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二)经典讲义 2
- 格式:doc
- 大小:352.58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章 数列极限 §1 数列极限概念一、数列极限的定义()函数:,f N n f +→R n 称为数列。
()f n 通常记作12,,,,n a a a或简单地记作,其中称为该数列的通项。
}{n a n a 例如:11{}:1,,,,2n a n ,通项1n a n=。
如何描述一个数列“随着的无限增大,无限地接近某一常数”。
下面给出数列极限的精确定义。
n n a 定义1 设为数列,a 为定数.若对任给的正数}{n a ε,总存在正整数,使得当时,有N n N >n a a ε-<则称数列收敛于,定数称为数列的极限,并记作}{n a a a }{n a a a n n =∞→lim ,或)(∞→→n a a n读作“当n 趋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或趋于”. a n a a 若数列没有极限,则称不收敛,或称为发散数列. }{n a }{n a }{n a 【注】该定义通常称为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
例1 设(常数),证明n a c =lim n n a c →∞=.证 对0ε∀>,因为0n a c c c ε-=-=<恒成立,因此,只要取,当n 时,便有1N =N >n a c ε-<这就证得li .m n c c →∞=例2 1lim0n n→∞=(0)α>. 证 对0ε∀>,要110n nε-=< 只要1n ε>只要取11N ε⎡⎤=+⎢⎥⎣⎦,则当时,便有N n >110n nε-=< 这就证得1lim0n n→∞=。
例3 lim 11n nn →∞=+.证 因为11111n n n n-=<++ 对0ε∀>,取11N ε⎡⎤=+⎢⎥⎣⎦,则当时,便有N n >11111n n n nε-=<<++ 这就证得lim 11n nn →∞=+。
关于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作以下几点说明: 【1】定义中不一定取正整数,可换成某个正实数。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知识系统整合规律方法收藏1.图形中的归纳推理问题主要涉及某些固定图形的个数,所以常常需要转化成数列问题来求解,常用的思路有两种:(1)直接查个数,找到变化规律后再猜想;(2)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2.探索性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类重要问题,如探讨数列的通项、前n 项和、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性质等,在处理时,先采用合情推理猜想、再采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3.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不论是从“已知”推向“结论”,还是由“结论”靠向“已知”,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单靠分析或综合显得较为困难.为保证探索方向准确且过程快捷,人们又常常把分析与综合两者并列起来使用,即常采取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寻找问题的一个中间目标.从已知到中间目标运用综合法思索,而由结论到中间目标运用分析法思索,以中间目标为桥梁沟通已知与结论,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把分析法与综合法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途径的方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分析综合法,也就是常说的“两路夹攻,一攻就通”的证明思路.4.解决数学中的证明问题,既要掌握常用的证明方法的思维过程、特点,又要有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另外,还应掌握证明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证明常用的方法与技巧有以下几种:(1)换元法.换元法是结构较为复杂且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命题,通过恰当地引入新变量,代换原命题中的部分式子,简化原有结果,使其转化为便于研究的形式.常见的有代数换元与三角换元.在应用换元法时,要注意新变量的取值范围,即代换的等价性.换元法步骤:①设元(或构造元)――→ 转化②求解――→ 等量③回代――→ 等价原则④检验(2)放缩法.放缩法常用于证明不等式.欲证A ≥B ,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量使得B ≤B 1,B 1≤B 2,…,B i ≤A 或A ≥A 1,A 1≥A 2,…,A i ≥B ,再利用传递性,以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叫放缩法.应用放缩法时,放缩目标必须确定,而且要恰到好处,目标往往要从证明的结论考察,常用的放缩方法有增项、减项或利用分式的性质、不等式性质、已知不等式、函数的性质等.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a 2+1>|a |;n n +1>n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当a ,b ,c >0时,a b +c +b a +c +ca +b >a a +b +c +b a +b +c +ca +b +c;③利用基本不等式,如:lg 3·lg 5<⎝ ⎛⎭⎪⎫lg 3+lg 522=lg 15<lg 16=lg 4;④利用常用结论 ⅰ.1k的放缩:2k +k +1<22k <2k +k -1;ⅱ.1k 2的放缩(a):1kk +1<1k 2<1k k -1(程度大); ⅲ.1k 2的放缩(b):1k 2<1k 2-1=1k +1k -1=12⎝ ⎛⎭⎪⎫1k -1-1k +1(程度小);ⅳ.1k2的放缩(c):1k 2<44k 2-1=2⎝ ⎛⎭⎪⎫12k -1-12k +1(程度更小);ⅴ.分式放缩还可利用真(假)分数的性质:b a >b +m a +m (b >a >0,m >0)和b a <b +ma +m(a >b >0,m >0). (3)判别式法.判别式法是根据已知或构造出来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根、解集、函数的性质等特征确定出其判别式所应满足的不等式,从而推出结论的方法.利用判别式法证明时,应先将问题转化为与二次三项式相关的问题,再利用判别式法求解,要注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此外还有导数法、添项法、几何法、构造函数法等. 5.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例如n 0=1或n 0=2)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 =k (k ∈N *,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结论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步骤要完整、规范,即“两步一结论”缺一不可,且第二步证明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 (2)n 的第一个值n 0应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3)假设当n =k (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并不一定都是证明n =k +1时结论也正确.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偶数时x n-y n能被x +y 整除”,第一步应验证n =2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成立应写成假设当n =k 时命题成立,则当n =k +2时,命题也成立.(4)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正整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n (n ∈N *)的单调性就难以实现.一般来说,从n =k 时的情形过渡到n =k +1的情形时,如果问题中存在可利用的递推关系,则数学归纳法有用武之地,否则使用数学归纳法就有困难.做题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科思想培优一、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应用例1 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比如:他们研究过图(1)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2)中的1,4,9,16,…,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A.289 B .1024 C .1225 D .1378[解析] 由图形可得三角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a n =n2(n +1),正方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b n =n 2,则由b n =n 2(n ∈N *)可排除D.又由a n =n 2(n +1),当a n =289时,即验证是否存在n ∈N *,使得n (n +1)=578,经计算n 不存在;同理,依次验证,有1225×2=49×50,且352=1225,故选C.[答案] C 拓展提升解决此类题目时,需要细心观察图形,寻找每一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注意抽象出的是数列的哪类公式.例2 在平面上,我们如果用一条直线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那么截下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按图所标边长,由勾股定理有:c 2=a 2+b 2.设想正方形换成正方体,把截线换成如图所示的截面,这时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O -LMN ,如果用S 1,S 2,S 3表示三个侧面面积,S 4表示截面面积,那么你类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解析]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应该注意平面图形中的点、线分别与空间图形中的线、面类比;平面图形的长度、面积分别与空间图形中的面积、体积类比,结论易得.[答案] S 21+S 22+S 23=S 24 拓展提升类比推理应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而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平面图形的边长、面积往往类比空间几何体的面积、体积.二、演绎推理的应用例3 将下列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1)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0 是偶数,所以0能被2整除;(2)循环小数是有理数,0.332·是循环小数,所以0.332·是有理数; (3)通项公式a n =2n +3的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 (4)函数f (x )=x 3是奇函数.[解] (1)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大前提) 0是偶数,(小前提) 0能被2整除.(结论)(2)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大前提)0.332·是循环小数,(小前提)0.332·是有理数.(结论)(3)数列{a n }中,如果当n ≥2时,a n -a n -1为常数,则{a n }为等差数列,(大前提) 通项公式a n =2n +3时,若n ≥2,则a n -a n -1=2n +3-[2(n -1)+3]=2(常数),(小前提)通项公式a n =2n +3表示的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结论)(4)对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f (x ),若f (-x )=-f (x ),则函数f (x )是奇函数,(大前提)函数f (x )=x 3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 (-x )=(-x )3=-x 3=-f (x ),即f (-x )=-f (x ),(小前提)所以函数f (x )=x 3是奇函数.(结论) 拓展提升用三段论写推理过程时,关键是明确大、小前提;有时可省略小前提,有时甚至也可大前提与小前提同时省略,在寻找大前提时,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作为大前提.三、直接证明例4 设a ,b ,c 为三角形三边,面积S =12(a +b +c ),且S 2=2ab ,试证:S <2a .[证明] (分析法)要证S <2a ,由于S 2=2ab ,即2a =S 2b ,所以只需证S <S 2b,即证b <S ,因为S =12(a +b +c ),所以只需证b <12(a +b +c ),即证b <a +c ,由于a ,b ,c 为三角形三边,所以上式显然成立,于是原命题成立.(综合法)因为a ,b ,c 为三角形三边,所以a +c >b ,所以a +b +c >2b , 又因为S =12(a +b +c ),即a +b +c =2S ,所以2S >2b ,所以S ·S >b ·S ,由于S 2=2ab ,所以2ab >bS ,即2a >S ,所以原命题得证. 拓展提升知识链之间的等价联系是产生一题多解的本质所在,掌握了这个“法宝”,必然会促进解题能力的逐步提高.四、反证法例5 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 (1)推导{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 [解] (1)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 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n -1,①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S n =a 11-q n1-q,∴S n =⎩⎪⎨⎪⎧na 1,q =1,a 11-q n1-q,q ≠1.(2)证明:假设{a 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 ∈N *, (a k +1+1)2=(a k +1)(a k +2+1),a 2k +1+2a k +1+1=a k a k +2+a k +a k +2+1,a 21q 2k +2a 1q k =a 1qk -1·a 1q k +1+a 1q k -1+a 1q k +1, ∵a 1≠0,∴2q k =qk -1+qk +1.∵q ≠0,∴q 2-2q +1=0,∴q =1,这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a n +1}不是等比数列. 