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词鉴赏(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8.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2021·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①,云帆②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③,适远④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⑤北望心。
百年⑥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②云帆:白帆。
③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④适远:到远方去。
⑤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
⑥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2021·凯里市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晩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可以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B.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
答案)
1. 诗歌阅读
题目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描述诗人在何时何地写下这首诗?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诗人在宿舍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2. 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题目2:
下面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2. 诗人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夜空、农田和村庄的情景。
2.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家乡的想念。
2. 文言文阅读
题目1: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答案:
"有真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
题目2:
下面是《史记》中的开头一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答案:
这段文字指出了天地宇宙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光阴如百代过客,而人的一生很短暂,如同梦中仅是一瞬间,人生欢乐又有多少呢?
以上是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的部分题目和答案,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客发笤溪①叶燮②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三)(6分)5.(6分)(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6分,每小题各3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
(3分)(2)开头两句整理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
(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整理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
(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无名氏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题【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之情的自然流露。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6.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古诗文阅读专题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这首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
5.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
(3分)
(二)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昔者,虢①君骄恣自伐②,谄谀亲贵③,谏臣诘逐,政治踳乱④,国人不服。
晋师伐之,虢人不守。
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其御⑤乃进清酒。
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⑥。
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
”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⑦,臣愿谏,恐先说(shuì)亡……。
”虢君作色而怒。
……遂徒行,而于山中居。
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⑧自易,逊⑨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节选自贾谊《虢君好谀》)
【注】①虢(gu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②自伐:刚愎自用。
③谄谀亲贵:信用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小人。
④踳(chuǎn)乱:杂乱。
⑤御:车夫。
⑥腶(duàn)脯粱糗(qiǔ):肉及粮食等食品。
⑦至言:忠言。
⑧块:大土块。
⑨逊:悄悄地溜走。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
知之何以不谏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2分)
①以光先帝遗德光:_____________ ②知寡人亡邪亡:_____________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恢弘志士之气②何故储之
B.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御以块自易
C. ①至于泽中②皆以美于徐公
D. ①为禽兽食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虢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的重要性。
(都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
4.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分)
5.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
...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3分)
6. 谈谈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②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修③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又幸④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⑤其山川,道⑥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滁:滁州。
②及:等到。
③修:指欧阳修。
④幸:庆幸。
⑤因为:于是就。
本:根据。
⑥道:称道。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1分)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9.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
(2分) A.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遂书以.名其亭焉。
B.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所在为.敌国者
C.①圣人出而.四海一②乐其地僻而.事简
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分析【甲】【乙】两文段在写作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
...。
(4分)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本词作者是(朝代)的。
(2分)
5.首句“狂”字有何作用?(3分)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有何用意?(2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划两处)(2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9.在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翻译。
(2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苛政猛于虎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昔者吾舅死于虎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于舅家见之
11.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