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基础知识PDF
- 格式:doc
- 大小:23.95 KB
- 文档页数:10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也作了介绍和归纳。
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1.历史背景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e杂志上。
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
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形式”等课题的研究。
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大。
2.形成和发展2.1.形成阶段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
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话语分析》第七章评述(Discourse Analysis)由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共同编写,《话语分析》Gillian Brown是剑桥大学英语教授,George Yule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
它与之前的话语分析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地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语料涉及谈话录音、通知、书信、小说、报刊文摘等。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部分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继而讨论了句子与语句;第二章介绍了语境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情景语境;第三章作者讨论了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视角与话语结构的表现;第五章主要讨论信息结构,讲述了信息是如何通过短语和小句层次的小结构单位而得到包装的;第六章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上一章来说是大块语料的成构,讨论它们是怎样被解读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重点仍然是话语的指称这一中心问题;第七章探讨了话语理解中的连贯。
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讨论并作出简要评述。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话语的连贯。
话语连贯是篇章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多年来,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多种修正意见与观点。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篇章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读者的先有世界知识与篇章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相吻合时,篇章意义或意义连续体才能实现;胡壮麟(1994)认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知识有助于语篇连贯;张德禄认为语篇连贯的条件包括认知模式、情景模式、文化语境、心理思维语义联系等;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们在对语篇进行阐释时需要依赖一种假设,即,话语是连贯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依靠句法结构和语言信息中的词项进行理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缺乏这些文字形式上的输入我们就达不到理解。
有时,我们可以从作家写出的语法十分规范的句子中得出其字面意义,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全部理解它,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
许家金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语言研究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语言?飞、鸣、食、宿这一图案是四只芦雁和几根芦苇。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飞鸣食宿”,四只芦雁分别表现四种形态。
第一是“飞”,技能。
飞是禽鸟生存的一个最基本的技能,人类生存也需要一个技能。
第二是“鸣”,情感的宣泄,信息的沟通。
今天为什么老打电话啊?就是情感也需要宣泄,信息也需要沟通。
第三是“食”,吃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是“宿”,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生存。
飞鸣食宿,古人寄托于芦雁身上的这种情感,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过这个图案,反映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就是古代文物中很多特殊的地方,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马未都飞、鸣、食、宿四只芦雁飞, 生存技能。
鸣, 情感的宣泄,信息的沟通。
食, 维持生命。
宿, 休息。
飞鸣食宿,古人寄托于芦雁身上的这种情感,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许家金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两个问题y What is discourse?y How can we analyze discourse?两个问题y What is discourse?y什么是话语?y How can we analyze discourse? y如何进行话语分析?什么是话语?生活中的话语,他并不以为然。
话语他毕竟年少轻狂,那些伤人的7,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话语那一句句互相鼓励的6而惊呆了。
话语它因为雪儿的5中竟透着几分凄凉。
话语他的4竟成了时下广州小学生的口头禅。
话语“活得好没意思啊”这样的3都没有写,只是颤抖着说道,“活着回来!”话语她一点含蓄的语言都没有露,一点深情的2,疯了似的,见路人就大喊大叫。
话语他说着激动的1话语:15次/百万词;的:36847次/百万词话语4都没有写,只是颤抖着说道她一点含蓄的语言都,疯了似的,见路人就大喊他说着激动的,他并不以为然。
话语他毕竟年少轻狂,那些伤人的7,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话语那一句句互相鼓励的6而惊呆了。
语言学基础知识解析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通过对语言的结构、运作和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将解析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特征、语言的分类以及语言的功能等方面。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指使用语音、文字和符号等方式表达意义的系统。
语言由单词、语法和发音规则组成,能够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
二、语言的特征1. 双向性: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接收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能够通过语言的接收来获取他人的信息。
2. 可创造性:语言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组合和创造新的词汇,形成新的表达方式。
3. 符号性:语言使用符号来表示意义,符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例如,英语中的“apple”(苹果)只是一个符号,其意义并不与实际的苹果有直接关联。
4. 文化性: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
三、语言的分类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语系分类:根据语言历史和语音结构的相似性来划分。
常见的语系包括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2. 语族分类:指将共同起源的语言划分为一个语族。
例如,印欧语系下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
3. 语言类型分类:根据语言的结构特点和句法规则来分类。
常见的语言类型包括屈折语、孤立语、辅音语和音节语等。
四、语言的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义,还有其他功能:1. 交际功能: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能够通过语言建立联系并共享信息。
2. 表达功能:语言可以表达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让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
3. 发展功能:语言有助于推动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4. 身份认同功能:语言可以反映个体的身份和归属感,成为群体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综上所述,语言学基础知识的解析包括语言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功能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语言行为的特点,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从文献上看,学者们对text,discourse和discourse analysis或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使用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的或比较一致的观点。