拓展提升当命题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都不”“不是”等否定性词语时,常用反证法.对于“否定”型命题,从正面证明需要证明的情况太多,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五、数学归纳法例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一切n∈N *,1+122+132+…+1n 2≥3n 2n +1.[证明] (1)当n =1时,左边=1, 右边=3×12×1+1=1,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1+122+132+…+1k 2≥3k 2k +1,则当n =k +1时,要证1+122+132+…+1k 2+1k +12≥3k +12k +1+1,只需证3k 2k +1+1k +12≥3k +12k +3.因为3k +12k +3-⎣⎢⎡⎦⎥⎤3k 2k +1+1k +12=34k +12-1-1k +12=1-k +12k +12[4k +12-1]=-k k +2k +124k 2+8k +3≤0,所以3k 2k +1+1k +12≥3k +12k +3,即1+122+132+…+1k 2+1k +12≥3k +12k +1+1,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1)(2)知,不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 拓展提升本题在知道结果以后,执果索因,用分析法进行证明.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归纳法通常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如比较法、放缩法、配凑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例7 已知点的序列A n (x n,0),n ∈N *,其中x 1=0,x 2=a (a >0),A 3是线段A 1A 2的中点,A 4是线段A 2A 3的中点,…,A n 是线段A n -2A n -1的中点,….(1)写出x n 与x n -1,x n -2之间的关系式(n ≥3);(2)设a n =x n +1-x n ,计算a 1,a 2,a 3,由此猜想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解] (1)当n ≥3时,x n =x n -1+x n -22;(2)a 1=x 2-x 1=a ,a 2=x 3-x 2=x 2+x 12-x 2=-12(x 2-x 1)=-a 2,a 3=x 4-x 3=x 3+x 22-x 3=-12(x 3-x 2)=-12⎝ ⎛⎭⎪⎫-12a =14a ,由此猜想a n =⎝ ⎛⎭⎪⎫-12n -1a (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 =1时,a 1=x 2-x 1=a =⎝ ⎛⎭⎪⎫-120a ,猜想成立;②假设当n =k (n ∈N *)时,猜想成立,即a k =⎝ ⎛⎭⎪⎫-12k -1a 成立,那么,a k +1=x k +2-x k +1=x k +1+x k2-x k +1=-12(x k +1-x k )=-12a k =-12⎝ ⎛⎭⎪⎫-12k -1a=⎝ ⎛⎭⎪⎫-12(k +1)-1a ,即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 根据①和②,可知{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 ⎛⎭⎪⎫-12n -1a (n ∈N *).拓展提升由已知求出数列的前n项,提出猜想,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证明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假设寻找a k与a k+1或S k与S k+1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数学归纳法的实施做了必要的准备.。
2.1。
1 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1)概念:由某类事物的□01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错误!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由错误!个别事实概括出错误!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2)特征:归纳推理是由错误!部分到错误!整体、由错误!个别到错误!一般的推理.(3)一般步骤:第一步,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错误!相同性质;第二步,从已知的错误!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2.类比推理(1)概念: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11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错误!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2)特征:类比推理是由错误!特殊到错误!特殊的推理.(3)一般步骤:第一步,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错误!相似性或错误!一致性;第二步,用一类事物的错误!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错误!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3.合情推理(1)含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错误!观察、错误!分析、错误!比较、错误!联想,再进行错误!归纳、错误!类比,然后提出错误!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2)合情推理的过程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或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联系:在前提为真时,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结论都可真或可假.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这种估计属于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定理应用. ()(3)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答案(1)×(2)×(3)√2.做一做(1)已知数列{a n}中,a1=1,a n+1=错误!(n∈N*),则可归纳猜想{a n}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数列5,9,17,33,x,…中的x等于________.(3)等差数列{a n}中有2a n=a n-1+a n+1(n≥2且n∈N*),类比以上结论,在等比数列{b n}中类似的结论是__________.答案(1)a n=错误!(n∈N*) (2)65 (3)b错误!=b n-1·b n+1(n≥2且n∈N*)探究1 数列中的归纳推理例1 已知数列{a n}的首项a1=1,且a n+1=错误!(n=1,2,3,…),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当n=1时,a1=1,当n=2时,a2=错误!=错误!,当n=3时,a3=错误!=错误!,当n=4时,a4=错误!=错误!,…通过观察可得:数列的前四项都等于相应序号的倒数,由此归纳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错误!。
第二课作业讲评:第2题.考虑由所有这样的有理数所组成的集合S :它的平方大于2但小于3,虽然它有下界(例如1或小于1的整数)和上界(例如2或大于2的整数).证明:在集合S 中,不存在最小元素和最大元素.证法一:若S 中有最小元素k ,则223k k <<<<取(m k k j =-⋅,2k k +,2k k ++而222m k <<且m S ∈,与k 最小矛盾.证法二:假设a b <,找一个n ,..()1s t n b a -> 令1[]2n b a =+-,则,..m s t an m bn ∃<<,故ma b n<<.第1题.求其和为2016的正整数之积的最大值. 解:设12122016...,..,,...,n n x x x s t x x x =+++最大,断言:(1)4,5,2(2)i i i i x x x x ≤≥=+-(2)4,22i i x x ==+(3)此时2,3i x =,断言2的个数不超过3.已知:1,...,0n x x >,12...1n x x x =,求证:1)1)nn i i x =≥∏.证:1)nn i i x =>∏,11,...,,...1n n y y y y ∃=,11..))nni i i i s t x y ==≥∏∏. 断言:1...n y y ==.否则,若i j y y <,)i i y y >,矛盾.例5.一次10名选手参加的循环赛中无平局,胜者得1分,负者得0分.证明:各选手得分的平方和不超过285.证:设得分为110,...,d d 时,2221210...d d d +++最大断言:此时110,...,d d 互不相等.否则,若,i j d d i j =≠.改变,i j 的比赛结果,2222(1)(1)i j i j d d d d +±>+ 而22201...9285+++=,得证.例7.证明方程333240x y z +-=没有正整数解,,x y z . 证法一:不妨设000,,x y z 是使0||x 最小的一组解.正整数解,0||0x ∴≠. 令333333*********,8240420x x x y z x y z =+-=⇒+-=, 令333333*********,4820240y y x y z x y z =+-=⇒+-=, 令333333*********,2480240z z x y z x y z =+-=⇒+-=.即111,,x y z 也是解,但101010,,x x y y z z <<<,与000,,x y z 最小矛盾.证法二:mod 9,330,1mod9,20,2mod9x y ≡±≡±3320,1,2,3mod9x y ⇒+≡±±±340,4mod9z ≡±,333mod9x y z ≡≡≡3|,3|,3|x y z ⇒.由Fermat 小定理知:p 质数,(,)1a p =,则11mod p ap -≡.存在一个正数k ,{0|1mod },.. 1.l k k S l k p s t MinS p k =>≡=-称为模p 的原根.12,,...,n k k k 除以p 的系数构成以p-1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数列,121{,,...,}p k k k -是一个模p 缩系.例4.设集合12,,...,n A A A 和12,,...,n B B B 是集合M 的两个n -分划(把集合M 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非空子集12,,...,n A A A 的并,称12,,...,n A A A 是集合M 的一个n -分划),已知对任意两个不交的集合,(1,)i j A B i j n ≤≤,均有||i j A B n ≥ .求证:2||2n M ≥.证:设11{||,...,||,||,...,||}n n Min A A B B k =设1||A k =,当2n k ≥时,21||||2ni i n M A k n ==≥⋅≥∑当2nk <时,设与1A 相交的j B 有l 个(l k ≤),设为1,...,l B B 2222211||||||()()()()()222lnj j i i l n n n M B B lk n l n k k n k ==+=+≥+--≥+-≥+=∑∑.例6.某地区网球俱乐部有20名成员,举行14场单打比赛,每人至少上场一次,求证:必有6场比赛,其12个参赛者各不相同.证:设最多有不超过5场,参赛者两两不同,设r 是参赛者两两不同,场数最多且5r ≤.r 场有2r 人参赛,剩下202r -人,至少202r -场比赛. 20222015r r r -+=-≥.联赛第2题设12{,,...,}(2)n S A A A n =≥,12,,...,n A A A 是互不相同的有限集合.满足,i j A A S ∀∈,有i j A A S ∈ ,若1m i n ||2i i n k A ≤≤=≥.求证:存在1ni i x A =∈ 使得x 属于12,,...,n A A A 中至少nk 个集合.证:不妨设1||A k =,将S 的元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含1A 的,设为1S ,有s 个;第二类:与1A 交为∅的,设为2S ,有t 个; 第三类:不包含1A ,但与1A 相交,设为3S ,有n s t --个.211M S S M A −−−→ 单射,t s ∴≤至少有1A 中的一个元素x ,属于3S 中的集合个数n s tk--≥. 只需证:n s t n s k k --+≥,s t s k +≥,2s t s ts k ++≤≤.例8.设a 是奇数,证明:∃∞多个正整数0d >,..(23,)1d s t a -=.若整数a 满足|22aa -,则称a 为伪素数. <1>求证:不是素数的伪素数有至少1个.解:341是.3411131341|221131|22⨯-⇒⨯- 1131311131312(2)2222mod11⨯=≡=⨯≡1131111022222mod31⨯≡=⨯≡设,,1|1a pq p q p q =<--122222mod pq q q p -≡≡⨯≡1222mod pq p q -≡⨯,1|21p q --,11,31p q ==.<2>求证:341是最小的伪素数.例2.若干人聚会,其中某些人彼此认识,已知:若某两人在聚会者中有相同数目的熟人,则他俩便没有共同的熟人,证明:若聚会者中有人至少有20个熟人,则必然也有人恰好有20个熟人.证:A 认识人最多,设认识最多,认识k 个(20k ≥)A 认识1kB B ,他们均认识A ,故他们认识人数互不相等. 他们每人最多认识k 个故1k B B 恰好分别认识1k 人,其中一人认识20个.。
