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嗓子的歌手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S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不用嗓子的歌手》教材分析:《不用嗓子的歌手》是一片童话故事。
小黄莺想组织一支合唱队。
它找到了“嗡嗡嗡”唱歌的小蜜蜂。
“呱呱呱”唱歌的小青蛙,“吱吱吱”唱歌的蝉来加盟。
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发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青蛙是靠声囊发出声音;蝉是靠肚子上的薄膜振动发出声音。
它们都是不用嗓子的歌手。
这篇童话故事,以小黄莺找歌手为线索,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介绍了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文配有四幅插图,四幅画面分别对应课文2—5自然段内容。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但是朗读能力,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较弱,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教学目标:1、认识“嗓、莺、蜜、蜂”等13个生字,学习新偏旁欠字旁并且会写“响、歌”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
并且了解小蜜蜂有趣的发声方式。
教学重点:1、认识“嗓、莺、蜜、蜂”等13个生字,学习新偏旁欠字旁并且会写“响、歌”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并且了解小蜜蜂有趣的发声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动物图片、动物头饰。
2、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音频,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看看它是谁?(出示小黄莺的图片贴于黑板。
)2.最近小黄莺准备筹办一场音乐会,想邀请几位金嗓子歌手,让我们一起听听都邀请到了谁?(音频播放小青蛙、小蜜蜂、蝉的声音,学生一起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小青蛙、小蜜蜂、蝉的图片。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不用嗓子的歌手教学内容:《不用嗓子的歌手》课文学习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课文,理解其含义;2.能够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技巧;3.感受课文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难点:1.感受课文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2.录音机3.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知1.师生互动,以乐器和歌手来进行讨论,引出本课草原歌手2.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歌曲,草原歌曲的特点以及无嗓子歌手的特点(能够模仿各种动物、风声、自然声音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自主学习1.师生共同阅读《不用嗓子的歌手》课文,学生自主读两遍。
2.细读课文,分析描写技巧,搜寻生词、难句,理清课文结构。
3.课内活动:自由发挥,自己用嘴巴模仿动物、风声、自然声音,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点讲解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掌握描写技巧。
2.师生互动,探讨无嗓子歌手为何能够模仿各种声音,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话题拓展1.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了解蒙古族、藏族等特色文化。
2.学生合作,小组讨论中外歌手的特点,并总结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1.学生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师生共同总结课堂重点,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以草原歌手为例,从乐器、歌手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境,了解草原歌曲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语文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发言,自由创作,形成学生的语文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整节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不用嗓子的歌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不用嗓子的歌手”是指哪些动物。
2.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认识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
2. 了解这些动物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动物特殊生理结构的理解。
2. 学生对动物行为目的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海豚、鲸、大象、乌鸦等。
2. 视频素材:海豚和鲸的游泳视频。
3. PPT制作:包含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图片、特点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动物会唱歌?b. 学生分享已知动物会唱歌的事实。
c. 教师出示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
2. 探究学习:a. 教师展示海豚和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殊生理结构。
b. 学生观察并描述海豚和鲸的生理特点。
c. 教师讲解海豚和鲸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d. 学生了解海豚和鲸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3. 实例分析:a. 教师展示大象和乌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殊生理结构。
b. 学生观察并描述大象和乌鸦的生理特点。
c. 教师讲解大象和乌鸦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d. 学生了解大象和乌鸦不用嗓子唱歌的原因。
c. 教师强调保护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爱动物。
5. 课后作业:a. 学生绘制一幅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的图画。