因此,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做了界定,有些则不做区分、互换使用。
在中国的英语界,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是译自discourse analysis。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下面简单区分三种不同的discourse analysis。
1.三种discourse analysis根据Guy Cook的观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等把discourse analysis分为三种:英美学派(the British-American school), 以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批评话语学派(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⑴英美学派①研究重点: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体裁(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②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从功能语言学(如Halliday,1994)角度看,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不是一种“说明性活动”(interpretive activity),而是一种“解释性活动”(explanatory activity)。
⑵福柯学派①研究重点:话语秩序(order of discourse)、意识形态(ideology)、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社会联盟(social practices)等有关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问题。
②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相对于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属于福柯学派的研究比较少,尤其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界。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概述话语分析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话语结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实践。
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话语结构、语言交际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话语结构理论认为话语是由一系列不同单位构成的,这些单位包括句子、词组、音节和音位等。
语言交际理论研究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涉及的各种交际行为和技巧,如话语转移、话语修饰和话语间引起的语序变化等。
社会语言学研究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和变化。
话语分析的方法话语分析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语言使用和话语结构。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语言样本分析法语言样本分析法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语言使用的样本来揭示话语中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语言样本,如书面语、口头语或电子文本等,然后使用分析工具来分析样本中的语言特征,如词汇使用、语法结构和语气等。
对话分析法对话分析法是一种研究对话或会话中话语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录音设备或视频记录对话过程,并对对话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对话中的交互行为、转话、插话和反应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们在对话中如何交流和使用语言。
语料库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是一种使用语言数据库进行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建立一个包含大量实际语言使用样本的语料库,然后使用计算机工具来分析这些样本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
语料库分析法可以提供大量的语言数据,并允许研究者通过统计方法来揭示话语中的共现关系和趋势。
语言实验法语言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来研究语言使用和话语结构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各种实验任务,如填空题、配对题和判断题等,来测试人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语言环境对话语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结论话语分析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话语结构的学科,为我们了解语言交流和社会语言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作者:冉永平1.两门交叉学科目前话语分析在研究超句现象、研究实际运用的自然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话语生成、理解以及运用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格局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这两门语言学的分相学科都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仍然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基本理论尚需充实、完善和发展。
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界,存在两种说法:(1)话语分析属于语用学;(2)话语分析包括语用学。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们的学科交叉性,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在有关话语分析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的是交叉性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语义、话语和语用、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等。
然而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用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横向跨面、纵向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发展阶段,与话语分析一样都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它们有较多交叉重叠之处。
这为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补充纯语言形式研究的不足,但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话语分析与语用学沟通的基础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连贯问题,它注重语篇结构分析。
hatch(1992)指出,衔接指连句成篇的表面形式特征,它包括语用学家levinson(1983)提出的五种指示标记(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和halliday和hason(1976)提出的五种语法衔接关系(参照、替换、省略、连接、词汇搭配)等,而连贯指语篇内的潜在连接功能,通过交际制略因素、方案(script)理论、言语事件结构等表现出来。
可以说语篇衔接与连贯往往是多层次的,最上面层是包括语篇和语用学的社会符号层;第二层是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语篇结构等的语义层;第三层是包括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层;最后一层也是最低层就是词汇层和音系层(胡壮麟,1996)。
这说明话语分析最终要超出语篇结构分析,将常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弥补,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把握语篇信息及其交际价值。
2.1语境关系等;(3)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三方面的语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组织、生成和理解。
目前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又将语篇语境因素分为三大类:(1)语场,指话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2)语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3)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
这三种因素又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总之,影响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
语境在话语分析中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话语分析注重语篇的衔接机制(cohesivemechanism),外照应(exophoricreferences)把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语篇对情景的依赖程度,语篇的外照应项目越多,语篇对情景的依赖性就越强。
话语分析关注的不是孤立于语篇语境之外的句子,而是语境之中句子之间或话语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规律性,这与脱离语境研究句子的传统语言学截然不同。
同样,意义连贯(coherence)也必须依赖语境。