四边形证明(讲义)➢课前预习1. 我们在做几何证明题时,如果已知条件中有某个特殊的四边形,往往从其性质着手考虑.而如果要证明某个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则需要考虑其判定方法.例如: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CD,要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我们考虑判定方法: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请结合下列情景,将你认为可能用到的判定方法填入相应的横线上:①要证明□ABCD 是菱形,若条件与边有关,我们可以考虑:;若条件与对角线有关,我们可以考虑:.②要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若条件与角有关,我们可以考虑:或;若条件与对角线有关,我们可以考虑:.➢知识点睛1➢精讲精练1.如图,在□ABCD 中,BE∥DF,且分别交对角线AC 于点E,F,连接DE,BF.求证:∠1=∠2.2.如图,AE∥BF,AC 平分∠BAD,且交BF 于点C,BD 平分∠ABC,且交AE 于点D,连接CD.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BC,∠B=90°.AG∥CD,交BC 于点G,E,F 分别为AG,CD 的中点,连接DE,FG,DG.(1)求证:四边形DEGF 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G 是BC 的中点时,求证:四边形ABGD 是矩形;4.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O为AB 的中点,连接DO 并延长至点E,使OE=DO,连接AE,BE.(1)求证:四边形AEBD 是矩形;(2)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矩形AEBD 是正方形?请说明理由.5.如图,在△ABC 中,∠ACB=90°,BC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于点D,交AB 于点E,点 F 在DE 上,且AF=CE=AE.(1)求证:四边形ACEF 是平行四边形;(2)当∠B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CEF 是菱形?请说明理由.6.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的中点,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若AB⊥AC,试判断四边形ADC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7.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F 分别在BC,CD 边上,且AE=AF.(1)求证:BE=DF;(2)连接AC,交EF 于点O,延长OC 至点M,使OM=OA,连接EM,FM,则四边形AEM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课前预习2.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②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知识点睛➢精讲精练1.证明略提示:先证△ADF≌△CBE,得到DF=BE,从而可得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可得DE∥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证得∠1=∠22.证明略提示:角平分线+平行出等腰;先证明AD=AB=BC,再借助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结合AD=AB,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菱形.3.(1)证明略提示:先证四边形AGCD 是平行四边形,得到AG=CD,进而可得EG=DF,则四边形DEGF 是平行四边形(2)证明略提示:先证明四边形ABGD 是平行四边形,再结合∠B=90°,进而可得四边形ABGD 是矩形4.(1)证明略提示:由OE=DO,AO=BO 得,四边形AEBD 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B=AC,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所以AD⊥BC,进而得证(2)当△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BAC=90°时,矩形AEBD 是正方形,理由略5.(1)证明略提示:先证AC∥EF,∠EAC=∠AEF,又AF=CE=AE,则∠EAF=∠AEC,AF∥CE(2)当∠B=30°时,四边形ACEF 是菱形,理由略6.四边形ADCF 是菱形,证明略7.(1)证明略提示:证明△ABE≌△ADF(2)四边形AEMF 是菱形,证明略。
第二讲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一、基本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对总体参数的一种估计法则就是估计量。
例如,为了估计总体均值为u ,我们可以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令Y i 为第i 次观测值,则u 的一个很自然的估计量就是ˆiY uY N==∑。
A 、B 两同学都利用了这种估计方法,但手中所掌握的样本分别是12(,,...,)A A AN y y y 与12(,,...,)B B B N y y y 。
A 、B 两同学分别计算出估计值ˆAiA y uN=∑与ˆBiB y uN=∑。
因此,在上例中,估计量ˆu是随机的,而ˆˆ,A B u u 是该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
估计量所服从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如果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其中01,ββ是待估计的参数,而相应的OLS 估计量就是:1012()ˆˆˆ;()iiix x yy x x x βββ-==--∑∑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假定,来考察上述OLS 估计量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二、高斯-马尔科夫假定●假定一: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
有三种情况属于对该假定的违背:(1)遗漏了相关的解释变量或者增加了无关的解释变量;(2)y 与x 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1,ββ并不是常数。
●假定二:在重复抽样中,12(,,...,)N x x x 被预先固定下来,即12(,,...,)N x x x 是非随机的(进一步的阐释见附录),显然,如果解释变量含有随机的测量误差,那么该假定被违背。
还存其他的违背该假定的情况。
笔记:12(,,...,)N x x x 是随机的情况更一般化,此时,高斯-马尔科夫假定二被更改为:对任意,i j ,i x 与j ε不相关,此即所谓的解释变量具有严格外生性。
显然,当12(,,...,)N x x x 非随机时,i x 与j ε必定不相关,这是因为j ε是随机的。
●假定三:误差项期望值为0,即()0,1,2i E i N ε==。
第2讲垂直平分线1.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PD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必然需要连接PA、PB,构造出等腰△ PAB,进而求解. 逆定理:若PA=PB,则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例题讲解】例题1、如图,在△ ABC中,点D、E、F分别在BC、AB、AC上.BD=CF, BE=CD , DG丄EF于点G,且EG=FG.求证:AB=AC.【分析】可知GD为EF的垂直平分线,遇见垂直平分线,必然要将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连接【解答】解:连接DE、DF如右图所示Q DG EF,EG FGDE DFBD CF在厶BDE和厶CFD中,BE CDDE DFBDE CFDB CAB AC .例题2、如图,在Rt A ABC 中,/ C=90°,点 D 在BC 上,点E在AB 上,且DE // AC, AE=5, DE=2,DC=3,动点P从点A出发,沿边AC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段AC的长= ;(2) 在线段EA上有一点Q,满足ED=EQ,连接DQ、PE,当PE丄DQ时,求出t的值.【解答】(1)AC=6;(2)当PE丄DQ时,由于ED=EQ,易证PE垂直平分DQ , 所以连接PD、PQ,只需使PD=PQ即可可知AP=2t,所以PC=6-2t;CD=3, EQ=2,所以AQ=3,所以AF 4AQ12QF3AQ9555512所以PF 2t —5在Rt A PCD 中,PD2=32+ ( 6-2 t) 2;22 c在Rt A PQF 中,PQ2=2t1295522所以32+ (6-21) 2= 2t129,解得t5~552【总结】遇见垂直平分线,连接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是必然的!【最好方法】当PE丄DQ时,易证PE平分/ DEA ,由【角平分线模型三】可知,平行+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所以△ AEP为等腰三角形,所以AP=AE=5,即2t=5,【巩固练习】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 : )A.重心B.内心C.外心D.中心2、在厶AOB的内部有点P,点P与P1关于OA对称,点P与P2关于BO对称,①则△ OP1P2是( )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②当/ AOB满足什么条件时,△ OP1P2是等边三角形?3、如图,△ ABC中,AB, 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E,(1)若/ BAC=100°,则/ DAE= 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 BAC=80°,则/ DAE=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 DAE=10°,则/ BAC= ;(4)若厶ABC的周长为20,A ADE的周长为12,贝U AB+AC= _________ ;(5)当AB=AC,且/ BAC=120°,则厶ADE为何种特殊三角形?4、如图,等边△ ABC的边长为3, BO、CO分别为/ ABC、/ ACB的角平分线,BO、CO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F,则EF的长为5、如图,已知等腰△ ABC, AB=BC=5, AC= 10 ,在BC边上存在一点P,恰好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贝U BP的长为6、如图所示,已知AD是厶ABC的角平分线,DE丄AB, DF丄AC,垂足分别是E, F.求证:AD垂直平分EF.7、A ABC中,D为BC中点,DE丄BC,交/ BAC的平分线于点E, EF丄AB于F, EG丄AC于G.求证: BF=CG.8、如图,△ ABC中,点D在BC上,且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延长线于点F,若/ FAC = Z B,求证: AD 平分/ BAC.9、如图,在△ ABC 中,AB=AC , D 为三角形内一点,且△ DBC 为等边三角形• (1) 求证:直线AD 垂直平分BC ;(2) 以AB 为一边,在 AB 的右侧画等边△ ABE ,连接DE ,试判断以DA 、DB 、DE 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 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_ 210、已知二次函数y=ax+2ax+c 的图象与x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 顶点为P ,若C ( 0, 2), BC 的垂直平分线过点 A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4y= x+4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点P 从点O 出发沿3O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到达点 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 AO 返回;点Q 从A 出发 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当点 P 、Q 运动时,DE 保持垂直平分 PQ ,且交PQ 于 点D ,交折线QB- BO- OP 于点E.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 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 P 也随之停止,设 点P 、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t>0).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Q 的坐标是(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 当t 为何值时,直线 DE 经过点O.12、如图1,在矩形 ABCD 中,AB=4, BC=3,点E 是射线 CD 上的一个动点,把△ BCE 沿BE 折叠,点C 的对应点为F.(1) 若点F 刚好落在线段 AD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线段 CE 的长; (2) 若点F 刚好落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线段 CE 的长; (3)当射线AF 交线段CD 于点G 时,请直接写出 CG 的最大值.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用1913、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 (-3 , 0)、B (-1 , 0),与y轴相交于点C ( 0, 3),点P是该图象上的动点,点Q的坐标为(4, 0).(1) 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 当OP〃CQ时,求点P的坐标;(3) 点M , N分别在线段AQ、CQ上,点M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点Q运动,同时,点N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向点Q运动,当点M , N中有一点到达Q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直线PQ垂直平分线段MN时,请求出此时t的值及点P的坐标.214、已知抛物线y=ax+bx+c (a<0)与x轴交于点A (8, 0)和B (一12, 0),与y轴交于点C (0, 6).(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D在线段AB上且AD=AC,若动点M从A出发沿线段A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N以某一速度从B出发沿线段BC匀速运动,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秒),使线段MN被直线CD垂直平分?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的时间t和点N的运动速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 答案: B2. 答案:① B ;②Z AOB= 30°3.答案: (1) 20°;( 2) 20°;( 3) 95°; (4) 8;( 5)等边三角形4. 答案: 15.答案: 25 86.证明: QAD 是厶ABC 的角平分线,DE 丄AB , DF 丄AC , DE=DF在 Rt A ADE 和 Rt A ADF 中, AD=AD ,DE=DF , Rt A ADE 也R A ADF( HL), AE = AF ,又 DE = DF ,AD 垂直平分EF (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一定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7.