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中的孔子思想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和知识点总结一、教案概述1.1 本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对话,领会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2)难点:分析文章中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2.2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1)背景: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是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实录。
(2)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3 文章主题及儒家思想(1)主题: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五常。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主张以仁爱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社会秩序和谐,提倡礼义道德,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关系。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翻译和相关背景知识。
3.2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儒家思想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对话,让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4.3 分析对话:分析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论语侍坐教案教案题目:《论语》- 侍坐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论语》中的有关侍坐的经典篇章。
2. 探讨孔子的侍坐理念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3. 运用教材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侍坐话题的兴趣,例如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侍坐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2. 呈现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并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和与侍坐的关系。
二、学习(20分钟)1. 分发学生教材中相关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2. 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和疑惑,澄清概念和术语。
三、讨论(15分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教材中的对话展开讨论,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
例如:“你如何理解侍坐中的‘曲直以道’的概念?”2. 合班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角色扮演(15分钟)1. 选择几个对话情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每个角色都需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通过对话传达出来的意义。
2.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想。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侍坐的重要性以及与孔子思想的联系。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侍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何帮助?”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观点,详细阐述侍坐的内涵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供实际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学辅助材料:1. 《论语》相关经典篇章的复印件。
2. 小组讨论问题和角色扮演情景的卡片。
教学评估:1.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
2.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
3. 学生作业的书面评估。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侍坐,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 探究其他孔子思想的相关内容,例如忠诚、孝敬等,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论语》“侍坐”章的⽂化阐释与教学设计⽂本解读⼀、整体感知《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最后⼀章,也是《论语》全书中最长的⼀章,共315字。
全⽂分为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
弟⼦们在阐述⼰志时分别体现了孔⼦的庶矣、富矣、教矣的思想,即安民、富民、教民的思想。
曾皙的回答既有天下太平的景象,⼜有使其实现的⽅法,具体⽽⾔就是教育改变⼈,改变社会,⽽教育的终极原则是礼。
⽂章开篇第⼀段是问志部分。
《侍坐》开篇孔⼦就开门见⼭对⼦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说:“居则⽈:'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也是⽂章的中⼼是论志。
孔⼦循循善诱,引导学⽣们破除拘执,各抒平⽣之志。
“⼦路率尔⽽对”到“吾与点也”是全⽂第⼆部分,四⼦述志。
⼦路就抢先发⾔。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路直率⽽⼜粗疏鲁莽的性格特点。
⼦路认为凭他的才能去治理⼀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三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见解的。
他们两⼈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要委婉得多。
他们认为⾃⼰只能在“⽅六七⼗,如五六⼗”这样⼀个⼩诸侯国或⼤夫封地⾥做点具体⼯作;或使百姓富⾜,或可折衷樽俎。
⾄于礼乐⽅⾯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公西华说“愿为⼩相”。
论述平⽣之志,显得过分谦虚。
曾皙所说与⼦路等三⼈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是刻画⼀个场⾯,描写⼀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引起了孔⼦的⽆限赞叹。
“三⼦者出”到结尾是评志部分。
孔⼦评志是在曾皙的再三追问下进⾏的。
《侍坐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生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的能力,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全篇,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介绍孔子、《论语》及其思想
三、初步感知、理解文意
1放录音,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出断句要点
3学生齐读,教师给以指导
4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疏通文句
四、总体把握
1全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明确:谈志论趣
2概括每节段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巩固第一课时所学,集体诵读课文
二、具体分析,品味语言
1分组讨论,提问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2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
四点:因势利导,针对性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3孔子的“志”是什么?他为何只赞同曾皙的观点?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朗读指导:孔子,循循善诱,可敬可亲;子路,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冉有,有理想,态度谦逊;公西华,谦虚谨慎,善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四、再次感知集体朗读或背诵全文
五、板书
问志——师长风范
志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借评传志。
论《侍坐》中的师德观作者:刘洪波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3期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60《侍坐》是《论语》中的一段名篇,为历来中学教材所选用,除了其所阐述的政治主张——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外,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孔子的某些师德观与当下师德观的高度契合。
当然,一部《论语》反映出的孔子的师德观是多方面的,仅凭《侍坐》是无法完全体现的,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从中抽象出某些方面,既彰显孔子的伟大,又希望今人能从中获得些许收益。
一、立德树人的目标立德树人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所谓“德”,大到家国情怀,小到个人日常行为,都能体现出一个人德行的高低。
《侍坐》中孔子在让四人各言其志后,与曾皙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对话完毕,“三子者出,曾皙后”。
孔子对四人的评价不与其他三人交流,只与曾皙交流,仅此一点,就值得思考。
曾皙的“莫春者”几句,暗合了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大同世界的祥和与安宁,所以,从家国层面看的“德”,在曾皙身上就体现出现了,因而当曾皙说完之后,孔子一方面“喟然叹曰”,一方面又与曾皙交流。
不难看出孔子是以“天下”之德来盛赞曾皙的。
其实,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曾子在回答之前是在弹瑟,故回答时“舍瑟而作”,这里为什么要讲弹瑟呢?这与瑟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是分不开的。
“瑟”作为一种乐器,在中国古代有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之意。
瑟的平易和乐,与孔子最高理想的社会也是一致的,正是如此,孔子强调“吾与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其他三人,无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都无外乎一个割据诸侯的大臣罢了。
孔子是以礼治国,当时的“礼”就是天下最大的德,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治理得再好,也成不了天下,更达不到“天下大同”的地步,更何况治国之中,“可使有勇”,仍摆脱不了征战杀伐的做法。
从小的方面而言,子路的“率”与曾皙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就做人的角度而言,子路也显得鲁莽,不合礼,违背德,所以孔子唯对子路是“晒之”,是嘲笑。
