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 格式:doc
- 大小:11.90 KB
- 文档页数:1
翻译改写理论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探析和思考作者:武嘉澍来源:《卷宗》2019年第19期摘要: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建立的“意象派”对美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庞德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情有独钟,在其多元创作素材中,中国元素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和支柱。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都收录于《华夏集》一书,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
美国诗人T.S.艾略特称他为“中国诗歌的发明者”。
然而,庞德本人却并不懂得汉语,他自己“翻译”的诗歌有很多对原文意思的“创造性误读”之处。
本文通过对庞德所“翻译”的诗歌进行分析,结合操纵派旗手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探讨庞德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对庞德所译汉语诗歌深受欢迎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创造性误读;“改写”理论1 引言20世纪90年代,随着翻译理论范式讨论的逐渐深入,翻译理论家、著名学者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合作共同提出了翻译发展中的“文化转向”理论。
“文化转向”理论是在传统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目的论等语义文本视角的升华,也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化转向”理论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
勒弗维尔在其后期的理论著作中对“三要素”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
由于受到“操纵学派”的熏陶,勒弗维尔提出翻译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源语文本的改写过程,他的观点极大地改变并丰富了学界对翻译的视角和认识,也为翻译学的理论探讨开拓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2 翻译改写理论的内涵勒弗维尔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作内容的一种改写”。
翻译的内容如果不能真实表征原作的面貌和风格,主要归结于翻译思考过程受到三种因素的巨大影响,即诗学风格,赞助人、意识形态等。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风格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当代社会所使用的美学手法、艺术规律、环境认知、文本类型、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是指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环境等社会因素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代指文学对社会革新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东学西渐语境下论庞德汉诗英译内容摘要:通过翻译、改写与创作,庞德从汉语古典诗歌中吸取异质养分,既做媒婆又做处女,历史地成为崭新时代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他的翻译思想激励并提升了他的诗歌创作,为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理想重新下了定义,“中国诗歌之发明者”庞德如愿以偿地将“东方杏花”带到了西方,使中国诗歌成为激发现代派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促进了英语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做出了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
关键词:东学西渐庞德汉诗英译创造性一庞德主张诗歌当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征诗人的理性和感情,诗人应当不断地创造意象,把直观留给诗歌,并借助意象的“叠加”(superposition)和“并置”(juxtaposition)等艺术手段,将读者当作诗歌诠释的主体融入诗歌的解读,完成诗歌意义的建构。
在庞德看来,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精炼直接,包含着深邃的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给意象主义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例,对美国现代诗歌来说,“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
”通过研读费诺罗萨的遗稿,庞德发现,中国诗歌所注重的“意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领导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诗学观不谋而合,尤其在读到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n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并视其为“宝贵财富”,随后便投入到中国诗的翻译之中。
庞德主张,诗歌翻译不应过于强调字词直译,而应更多地再现这一人类感情的方程式背隐的情愫。
“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词语中的美。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翻译词和精神,并且要有“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认同和意识到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他们的思想与言语中吸取某些时髦的东西。
”庞德的翻译作品中运用了移译、引用和析字法,求的是喻象,借汉语文字形象构造来表明其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诗应该富含意象。
《华夏集》的翻译与诗歌创作实践表明,庞德十分清楚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他声称“文学的伟大时代通常都是翻译的伟大时代”,翻译常常带来“文学的创新”。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河北农业大学/刘丽宁【摘要】庞德作为意象派创始人,不仅发展了美国诗歌,而且翻译了许多中国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庞德所译的两首李白的诗词出发,分析其中诗英译的特点和风格,总结出他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的策略,来了解其诗歌翻译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庞德式翻译。
【关键词】庞德 诗歌翻译 意象 改写一、引言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
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华夏集》便是对李白十多首诗词的翻译。
Eliot·Weinberger曾这样评价诗歌翻译,伟大的诗歌活在永久的蜕变,永久的翻译之中:诗歌死于它无处可去之时。
只有延续不断的翻译才能让诗歌永久地生存下去。
然而诗歌翻译实非易事,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想要翻译出和原作同意义、同意境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译者只能是在某一方面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致。
二、庞德中诗英译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本在20世纪初美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国内许多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多集中于庞德与英美诗歌、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庞德中诗英译的“误译”等。