证明:如图,连接 BE 、BC , QED 丄BC ,D 为BC 中点 BE= ECQEF 丄 AB ,EG 丄 AG ,且 AB 平分/ FAG FE=EG在厶 BFE 禾口 Rt A CGE 中,BE=CE ,EF=EG , Rt △ BFE 也 Rt A CGE(HL), BF=CG. 8.证明:QEF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 AF=DF/ EAF = Z EDF ,Q / EAF = Z FAC + Z CAD ,/ EDF = Z BAD+Z B , 又Q Z FAC =Z BZ BAD = Z CAD ,即AD 平分Z BAC. 9.答案:(1) Q △ DBC 为等边三角形,DB=DC , D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QAB = AC , A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AD 垂直平分BC ;(2)以DA ,DB ,DE 三条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理由:连接CE ,Q Z ABD = Z ABE- Z DBE= 60°- Z DBE= Z DBC - Z DBE= Z EBC,在厶 EBC 和厶 ABD 中,AB=EB ,/ ABD = Z EBC , DB=CB , △ EBC ◎△ ABD ( SAS ),/ BCE = Z ADB , AD = CE.在厶 ADB 和厶 ADC 中, AD=AD , AB =AC , DB=DC , △ ADB ◎△ ADC (SSS ,/ ADB = Z ADC ,1/ ADB =丄(360 ° - / BCD )= 150 °2/ BCE = Z BDA = 150°,/ DCE = Z BCE- / BCD= 150° -60 ° =90° QCE = DA , DC = DB ,以DA , DB , DE 三条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10. 解:QBC 的垂直平分线过点 A ,此时/ AQP = 90 ° . 由厶APQ 〜△ ABO 得竺AO1 3.解得t -; 3 5 8如图3,当PQ // BO 时,QDE 丄PQ , DE 丄BO ,四边形 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 APQ = 90 ° .由厶AQP~ △ ABO ,得 锂 塑.2a 2a设 AB AC 2m ,则AO m 1,BO m 1,QC 0,2 , CO2Q 在 Rt A AOC 中,2 2 AO CO AC 2, - 2 2 2 即 m 1 22 2m , 解得当m 1 时,A 0 ,0 ,B 2,0 ,C 0,2 (舍去);当m -时,A 8 2 二,0 ,B 二,0 ,C 0,2,此时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y1_ 2 二次函数 y=ax +2ax+c 的对称轴为 x9x 2.4c 3 4 3 t, t ;5 5 四边形QBED 能成为直角梯形。
2.3 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的内容如下:一个错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1)错误!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或n0=2等)时结论正确,(2)错误!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能够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那么可以断定错误!这个命题对n∈N*且n≥n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2.数学归纳法的步骤中,第一步的作用是错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的作用是错误!递推的依据.3.数学归纳法实质上是错误!演绎推理法的一种,它是一种错误!严格的证明方法,它只能错误!证明结论,不能发现结论,并且只能证明错误!与正整数相关的命题.4.常把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结合起来,形成错误!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既可以错误!发现结论,又能错误!给出严格的证明,组成一套完整的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两步错误!缺一不可,并且在第二步的推理证明中必须用错误!归纳假设,否则不是数学归纳法.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数学归纳法可能与同学们以前所接触的证明方法差别很大,为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可对比以下问题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1)有n个骨牌排成如图所示的一排,现推倒第一张骨牌,会有什么现象?(2)要使骨牌全部倒下,骨牌的摆放有什么要求?(骨牌的间距不大于骨牌的高度)(3)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摆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前一张骨牌倒下,适当的间距导致后一张骨牌也倒下)(4)如果推倒的不是第一张骨牌,而是其他位置上的某一张骨牌,能使所有的骨牌倒下吗?(5)能够成功地推倒排成一排的骨牌的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到的结论是:①第一张骨牌被推倒;②若某一张骨牌倒下,则其后面的一张骨牌必定倒下)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运用类比的方法,我们不难将推倒骨牌的原理进行迁移、升华,进而得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1)当n=1时,结论成立;(2)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证明n=k+1时结论也必定成立.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0的初始值一定为1.()(3)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答案(1)×(2)×(3)√2.做一做(1)已知f(n)=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则f(n)共有________项,f(2)=________。
几何证明中常用辅助线(一)中线倍长法:例1 、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其他两边和的一半。
已知: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 ﹤21(AB+AC)小结:涉及三角形中线问题时,常采用延长中线一倍的办法,即中线倍长法。
它可以将分居中线两旁的两条边AB、AC和两个角∠BAD和∠CAD集中于同一个三角形中,以利于问题的获解。
例2、中线一倍辅助线作法△ABC中方式1:延长AD到E,AD是BC边中线使DE=AD,连接BE方式2:间接倍长AD于F,延长MD到N,作BE⊥AD的延长线于E 使DN=MD,连接BE 连接CD例3、△ABC中,AB=5,AC=3,求中线AD的取值范围例4、已知在△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的延长线上,DE交BC于F,且DF=EF,求证:BD=CE课堂练习:已知CD=AB,∠BDA=∠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C=∠BAEC作业:1、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E 为BC 边的中点,∠BAE=∠EAF ,AF 与D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
试探究线段AB 与AF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已知:如图,∆ABC 中,∠C=90︒,CM ⊥AB 于M ,AT 平分∠BAC 交CM 于D ,交BC 于T ,过D 作DE//AB 交BC 于E ,求证:CT=BE.3: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EF(二)截长补短法教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在全等三角形部分介绍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性质在许多问题里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截长补短法”又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无法进行直接证明的情形下,利用此种方法常可使思路豁然开朗.请看几例.例1. 已知,如图1-1,在四边形ABCD 中,BC >AB ,AD =DC ,BD 平分∠ABC .求证:∠BAD +∠BCD =180°.分析:因为平角等于180°,因而应考虑把两个不在一起的通过全等转化成为平角,图中缺少全等的三角形,因而解题的关键在于构造直角三角形,可通过“截长补短法”来实现.证明:过点D 作DE 垂直BA 的延长线于点E ,作DF ⊥BC 于点F ,如图1-2∵BD 平分∠ABC ,∴DE =DF , 在Rt △ADE 与Rt △CDF 中,⎩⎨⎧==CD AD DFDE ∴Rt △ADE ≌Rt △CDF (HL ),∴∠DAE =∠DCF . 又∠BAD +∠DAE =180°,∴∠BAD +∠DCF =180°, 即∠BAD +∠BCD =180°.例2. 如图2-1,AD ∥BC ,点E 在线段AB 上,∠ADE =∠CDE ,∠DCE =∠ECB .DABCM TEABCD图1-1FEDCBA图1-2求证:CD =AD +BC .分析:结论是CD =AD +BC ,可考虑用“截长补短法”中的“截长”,即在CD 上截取CF =CB ,只要再证DF =DA 即可,这就转化为证明两线段相等的问题,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证明:在CD 上截取CF =BC ,如图2-2在△FCE 与△BCE 中,⎪⎩⎪⎨⎧=∠=∠=CE CE BCE FCE CB CF ∴△FCE ≌△BCE (SAS ),∴∠2=∠1.又∵AD ∥BC ,∴∠ADC +∠BCD =180°,∴∠DCE +∠CDE =90°, ∴∠2+∠3=90°,∠1+∠4=90°,∴∠3=∠4. 在△FDE 与△ADE 中,⎪⎩⎪⎨⎧∠=∠=∠=∠43DEDE ADE FDE ∴△FDE ≌△ADE (ASA ),∴DF =DA , ∵CD =DF +CF ,∴CD =AD +BC .例3. 已知,如图3-1,∠1=∠2,P 为BN 上一点,且PD ⊥BC 于点D ,AB +BC =2BD .求证:∠BAP +∠BCP =180°.分析:与例1相类似,证两个角的和是180°,可把它们移到一起,让它们是邻补角,即证明∠BCP =∠EAP ,因而此题适用“补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构造. 证明:过点P 作PE 垂直BA 的延长线于点E ,如图3-2∵∠1=∠2,且PD ⊥BC ,∴PE =PD , 在Rt △BPE 与Rt △BPD 中,⎩⎨⎧==BP BP PDPE ∴Rt △BPE ≌Rt △BPD (HL ),∴BE =BD .∵AB +BC =2BD ,∴AB +BD +DC =BD +BE ,∴AB +DC =BE 即DC =BE -AB =AE .在Rt △APE 与Rt △CPD 中,⎪⎩⎪⎨⎧=∠=∠=DC AE PDC PEA PD PE ∴Rt △APE ≌Rt △CPD (SAS),∴∠PAE =∠PCD 又∵∠BAP +∠PAE =180°,∴∠BAP +∠BCP =180° 例4. 已知:如图4-1,在△ABC 中,∠C =2∠B ,∠1=∠2.求证:AB =AC +CD .分析:从结论分析,“截长”或“补短”都可实现问题的转化,即延长AC 至E 使CE =CD ,或在AB 上截取AF =AC .ADB CEF1234图2-2ABCDP12N图3-1P12NABCD E 图3-2DCB A12图4-1证明:方法一(补短法)延长AC 到E ,使DC =CE ,则∠CDE =∠CED ,如图4-2∴∠ACB =2∠E ,∵∠ACB =2∠B ,∴∠B =∠E , 在△ABD 与△AED 中,⎪⎩⎪⎨⎧=∠=∠∠=∠AD AD E B 21 ∴△ABD ≌△AED (AAS ),∴AB =AE . 又AE =AC+CE =AC +DC ,∴AB =AC +DC . 方法二(截长法)在AB 上截取AF =AC ,如图4-3 在△AFD 与△ACD 中,⎪⎩⎪⎨⎧=∠=∠=AD AD AC AF 21 ∴△AFD ≌△ACD (SAS ),∴DF =DC ,∠AFD =∠ACD .又∵∠ACB =2∠B ,∴∠FDB =∠B ,∴FD =FB . ∵AB =AF +FB =AC +FD ,∴AB =AC +CD .上述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时常是互为补充,但应结合具体题目恰当选择合适思路进行分析。
高一数学讲义 第二章 不等式§2.1不等式的性质1.两个实数a 与b 之间的大小关系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1->⇔>⎧⎪2-=0⇔=⎨⎪3->0⇔<⎩();(); 若a 、b +∈R ,则()()().aa b b aa b b aa b b ⎧4>1⇔>⎪⎪⎪5=1⇔=⎨⎪⎪6<1⇔<⎪⎩;;2.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或反身性)a b b a >⇔<; (2)(传递性)a b b c a c >>⇒>,;(3)(可加性)a b a c b c >⇒+>+,此法则又称为移项法则; (同向可相加)a b c d a c b d >>⇒+>+,; (4)(可乘性)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0⇒<; (正数同向可相乘)a b c d ac bd >>0>>0⇒>,; (5)(乘方法则)()n n a b n a b >>0∈⇔>>0N ; (6)(开方法则)()a b o n n >>∈2⇔>0N ,≥;(7)(倒数法则)a b ab a b11>>0⇒<,. 我们证明性质(4)如果a b >,且c >0,那么ac bc >;如果a b >,且c <0,那么ac bc <. 证明:()ac bc a b c -=-. .a b a b >∴->0,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c >0时,()a b c ->0,即ac bc >; 当c <0时,()a b c -<0,即ac bc <.由性质(4),又可以得到:推论:如果a b >>0,且c d >>0,那么ac bd >.(同学们可以自己证明)很明显,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如果a b >>0,那么()n n a b n n >∈2N ,且≥. 例1.设()f x ax bx 2=+,且()()f f 1-12214,≤≤≤≤,求()f -2的取值范围.解:因()()f a b f a b 1-1=-221=+4,,≤≤≤≤为 所以()()f f a 3-1+1=26,≤≤ 又()f a b a b a -2=4-2=2-2+2, 所以()f 5-210≤≤.例2.已知二次函数()f x ax bx c 2=++的图像过点()-10,,问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不等式()()x f x x 21+1≤≤2对一切x ∈R 都成立? 