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805 多环芳烃方法验证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96.87 KB
- 文档页数:11
方法验证报告
项目名称: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方法名称:HJ805-2016《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报告编写人:
参加人员:
审核人员:
报告日期:1 实验室基本情况
1.1 人员情况
实验室检测人员已通过标准《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805-2016的培训,熟知标准内容、检测方法及样品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考核合格,得到公司技术负责人授权上岗。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及职称 所学专业 从事相关分析工作年限
1.2 检测仪器/设备情况
设备编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计量/检定状态 不确定度
气质联用仪
平行浓缩仪
快速溶剂萃取装置
1.3 检测用试剂情况
试剂名称 生产厂家、级别、规格 备注
无水硫酸钠
丙酮
正己烷
16种多环芳烃混标
2-氟联苯、对三联苯-d14(替代物)
6种SVOC混标(内标)
石英砂
Florisil 净化柱
硅藻土
二氯甲烷
1.4 环境设施和条件情况
实验室具有检定合格的温湿度计,环境可以控制在标准要求范围内,满足检测环境条件。另外实验室配备了洗眼器、喷淋设施、护目镜、灭火器等安全防护措施,符合实验室安全内务的要求。
2 方法简介
2.1方法原理
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采用加压流体萃取,根据样品基体干扰情况,选择凝胶渗透色谱对提取液净化、浓缩、定容,经气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通过与标准物质质谱图、保留时间、碎片离子质荷比及其丰度比较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
2.2样品采集与保存
按照HJ/T 166的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按照GB 17378.3 的相关规定采集沉积物样品。样品采集后,应与洁净磨口棕色玻璃瓶中保存,运输过程中应4℃以下冷藏、密封、避光保存。若不能及时分析,可应4℃以下冷藏、密封、避光保存,保存10d。
2.3 样品制备
将样品置于搪瓷托盘中,除去枝棒、叶片、石子等异物,混匀样品。称取20.00g新鲜样品进行脱水,加入适量粒状硅藻土,脱水研磨。
将制备好的样品装入加压流体萃取池中,加入适量替代物标准溶液后上机萃取,收集萃取液。将提取液转移至浓缩容器中,用平行浓缩仪浓缩至2ml,加入5ml正己烷继续浓缩至2ml,重复操作1-2次。若提取液中存在明显水分需在玻璃漏斗上垫一层玻璃棉,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将提取液过滤至浓缩器皿中。再用少量丙酮:正己烷(1:1)洗涤提取容器3次,洗涤液并入漏斗中过滤,最后再用少量丙酮:正己烷(1:1)冲洗漏斗,全部收集至浓缩器皿中,,若提取液颜色较深,则用铜粉脱硫后待浓缩。
开启氮气至溶剂表面有气流波动,用正己烷多次洗涤氮吹过程中浓缩器管壁。浓缩至0.5ml,加入适量内标中间液,并用丙酮:正己烷(1:1)定容至1.0ml,待测。若选用 Florisil
净化,则将提取液浓缩到2ml,继续加入4ml正己烷进行转溶后继续浓缩至2ml。用4ml二氯甲烷淋洗净化柱。加入5ml正己烷浸润小柱5min,缓慢打开控制阀继续加入5ml正己烷,待近干时,关闭阀门,弃去流出液。将浓缩后的提取液转入柱内,用2ml正己烷多次洗涤浓缩容器,一并上柱。待柱床近干时,关闭阀门,加入5ml二氯甲烷-正己烷(1+9) 浸润2min后打开阀门进行洗脱,继续加入5ml二氯甲烷-正己烷(1+9) 洗脱,收集全部洗脱液,继续浓缩至0.5ml,加入适量内标中间液,并用丙酮:正己烷(1:1)定容至1.0ml,待测。
2.4 空白试样制备 用石英砂代替实际样品,按照上述相同步骤进行空白试样制备。
3 方法验证信息
3.1标准曲线配制及验证
准确移取100μl的多环替代物(2000mg/L)于盛有少量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1:1)的1.0ml容量瓶中,用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1:1)定容至刻度,摇匀。此为多环芳烃替代中间液(200mg/L) 。准确移取100μl半挥发有机物内标(4000mg/L)于盛有少量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1:1)的2.0ml容量瓶中,用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1:1)定容至刻度,摇匀。此内标储备中间液浓度为200mg/L 。取5个2ml进样瓶,分别加入980μl、950μl、900μl、800μl、600μl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1:1),再分别加入10.0μl、25.0μl、50μl、100μl、200μl的多环芳烃标准溶液(200mg/L)和替代中间液(200mg/L) ,再分别依次加入100.0μl内标储备中间液(200mg/L),摇匀,配制成5个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此标系浓度如下:
单位:mg/L
化合物名称 标系1 标系2 标系3 标系4 标系5
萘 2.0 5.0 10.0 20.0 40.0
2-氟联苯(SS) 2.0 5.0 10.0 20.0 40.0
苊烯 2.0 5.0 10.0 20.0 40.0
苊 2.0 5.0 10.0 20.0 40.0
芴 2.0 5.0 10.0 20.0 40.0
菲 2.0 5.0 10.0 20.0 40.0
蒽 2.0 5.0 10.0 20.0 40.0
荧蒽 2.0 5.0 10.0 20.0 40.0
芘 2.0 5.0 10.0 20.0 40.0
4,4-三联苯-d14(SS) 2.0 5.0 10.0 20.0 40.0
苯并(a)蒽 2.0 5.0 10.0 20.0 40.0
屈 2.0 5.0 10.0 20.0 40.0
苯并(b)荧蒽 2.0 5.0 10.0 20.0 40.0
苯并(k)荧蒽 2.0 5.0 10.0 20.0 40.0
苯并(a)芘 2.0 5.0 10.0 20.0 40.0
茚并(1,2,3-c,d)芘 2.0 5.0 10.0 20.0 40.0
二苯并(ah)蒽 2.0 5.0 10.0 20.0 40.0
苯并[g,h,i]苝 2.0 5.0 10.0 20.0 40.0
标准曲线线性试验结果见下表, 相对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20%。
多环芳烃回归方程 3.2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确认
以石英砂为空白样品,于20g空白样品中分别加入40μl的多环芳烃标准溶液(200mg/L)和40μl多环芳烃替代中间液(200mg/L)配置成浓度为0.4mg/kg的加标样品。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平行测定7份空白加标样品。按HJ168-2010计算方法检出限,以4倍方法检出限作为测定下限。实验室所得的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见下表:
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测试数据表
化合物名称 n次测定结果(mg/kg)
平均值x
(mg/kg) 标准偏差S(mg/kg) t(n-1,0.99) 检出限MDL
(mg/kg) 测定下限
(mg/kg) 1 2 3 4 5 6 7
萘 0.3309 0.3024 0.3065 0.3011 0.2966 0.3064 0.3574 0.3145 0.0219 3.143 0.069 0.276
2-氟联苯(SS) 0.3498 0.3620 0.3415 0.3592 0.3357 0.3332 0.3307 0.3446 0.0126 3.143 //
苊烯 0.3001 0.2962 0.3284 0.3647 0.2945 0.2963 0.2944 0.3106 0.0268 3.143 0.084 0.336
苊 0.4254 0.3883 0.3535 0.4238 0.4243 0.4267 0.4279 0.4100 0.0285 3.143 0.090 0.359
芴 0.3260 0.3389 0.3535 0.3223 0.3101 0.3682 0.3588 0.3397 0.0214 3.143 0.067 0.268
菲 0.3480 0.3162 0.3654 0.2856 0.3576 0.3546 0.3660 0.3419 0.0300 3.143 0.094 0.377
蒽 0.3825 0.3129 0.3598 0.3192 0.2951 0.3171 0.3340 0.3315 0.0301 3.143 0.0950.378
荧蒽 0.2810 0.3193 0.3935 0.3023 0.3540 0.3303 0.3343 0.3307 0.0363 3.143 0.114 0.456
芘 0.3447 0.3394 0.3436 0.3190 0.3071 0.3774 0.2787 0.3300 0.0317 3.143 0.100 0.398
对-三联苯-d14((SS) 0.4712 0.4358 0.4615 0.4685 0.4659 0.4558 0.4578 0.4595 0.0119 3.143 // 序号 化合物名称 曲线范围(mg/L) 回归方程 相对相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
1 萘 2.0-40.0 Y=1.564704*Χ 11
2 2-氟联苯(SS) 2.0-40.0 Y=1.046615*Χ 6.5
3 苊烯 2.0-40.0 Y=1.410609*Χ 15
4 苊 2.0-40.0 Y=1.208941*Χ 17
5 芴 2.0-40.0 Y=1.348388*Χ 16
6 菲 2.0-40.0 Y=1.030163*Χ 12
7 蒽 2.0-40.0 Y=0.892090*Χ 12
8 荧蒽 2.0-40.0 Y=0.916897*Χ 8.0
9 芘 2.0-40.0 Y=1.134981*Χ 16
10 4,4-三联苯-d14(SS) 2.0-40.0 Y=0.842948*Χ 3.2
11 苯并(a)蒽 2.0-40.0 Y=1.111344*Χ 14
12 屈 2.0-40.0 Y=1.245264*Χ 18
13 苯并(b)荧蒽 2.0-40.0 Y=0.893776*Χ 7.0
14 苯并(k)荧蒽 2.0-40.0 Y=1.218486*Χ 18
15 苯并(a)芘 2.0-40.0 Y=0.834223*Χ 10
16 茚并(1,2,3-c,d)芘 2.0-40.0 Y=0.584428*Χ 17
17 二苯并(ah)蒽 2.0-40.0 Y=0.597716*Χ 12
18 苯并[g,h,i]苝 2.0-40.0 Y=0.898250*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