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X年关于生猪生产调研报告word版本 (6页)
- 格式:docx
- 大小:24.03 KB
- 文档页数:6
生猪养殖情况调研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猪养殖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生猪养殖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趋势明显。
通过对各地生猪养殖场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
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益和产能。
同时,一些大型养殖场的出现也使得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
二、养殖环境和生态保护受到重视。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重视养殖环境和生态保护。
他们在养殖过程中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减少了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些养殖场还利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开展循环农业,实现了养殖业和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养殖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我们调研发现,一些养殖场开始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化养殖设备、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等,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一些养殖场还加强了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对养殖业产生影响。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对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这对生猪养殖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市场价格的波动也给养殖场带来了一定的经营压力,一些小型养殖场在市场波动中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五、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政府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为养殖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同时,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养殖场的规范管理和环保要求,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生猪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生猪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猪养殖企业的运营情况,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生猪养殖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生产、销售、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收集行业内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
1. 生猪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生猪市场存在供需矛盾严重,价格波动较大,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上涨的问题。
同时,生猪疫病的发生和防控也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经调研分析,未来生猪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1)供给侧改革加速,养殖业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
(2)智能养殖、精准调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
(3)政策支持将加大,养殖企业将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
2. 生猪养殖企业的运营情况
经调研,发现生猪养殖企业的运营情况存在以下问题:(1)饲料成本和疫苗费用占比较高,大幅影响企业利润。
(2)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
(3)养殖场址选择不当,疫病防控不到位。
3. 政府和企业应对策略
(1)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2)企业应转型升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
效率。
(3)加强合作,整合养殖资源,实现规模化管理。
四、结论
生猪养殖行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生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生猪生产调研报告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生猪生产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企业、养殖场、牧业小区、饲养户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今年以来,我县仔猪价格平稳,体重20斤左右的仔猪每头400—500元。
育肥猪由1月份8.2—8.5元/斤降到现在的7.5—7.9元/斤,近期还有下降的趋势,能繁母猪、二元母猪3000元/头,纯种猪4000元/头,价格平稳。
育肥猪价格下降的原因是育肥猪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生猪消费不高造成的,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一路走高,最高达到每斤10元,使养殖户积极扩大养殖,加大了今年上半年的出栏量。
根据市场情况,我们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将逐步回升,然后将维持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
二、成本投入、养殖效益情况1、专门育肥户的经济效益收入:230斤体重出栏,每斤7.9元,计1817元。
支出:仔猪400元;饲料650斤×1.5元/斤=975元;人工水电100元;防疫治疗80元;圈舍折旧30元;死亡分摊30元。
支出合计为1615元。
纯利:1817元—1615元=202元盈亏平衡点:1615÷230=7.0元去年同期生猪价格14.20元/斤,基本在盈亏平衡点上。
2、自繁自育户的经济效益支出:每头母猪饲料2600×1.5元/斤=3900元;仔猪饲料16头×6斤×5元/斤=480元;人工水电100元;防疫治疗100元;圈舍折旧30元;死亡分摊20元;购种猪分摊300元。
支出合计4930元。
每头能繁母猪按年产活仔猪18头计算,每头成本4930÷18=273.9元,按市场价400元/头,每头仔猪纯利126.1元。
按专门育肥每头纯利202元,加上仔猪126.1元,每头育肥猪纯利328.1元,自繁自育的育肥猪比专门育肥猪每头多盈利126.1元。
三、生猪补栏情况据对前岗乡前岗村116户养猪户的调查,今年2月份存栏生猪2059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29头,生猪补栏141头,比去年同期减少5头,能繁母猪存栏246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8头,出栏生猪108头,比去年同期减少28头,生猪补栏略显冷清,主要因素是生猪价格不稳,成本增加,养殖户效益减少,风险加大,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育肥户补栏的积极性。
生猪生产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肉类食品之一,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对中国的生猪生产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猪养殖模式分析1. 线下养殖模式线下养殖模式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农民通过自建猪舍进行猪的养殖。
这种模式具有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
2. 规模化养殖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规模化养殖模式逐渐兴起。
大型养殖场以其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能够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然而,规模化养殖也需要解决疫病防控、废物处理等问题。
三、中国生猪生产现状1. 生猪养殖数量介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国。
2019年,中国生猪存栏量约为4.6亿头,但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存栏量出现下降。
2. 产地分布情况生猪养殖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其中,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是重要的产猪大省。