解:假设存在常数a b c ,,,满足题意, ()f x 的图像过点()-10,, ()f a b c ∴-1=-+=0又不等式()()x f x x 211+2≤≤对一切x ∈R 都成立, ∴当x =1时,()()f 21111+12≤≤,即a b c 1++1≤≤, a b c ∴++=1由①②可得:a c b 11+==22,,()f x ax x a 211⎛⎫∴=++- ⎪22⎝⎭,由()()x f x x 211+2≤≤对一切x ∈R 都成立得:()x ax x a x 22111⎛⎫++-1+ ⎪222⎝⎭≤≤恒成立, ()ax x a a x x a 22⎧11⎛⎫-+-0 ⎪⎪22∴⎝⎭⎨⎪2-1+-20⎩≥≤的解集为R , a a a >0⎧⎪∴11⎨⎛⎫-4-0 ⎪⎪42⎝⎭⎩≤且()a a a 2-1<0⎧⎪⎨1+82-10⎪⎩≤, 即()a a 2>0⎧⎪⎨1-40⎪⎩≤且()a a 21⎧<⎪2⎨⎪1-40⎩≤, a c 11∴=∴=44,,∴存在常数a b c 111===424,,使不等式()()x f x x 211+2≤≤对一切x ∈R 都成立. 例3.已知()()f x x a x 2=+2-2+4,(1)如果对一切()x f x ∈>0R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如果对[]()x f x ∈-31>0,,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a a 2∆=4-2-16<0⇒0<<4;(2)()()a f ⎧--2<-3⎪⎨-3>0⎪⎩或()a ⎧-3--21⎪⎨∆<0⎪⎩≤≤或()()a f ⎧--2>1⎪⎨1>0⎪⎩,解得a ∈∅或a 1<4≤或a 1-<<12,∴a 的取值范围为1⎛⎫-4 ⎪2⎝⎭,.基础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 (2)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2>-2; (3)如果a b c d >>,,那么ac bd >. 2.对于实数a b c ,,中,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①若a b >,则ac bc 22>; ②若ac bc 22>,则a b >;③若a b <<0,则a ab b 22>>;④若a b <<0,则a b 11<;⑤若a b <<0,则b a a b>; ⑥若a b <<0,则a b >; ⑦若c a b >>>0,则a bc a c b>--; ⑧若a b a b11>>,,则a b >0<0,.3.设n >-1,且n ≠1,则n 3+1与n n 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与2(2)2(3)从以上两小题的结论中,你能否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5.已知()()()f x ax c f f 2=--41-1-125,,≤≤≤≤,求()f 3的取值范围. 能力提高6.若不等式()()a x a x 2-2+2-2-4<0对一切x ∈R 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7.若关于x 的方程x ax a 22++-1=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a 的取值范围.8.关于x 的方程()m x m x 2-3+3=的解为不大于2的实数,求m 的取值范围.9.已知6枝玫瑰花与3枝康乃馨的价格之和大于24元,4枝玫瑰花与5枝康乃馨的价格和小于22元,则2枝玫瑰花的价格和3枝康乃馨的价格比较结果是( ) A .2枝玫瑰花价格高; B .3枝康乃馨价格高; C .价格相同; D .不确定.§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求不等式的解集叫做解不等式,如果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等,那么这两个不等式就叫做同解不等式,一个不等式变形为另一个不等式时,如果这两个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那么这种变形叫做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像x x 2-5<0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x x 2-5<0的解集: (1)探究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的零点的关系: 容易知道: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 x 12=0=5, 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x x 12=0=5,于是,我们得到: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的零点. (2)观察图像,获得解集画出二次函数y x x 2=-5的图像,如图2-1,观察函数图像,可知:x图2-1当x <0,或x >5时,函数图像位于x 轴上方,此时,y >0,即x x 2-5>0; 当x 0<<5时,函数图像位于x 轴下方,此时,y <0,即x x 2-5<0; 所以,不等式x x 2-5<0的解集是{}|x x 0<<5. 探究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筹式的解法任意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总可以化为以下两种形式: ()ax bx c a 2++>0>0,或()ax bx c a 2++<0>0,一般地,怎样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ax bx c 2++>0与ax bx c 2++<0的解集呢?从上面的例子出发,可以归纳出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关键要考虑以下两点:(1)抛物线y ax bx c 2=++与x 轴的相关位置的情况,也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2++=0的根的情况;(2)抛物线y ax bx c 2=++的开口方向,也就是a 的符号. 总结结果:(1)抛物线()y ax bx c a 2=++>0与x 轴的相关位置,分为三种情况,这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2++=0的判别式b ac 2∆=-4三种取值情况(∆>0∆=0∆<0,,)来确定.因此,要分二种情况讨论;(2)a <0可以转化为a >0,分∆>0∆=0∆<0,,三种情况,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ax bx c 2++>0与ax bx c 2++<0的解集.一元二次不等式ax bx c 2++>0或()ax bx c a 2++<0≠0的解集;设相就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的两根为x 1、x 2且x x 12≤,b ac 2∆=-4,则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经常用区间来表示.区间是指介于某两个实数之间的全体实数,这两个实数叫做区间的端点. a b ∀∈R ,,且a b <.{}|x a x b <<称为开区间,记为;()a b ,; {}|x a x b ≤≤称为闭区间,记为[]a b ,; {}|x a x b <≤称为左闭右开区间,记为[)a b ,;{}|x a x b <≤,称为左开右闭区间,记为(]a b ,.以上都是有限区间,以下是无限区间:[){}|a x x a +∞=,≥、(){}|a x x a +∞=>,、(]{}|a x x a -∞=,≤、(){}|b x x b -∞=<,、实数集()=-∞+∞R ,,“-∞”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区间长度的定义:两端点间的距离(线段的长度)称为区间的长度. 例1.解不等式x x 2-+2-3>0.解:整理,得x x 2-2+3<0.因为∆<0,方程x x 2-2+3=0无实数解, 所以不等式x x 2-2+3<0的解集是∅.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例2.已知{}|A x x x 2=-3+20≤,(){}|B x x a x a 2=-+1+0≤, (1)若A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A x x =12,≤≤当a >1时,{}|B x x a =1≤≤;当a =1时,{}B =1;当a <1时,{}|B x a x =1≤≤.(1)若AB ,则a a a >1⎧⇒>2⎨>2⎩;(2)若B A ⊆,当a =1时,满足题意;当a >1时,a 2≤,此时a 1<2≤;当a <1时,不合题意. 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12,.例3.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kx k x 2--4-4>0,其中k ∈R .(1)当k 变化时,试求不等式的解集A ;(2)对于不等式的解集A ,若满足A Z B =(其中Z 为整数集).试探究集合B 能否为有限集?若能,求出使得集合B 中元素个数最少的k 的所有取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当k =0时,()A =-∞4,;当k >0且k ≠2时,()A k k 4⎛⎫=-∞4++∞ ⎪⎝⎭,,;当k =2时,()()A =-∞44+∞,,;(不单独分析k =2时的情况不扣分) 当k <0时,A k k 4⎛⎫=+4 ⎪⎝⎭,.(2)由(1)知:当k ≥0时,集合B 中的元素的个数无限; 当k <0时,集合B 中的元素的个数有限,此时集合B 为有限集.因为k k4+-4≤时取等号当且仅当k =-2时取等号,所以当k =-2时,集合B 的元素个数最少. 此时()A =-44,,故集合()B =-3-2-10123,,,,,,.例4,已知a 为实数,关于x 的二次方程()()x a x a a 227-+13+--2=0有两个实根分布在()()0112,,,上,求a 的取值范围.解:令()()()f x x a x a a 22=7-+13+--2,由二次函数图像知 ()()().f f f 0>0⎧⎪1<0⎨⎪2>0⎩,,即.a a a a a 222⎧--2>0⎪-2-8<0⎨⎪-3>0⎩,,解得a -2<<-1或a 3<<4. 所以a 范围是()()-2-134,,.基础练习1.设a b c a b c 111222,,,,,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a x b x c 2111++>0,a x b x c 2222++>0的解集分别是集合M N ,,则a b c a b c 111222==是“M N =”的充要条件对吗? 2.已知不等式ax bx c 2++>0的解集为{}|x x 2<<4,求不等式cx bx a 2++<0的解集. 3.不等式()ax ab x b 2++1+>0的解是x 1<<2,求a b ,的值. 4.若不等式x kx 2-+-4<0的解集为R ,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5.已知不等式ax x 2-3+6>4的解集为{}|x x x b <1>或. (1)求a 、b ; (2)解不等式x cax b->0-(c 为常数). 能力提高6.若关于m 的不等式()mx m x m 2-2+1+-10≥的解集为空集,求m 的取值范围. 7.已知不等式组x x a a x a 22⎧-+-<0⎨+2>1⎩的整数解恰好有两个,求a 的取值范围.8.已知()f x ax bx c 2=++在[]01,上满足()f x 1≤,试求a b c ++最大值.§2.3分式不等式像x x 16<-1-1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分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为分式不等式,解分式不等式,关键是将它变为整式不等式去解,其一般特征为: 分式不等式()()f xg x >0(或0≥)或()()f xg x <0(或0≤)要正确运用以下同解原理.(1)()()f xg x ≥0(或<0)与()()f x g x ⋅>0(或<0)同解.(2)()()f x g x 0≥(或0≤)与不等式组()()()f x g x g x ⎧⋅0⎪⎨≠0⎪⎩≥()()()f x g x g x ⎛⎫⎧⋅0⎪ ⎪⎨ ⎪≠0⎪⎩⎝⎭或≤同解. 例1.解不等式x x x x 22-9+117-2+1≥.解:移项,通分得x x x x 22-6+5+40-2+1≥,()()()x x x 22+13-4∴0-1≤ 转化为()()()()x x x x 22⎧2+13-4-10⎪⎨-1≠0⎪⎩,,≤ ()()x x x ⎧2+13-40⎪∴⎨-1≠0⎪⎩,,≤ 则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x ⎧14⎫-<11<⎨⎬23⎩⎭或≤≤.例2.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a x x ax222+-1+3>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x x x ax22-+3>0+.由于x x 2-+3>0对x ∈R 恒成立, ∴x ax 2+>0,即()x x a +>0当a >0时,{}|x x a x <->0或; 当a =0,{}|x x x ∈≠0R 且; 当a <0时,{}|x x x a <0>-或.例3.k 为何值时,下式恒成立:x kx kx x 322+2+<14+6+3.解:原不等式可化为:()()x k x k x x 222+6-2+3->04+6+3,而x x 24+6+3>0,∴原不等式等价于()()x k x k 22+6-2+3->0,由()()k k 2∆=6-2-4⨯2⨯3-<0得k 1<<3. 基础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 (1)x x x x 22-3+2<0-2-3;(2)x x -30-2≥; (3)x x1>; (4)()()x x x x 232-2≥+1>0++1;(5)x x x x 2215-11+2<0-2+3+2.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k x bx a x c++<0++的解集为()()-2-123,,,求关于x 的不等式kx bx ax cx -1+<0-1-1的解集. 3.若a b c >>,a 、b 、c 为常数,求关于x 的不等式()()()x a x c x b 2-->0-的解集. 4.解不等式x x x x 1111+>++4+5+6+3. 5.若不等式x ax x 2+0+4+3≥的解集为{}|x x x -3<<-12或≥,求实数a 的值.6.若m n >>0,求关于x 的不等式()()mx n x x --20-1≥解集.§2.4 高次不等式像x x x 22+3>2+6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高于两次的不等式称为高次不等式. 我们研究()()()()x x x x -1+1-2-3<0的解,此不等式的左端是关于x 的高次不等式,已不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求解,首先解方程()()()()x x x x -1+1-2-3=0得x 的四个解分别为1,-1,2,3.然后将x 的取值分成5段,使得四个因式x x x x -1+1-2-3,,,的积为负的范围就是所求的解集. 列表:借助于数轴并根据积的符号法则表示为图2-2.图2-2由图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3-11,,. 此方法为“数轴标根法”也可以叫“串线法”,高次不等式常常用“数轴标根法”来解,其步骤是: ①等价变形后的不等式一边是零,一边是各因式的积.