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两种: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
前者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超出语篇的直示意义,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
语境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
语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许多学者都通过语境给语用学下定义,如“语用学是利用语境来推断意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fa-sold,1993:119);“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何自然,1988:3),等等。
尽管人们对语用学同对话语分析一样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各种定义都强调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把话语和语境作为语用学研究的客体,把话语产生和理解的主体,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作为研究的对象,综合研究语境、话语、说话人、听话人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意义。
可以说对语言进行的任何语用研究都须将语言置于一定语境研究之中进行,离开语境研究的语用学就不能称为语用学。
近年来给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关联理论特别强调语境信息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听话人为了理解话语往往需要刻意追求最佳的语境效果,使话语和语境之间获得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2.2语言功能话语分析和语用学都将语言置于具体的使用环境,强调对语言功能的研究,但各有侧重。
话语分析将语篇视为语义单位,体现一定的话语功能(discoursefunction),研究话语功能通常强调研究话语信息分布和组篇的种种手段,也即研究话语的衔接和连贯、信息流的控制策略、话轮、话语信息的主次、信息结构等,并以邻近语对、话轮系统、插入顺序、成次范畴化机制等结构原则的控制和调节为主要目标。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话语分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对语言社会功能的研究,关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是如何在语言系统中得到体现并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同时还强调口语和书面语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
halliday与hasan(1976)提出的衔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语篇内部不同成分所具有的各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的体现方式以及这些成分的相互衔接与作用。
然而,他们过多地强调了衔接的重要性,即重点研究衔接纽带、衔接链等形式标记上,并认为衔接程度的强弱与连贯程度的强弱成正比,从而忽略了语篇话题、背景知识、语境等其他因素对意义连贯的作用,也就削弱了衔接理论对语言功能的解释能力。
因此,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也应该吸收语用学的一些合理部分,如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等。
语用学则是根据语境来分析话语的交际功能和语用价值。
语用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功能主义的研究,是功能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何兆熊,1991)。
它以语言功能为依据,从功能的角度去解释话语形式、话语价值等,涉及说话人、听话人、语境、言语行为等因素,运用语用原则对具体的语言事实展开功能主义的研究。
语用学中可接受的话语并不一定完全表现为语法上和语义上都合格的句子,而语法上和语义上都合格的句子如果与语境不协调,无论其本身如何正确也是不可接受的。
会话含意、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是目前语用学对功能研究的重点。
此外,语用学还较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功能研究,如时体形式的语用功能、情态助动词的语用功能、条件句和否定句的语用功能,以及预示语列、插入语列等会话结构的语用功能。
这些语用学研究的功能往往在话语分析考察的范围之外。
3.话语的语用学分析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连贯性话语,研究话语的生成、理解及话语模式等问题,主要通过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联系,分析语篇句子序列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语篇结构等。
话语或语篇从生成、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它进入交际之后形成语义层和语用层,然而目前话语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拘泥于宏观和微观语篇结构和语义层分析,忽略语篇与认知结构、人际修辞、交际策略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话语生成,尤其是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话语分析以语篇结构、语义分析为主往往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
语用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话语分析会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brown和yule(1983:26)指出,话语分析包括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但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
“最有希望为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的就是语用学”(陈平,1991:7)。
3.1关联理论3.2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就是言中有行,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一定的行为,如提问、断言、描述、解释、道歉、祝贺、命令等,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时刻都在以言行事,因而它不热衷于语言的潜在系统和句法结构,它关心的是人们怎样以言行事、以言能行何事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入手研究语言,注重语言的动态特征,超越了诸如语音、语素、句法、句义等传统的研究领域。
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分析语言,只能解决“言之所述”,而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待语言,则可以解决“言之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能把言语行为理论对句子的研究延伸到对语篇结构的研究中去,一个或几个较小单位的言语行为组成较大单位的言语行为,由较大单位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这样一个语言交流事件可分成由不同抽象层上的言语行为组成。
sinclair&coulthard(1975),labov&fanshel(1977)等曾都对言语行为理论青睐过,他们试图建立有效的话语分析模式。
我国语言学界著名学者胡壮麟教授等也研究过言语行为与语篇连贯性问题,例如他指出“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一样,可以表达语用意义,贾谊的《过秦论》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从整体上说都属表述性的言语行为,但其施为性言语行为当是劝告,前者是从秦王朝的分崩离析中吸取教训,后者是要人警惕萧墙之祸,共同抵御日寇侵略”(1994:192)。
这为我们进行语篇或话语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功能关系是语篇连贯的本质所在。
语篇中的意义连贯可以通过语境中话语所表示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s)来实现,传递某种言外功能(illocutionaryfunction),话语分析似乎都未涉及这些,而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却可对此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补充,尤其是会话分析,能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此外,言语行为理论注意到了句子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所具的话语语力(force),例如,“咱们等着瞧吧”,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可能体现“威胁”、“警告”等话语语力,因此,它不同于句子的话面意义,可以说话语语力是一种具有社会、心理效应的特殊交际意义(顾曰国,1994)。
这可以很好地补充话语分析或语篇分析的不足。
总之,话语分析或话语语言学只有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才可能继续发展,话语或语篇不是句子的序列,而是言语行为的序列(wunder-lich,1976)。
3.3会话含义4.结束语本文试析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或语篇分析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语用学对话语分析可以进行补充的基础和具体问题,旨在促进两者之间的交叉、互补性研究,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功能,更好地说明交际中的话语生成与理解、语言交际与人际关系、语篇信息与语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