3. 技术水平与管理中国生猪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先进的养殖场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有较高水平,但农村地区仍存在养殖规模小、管理落后等问题。
四、生猪生产面临的问题1. 疫病防控挑战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疫病给中国的生猪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疫苗研发、养殖场面消毒等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环境污染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水源被污染等问题,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压力。
加强废物处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三、推进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 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场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养殖企业,推动规模化、规范化的养殖场建设,提高养殖效益和监管水平。
2.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供养殖技术培训、疫病防控指导等服务,促进农民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 加强疫病防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疫病防控措施,推广科学、安全的养殖方式,提高养殖场面的卫生环境。
生猪调研材料汇报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生猪养殖的调研。
以下是调研材料的汇报,不含任何标题。
1. 养殖规模调查
我们调查了10家养殖场,涵盖了不同规模的养殖户。
结果显示,小型养殖户数量较多,占比70%,中型养殖户占比20%,大型养殖户占比10%。
这说明市场对小型养殖户的需求较大。
2. 养殖方式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养殖户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方式,占比90%。
少数养殖户尝试了科技养殖,例如使用智能喂食器和传
感器监测猪的健康状况。
这表明科技养殖在生猪养殖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
3. 养殖环境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养殖场的养殖环境条件良好。
80%的养
殖场提供了适当的饲养空间和清洁的饲养环境。
然而,仍有20%的养殖场反映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对生猪的健康和养殖
效益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 养殖成本
调查显示,养殖成本是养殖户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70%的养殖
户认为饲料成本是主要成本,20%的养殖户认为防疫成本是主
要成本。
这表明降低饲料和防疫成本将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5. 市场需求
我们还了解到,当前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较大。
80%的调查对象表示,消费者对绿色、无抗生素的生猪产品非常看重。
此外,有60%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机养殖和可追溯性也是市场的趋势。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议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科技化措施,并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养殖成本以及适应市场需求。
这将有助于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生猪专业调研报告生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禽养殖品种之一,也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畜牧养殖品种。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生猪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生猪专业调研,并撰写了下面的报告。
一、生猪养殖现状1.规模: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庞大,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国家,生猪存栏量居世界第一位。
2.区域分布: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地区,尤以沿海地区养殖规模最大。
3.技术水平:我国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
4.市场需求:我国生猪产业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量逐年增加。
二、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主要体现在猪粪的废弃处理上。
2.疫病防控:生猪疫病的防控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低效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成本上升,一些中小规模的养殖户效益不高,难以维持长期发展。
三、解决方案1.环境治理:政府应加大对猪粪处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推动科学、高效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2.加强防疫工作:政府应加大对生猪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
3.产业链整合:政府鼓励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养殖,促进家庭农场与养殖企业的产业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降低成本。
4.科技创新: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生猪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
四、展望未来1.市场潜力: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肉类消费国,生猪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2.产业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养殖模式的普及,生猪养殖将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升级。
3.生产质量:我国生猪养殖的品质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综上所述,生猪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支持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生猪产业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生猪情况调研报告生猪情况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于猪肉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然而近年来,生猪产业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养殖成本的不断上升等。
为了解当前生猪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我们开展了一次生猪情况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农村和城市的猪场、市场、养殖户进行了了解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养殖户的观点和困难。
三、调研结果(1)生猪存栏量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导致部分养殖户关闭或转行;- 养殖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养殖户利润减少,不愿意进一步扩大规模;- 养殖环境管控、养殖技术等要求提高,一些小规模养殖户难以满足要求。
(2)生猪价格由于供应下降,生猪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上涨。
然而,养殖户普遍反映,养殖成本的提高使得他们的利润有限,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
猪肉价格的上涨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压力。
(3)养殖技术和管理养殖技术和管理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养殖户存在技术水平不高、养殖环境管理不足的问题。
在疫苗接种、病虫害防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技术能力。
(4)政策支持和市场规范在调研中,养殖户普遍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补贴、减免税费等。
