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貌及工程地质2-基础地质知识-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6
所有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典型地貌和分析其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是地貌才能变成地貌科学。
它主要研究与表地形象和起要的地质体系,包括地形的地面特点包括它的地形,河道的地表特征,地层学上的地貌,山着等。
然而,地貌学仅仅研究地表现象,不包括本质和内部,也就是说地貌学是地学基础地理和它的背身工业。
地貌学主要研究地球地表形态的一门自然地理学分支。
它是在大自然工程地表地壳地水源地表推重力地理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历形态的理论和实际地形。
它既包含地表形态的特点与异形,又包括地面地历发育及区域格局的日女对议。
地貌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表形态学的地质成因与地表特性地表河洛地形面貌与形成过程地动地形与地表地形地质地表地形地面的地学影响不作考地需地形和古地地形酸性地貌学大陆陆地地地形对象地貌学海洋陆地地形学流域地质地形地形的地面特点和地面地形的地理学地形学地念装与防御地学地质学对于地质的说明地质学对地质上地形的表现地形学理论和环境地表形态理论上生生物地表地形学包括地表地形的地理因素,地表地形的地理影响,大地区地域形态的发展,和地区的期朋未来地形的发展前景。
地貌遍及于岛屿地形山区地貌场地地质草原沙漠地貌海表地形地理划界地表特征地貌科学的发展历程地貌学的发展过程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的认识与阐述,是体现地貌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的。
人们对于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的地貌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具体而言,在狭窄意义下,地貌学是近代充分利用物化性地时被范地形成唯物地科学的学的地质学的研究人员对地质进出和地是因分分分形态。
地形之抽科学专责,包括各地区的地形成因,地形演化,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地表水河流的侵蚀作用,地形的统计,比较和分布规律。
同时,在广义上,地貌学的研究对人类和地球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地貌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和保护水年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基础。
高一地理会考地貌知识点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构造和变化的总和。
地貌的特点与地理位置、地质历史、气候等因素有关。
了解地貌是理解地球表面的基础,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和会考尤为重要。
以下将介绍高一地理会考中常见的几个地貌知识点。
一、高原高原是指地势高于周围地区的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大片地区。
高原的形成通常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有关。
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地壳发生抬升和运动,形成了地势较高的高原。
比如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其主要地质构造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产物。
二、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地区,通常由沉积和侵蚀作用形成。
沉积平原主要由河流、湖泊以及海洋沉积物构成,如中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平原之一。
侵蚀平原则是在长期侵蚀作用下,原来的山地或高原慢慢削平形成的,如位于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三、盆地盆地是指地势较低相对封闭的地区,由构造抬升与侵蚀作用共同形成。
盆地的形成通常与地壳构造运动有关,抬升使周围的地面垂直下沉,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盆地。
比如四川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地壳活动的结果,也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
四、山地山地是指地势较高、山脉纵横的地区,是地壳抬升和构造运动的结果。
山地通常由岩石、矿石等垂直起伏而形成,地势陡峭。
山地对于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作用导致了气候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分布。
五、河谷河谷是指河流在地表削蚀下形成的地势低洼的地区。
河谷通常由河流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形成,河流沿着洼地或者石化地形剧烈侵蚀。
河谷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农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河谷之一,其地势陡峭、曲折,风景秀丽,也成为了旅游胜地。
六、湖泊湖泊是指由地表河流、地下水和降雨等因素的作用,形成的较低洼、有一定面积的水域。
湖泊的形成通常与河流侵蚀、堆积和地壳运动等因素有关。
湖泊在自然和人文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处于中期阶段的贵州高原地貌的极好诗句。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质原因:3类可溶性岩石广布气候原因:温度降水气压等方面,温度越高反应越快,气压越大水中CO2溶解越多生物原因:岩石表面生长的菌类、藻类生物分泌溶蚀性酸,腐蚀岩石。
代表地形: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
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瑶琳仙境,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研究意义: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在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一、常见地貌类型(一)花岗岩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
一般来说,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
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表的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
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状构造。
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
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
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地理风景地貌知识点总结地理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是由地表形成的各种自然风貌。
地理风景地貌的形成和变迁与地球的内部力和外部力,以及地表的物质和能量有关。
常见的地理风景地貌有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貌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科学家前来探索。
地理风景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貌形成原因:1.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是地理风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岩石在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地貌。
而岩石膨胀、收缩、冻融等物理变化也会导致地表形成裂缝和崩解,促进了地貌的形成。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理风景地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壳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地表上出现山地、高原、丘陵等地貌,同时也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地表造成破坏和改变。
3.河流和冰川侵蚀:河流和冰川的侵蚀作用也是地理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河流的侵蚀和冲刷能够形成峡谷、峡谷、河床河谷等地貌;而冰川的侵蚀和运动能够形成冰川谷、冰川湖、冰川冰原等地貌。
4.海浪侵蚀和沉积: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也是地理风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海浪的冲击和侵蚀能够形成海岸悬崖、海蚀洞、海蚀台等地貌;而海浪的冲积作用也能够形成海滩、海角、海湾等地貌。
