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课件 专题一专题写作科学之光
- 格式:ppt
- 大小:757.00 KB
- 文档页数:32
专题一 科学之光文本6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粤.中( ) ②栈.桥( ) ③渲.染( ) ④卓.有成效( ) ⑤修筑.( ) ⑥拓.宽( ) ⑦氛.围( ) ⑧脚踵.( ) ⑨短暂.( ) (2)给多音字注音①⎩⎪⎨⎪⎧ 挑.战( )挑.剔( ) ②⎩⎪⎨⎪⎧ 场.地( )场.院( ) ③⎩⎪⎨⎪⎧娱乐.( )乐.曲( ) ④⎩⎪⎨⎪⎧ 莎.草( )莎.车( ) 2.辨形组词 (1)⎩⎪⎨⎪⎧鉴 签 (2)⎩⎪⎨⎪⎧ 掺 搀 (3)⎩⎪⎨⎪⎧淀 绽 (4)⎩⎪⎨⎪⎧ 骼 胳 (5)⎩⎪⎨⎪⎧ 沧 苍3.词语释义(1)弥足:(2)乡土物种: _(3)环境伦理:(4)无可厚非:(5)熟视无睹:(6)可歌可泣:(7)稍纵即逝:(8)异曲同工:4.近义词辨析(1)裸露 袒露 坦露裸露:没有遮盖,露在外面。
袒露:裸露,显露;比喻坦率地表露或流露(多用于思想、情感等)。
坦露:坦率地表露(思想、情感)。
例句:①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______。
②水位下降时,湖边露出淤泥,湖岸______,使人难以亲近。
③看着他对自己的坦诚相待,她也______了心迹。
(2)湮没淹没埋没湮没:(风沙、砾石、荒草等)埋没,(名声、事迹等)被埋没。
淹没:(大水)浸没;也比喻声音等被掩盖。
埋没:被埋起来而见不到;使显露不出来。
例句:①蔓草______了他的坟头,但______不了他的英名。
②水流越来越急,一个浪头打来,奋力挣扎着的他还是______了,连同他那微弱的呼救声也被涛声______了。
③张京这次真是出了大力,可不能______人家的功劳。
(3)遗址遗存遗留遗址:名词,已经湮没或毁坏已久的古城镇、古建筑物原址。
遗存:动词,遗留而保存下来;名词,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遗留:动词,某种事物或现象继续保存下来。
例句:①保留过去的______是为了给后人一份历史的真实感。
专题一科学之光文本6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粤中( ) ②栈桥( )③渲染( ) ④卓有成效( )⑤修筑( ) ⑥拓宽( )⑦氛围( ) ⑧脚踵( )⑨短暂( )(2)给多音字注音①Error! ②Error!③Error!④Error!2.辨形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4)Error!(5)Error!3.词语释义(1)弥足:(2)乡土物种:_(3)环境伦理:(4)无可厚非:(5)熟视无睹:(6)可歌可泣:(7)稍纵即逝:(8)异曲同工:4.近义词辨析(1)裸露 袒露 坦露裸露:没有遮盖,露在外面。
袒露:裸露,显露;比喻坦率地表露或流露(多用于思想、情感等)。
坦露:坦率地表露(思想、情感)。
例句:①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______。
②水位下降时,湖边露出淤泥,湖岸______,使人难以亲近。
③看着他对自己的坦诚相待,她也______了心迹。
(2)湮没 淹没 埋没湮没:(风沙、砾石、荒草等)埋没,(名声、事迹等)被埋没。
淹没:(大水)浸没;也比喻声音等被掩盖。
埋没:被埋起来而见不到;使显露不出来。
例句:①蔓草______了他的坟头,但______不了他的英名。
②水流越来越急,一个浪头打来,奋力挣扎着的他还是______了,连同他那微弱的呼救声也被涛声______了。
③张京这次真是出了大力,可不能______人家的功劳。
(3)遗址 遗存 遗留遗址:名词,已经湮没或毁坏已久的古城镇、古建筑物原址。
遗存:动词,遗留而保存下来;名词,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遗留:动词,某种事物或现象继续保存下来。
例句:①保留过去的______是为了给后人一份历史的真实感。
②对古代______的保护可以和适度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这也是持续保护的动力之一。
③过去______下来的礼俗,应当批判地继承。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物种起源》绪论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3.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资料卡片1. 作者简介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从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名医生,而是热心于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许多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比格尔号”做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 资料链接“进化论”,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
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该词最初由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一《科学之光》重难点解析专题一课文H录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焕明/奇异的H然南州六刀荔枝丹斑纹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专题解说】木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选了《〈物种起源〉绪论》和《人类基因纟R计划及其意义》两篇文章,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选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两篇文章,木板块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T•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这是一个选学选教板块,也选了两篇文章,一是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的景观设计手记《足下的文化和野草Z美》木板块又将目光冋到人类白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探索与发现一、《物种起源》绪论【层次结构】第一段(1-4):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5-9):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
疑难解析1、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何了来阐明。
明确: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T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主要句了:经过5年的工作Z示,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Z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2、说说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我的工作即将结束,加上健丿隶很坏,所以要早口岀版。
(2)华莱士先生写了关于进化论的论文,促使达尔文要尽早发表白己的研究成果。