c. 学生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增强关爱动物的意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的歌唱方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展示报告等形式,分享其他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歌唱方式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对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的认识。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绘画和写作能力,了解其对不用嗓子唱歌的动物的理解。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不用嗓子的歌手教学内容本节课使用的教材为《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生们将会学到《不用嗓子的歌手》这篇课文,并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个性。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不用嗓子的歌手》这篇课文,让学生们了解到生活在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和个性;•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如地表达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们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们了解《不用嗓子的歌手》这篇课文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个性;•指导学生们逐字阅读课文,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们理解小动物的个性和生活习性,需要进行生动有趣的示范教学;•部分学生对于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需要及时辅导。
教学准备•课文《不用嗓子的歌手》;•课件;•关于小动物习性和个性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们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2.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问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们预测并猜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习新课(30分钟)1.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们将会学习《不用嗓子的歌手》这篇课文;2.先让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以便理解全文背景;3.指导学生们逐个段落逐字阅读,帮助学生们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4.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小动物的个性和生活习性;5.提问并引导学生们回答相关的问题,巩固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们小组讨论课文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内容,并进行汇总;2.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引导学生们归纳总结关于小动物个性和生活习性的知识点;3.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课后作业(5分钟)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2.阅读一篇与小动物相关的短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和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能够流畅而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对舞台表演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看一段有关音乐艺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神奇和美妙。
2.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复习已学的一些音节、字词和句子。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感悟。
2.教师解释生字词和句子,并进行示范读音。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乐器,并介绍该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一些问题:不同乐器是如何表达音乐的?歌唱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表达?四、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对生字词进行音节划分。
2.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小故事,描述自己做一个特殊的歌手的经历。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和对话。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课文的改编创作,创作一首新的“不用嗓子的歌曲”。
六、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梳理新学的知识点,并提问学生:你喜欢哪种乐器?为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1.家庭作业:复习熟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示作品。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多主动提问和交流。
《不用嗓子的歌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不用嗓子的歌手,如口技表演者、腹语表演者等。
2. 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表演特点。
2. 分析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
3. 欣赏口技、腹语等表演艺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表演特点,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的实践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表演特点。
2. 示范法:展示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介绍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表演特点。
2. 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示范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
