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月相01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0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月相姓名:【重点知识复习】月相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远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个月的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个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⑤古诗中的月相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新月)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满月)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下弦月)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残月)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日食和月食1、日食: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天体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推导,月相与潮汐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变化图、潮汐现象图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相。
2. 新课讲解:(1)月相的概念:月亮在地球上看到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导致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制作月相变化图:每组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个月相变化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月相变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变化规律及与潮汐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月相变化规律,预测下一个月相。
2. 答案:下一个月相为新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环节,学生对月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月相》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和地位本课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月相》,是学生认识宇宙空间的开始,前几节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课将继续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相,同时为下一节《日食和月食》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2、教学重难点重点: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和成因难点:初步解释月相的成因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然而,就月相成因分析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学习。
2、学习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对于初一年级的低年级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还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图片演示来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3、兴趣基础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月相的概念及其成因,并能够利用月相成因示意图说明月相的周期性(朔--望--朔的演变过程)变化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相关动画演示和模拟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相变化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观测表,并布置月相观测任务,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价值观。
四、说教法根据本专题的内容构成,采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讲授法呈现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要学习的问题;然后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动画的演示法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原因;最后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结合了学生观察月相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月相观察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运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将学到的原理延伸到实践中。
五、教学准备月相形状变化示意图,PPT演示文稿,动画演示文件,实践观测记录表。
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的第2节“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1. 月相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及其与日月地关系的关系;3. 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的能力,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性;3.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及其与日月地关系的关系。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及观察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月相的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介绍月相的概念,讲解月相形成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日月地关系;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用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模拟月相变化,观察并记录不同阶段的月相;4.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变化周期性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6. 知识拓展: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月相的观测和记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形成的原理;3.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4. 观察月相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标注出各个阶段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月相变化图,标注清晰,正确表示各个阶段的名称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和观察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实际的月相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掌握月相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人类对月相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能够描述月相与时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宇宙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月相挂图、月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相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观察月相变化动画,思考月相成因及变化规律。
3. 课堂讲解(1)月相的概念:月球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2)月相成因: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4. 实践活动5. 例题讲解(1)什么是月相?月相是如何形成的?(2)月相有哪些变化规律?它们分别出现在农历的哪一天?(3)如何根据月相判断时间?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成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时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本上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2. 作业题目: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推测未来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答案:根据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如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成因、变化规律及与时间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的第3节“月相”。
详细内容涉及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变化规律、月相与潮汐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月相相关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剪刀、胶带,制作简易日地月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或教室内的光源,思考光源与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月相概念:通过地球仪、月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月相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月相相关的例题,如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并解释生活中与月相相关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变化规律。
2.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夜空中的月亮,记录一个月相变化,并解释变化原因。
2. 答案:根据月相变化规律,解释记录到的月相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月相知识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月相与农历的关系,了解月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让学生观察窗外或教室内的光源,思考光源与物体影子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学生:“你们注意过夜晚的月亮吗?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呢?”引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