(未知数系数一定为正数) ②把各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 ③用曲线穿根,(奇次根穿透,偶次根不穿透)看图像写出解集. 例1.解不等式x x x 32+3>2+6.解:原不等式化为()(x x x +3>0∴原不等式的解为x x -3<<例2.解不等式:()()()()x x x x x 2+1-20-3-5≤.解:原不等式等价于()()()x x x x -20-3-5≤或x =-1.标根(见图2-3);图2-3解集为[](){}0235-1,,.基础练习1.解不等式x x x 32+3>2+6.2.解不等式()()x x x x 22-4-5++2<0. 3.解不等式()()()()x x x x 23+2-1+1-2<0. 能力提高4.对于一切x 1⎡⎤∈-2⎢⎥2⎣⎦,,不等式ax x x 32-++10≥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5.设P x x x x 432=+6+11+3+31,求使P 为完全平方数的整数x 的值.6.已知x y a x y b c >0>0=+=,,,m 使得对于任意正数x y ,可使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构成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m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已知函数()()x k k x f x x x 42242++2-4+4=+2+4的最小值是0,求非零实数k 的值.§2.5无理不等式像x3-不等式,关键是把它同解变形为有理不等式组.无理不等式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f xg xf xg x⎧0⎫⎪⇒⎪⎬⎪⇔0⎨⎪⎭⎪>⎪⎩定义域≥≥例1>0.解:根式有意义∴必须有:xxx3-40⎧⇒3⎨-30⎩≥≥≥又有x-3x-3解之:x1>2∴{}{}|x x x x x x⎧1⎫>3>=>3⎨⎬2⎩⎭()()()()f xg xf xg x2⎧0⎪⎪⇔0⎨⎪>⎡⎤⎪⎣⎦⎩≥≥或()()fxg x⎧0⎪⎨<0⎪⎩≥例2x>4-3.解:原不等式等价于下列两个不等式组得解集的并集:Ⅰ:()xx xx x x222⎧4-30⎪⎪-+3-20⎨⎪-+3-2>4-3⎪⎩≥≥Ⅱ:x xx2⎧-+3-20⎨4-3<0⎩≥解Ⅰ:xx xx4⎧⎪3⎪64⎪12⇒<⎨53⎪⎪63<<⎪52⎩≤≤≤≤解Ⅱ:x4<23≤∴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6⎫<2⎨⎬5⎩⎭≤.()()()()()f xg x g xf xg x2⎧0⎪⎪⇔>0⎨⎪<⎡⎤⎪⎣⎦⎩型≥例3x +2.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x x x x x x 222⎧2-6+4⎪⎪+2>0⎨⎪2-6+4<+2⎪⎩≥0x x x x 21⎧⎪⇒>-2⎨⎪0<<10⎩或≥≤{}|x x x ⇒2<100<1或≤≤ 例4>.解:要使不等式有意义必须:x x x x x 1⎧2+10-⎧1⎪⇒⇒-2⎨⎨+102⎩⎪-1⎩≥≥≥≥≥.>)22∴>,即()x >-+1.x +10≥,∴不等式的解为x 2+10≥ 即x 1≥-2.基础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1> (2)x x 3-3+3 (3> (4)(x -10. 2>3. 3>. 4>1.5.满足x 3-x 的集合为A ;满足()x a x a 2-+1+0≤的x 的集合为B .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3)若A B 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 的值. 6.求不等式()x x 224<2+9的解集.7.求使关于x k 有解的实数k 的最大值. §2.6 绝对值不等式1.含有绝对值不等式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1)()x a a a x a <>0⇔-≤≤(()x a a a x a >0⇔-≤≤≤), (2)()x a a x a x a >>0⇔><-或(()x a a x a x a >0⇔-或≥≥≤). 2.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在于去掉绝对值的符号,一般有以下方法: (1)定义法;(2)零点分段法:通常适用于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 (3)平方法:通常适用于两端均为非负实数时(比如()()f x g x <); (4)图像法或数形结合法. 例1.解不等式x x 2-5+5<1.解法一:利用不等式()x a a <>0的解集是{}|x a x a -<<和整体的思想()()f x f x <1⇔-1<<1,因此,这个不等式可化为x x x x 22⎧-5+5<1⎪⎨-5+5>-1⎪⎩ ①②解不等式①得解集{}|x x 1<<4 解不等式②得解集{}|x x x <2>3或∴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①和不等式②的解集的交集,即解集为{}|x x x 1<<23<<4或解法二:平方去绝对值.原不等式可化为:()()xx x x 22-5+6-5+4<0,即()()()()x x x x -2-3-4-1<0 利用“数轴标根法”(见图2-4),图2-4∴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x 1<<23<<4或.例2.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m m 2-1<2-1∈R .解:若m 2-10≤,即m 12≤,则x m 2-1<2-1恒不成立,此时原不等式无解;若m 2-1>0,即m 1>2,则()m x m -2-1<2-1<2-1,所以m x m 1-<<. 综上,当m 1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m 1>2时,原不等式解集为{}|x m x m 1-<<. 例3.解下列不等式: (1)x 4<2-37≤; (2)x x -2<+1; (3)x x 2+1+-2>4.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x 4<2-3≤7或x 2-3<-4-7≤,∴原不等式解集为17⎡⎫⎛⎤-2-5⎪ ⎢⎥22⎣⎭⎝⎦,,.(2)原不等式可化为()()x x 22-2<+1,即x 1>2, ∴原不等式解集为1⎛⎫+∞ ⎪2⎝⎭,.(3)当x 1-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 x -2-1+2->4,x ∴<-1,此时x ∴<-1;当x 1-<<2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 x 2+1+2->4,∴x >1,此时x 1<<2;当x 2≥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 x 2+1+-2>4, ∴x 5>3,此时x 2≥.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例4.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A 、B 、C 三站,km AB =5,km BC =3,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整从A 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 站并停车1分钟,8时12分到达C 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A 站正点发车,在B 站停留1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km/h v 匀速行驶,列车从A 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 (1)分别写出列车在B 、C 两站的运行误差;(2)若要求列车在B 、C 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求v 的取值范围. 解:(1)列车在B 、C 两站的运行误差(单位:分钟)分别是 v 300-7和v 480-11 (2)由于列车在B 、C 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所以 v v 300480-7+-112≤ 当v 3000<7≤时,①式变形为v v300480-7+-112≤,解得v 300397≤≤. 当v 300480<711≤时,①式变形为v v 3004807-+-112≤,解得v 300480<711≤. 当v 480>11时,①式变形为v v3004807-+11-2≤, 解得v 480195<114≤. 综上所述,v 的取值范围是195⎡⎤39⎢⎥4⎣⎦,.基础练习1.解不等式x x x 2-1<++1.2.已知{}|A x x a =2-3<,{}|B x x =10≤,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求不等式x x 3+14+2>5的解集. 4.求不等式x x -1+-5<7的解集.5.(1)对任意实数x x x a +1+-2>,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2)对任意实数x x x a -1-+3<,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能力提高6.在一条公路上,每隔km 100有个仓库(如图2-5),共有5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t 货物,二号仓库存20t ,五号仓库存40t ,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想把所有的货物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km 需要0.5元运输费,那么最少要多少运费才行?五四三二一图2-57.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x a -4++3<的解集不是空集,求a 的范围.§2.7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定理:a b a b a b -++≤≤证明:()a a a a b a b a b b b b ⎫-⎪⇒-+++⎬-⎪⎭≤≤≤≤≤≤a b a b ⇒++≤ ①又a a b b =+- b b -=由①a a b b a b b =+-++-≤ 即 a b a b -+≤ ② 综合①②:a b a b a b -++≤≤.注意:1︒左边可以“加强”同样成立,即a b a b a b -++≤≤.2︒这个不等式俗称“三角不等式”——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a b ,同号时右边取“=”,a b ,异号时左边取“=”. 推论1.n n a a a a a a 1212++++++……≤. 推论2.a b a b a b --+≤≤. 证明:在定理中以b -代b 得:()()a b a b a b a b --+-+-+-≤≤≤,即a b a b a b --+≤≤.例1.设a b <1<1,,求证a b a b ++-<2.证明:当a b +与a b -同号时,a b a b a b a b a ++-=++-=2<2; 当a b +与a b -异号时,()a b a b a b a b b ++-=+--=2<2. a b a b ∴++-<2.例2.已知()f x a b ≠时,求证:()()f a f b a b -<-. 证明:()()f a f b -===()()a b a b a b a b a ba b+-+-=++≤a b =-.基础练习1.ab >0,则①a b a +> ②a b b +< ③a b a b +<- ④a b a b +>-四个式中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x 为实数,且x x m -5+-3<有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m >1B.m 1≥C.m >2D.m 2≥ 3.不等式a b a b+1+≤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ab ≠0B.a b 22+≠0C.ab >0D.ab <04.已知a b ≠,a b a b m n a ba b-+==-+,,那么m 、n 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A.m n >B.m n <C.m n =D.m n ≤能力提高5.已知()()f x x ax b a b 2=++∈R ,,求证:()()()f f f 1+22+32≥. 6.实数x 1、x 2、…、x 2007∈R ,满足x x x x x x 213220072008-+-++-=2007…,设kk x x x y k12+++=…,k =123,,…,2007.求y y y y y y 213220072006-+-++-…的最大值.§2.8 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像()ax a x 2-+1+1<0这样,只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为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解不等式时,对字母的取值要进行恰当的分类,分类时要不重、不漏,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求解. 例1.解关于x 的不等式()ax a x 2-+1+1<0其中a >0 解:由一元二次方程()ax a x 2-+1+1<0的根为x x a121-1=,知 (1)当a1>1,即a 0<<1时二次函数()y ax a x 2=-+1+1的草图为图2-6: 故原不等式的解为a 1⎛⎫1 ⎪⎝⎭,.图2-6(2)a10<<1,即a >1时二次函数()y ax a x 2=-+1+1的草图为图2-7:图2-7故原不等式的解为a 1⎛⎫1 ⎪⎝⎭,. (3)a1=1,即a =1时二次函数()y ax a x 2=-+1+1的草图为图2-8:故原不等式的解为∅.图2-8综上,当a 0<<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a 1⎛⎫1 ⎪⎝⎭,;当a >1时原不等式解集为a 1⎛⎫1 ⎪⎝⎭,;当a =1时原不等式解集∅.例2.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x a a 2---1>0. 解:原不等式可以化为:()()x a x a +-1->0. 若()a a >--1即a 1>2,则x a >或x a <1-. 若()a a =--1即a 1=2,则x x x 211⎛⎫->0⇒≠∈ ⎪22⎝⎭R ,.若()a a <--1即a 1<2,则x a <或x a >1-. 例3.关于x 的不等式()ax a x a 2+-1+-1<0对于x ∈R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当a >0时不合题意,a =0也不合题意,必有:()()a a a a a a a 22<0⎧<0⎧⎪⇒⎨⎨3-2-1>0∆=-1-4-1<0⎪⎩⎩()()a a a a <0⎧1⎪⇒⇒<-⎨3+1-1>03⎪⎩.例4.解不等式:aa x >1--2.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a x a x -1+2->0-2,即()()()a x a x -1+2--2>0⎡⎤⎣⎦.当a >1时,原不等式与()a x x a -2⎛⎫--2>0 ⎪-1⎝⎭同解.