3. 准备练习材料:用于学生实践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不用嗓子唱歌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用嗓子的歌手,如口技表演者、腹语表演者等。
3. 讲解不用嗓子的演唱技巧:讲解口技、腹语等不用嗓子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4. 示范演示:教师示范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
5.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不用嗓子唱歌的经典表演,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7. 总结讲解:总结不用嗓子唱歌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练习。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看更多关于不用嗓子唱歌的表演视频,加深对不用嗓子歌手的了解。
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录制一段不用嗓子唱歌的视频,分享到班级群,相互交流学习。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不用嗓子的
歌手》原文及教案
【导语】所谓的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原文】
小黄莺想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支合唱队。
小黄莺飞到花丛边,听见小蜜蜂在唱歌,嗡嗡嗡,真好听!小黄莺称赞说:“你的嗓子真不错!”小蜜蜂笑了起来:“哈!你说错了。
我唱歌不用嗓子,我是靠振动翅膀发声的。
”
小黄莺飞到稻田边,老远就听见小青蛙在唱歌,呱呱呱,又响亮又有节奏。
小黄莺称赞说:“你的嗓音真洪亮!”小青蛙也笑了起来:“哈!你说错了。
我是靠长在口角两边的声囊发声的,不用嗓子。
”
在密密的树林里,蝉在歌唱。
吱吱吱,又尖又细,持续不断。
经过调查,小黄莺发现,原来蝉唱歌也不用嗓子,而是靠肚子上的两片有弹性的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
合唱队开始演出了。
嗡嗡嗡,这是小蜜蜂的歌声。
呱呱呱,这是小青蛙的歌声。
吱吱吱,这是蝉的歌声。
这些歌手都不用嗓子唱歌,但是唱得比金嗓子还动听。
关注我谢谢。
读演结合打造快乐课堂,练习探究锤炼生命真谛――课例《不用嗓子的歌手》教材解析:《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黄莺组织森林合唱队,详细说明了蜜蜂、青蛙、蝉的发音方式。
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不用嗓子的歌手,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内容富有童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小动物动奇妙的发音方式。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求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物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字卡学具准备:头饰、学生查阅资料(有哪些动物用什么发声)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通读了课文。
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的学习情况,下面我们开火车读生词。
(师根据生掌握生字情况,开两、三组火车)师:找同学回答密、蜜的区别。
生:密是密林的密,带山字。
蜜是蜜蜂的蜜,因为蜜蜂就是一种小昆虫。
2、师:同学们的生词读得有准又快,哪位小小播音员能把课文播给大家听呢?(生举手)师:其他的小朋友都是严格的小法官,读得好,大家掌声鼓励,有错的地方,我们等他读完了及时纠正。
(指名读,逐个读,逐个纠正,依次六名同学)3、师:播音员读得标准,小法官也很认真负责。
你知道小黄莺队长一共找到了几个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吗?谁能按顺序说一说。
生甲:小蜜蜂、小青蛙、蝉。
(师把相对的小动物的图贴在黑板上,边贴图边介绍蝉在我们北方又叫做知了)师:他们的声音怎样?生甲:蜜蜂的歌声是嗡嗡嗡,青蛙的歌声是呱呱呱,蝉的歌声是吱吱吱。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师:小黄莺觉得同学们课堂表现很精彩,她现在正式邀请我们和她一起去找金嗓子歌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吧!二、精读课文、加深理解1、师:小黄莺飞呀飞呀,飞到花丛边,听到了小蜜蜂在唱歌,小蜜蜂是靠什么发声的?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答案,回答指名。
20 不用嗓子的歌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不用嗓子的歌手》是一篇童话故事。
小黄莺想组织一支合唱队,他找到了“嗡嗡嗡”唱歌的小蜜蜂,“呱呱呱”唱歌的小青蛙,“吱吱吱”唱歌的蝉来加盟。
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发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青蛙是靠声囊发出声音;蝉是靠肚子上的薄膜振动发出声音。
他们都是不用嗓子的歌手。
这篇童话故事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介绍了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富有童真童趣,学生会比较喜欢,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词,学习写新偏旁欠字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了解小动物的奇妙的发声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幻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
它是谁呢?(课件出示黄莺)听,它的歌声多动听!(播放黄莺叫声录音)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黄莺想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织一支合唱队,可是却发现它们是不用嗓子的歌手,它们是谁?(板贴:小蜜蜂、小青蛙、蝉)二、学习课文过渡:这三位不用嗓子的歌手歌声怎么样,它们究竟是怎样唱歌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学生书写“歌”字,学习新偏旁“欠字旁”并齐读课题。
(一)学习第二段1、瞧,小黄莺开始寻找合唱队的歌手了,它飞到了哪?(绘画花丛)它听到谁在唱歌呢?(小蜜蜂)小蜜蜂的歌声怎么样?它是怎样唱歌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划出描写小蜜蜂歌声的句子,用“~~”划出小蜜蜂是怎样唱歌的句子。
2、生汇报、板贴:动物声音的特点发声方式小蜜蜂嗡嗡嗡,真好听。
靠振动翅膀发声3、原来,小蜜蜂不用嗓子,靠振动翅膀也可以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
你们在课文中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小结: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小黄莺和小蜜蜂的对话知道了小蜜蜂是怎样唱歌的。