主要句子:……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3、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第一专题科技之光内涵解说: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发展,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课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又将目光收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并能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知识链接〗人类基因组计划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
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
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导读●专题概览专题导言科学既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
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理论、蒸汽机的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到因特网技术、基因工程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诞生与应用都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对一个民族、国家的人口素质而言,科学意识、科学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现代国民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不可或缺的。
课文精评《物种起源>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文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结构清晰。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结构比较清晰,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斑纹》论述了斑纹存在于自然界的必要性,指出了人类及其他生物对于斑纹的潜在的依赖性。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向读者清楚、全面地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工艺师们的智慧与技艺的钦佩、赞扬之情。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我们展示了中山歧江公园的地理环境及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理念,从中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对人类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板块一探索与发现●主题导读“在攀登科学的山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岩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探索科学,是一件艰苦的事业,而发现科学,又是充满无穷乐趣的事情。
探索与发现,需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谦虚、认真、锲而不舍的品质。
让我们体会把握达尔文身上的科学精神,了解达尔文的精神品格,了解他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逐步养成科学的精神。
训练目标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2.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它能很好地向人们介绍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更好地促进人们认识事物、明白事理。
写好说明文要讲究科学性、知识性、说明性和实用性,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内容、成因、功用等,要突出一个“明”字,即把要说明的事物、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如何做到呢?(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紧紧扣住了景泰蓝制作的手工特点。
(2)调整说明顺序,注意详略得当比如《景泰蓝的制作》就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说明,同时注意了详略得当,详写“掐丝”“点蓝”两道工序。
(3)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要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完整、具体而翔实地说明事物。
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作者先以“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为这一工序下定义;然后举例说明“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再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每片叶子两笔”说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最后将掐丝和刺绣进行了比较,充分说明掐丝的精细。
通过这短短的二百多字,我们对“掐丝”工序有了一个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而且很完整、生动。
(4)运用准确、通俗、平实的说明语言比如《景泰蓝的制作》第4段中有“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一句;第6段中有“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一句;第7段中有“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一句,还有“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这四句话中加点的四个词在意义上很相近,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第1句“精细”一词有“精密细致”之意,也有“精明细心”之意,用在文中,表现作者对“掐丝”工序的总体评价恰到好处,精密细致的“掐丝”工艺和精明细心的掐丝工人是这一部分的主要说明对象。
第2句“细微”一词指细小、微小,文中此处要说明的就是减小膨胀率,使热胀冷缩的影响降到最小,重心就是围绕一个“小”。
在认识自我上又前进了一步。
索工程。
其最终目的是破译人类的遗传信息。
又到鸣蝉时,荔枝正熟透,满目苍翠,叶如醉,红果簇簇。
荔枝享了过去那种只供少数人享用的状况,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这个世界,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那么爱,会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
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那文字也是丰满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出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从周晓枫笔下形形色色的斑纹中,我们看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
