、教师课件展示兔和狼的牙齿对比图片,比较它们的不同,了解兔的牙齿特点与生活习性的适应。
5、教师课件展示家兔的神经系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家兔在陆地上生活的意义。
6、在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家兔的体毛具有什么作用?
(2)胎生,哺乳对家兔的繁殖有什么意义?
(3)家兔的门齿、臼齿各有什么作用?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4)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家兔在陆地上生活有什么意义?
7.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点评,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8.尝试归纳总结家兔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评。
9.教师点评总结。
评价要点可评价要素:
1.分组实验的实验过程
评价方法:基于量规的现场评价(教师观察与学生互评结合)
评价要点:①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②观察用具的使用
③善于合作,认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④遵守实验室规范与要求
2.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
评价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
评价要点: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观察与思考栏目的评价
评价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
评价要点: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