《侍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理解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和志趣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和弟子们的不同志向。
2、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对孔子“吾与点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部经典之作影响深远,那就是《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侍坐》就出自《论语》。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次谈话,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志向和理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精彩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知识介绍1、介绍《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介绍孔子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五)文本分析1、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孔子和弟子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2、分析人物(1)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他的言辞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冉有的志向是什么?他的表述与子路有何不同?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他是如何表达的?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4)曾皙的志向是什么?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侍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 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1. 对照注解阅读课文,初通文意,完成语言基础练习。
2. 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 阅读研讨练习的“相关链接”资料,了解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评价,以及孔子的志向。
三、教学安排
1-2课时。
四、教学内容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 课文出处:今天所学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选自何晏等人《论语集解》。
五、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语言文化常识:朗读标题,介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的排列顺序和名字的含义。
3.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讲解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篇章大意。
4. 理解四子之志:让学生讨论四人的志向,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9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震铄古今,至今仍然实用。
《论语·侍坐章》就是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不但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治理国家的才干、以礼治国的理想以及淡泊明志的心境,文中还展现了孔子教学中应用的因材施教、理想教育、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应用于实践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与发扬,并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教学以生为本 注重启发诱导孔子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诱导。
在《侍坐章》一开始,子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个设问启发就引出了课堂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兴趣。
孔子抓住学生自感才华卓越,抱负远大,却无人赏识,因此满腹怨怼。
孔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口吻设问,这一问题高度契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推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并拉近了师生距离。
此刻学生才愿意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
这也是因为学生的确满腹诗书,才干出众;而这份理想抱负,久积于心,不吐不快。
子路首发言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胸中抱负一泻而出。
而后冉有、公西华、曾晳相继发言,阐述了个人政治理想。
当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回答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启发式的谈话,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这种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体现孔子“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1]。
这种在实践基础上,依据学生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教育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基本常识。
2.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及重点语句翻译。
3.通过文章的赏析,把握人物鲜明个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课时】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1、了解孔子和《论语》2、初步感知课文:通读、文中人物及其身份一.开场白设计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
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二、了解孔子1师: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教育思想和观点?【明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温、良、恭、俭、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学礼,无以立。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孔子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三、关于《论语》《论语》,全面地:(1,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侍坐》中的孔子思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
现结合文章内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
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
《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
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
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
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评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
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
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
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
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听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
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
这次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事例很多。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
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
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
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
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
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
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
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
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了和其余三个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气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
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
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
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
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情觉察到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
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
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
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
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子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的,《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
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评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得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吗?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
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