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无尽的爱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名人论爱情之——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
——马克思我的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无论如何,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像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到这样的崇拜;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专供亲吻的面庞……你好像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爱你,自顶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眼前,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
你会微笑,我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不过,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
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
”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
再见,我的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
你的卡尔1856年6月21日于曼彻斯特。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思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注重对婚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意义的分析,并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婚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马克思认为婚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婚姻常常伴随着财产和权力的交换。
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使得婚姻被束缚于私产制度之下,有时甚至变得更加不自主。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往往被看做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然而,马克思并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和分析婚姻的经济基础,他更关注婚姻的人类解放和社会意义。
他认为,婚姻不应该仅仅以经济条件为根据,而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他主张婚姻是建立在人们团结、互助和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财产和金钱之上。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体现了他对人类解放和平等的追求,对当代社会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婚姻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新型婚姻关系不断涌现。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提醒我们,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条件或社会压力所左右。
当代人们应当秉持马克思的价值观念,关注伴侣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关系,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
其次,马克思的婚姻思想对于探讨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和权力问题具有启示。
他指出,婚姻和家庭往往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和阶级关系所影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权力和决策上。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让家庭成为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还提示我们关注婚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马克思认为婚姻与阶级社会的存在紧密相连。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1 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1.1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6页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
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自然,在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实践中,这个新的标准,并不比其他一切道德标准更受重视――对它简直就�Z之不理。
不过,对它也不见得更轻视;它和其他道德标准一样――在理论上,在纸面上,也是被承认的。
目前它也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91页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爱情许欢41009017 统计一班亲情友情爱情一直是我们人类感情生活的三大主题,而爱情是其中最微妙的也是最错综复杂的感情。
古往今来歌颂爱情的诗句层出不穷,早在《诗经.邶风》里就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被彼此写在心里的爱,被彼此写在眼里的情,心里的苦就算都不记得,也会化成目光吟唱成一首歌。
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走过的路只记得美好的回忆,尽管经历酸甜苦辣还能回眸凝望笑靥如花。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物质说,我想现代人对此的看法褒贬不一。
一部《蜗居》使人们看清物质基础对于爱情的毁灭,而近期的《裸婚时代》又表达了相对于物质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我国一档可以算是家喻户晓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就曾因物质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哗然,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其因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对大胆、犀利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们称作“拜金女”。
针对艳照事件,北京东城法院一审认定马诺肖像权受侵,但名誉权未受到侵害。
法官表示,“刻薄拜金女”说法没有捏造,属客观评价。
法官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一切物质的夸大在人们的心中是认为可耻而不懈的,莎士比亚有一句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而马克思主义里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朴素而不奢华、纯洁而不矫揉造作的。
不是金钱堆砌的感情,不是这种扭曲的爱情观。
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我的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无论如何,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象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这样的崇拜;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象专供亲吻的面庞。
但是我把阳光晒坏的地方还原了,并且发现,我的眼睛虽然为灯光和烟草所损坏,但仍能不仅在梦中,甚至不在梦中也在描绘形象。
你好象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爱你,自顶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跟前,叹息着说:“我爱您,夫人!”事实上,我对你的爱情胜过威尼斯的摩尔人的爱情。
撒谎和空虚的世界对人的看法也是虚伪而表面的。
无数诽谤我、污蔑我的敌人中有谁曾骂过我适合在某个二流戏院扮演头等情人的角色呢?但事实如此。
要是这些坏蛋稍微有点幽默的话,他们会在一边画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另一边画上我拜倒在你的脚前。
请看看这幅画,再看看那幅画,——他们会题上这么一句。
但是这些坏蛋是笨蛋,而且将永远是笨蛋。
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甚至宝塔在近处也显得不那么高,而日常生活琐事接触密了就会过度地胀大。
热情也是如此。
日常的习惯由于亲近会完全吸引住一个人而表现为热情,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不离不弃生死相依,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众所周知,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然而这些头衔并不能概括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大致了解一下,马克思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马克思的夫人叫燕妮·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原名约翰娜·“珍妮”·贝尔塔·朱丽叶·冯·威斯特华伦。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
然而当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时,从小蔑视权贵和旧风俗的燕妮就瞒着父母,毫不犹豫地和18岁的市井平民马克思约定了终身。
但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
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遥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互相忠诚等待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
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马克思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1841年4月15日,当马克思提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
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
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等待。
从 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谋求生计,此后直到1843年6月19日,在燕妮的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才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燕妮结婚。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婚恋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婚姻的探讨、对爱情的看法、婚恋观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启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以及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探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婚恋观的独特见解和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引领社会风气的变革,推动婚恋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爱情、阶级斗争、家庭、启示、社会风气、变革。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种观点下,婚恋观也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是受到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都是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分析和观点是建立在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深刻理解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探讨和发展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2 婚恋观的重要性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和观念,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可以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婚恋观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婚恋观的形成和变迁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关注这种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深入研究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婚恋观的本质和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马克思的情感世界1883年3月14日中午,一个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
如今,他已逝去100多年,但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并且将一直指导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光明的地方。
他就是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是否是沉默的,面无表情的,没有情感的圣人呢?不!他是一个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生灵的人,一个敢爱敢当的男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1836年夏天,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学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
18岁的马克思与比自己大4岁的燕妮约定了终身。
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景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
但是他们打破了旧思想的束缚,自由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马克思与燕妮追求的不仅是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在跟旧思想做斗争,更是在追求那能随内心的指引而寻爱情的自由。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1836年,马克思远赴柏林大学读书。
就这样,他们经历了7年漫长的等待。
7年中,他们只能通过书信联系。
在这期间,他曾经一度很焦虑与痛苦。
他很思念自己的未婚妻,但是两人却相隔异地,所以他只能将这份思念抒发在给燕妮的信和诗歌中。
《致燕妮》尽管书页数不尽,我也能让你的名字把千千万万卷书籍甜满,让你的名字在里面燃起思想的火焰,让战斗意志和事业的喷泉一同迸溅,让现实生活永恒的持久的真理揭晓,让整个诗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那时愿旧世纪悲鸣,愿新时代欢欣。
马克思眼中的爱情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
德国政治家、社会主义理论家、作家、革命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代表作品有《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在爱情方面,马克思有着他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这种情感属意识范畴,它是主观的,是物质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
物质属于第一性,意识属于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古今中外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物质条件。
正是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只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彼此相当,才能促进爱情的发展,达成婚姻的美满;同时,这样的爱情婚姻对彼此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起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不是金钱堆砌的感情,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