同时,一些农户也希望能够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遏制价格的过快上涨。
四、对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疫情防控:加强非洲猪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养殖户的意识和能力。
(2)降低养殖成本: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普及,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推动相关配套设施的优化和降低成本。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补贴、减免税费等,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
(4)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加大对价格操纵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农户和消费者的权益。
生猪生产供应情况调查报告生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种类之一,对于保障居民的肉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生猪生产供应情况,本次调查对我国各地生猪养殖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一、生猪养殖面积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猪养殖面积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东部地区占据了大部分的生猪养殖面积,其次是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相吻合,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养殖业相对较为发展。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因此生猪养殖面积较少。
二、生猪养殖规模情况调查发现,生猪养殖规模逐渐呈现中小规模化的趋势。
大型养殖场占比较大的比例,小型养殖户占比较小。
这可能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大型养殖场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
但是,小型养殖户由于资源有限,往往规模较小。
三、生猪养殖技术水平情况调查表明,我国生猪养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不少养殖户缺乏养殖知识和技术,导致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饲料搭配不合理、管理不严谨、疫病防控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生猪养殖效益的下降,对提高生猪供应能力造成了困扰。
四、生猪疫情防控情况生猪疫情一直是制约生猪养殖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猪疫情防控情况总体稳定。
养殖户普遍采取了疫苗接种、环境消毒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生猪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但仍有一部分养殖户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这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生猪疫情防控能力。
五、生猪市场价格情况近年来,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受生猪养殖规模、生猪疫情等因素的影响。
大规模养殖场由于规模效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价格较为稳定。
而小规模养殖户受到经济压力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为明显。
掌握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对生猪养殖户选择合适的销售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生猪生产供应情况总体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生猪疫情防控、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等措施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生猪的调研报告1. 调研背景生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品种之一,肉类消费需求高涨,但近几年出现了猪肉供应短缺的问题。
为了了解生猪养殖的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生猪产业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实地走访生猪养殖场,与养殖户交流;二是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
3. 调研结果3.1 生猪养殖的现状根据调研,生猪养殖场主要分为规模化养殖和家庭养殖两种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依靠现代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拥有大规模的养殖设施,能够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和肉质的品质。
而家庭养殖主要以农民个体为主,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3.2 面临的挑战尽管生猪养殖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疾病的爆发。
由于集约化养殖的特点,生猪易受到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此外,饲料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生猪养殖面临的挑战。
3.3 发展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生猪养殖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养殖业的应用也为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
此外,政府对养殖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也将推动产业的发展。
4. 建议与措施针对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疾病防控:养殖场应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定期检测和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并加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
2. 提高技术水平:养殖户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推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 提倡绿色养殖:严控饲料的使用和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发展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策略和经营模式。
政府可以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养殖户做出准确的决策。
生猪产能调研报告生猪产能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通过对生猪产能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生猪养殖行业的情况,掌握生猪产能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走访了北京市、山东省和广东省的生猪养殖场,了解各地的养殖规模、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情况;(2)文献调研:查阅了相关的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和专家意见,了解生猪产能的发展趋势。
三、调研结果1. 生猪养殖规模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其中,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和广东是全国生猪养殖量最大的省份。
北京市的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主,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调控水平较高。
2. 生猪生产技术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各个省份的养殖场纷纷引进了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生猪的饲养水平和健康状况。
另外,一些地方还在探索研发新型的生猪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
3. 生猪市场销售情况生猪市场销售情况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生猪价格、需求情况和市场竞争等。
目前,生猪价格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消费市场,其中,城市市场对于瘦肉和新鲜肉的需求较大。