若a a -22-1≥,即a 0<1≤时,原不等式无解:若a a -2<2-1,即a <0或a >1, 于是a >1时,原不等式的解为()a a -2⎛⎫-∞2+∞ ⎪-1⎝⎭,,.当a <1时,若a <0,解集为a a -2⎛⎫2 ⎪-1⎝⎭,;若a 0<<1,解集为a a -2⎛⎫2 ⎪-1⎝⎭,. 综上所述:当a >1时,解集为()a a -2⎛⎫-∞2+∞ ⎪-1⎝⎭,,;当a 0<<1时,解集为a a -2⎛⎫2 ⎪-1⎝⎭,; 当a =0时,解集为∅;当a <0时,解集为a a -2⎛⎫2 ⎪-1⎝⎭,.基础练习1.设a b >0>0,,解关于x 的不等式ax bx -2≥.2.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a x x x 22-+1+1>1-1(其中a >1).3.解关于x 的不等式:()m x x 2+1-4+10≤()m ∈R . 4.解关于x 的不等式:ax x x 2-1>0--2.5.关于x 的不等式()()()m x m x m 2+1-2-1+3-1<0的解是一切实数,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能力提高6.设m m ∈≠0R ,,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m x m m m 211⎛⎫-++-<0 ⎪⎝⎭.7.设不等式()()x m x 22-1>-1对满足m 2≤的一切实数m 的值都成立,求x 的取值范围. 8.若关于x 的不等式ax +2<6的解休是()-12,,求不等式xax 1+2≤的解集. 9.设不等式x ax a 2-2++20≤的解集为M ,如果[]M ⊆14,,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已知不等式xy ax y 22+2≤对于[][]x y ∈12∈23,,,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2.9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图2-9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图2-9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2-10,在正方形ABCD 中有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 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ab 2,正方形的面积为a b 22+.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a b ab 22+2≥.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a b ab 22+=2. 定理1(基本不等式1):C图2-10一般的,如果a b ∈R ,,那么a b ab 22+2≥(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因为()a b ab a b 222+-2=-当a b ≠时,()a b 2->0,当a b =时,()a b 2-=0, 所以,()a b 2-0≥,即a b ab 22+2≥.特别的,如果a b >0>0,,我们用分别代替a 、b,可得a b +≥()a ba b +>0>02, 通常我们称a b+2为a 、ba 、b 的几何平均数. 例1.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y xx y+2≥; (2)()()()x y x y xy x y 223333+++8≥.证明:x y ,都是正数x yx y x y y x2233∴>0>0>0>0>0>0,,,,, (1)x y y x +=2≥即x yy x+2≥. (2)x y x y x y 2233+0+>0+0,,≥≥≥()()()x y x y x y x y 223333∴+++=8≥ 即()()()x y x y xy x y 223333+++8≥.说明:在运用定理:a b+2时,注意条件a 、b 均为正数,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把握好每条性质成立的条件),进行变形. 例2.(1)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2m 100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段长为m 36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m x ,宽为m y ,则xy =100,篱笆的长为()m x y 2+.由x y+2x y +≥()x y 2+40≥.等号当且仅当x y =时成立,此时x y ==10.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m 10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40m .(2)设矩形菜园的宽为m x ,则长为()m x 36-2,其中0x <<18, 其面积()()x x S x x x x 22112+36-236⎛⎫=36-2=⋅236-2=⎪2228⎝⎭≤ 当且仅当x x 2=36-2,即x =9时菜园面积最大,即菜园长m 18,宽为9m 时菜园面积最大为2162m . 归纳: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即若a b +∈R ,,且a b M +=,M 为定值,则M ab 24≤,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即若a b +∈R ,,且ab P =,P 为定值,则a b +≥,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定理2(基本不等式2):如果a b c +∈R ,,,那么a b c abc 333++3≥(当且仅当a b c ==时取“=”)证明: ()a b c abc a b c a b ab abc 3333322++-3=++-3-3-3 ()()()()a b c a b a b c c ab a b c 22⎡⎤=+++-++-3++⎣⎦()a b c a ab b ac bc c ab 222⎡⎤=+++2+--+-3⎣⎦()()a b c a b c ab bc ca 222=++++---()()()()a b c a b b c c a 2221⎡⎤=++-+-+-⎣⎦2. a b c ∈+R ,,, ∴上式0≥.从而a b c abc 333++3≥.推论:如果a b c ∈+R ,,,那么a b c ++3a b c ==时取“=”)证明:a b c 333++++≥≥a b c++⇒3由此推出:a b c abc 3++⎛⎫⎪3⎝⎭≥.例3.求证:(1)()a b c a b c 111⎛⎫++++ ⎪⎝⎭≥9;(2)a b c b c a b c a a b c ⎛⎫⎛⎫++++9 ⎪⎪⎝⎭⎝⎭≥.证明:(1) a b c ,,都是正数a b c a b c ++111∴>0++>03,≥ ()a b c a b c 111⎛⎫∴++++=9 ⎪⎝⎭≥.(2)a b c ,,都是正数a b c b c a ∴++3≥,b c a a b c ++3≥. a b c b c a b c a a b c ⎛⎫⎛⎫∴++++9 ⎪⎪⎝⎭⎝⎭≥. 例4.一根水平放置的长方体形枕木的安全负荷与它的宽度a 成正比,与它的厚度d 的平正比,与它的长度l 的平方成反比,见图2-11.lda图2-11(1)将此枕木翻转90︒(即宽度变为了厚度),枕木的安全负荷变大吗?为什么?(2)现有一根横断面为半圆(半圆的半径为R )的木材,用它来成长方体形的枕木,木材长度即为枕木规定的长度,问如何截取,可使安全负荷最大?解:(1)由题可设安全负荷ad y k l 212=⋅(k 为正常数),则翻转90︒后,安全负荷da y k l 222=⋅.因为y dy a 12=,所以,当d a 0<<时,y y 12<,安全负荷变大;当a d 0<<时,y y 12>,安全负荷变小.(2)如图2-12,设截取的枕木宽为a ,高为d ,则图2-12a d R 222⎛⎫+= ⎪2⎝⎭即a d R 222+4=4 枕木长度不变,u ad 2∴=最大时,安全负荷最大.u d d ∴====当且仅当d R d 222=-2,即取d a ==,时,u 最大,即安全负荷最大. 定理3(基本不等式3)*ni a a a n a R i n n+12+++∈∈1N …,,≤≤.这个结论最终可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证明(这里从略).这里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如果n a a a n +12∈>1R ,,…,,且n +∈N ,则na a a n12+++…叫做这n 做这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定理3的语言表述为: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础练习1.已知a 、b 、c 都是正数,求证:()()()a b b c c a abc +++8≥. 2.设a b c +∈R ,,,且ab bc ca ++=108,求ab bc cac a b++的最小值. 3.(1)若x >0,求()f x x x9=4+的最小值; (2)若x <0,求()f x x x9=4+的最大值. 4.(1)若x ≠0,求x x1+的取值范围; (2)若ab =1,求a b +的取值范围; (3)若x 5<4,求x x 14-2+4-5的最大值; (4)若x >2,求x x x 2-3+3-2的最小值;(5)若x y >0,,且x y 19+=1,求x y +的最小值;(6)若x y >0,,x y +=1,求x y41+的最小值;(7)求y 2y 2=(8)若a b >0,,且ab a b =++3,求ab 的取值范围.5.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3m 4800,深为m 3,如果池底每21m 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2m 1的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6.某房屋开发公司用100万元购得一块土地,该地可以建造每层m 21000的楼房,楼房的总建筑面积(即各层面积之和)每平方米平均建筑费用与建筑高度有关,楼房每升高一层,整幢楼房每平方米建筑费用提高%5.已知建筑5层楼房时,每平方米建筑费用为400元,公司打算造一幢高于5层的楼房,为了使该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低(综合费用是建筑费用与购地费用之和),公司应把楼层建成几层? 能力提高7.用水清洗一堆蔬菜上残留的农药,对用一定量的水清洗一次....的效果作如下假定:用1个单位量的水可洗掉蔬菜上残留农药量的12,用水越多洗掉的农药量也越多,但总还有农药残留在蔬菜上,设用x 单位量的水清冼一次以后,蔬菜上残留的农药量与本次清洗前残留的农药量之比为函数()f x . (1)试规定()f 0的值,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试根据假定写出函数()f x 应该满足的条件和具有的性质;(3)设()f x x 21=1+,现有()a a >0单位量的水,可以清洗一次,也可以把水平均分成2份后清洗两次,试问用哪种方案清洗后蔬菜上残留的农药量比较少?说明理由.8.设a a a a 11211>-1≠=1+1+,.(1a a 12,之间; (2)a a 12,;(3.9.设常数a b +∈R ,,试探求不等式()ax a b b 2=+-1+>0对任意x >1成立的充要条件. 10.已知集合(){}|D x x x x x x k 121212=>0>0+=,,,(其中k 为正常数). (1)设u x x 12=,求u 的取值范围;(2)求证:当k 1≥时,不等式k x x x x k 22212⎛⎫⎛⎫112⎛⎫--- ⎪⎪ ⎪2⎝⎭⎝⎭⎝⎭≤对任意()x x D 12∈,恒成立;(3)求使不等式k x x x x k 22212⎛⎫⎛⎫112⎛⎫--- ⎪⎪ ⎪2⎝⎭⎝⎭⎝⎭≥对任意()x x D 12∈,恒成立誓k 2的范围.11.已知a b c +∈R ,,,且满足()()kabc a b a b c a b c22++++4++≥,求k 的最小值.§2.10 不等式的证明证明不等式不但用到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证明的技能、技巧,还要注意到横向结合内容方方面面.如与数列、三角函数、函数等相结合,解答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不等式的证明,由于题型多变,技巧性强加上无固定程序可循,因此常有一定的难度,解决个困难的出路在于深刻理解不等式证明中应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和一些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常用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性、反证法. 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求差比较法,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变形方向:变为一个常数;或变为平方和形式;或变为因式之积的形式. 这种比较法是普遍适用的,是无条件的.它的理论依据是实数大小关系:a b a b a b a b a b a b ->0⇔>⎧⎪-=0⇔=⎨⎪-<0⇔<⎩应用范围:常用于指(对)数式的比较.这种比较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除式”的符号一定. 例1.若a b n >0>1,,,则n n n n a b a b ab -1-1++≥ 证明:()()()()n n n n n n a b a b ab a a b b a b -1-1-1-1++=---()()n n a b a b A -1-1=--=.若a b >,则n n a b -1-1>,则A >0; 若a b <,则n n a b -1-1<,则A <0; 若a b =,则A =0. ∴原不等式成立.②求商比较法,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 做商法是依据当b >0,且ab>1时,则a b >,反之则亦然. 例2.设a b c ,,为正数,证明()a b c a n ca b c abc ++3≥.证明:易知上式是轮换的,不妨设a b c ≥≥. 上式即()a b ca b c a b c abc ++333≥a bb ca ca b c b c a c a b a b c a b a a b c b c c ---222+++⎛⎫⎛⎫⎛⎫=1 ⎪⎪ ⎪⎝⎭⎝⎭⎝⎭≥.∴原不等式成立.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有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 基础练习1.(1)若x >1,求证:x x x31>+-1; (2)若a b ∈R ,,求证:a b ab a b 22+++-1≥;(3)若a b <<0,求证:a b a b a b a b2222++<--;(4)若a b >0>0,,求证:a b b a a b a b ≥. 2.若x y z a b c +∈∈R R ,,,,,,则()b c c a a b x y z xy yz zx a b c222+++++2++≥. 3.若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则a b ab b c a c ac abc 22222++++>6. 4.已知ab R +∈,且a b ≠,求证:()()()a b a ab b a b 222222--+<-.2.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分析法也称逆推法.