本文主要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策略,以其翻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为例,从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其诗歌翻译的特点。
1.意象式翻译。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简洁、直接地描述对象,不人为创作韵律。
庞德认为人为地追求韵律,会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
谈主张简洁、单纯、客观地呈现意象,不提倡添加装饰物。
他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意义语义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
下面就从其译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究这一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从,“译者隐身”看庞德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手法】诗歌大全100首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文化和审美的翻译,诗歌翻译必须满足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读者的期待心理。
不论是形式、体裁、修辞、表达都需要创新,只有通过这些创造性的阐释,才能以情动人、以境感人。
目前国内对于庞德翻译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的目的论、互文性、现代性、顺应论、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东方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韦努蒂的“译者隐身”,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的选择角度,来浅析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所追求的审美理念。
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诗人和批评家,还是一位翻译家。
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觅到灵感之源,他广泛借鉴中国古诗凝练的叙事语言和生动的叠加意象,以中国式的诗学表达方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随着对中国古典诗歌描写客观动态意象手法认识的加深,他从中发现了如何运用意象来达到对事物的客观动态呈现。
通过对意象阐释性的再创造达到真实地表达原诗歌的完美意境。
强调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目的语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语言表达方式、传统习俗惯例等等。
二、韦努蒂的“译者隐身”翻译理论“译者的隐身”是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英美文化中,基于“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所产生的译文虽然“明细流畅”,却因掩盖甚至抹杀原著中的异国成分,是主流话语对非主流话语的侵略。
因此韦努蒂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透明的,流畅通顺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是就像是在阅读本土文化创作的作品一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看不出译者的存在。
“译者的隐身”要求译者将再现原作和原作文化的精神实质作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此时,译者必须摒弃自我,在自我摒弃的同时,译者的主体意识逐步消失,进入了隐形层面。
三、从译者隐身看庞德翻译的意象处理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影响下使用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试图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找到对等。
庞德创意英译策略的哲学阐释学研究作者:褚慧英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2期摘; ; 要:本研究在哲学阐释学视域下探讨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实践,试图化解学界长期以来对庞德创意英译策略的偏见。
研究发现前理解概念是创意英译策略的哲学依据。
阐释循环赋予译者主体性,又制约其任意性,所以庞德的译作是创造但不是随意创造。
创意英译策略使中国古典诗歌成功地走出去,扎根于西方文学土壤。
关键词:庞德; ; 创意英译; ; 哲学阐释学; ; 前理解; ; 阐释循环一、引言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以创意英译策略翻译的《华夏集》①(357-390)(Cathay)倍受争议,如休·肯纳(1971)(Hugh Kenner)、迈克·亚历山大(1979)(Michael Alexander)、钱钟书(2005)均认为庞译谬误甚多。
然而学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庞德的中诗英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贡献,如王东风(2010)、祝朝伟(2005)、唐纳德·戴维(1965)(Donald Davie)和王贵明(2005)等将庞德的误译置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宏大叙事中予以看待。
本文拟在哲学阐释学视域下,以《华夏集》为例,分析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以下简称庞译),以此为其创意英译正名,化解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其翻译离经叛道,谬误甚多,不能称之为翻译的偏见。
二、哲学阐释学要旨哲學阐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阐释学一词是西文译名之一,还有解释学、诠释学、解经学等。
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eorg Gadamer)。
前理解和阐释循环是哲学阐释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一)前理解海德格尔(1979)在《存在与时间》里曾指出,理解的前结构是前有、前见和前把握。
所谓前结构是指我们进行理解时事先所具有的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是我们在进行理解之前先要具有的。
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看庞德汉诗误译的根源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误译的典型范例,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来分析其误译的根源,据此认为庞德的翻译是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要素的制约下,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其误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历史必然性。
标签:庞德误译中国古诗改写“三要素”理论一、引言作为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埃兹拉·庞德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并大胆创新,发起了一场意象派运动,改变了当时文坛的诗风,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
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
艾略特称庞德“为我们的时代发明了中国诗”。
人们谈论庞德的成就,多是评价其“意象诗”在美国诗坛的美学感染力,少有探讨其译文的忠、信问题。
