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8
《离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离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三.译串讲、.理解分:(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
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
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
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 ;他,;”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视群小。
/又如:高贵高洁忧国忧民孤独唯美理想执着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离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使用。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自主学习】1、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有人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即使对《离骚》的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2、关于楚辞:“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水平提升】1、请概括课文节选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掩涕规矩返顾芳菲B.浩荡诧傺杂揉芰荷C.峨眉鸷鸟陆离嗑死D.工巧兰皋芙蓉太息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謇朝谇(谏诤)而夕替(废弃)延(长久)伫(低头沉思)乎吾将反B.谣(造谣)诼谓以善(荡)进不入以离(遭受)尤(罪过)兮C.忳(忧闷)郁邑余诧傺(失意的样子)兮余心之可惩(挫败)D.忍尤而攘(忍受)诟(耻辱)唯昭质(光明洁白的本质)其犹未亏3.对《离骚》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离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补充注释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
”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
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
(王朝兴替)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
(三令五申)③嫉jí:忌妒。
(嫉贤妒能)④溘kè:突然,忽然。
(溘然长逝)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离骚》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2.品析语句,赏析文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
二、知识链接骚体诗: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就有深厚地方色彩的诗歌。
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
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种诗体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形成了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多用“兮”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离骚》中的“美人”“香草”:《离骚》中的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象征着贤臣,如“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形象,它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
前者如“雇江离与辟芷分,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借用佩服或采摘香草表达加强自己的修养;后者如“兰芷变而不芳分,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分,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传以慢慆兮,椒又欲充夫佩帏”,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