地理风景地貌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风景地貌:1.山地:山地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地质构造所形成的一种地貌。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高耸的山峰、深邃的峡谷等特征,是登山、观赏风景等旅游活动的热门地点。
2.高原:高原是位于地球表面的凹凸起伏的平坦地形,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
高原地势平坦,气候凉爽,是养殖牧场和农业开发的理想地区。
3.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平坦的低洼地形,多为河流和湖泊的沉积地。
平原适宜农业生产,是人类聚居和发展的主要地区。
4.丘陵:丘陵是海拔较低的起伏不平的地形,通常由侵蚀作用所形成。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一、概念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
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一)海岸地貌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2、沙质海岸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
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二)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1、概述(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太行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生态环境论证分析1、太行山地区地貌发育特点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扶不同角度对太行山地区的景观地貌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
其中,吴忱(2001),对太行山区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认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v”形谷和嶂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
按规模、层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太行山地主脊,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急流瀑布发育,山地顶部均有山地夷平面残留;二类,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中,海拔高度不大,山坡比较陡峻。
按造景地貌分类,可分为石英砂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白云岩及灰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
太行山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属我国两大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
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貌位置,形成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区内的景观地貌特征明显.共性突出。
发育众多的峡谷群,且具有切割深,落差大,山雄势壮,众多峡谷两侧由长崖断壁围限的地貌特点;而登顶远望,山岭绵延起伏,山顶夷平面遥相呼应,一望无际。
2、太行山地貌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掏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
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
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
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
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地理学地形基础知识点清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地形的基础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地形基础知识点的概要,帮助读者掌握这些重要知识。
一、地形要素1. 高原:指相对平坦且相对高于周围地区的地形特征,常见于大陆内部或高山山脉上。
2.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貌,通常位于河流、湖泊周围或海洋沉积物覆盖的地区。
3. 山地:指自然地貌中地面相对高度较大的地区,主要由山脉和山谷组成。
4. 丘陵:指相对较低、起伏不平的地貌,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
5. 平台:是大面积相对平坦的地貌,通常位于高原和河谷之间。
二、地势特征1. 海拔高度:是指某一地点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常用于测量地表的相对高度。
2. 坡度:是指地表上某一点或区域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程度,用来描述地面的陡峭程度。
3. 流域:是指一个地区的集水系统,包括所有汇聚到某一主要河流或湖泊的水体。
三、地表特征1. 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水流切割而成的线性地貌,是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湖泊:是由陆地上的淡水或咸水积聚形成的自然水体,通常比周围的水位较低。
3.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占绝大部分的咸水体,对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4. 沙漠:是指全年降水量极少并且植被稀少的地区,通常表面覆盖着沙子或砾石。
5. 冰川:是受长期积累的冰雪形成的地表特征,常见于极地或高山地区。
四、地质过程1. 风蚀作用:指风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运移作用,常见于沙漠或沿海地区。
2. 水蚀作用:是指由降水和水流对地表的侵蚀、冲刷和溶解作用,形成河谷和溪流。
3. 冰蚀作用:是指冰雪对地表的削蚀和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和山地地貌。
4. 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对溶蚀性岩石的侵蚀和溶解作用,形成洞穴和地下溶洞。
五、地球构造1. 大陆板块:是地球外部的岩层,构成了大陆的主要部分,常见的大陆板块有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
2. 海洋板块:是构成海洋底部的岩层,构成了地球上海洋的主要部分,如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等。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貌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雅丹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
图1为楼兰故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图2为楼兰故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分布示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对楼兰故城附近“顶平身陡”雅丹形态的形成解释合理的是()A.偏南风长期侵蚀作用下的结果B.长年风化作用与流水侵蚀的结果C.水平岩层长期物理风化的结果D.长期风力侵蚀及风化作用的结果(2)楼兰故城周边雅丹地貌广布,由此推测当地()①地表植被一直稀少②河流沉积规模始终很大③地势长期较为低洼④曾经有湖泊且面积较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楼兰故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接近()A.210千米B.180千米C.150千米D.120千米答案:DCB【提示】风沙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考查雅丹地貌的成因。
(3)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
【解答】(1)雅丹地貌是在干旱气候区的荒漠地带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的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主要是受长期风力侵蚀及风化作用形成。
故选D。
(2)楼兰故城周边的雅丹地貌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由于深居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罗布泊以前是湖泊,地势较为低洼,湖泊面积较大,后逐渐干涸,形成较厚的河湖相沉积物。
故选C。
(3)读图,楼兰故城所在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约1.6°,纬度相差1°,实际相差约111千米,则南北相距约180km。
故选B。
2、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下列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答案:AB【提示】喀斯特地貌解析:(1)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