一种绝技,一度被深藏皇宫,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景泰蓝,图案多姿多彩,古朴典雅,造型端庄富丽,精美华贵。
它既有玉的温润、珠宝的光泽,又有瓷器的细腻、黄金的灿烂。
但是任何珍品都来源于劳动人民艰辛的创造,所以当我们惊叹于景泰蓝的美妙绝伦时,不要忘了歌颂那些精益求精的工匠们。
野草之美是一种平凡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正如作者所说,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也让我们在足下的野草、足下的土地,获取诗意的栖居。
文本1《物种起源》绪论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胚.胎() ②栖.息()③槲.寄生() ④爵.士()⑤分歧.()答案①pēi②qī③hú④jué⑤qí(2)多音字①供⎩⎪⎨⎪⎧ 提供.( )口供.( ) ②率⎩⎪⎨⎪⎧轻率.( )效率.( ) ③累⎩⎪⎨⎪⎧ 累.积( )累.赘( )劳累.( ) ④混⎩⎪⎨⎪⎧ 混.入( )混.蛋( ) 答案 ①ɡōnɡ/ɡònɡ ②shuài/lǜ ③lěi /léi/lèi ④hùn/hú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幅( )辐( ) (2)⎩⎪⎨⎪⎧缘( )椽( ) (3)⎩⎪⎨⎪⎧ 眷( )誊( )誉( ) (4)⎩⎪⎨⎪⎧ 慨( )概( )溉( )答案 (1)篇幅/辐射 (2)缘分/椽子 (3)家眷/誊写/名誉 (4)慷慨/大概/灌溉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不足为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独一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专题一 科学之光文本1《物种起源》绪论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栖息( ) ②篇幅( ) ③胚胎( )④槲寄生( ) ⑤冒昧( ) ⑥分歧( )(2)给多音字注音①Error! ②Error!③Error!④Error!2.辨形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4)Error!3.词语释义(1)洞察:(2)变种:(3)独一无二:4.近义词辨析(1)搜集 收集搜集:搜寻汇集。
得先仔细寻找再收集。
收集:收拢聚集。
例句:①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有广泛______材料、认真思考整理的过程。
②他把从照相馆______来的废液装在一起,提取其中微量的银。
(2)信任 信赖信任:相信并敢于托付。
信赖:信任并依赖。
比“信任”程度深。
例句:①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既然已经把任务交给了他,我们就______他吧。
②李老师来这僻远的山区支教,已经十年之久了,他对孩子们的付出,乡亲们除了感激就是______。
一、整体感知1.阅读《〈物种起源〉绪论》,思考文本的构思思路,完成下面的空白之处。
第一部分(第1—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5—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层探究2. 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3.达尔文要提前出版《物种起源》有哪两条原因?4.达尔文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他的论文语言准确、严密。
请从文本中找出两处语句,加以说明。
三、技法迁移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文本回顾] 本文的语言严谨准确,体现了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技法点拨]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说明文的主要任务是要把说明对象“说明白”,因而“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
文本3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红缯.( ) ②紫绡.( ) ③粗糙.( ) ④渣滓..( ) ⑤蜜渍.( ) ⑥莆.田( ) ⑦果梗.( ) ⑧醴酪..( ) ⑨卢橘.( ) ⑩绛囊..( ) 答案 ①zēnɡ ②xiāo ③cāo ④zhā zǐ ⑤zì ⑥Pú ⑦ɡěnɡ ⑧lǐ lào ⑨jú ⑩jiàn ɡ nánɡ(2)多音字①壳⎩⎪⎨⎪⎧ 果壳.( )金蝉脱壳.( ) ②载⎩⎪⎨⎪⎧ 记载.( )下载.( ) ③龟⎩⎪⎨⎪⎧龟.甲( )龟.裂( ) ④藏⎩⎪⎨⎪⎧ 贮藏.( )宝藏.( ) 答案 ①ké/qiào ②z ǎi/zài ③ɡuī/j ūn ④cán ɡ/zàn 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蘖( )孽( ) (2)⎩⎪⎨⎪⎧贮( )伫( ) (3)⎩⎪⎨⎪⎧ 蒂( )缔( )谛( ) (4)⎩⎪⎨⎪⎧ 珊( )跚( )栅( )答案 (1)萌蘖/罪孽 (2)贮藏/伫立 (3)果蒂/缔造/谛听 (4)珊瑚/蹒跚/栅栏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钻牛角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劳民伤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
(错点提醒:注意这个成语的双义性。
)(2)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第一专题科技之光内涵解说: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发展,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课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又将目光收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2.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3.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 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美国SWA景观与城市设计集团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多年。
1997年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中山歧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
他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译著4部。
天。
第1页共12页SECTION ONE专题一科学之光♦1 《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一一摘自《辞海》(1999年版)歹温馨晨读臺鸡声茅店月二人迹板桥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思品悟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废墟是古代派驻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
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
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感悟:①还生命以真实。
②真实与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