4、课件出示小黄莺和小蜜蜂对话(1)请两个同学来读读小黄莺和小蜜蜂的对话(2)生评(3)师指导朗读(小黄莺是怎样说的?(称赞)小蜜蜂是怎样回答的?(笑)它的笑,可不是嘲笑小黄莺的无知,而是善意友好的笑,它是耐心地告诉小黄莺自己是怎样唱歌的呢。
不用嗓子的歌手课文_不用嗓子的歌手课件教学设计课文《不用嗓子的歌手》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小黄莺想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支合唱队。
小黄莺飞到花丛边,听见小蜜蜂在唱歌,嗡嗡嗡,真好听!小黄莺称赞说:“你的嗓子真不错!”小蜜蜂笑了起来:“哈!你说错了。
我唱歌不用嗓子,我是靠振动翅膀发声的。
”小黄莺飞到稻田边,老远就听见小青蛙在唱歌,呱呱呱,又响亮又有节奏。
小黄莺称赞说:“你的嗓音真洪亮!”小青蛙也笑了起来:“哈!你说错了。
我是靠长在口角两边的声囊发声的,不用嗓子。
”在密密的树林里,蝉在歌唱。
吱吱吱,又尖又细,持续不断。
经过调查,小黄莺发现,原来蝉唱歌也不用嗓子,而是靠肚子上的两片有弹性的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
合唱队开始演出了。
嗡嗡嗡,这是小蜜蜂的歌声。
呱呱呱,这是小青蛙的歌声。
吱吱吱,这是蝉的歌声。
这些歌手都不用嗓子唱歌,但是唱得比金嗓子还动听。
【教材简说】《不用嗓子的歌手》是一篇童话故事,以小黄莺找歌手为线索,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介绍了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因为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在自读中,很快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但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由于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学生读的语气、语调不够充分。
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主要就是读课文,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认识“嗓、莺、蜜、蜂”等14个生字,会写“仔、队、找、细、丛、节、音、远”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合唱队、又尖又细、老远、仔细、声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了解小动物奇妙的发生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方案一】一、歌声激趣,谈话导入:1.师引入:(课前一支歌)同学们刚才的歌声真洪亮,大家唱歌用什么来唱的?动物王国里也有一群歌手,但他们是一群……板书课题不用嗓子的歌手2.生质疑:多奇怪哦,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生思考并交流。
不用嗓子的歌手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啊,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呢!以前我就知道歌手是用嗓子唱歌的,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可是这文章里提到的“不用嗓子的歌手”,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当时就想,不用嗓子咋唱歌啊?难道是用魔法不成?原来啊,是讲那些通过创作歌词、谱写旋律来表达音乐的人。
这就很有趣啦。
就好比厨师做菜,大家都觉得在炉灶前掌勺的大厨最厉害,但其实背后那些精心调配调料、设计菜品的人也超级重要呢。
这些“不用嗓子的歌手”就像是幕后的大厨,默默在那捣鼓着音符和词句,把自己的情感、想法一股脑儿地装进一首歌里。
我特别佩服他们的创造力。
你想啊,从无到有地弄出一首歌,就像从一堆乱石头里挑出合适的,然后搭建成一座漂亮的城堡。
他们得有多少奇奇怪怪又超级棒的想法啊。
有时候可能是看到一片落叶,就突然有了一段旋律的灵感;或者是和朋友吵了一架,就能写出一大段感人至深的歌词。
这就像是他们有一种特殊的超能力,能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变成音乐的魔法。
而且呢,这文章也让我对歌手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以前觉得歌手就是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飙高音的那些人。
现在才知道,在舞台背后还有这么一群低调又厉害的“歌手”。
他们虽然没有用嗓子唱出声音来,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被无数用嗓子唱歌的歌手传唱,就像一种无声的力量在音乐的世界里蔓延开来。
这就好比是一场接力赛,他们先跑了一段超级精彩的路程,然后把接力棒交给那些用嗓子的歌手,最后共同给我们呈现出一场超级棒的音乐盛宴。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颗小石子,丢进我脑海里那片关于音乐的小湖,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思考涟漪。
让我知道了音乐的世界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大多了,也复杂多了,到处都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宝藏人物呢。
《不用嗓子的歌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不用嗓子的歌手”是指哪些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认识“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了解“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不用嗓子的歌手”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不用嗓子的歌手”。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进行交流和歌唱的。
3.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不用嗓子的歌手”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相关知识。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这些特殊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不用嗓子的歌手”的认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不用嗓子的歌手”的信息,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用嗓子的歌手”的特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不用嗓子的歌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兴趣。
七、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用嗓子的歌手”。
2. 视频播放:观看相关视频,增加学生对“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感性认识。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