四、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当前生猪产能方面存在一些亮点和问题。
一方面,各地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生猪养殖规模和技术体系,提高了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生猪养殖规模不够大、养殖设施不够先进等问题,导致产能水平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五、建议根据调研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生猪产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 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加大投入,提高养殖规模和更新设备,提高产能水平;2. 鼓励养殖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3. 加强监管和管理,提高养殖场的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4. 加强市场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关于生猪生产调研报告
201X年关于生猪生产调研报告
我市是全省生猪生产大县之一,从201X年开始纳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实施,生猪产业历来是我市农村经济传统主导产业,其年总产值占全
市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当前,随着国内养猪市场逐渐饱和,我市生猪产业将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
为此,我们近期走访
了部分养猪大户,就我市生猪产业的发展前景作了一些简单分析和探讨。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生猪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历经多次市场价格的起伏冲击,优胜劣汰多个轮回,现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相当实力的重要产业。
据统计,201X
年全市出栏生猪154.8万头,存栏生猪80.6万头。
全市有年出栏生猪3000头
以上的规模养猪户6户,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32户,出栏500头以上
的养猪户251户,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户2874户。
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总
数占全市61%以上,高于全国56%的水平。
表明我市生猪产业正处在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进程中。
养猪行业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正在提升,抵抗市
场风险的能力正在加强。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由于缺乏政
府指导和监管,绝大多数中小规模养猪场都是自发建立起来的,存在诸多先天
或后天性不足,给今后长远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资金投入,猪场规模低下。
根据近几年市场综合行情测算,兴办
一个自繁自养的标准化规模猪场,其所需投资为每头母猪2-2.2万元,占地面
积为每头母猪45-50平方米。
如兴办一个万头猪场,需养母猪650头以上,其
总投资就必须在1300万元以上,其占地面积就必须在3万平米(约45亩)以上。
目前,我市生猪产业实际情况是缺乏资金,养猪企业(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绝大多数只能靠从亲戚朋友和社会上高息筹借,融资数额非常有限,致使养殖
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
到现在为止,我市养殖规模达万头以上且可称为标
准化猪场的仅有鑫德、九恒、华塘三家公司。
而有一些改扩建条件好、场地充
裕的猪场如金源、天鹅、炎丰、创富等公司,都因投资不足,养殖规模一直徘
徊在5000头左右。
更多的猪场则是仅能勉强维持现状,根本谈不上拿钱来投资猪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养猪户这边贷款需求急切,而银
行那边却宁可贷款任务完不成被扣发工资,也不愿将款贷给养猪户。
处在这样
一个融资环境中,猪场的生存也只有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了。
(二)缺乏技术力量,生产水平低下。
1、缺乏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
在现有的规模猪场中,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非专业人士。
由于规模小,管理上又基本上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很难做到规范。
在岗员工队伍中,全市经正规培训的技能型人才不足20人,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奇缺,可谓一将难求。
因此在猪场的经营中,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创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率普遍较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不
受重视。
大多数猪场生产力低下,缺乏生产发展后劲。
2、自繁自养基数较低。
201X年以前,我市实行自繁自养的养殖场不到1/3。
大多数养猪场的猪源都是依靠采购,201X年以后,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大爆发和国家扶持政策出台,一些养猪户开始走自繁自养道路。
但是总体比例
还是不高。
这样一来,由于采购仔猪价格不稳定且成活率低(一般仅为70%左右),养猪效益也随之难以预测,大起大落大盈大亏的现象司空见惯。
3、生产水平低下。
衡量一个猪场生产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四大指标,即饲料转化率、母猪繁殖率、窝均活仔数和母猪年产肥猪数。
目前发达国家和国内先
进养猪企业的水平是:饲料转化率3.1-3.2:1;繁殖率(年均窝数)2.2-2.4窝;窝均活仔数10-12头;母猪年产肥猪数20-22头。
而我市通过调查,各猪场生产水平高低不一,就平均水平而言,饲料转化率为3.2-3.5:1;繁殖率(年均窝
数)1.5-1.8窝;窝均活仔数8-10头;母猪年产肥猪数12-16头,差距十分显著。
(三)缺乏防疫意识,防控水平低下
1、猪场建设不规范。
无围墙、无大门、无消毒室、无车辆消毒池等,栏舍结构不合理,设施设备落后。
2、环境卫生条件差。
无正规排污管道和沉淀净化池,场内杂草丛生,粪尿自流、污水四溢、蚊蝇成群、臭气熏天。
3、选址布局不当。
猪场建在人群居住区或主要交通干道旁,人员、动物随意进出,四周喧闹,不得安宁。
4、防疫工作“三无”现象普遍。
一是无正规专职兽医;二是无防疫制度;三是无合理的免疫程序。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大多数猪场对疫病的防控能
力较为脆弱。
一遇外界疫情侵袭,往往都是难逃一劫。
如201X年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我市70%以上的猪场均未逃过一劫。
如湾头桥镇25个养殖大户,无一
幸免。
我市生猪产业的实际平均死亡率居高不下,达到6%以上,有的规模猪场
甚至超过15%,而在管理好的规模猪场死亡率仅在2%以下。
(四)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无公害化生产水平低下
主要表现在:
1、临床上大量滥用抗生素治疗和保健;
2、使用药物不懂配伍禁忌,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3、使用药物不执行停药期规定;
4、擅自使用过期药、人用药、违禁药品的现象偶有发生。
三、生猪产业前景分析
(一)发展优势
1、我市是传统养猪大市,具有丰富的生猪饲养经验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2、我市有地理上的优势,毗邻广东、广西,外销渠道宽广。
3、已初步建成良好的畜牧业服务体系。
全市有21个动物防疫站,有160
余名专职动物防疫员、90余名村级防疫员;全市设有48个生猪品改人工授精站(点),有专职兼职品改员140多人;有一家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和遍布城乡的150
多个饲料销售网点;有20余支专业从事生猪外销的队伍和40多台大型运猪车。
4、作为养猪大市,享有较多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能繁母猪补助项目、母
猪保险项目以及沼气项目补助等。
(二)发展瓶颈
1、成本上涨持续化。
包括饲料原料、养猪设备、人员工资、兽药及管理费用等,猪场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2、疫病发生复杂化。
由于引种、流通以及防疫漏洞等原因,致使猪场疫病日趋复杂,多病原感染综合症成为猪场新的难点。
3、环境污染普遍化。
随着国家对产业环保政策的强化,猪场环保达标将成为一道门槛。
如此一来,猪场必将拿出总投资的1/3以上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4、食品安全严峻化。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对猪场的安全生产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抗生素、违禁药品和各种添加剂的使用。
药物残留
和违禁药的查处,将成为猪场生存和发展的生死线。
5、价格波动频繁化。
现阶段我国生猪的价格主要是由市场供需关系调节。
而我国整个生猪产业正值整合发展期,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尚不可避免且难预测,仍然对生猪产业构成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