近几年,有很多学者对庞德的翻译作品持质疑和批评态度,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批评《华夏集》是“假李白之情”,实为“改写”“重组”“剽窃的创造”。
二、庞德的误译从翻译角度看,庞德的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倾向于一种随心所欲的翻译,所以从其译诗中不难发现很多误译。
误译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无意即是无目的,纯属语言理解有误或表达不当所致;故意则是有目的,其目的有文学的、文化的、政治的……不一而足(王东风,2010)。
庞德的译文有无意的误译也有有意的误译。
以庞德英译中国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故人西辞黄鹤楼,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烟花三月下扬州。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over the river.孤帆远影碧空尽,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sky,唯见长江天际流。
庞德译诗带给诗歌翻译的启示庞德(Ezra Pound),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译诗工作不仅丰富了英语诗歌的宝库,也为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译诗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充满创造性地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诗歌精神融入英语语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翻译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庞德译诗的特色,并从中总结出其对诗歌翻译的深刻启示。
一、庞德译诗的特色:超越字面,直达诗意庞德的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方法截然不同。
他并非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注重捕捉原作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英语表达特色的诗歌。
他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创造”,是将原作的精髓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体现了他对诗歌翻译的独特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和艺术的再创造。
庞德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翻译的诗歌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意大利诗歌、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等。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并没有采用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大胆的改写和重构。
例如,他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使之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他的翻译策略并非简单的意译或信译,而是“意境翻译”。
他注重捕捉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英语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精髓,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原文的字句。
这种“意境翻译”的方法,使得他的译诗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具有英语诗歌的特色,达到了“化境”。
此外,庞德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他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必须注重保留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诗歌表达方式,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规范。
二、庞德译诗的文化视角: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其译诗工作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2010年6月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Jun.2010庞德汉诗英译的忠实性研究陈向荣张映先[摘要]通过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阐明了其注重“意象”、语势”的翻译策略。
庞德始终孜孜不倦地探求并极力传译诗歌内在的、含蓄的、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范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关键词]庞德;诗魂;语势;语境;忠实性中图分类号:I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0)06-0024-04一、引言二、庞德的翻译观与译作简析“忠实”是翻译原则中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翻译者把它作为考量译作的标准。
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到的“忠实的译者”(faithful translator),可见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对忠实的原则都深信不疑,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一翻译的最高理想。
然而究竟何为忠实,忠实到何种程度,这种忠实原则的范式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严复老先生有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刘重德先生却提出了“信、达、切”;解构主义又认为:忠实只是一个翻译的神话。
笔者在本文中以著名意象派诗人兼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作为个案,通过对其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手法的探讨,力图挖掘汉诗英译的忠实性原则与意象传递的方法。
庞德高举着重现汉语诗歌意象的旗帜,以他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再现原文。
他的目的是明确的,但由于对作品的误读和误解比较多,加之他超自由的翻译手法,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翻译理论与翻译作品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尤其对他的翻译的忠实性提出了质疑。
台湾学者余光中还大骂他的译文集《华夏》是“改写”,重组”,剽窃的创造”,是“假李白之名,抒庞德之情”。
(罗新彰,1984)笔者认为,对庞德翻译的评判不能仅仅从作品的角度单方面得出结论,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庞德的诗学、美学主张,结合他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手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解析与探讨庞德翻译的学术价值。
作者: 徐敏[1];舒奇志[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205-208页
主题词: 庞德;阐释学;诗歌翻译;误读
摘要:在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中,庞德所运用的创意翻译法受到了国内外译评界褒贬不一的评论。
在阐释学偏见和误读理论视角下解释庞德中国诗歌翻译的误读现象,探讨庞译的误读在文本选择和意象派诗歌翻译实践两个层面上的内外在原因,可见庞译的误读是社会文化因素和译者翻译目的双重作用的结果,应从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融合的角度肯定庞德的创造性误读。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