例3>1+(22>即12+>16+2即35>19+,即4,即15<16(22>即12+>16+35>19+即35>19+,即4,即15<16例4.已知n ∈N ,求证:n n n n 111111111⎛⎫⎛⎫1++++++++ ⎪ ⎪+1352-12462⎝⎭⎝⎭……≥① 证明:要证明不等式(1),只须证()n n n n 1111111⎛⎫⎛⎫1+++++1++++ ⎪ ⎪352-12462⎝⎭⎝⎭……≥②②式左边即n n n n 111⎛⎫+++++ ⎪22352-1⎝⎭…③ ②式右边即n n n 11111111⎛⎫⎛⎫+++++++++ ⎪ ⎪24622462⎝⎭⎝⎭……④n n n n 1111111⎛⎫⎛⎫=+++++++++ ⎪ ⎪22462462⎝⎭⎝⎭…… 比较③和④可知要证②式成立,只须证明 n n 1111⎛⎫++++ ⎪22462⎝⎭…≥⑤ n n111111++++++352-1462……≥⑥ ⑤,⑥两式显然成立,故不等式①成立.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应注意每一步推理都要保证能够反推回来.分析法的优点就是比较符合探索题解的思路,缺点就是叙述往往比较冗长,因此,思路一旦打通,可改用综合法解答,它适用于条件简单而求证复杂或从条件无从下手的题. 基础练习1<2.设,x y >0>0,证明不等式:()()x yxy11223323+>+.3.已知,,a b c 分别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求证c a b a b b c c a++<2+++. 4.若,,x y z +∈R ,且x y z xyz ++=,证明不等式y z z x x yx y z x y z 2⎛⎫+++111++2++ ⎪⎝⎭≥.5,已知,,x y z ∈+R ,且x y z 222++=1,求证:x y z x y z 222++1-1-1-6.已知,,a b c 01≤≤,求证:a b cbc ca ab ++2+1+1+1≤. 3.综合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性质,函数性质或熟知的基本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不等式.例5.已知△的三边长为,,a b c ,且a b c s ++=2,求证:()()()abcs a s b s c ---8≤. 证明:由条件得:,,s a s b s c ->0->0->0 ()()()s a s b c s a s c s a b 222-+-1⎛⎫∴--=2--= ⎪244⎝⎭≤.同理:()()()(),a b s b s c s c s a 22----44≤≤.三式相乘再开方得()()()abcs a s b s c ---8≤.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分析法寻找思路,用综合法表述,即所谓的综合分析法,这样使得叙述不会太过于冗长,请看下例:例6.设,,,a b x y R ∈,且,a b x y 2222+=1+=1,试证:ax by +1≤. 证法1:用分析法。
证明(二)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主要知识点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证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上述外还有HL)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判定: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个叫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4、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二、重点例题分析例1: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MD=MA.例2 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图2 图1B CDO O DCB例3: 如图:已知AB=AE ,BC =ED ,∠B =∠E ,AF ⊥CD ,F 为垂足, 求证: ① AC =AD ; ②CF =DF 。
例4 如图1、图2,△AOB ,△COD 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COD =90º,(1)在图1中,AC 与BD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4分)(2)若△COD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力2的位置,请问AC 与BD 还相等吗?为什么?(8分)例5 如图,在△ABC 中,AB=AC 、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BD ,连结DE 交BC 于F 。
(1)猜想DF 与EF 的大小关系;(2)请证明你的猜想。
例6 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2.直角三角形一、主要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0,那么a=0,b=0;(4)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例2:如图,ABC ∆中,3590,12,,22C CD BD ∠=︒∠=∠==,求AC 的长。
例3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C=90°,AD=12m ,CD=9m ,AB=39m ,BC=36m ,求这块地的面积。
例4: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C 上,这时梯足B 到墙底端C 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梯足将向外移多少米?1例5:如图2-5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AE=CD ,AD ,BE 交于P 点,BQ ⊥AD 于Q .求证:BP=2PQ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角平分线一、主要知识点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 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 逆命题、互逆命题的概念,及反证法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二、重点例题分析 例1:(1)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N ,交BC 的延长线于M ,∠A =040,求∠NMB 的大小(2)如果将(1)中∠A 的度数改为070,其余条件不变,再求∠NMB 的大小 (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4)将(1)中的∠A 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A BN MA B CNM A BCNM例2:在△ABC 中,AB 的中垂线DE 交AC 于F ,垂足为D ,若AC=6,BC=4,求△BCF 的周长。
例3:如图所示,AC=AD ,BC=BD ,AB 与CD 相交于点E 。
求证:直线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
AC D EB例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BAC=1200,D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DE AB FG AC ⊥⊥,,E 、G 在BC 上,BC=15cm ,求EG 的长度。
A例5::如图所示,Rt △ABC 中,,D 是AB 上一点,BD=BC ,过D 作AB 的垂线交AC 于点E ,CD 交BE 于点F 。
求证:BE 垂直平分CD 。
CEA D BF例6::在⊿ABC 中,点O 是AC 边上一动点,过点O 作直线M N ∥BC ,与F ,求证:OE=OF例7、如图所示,AB>AC ,∠A 的平分线与B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D ,自D 作DE AB ⊥于E ,DF AC F ⊥于,求证:BE=CF 。
AEB MC F相应练习1、 如图,在△ABC 中,AB=AC=BC ,于Q 。
求证:BP=2PQ2、 如图,△ABC 中,AB= AC ,P 、Q 、R 分别在求证:点Q 在PR 的垂直平分线上。
3、 如图,△ABC 中,AD 为∠BAC F ,连接AF 。
求证:∠B=∠CAF4、 已知:如图,A B ∥CD ,∠BAC 的角平分线与∠DCA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 ,经过M 的直线EF 与AB 垂直,垂足为F ,且EF 与CD 交于E 求证:点M 为EF 的中点单元训练题一、精心选一选,慧眼识金(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1,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 )去配.A . ①B . ②C . ③D . ①和②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B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两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如图2,AB ⊥CD ,△ABD 、△BCE 都是等腰三角形,如果CD =8cm ,BE =3cm ,那么AC 长为( ).A .4cmB .5cmC .8cmD .34cm4.如图3,在等边ABC ∆中,,D E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且BD CE =,AD 与BE 相交于点P ,则12∠+∠的度数是( ).A .045 B .055 C .060 D .0755.如图4,在ABC ∆中,AB=AC ,036A ∠=,BD 和CE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P. 在图4中,等腰三角形(不再添加线段和字母)的个数为( ). A .9个 B .8个 C .7个 D .6个6.如图5,123,,l l l 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在要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A .1处B .2处C .3处D .4处 7.如图6,A 、C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DAC 和△EBC 都是 等边三角形,AE 、BD 分别与CD 、CE 交于点M 、N ,有如下结 论:① △ACE ≌△DCB ;② CM =CN ;③ AC =DN.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3个B .2个C . 1个D .0个8.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BC ,再作出BF 的垂线DE ,使A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7),可以证明ABC ∆≌EDC ∆,得ED=AB. 因此,测得DE 的长就是AB 的长,在这里判定ABC ∆≌EDC ∆的条件是( ).A .ASAB .SASC .SSSD .HL9.如图8,将长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翻折,点C 落在点E 的 位置,BE 交AD 于点F.求证:重叠部分(即BDF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AD ∥BC又∵BDE ∆与BDC ∆关于BD 对称,∴ 23∠=∠. ∴BDF ∆是等腰三角形. 请思考:以上证明过程中,涂黑部分正确的应该依次是以下四项中的哪两项?( ). ①12∠=∠;②13∠=∠;③34∠=∠;④BDC BDE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① D .③④10.如图9,已知线段a ,h 作等腰△ABC ,使AB =AC ,且 BC =a ,BC 边上的高AD =h . 张红的作法是:(1)作线段 BC =a ;(2)作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MN ,MN 与BC 相 交于点D ;(3)在直线MN 上截取线段h ;(4)连结AB , AC ,则△ABC 为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上述作法的四个步骤中,有错误的一步你认为是( ).A . (1)B . (2)C . (3)D . (4) 二、细心填一填,一锤定音(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10,已知,在△ABC 和△DCB 中,AC=DB ,若不增加任何字母与辅助线,要使 △ABC ≌△DCB ,则还需增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 2.如图11,在Rt ABC ∆中,090,BAC AB AC ∠==,分别过点,B C 作经过点A 的直线的垂线段BD ,CE ,若BD=3厘米,CE=4厘米,则DE 的长为_______.3.如图12,P ,Q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两点,且BP =PQ =QC =AP =AQ ,则∠ABC 等于_________度.4.如图13,在等腰ABC ∆中,AB=27,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若BCE ∆ 的周长为50,则底边BC 的长为_________. 图8115.在ABC ∆中,A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050,则 底角B 的大小为________.6.在《证明二》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定理,例如:①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 等于斜边的平方;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④线段 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⑤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 距离相等.在上述定理中,存在逆定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7.如图14,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5cm ,BC=10cm ,将△ABC 折叠,点B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 ,则CD 的长为________.8.如图15,在ABC ∆中,AB=AC ,0120A ∠=,D 是BC 上任意一点,分别做DE ⊥AB 于E ,DF ⊥AC 于F ,如果BC=20cm ,那么DE+DF= _______cm.9.如图16,在Rt △ABC 中,∠C =90°,∠B =15°,DE 是AB 的中垂线,垂足为D ,交BC 于点E ,若4BE =,则AC =_______ .10.如图17,有一块边长为24m 的长方形绿地,在绿地旁边B 处有健身器材, 由于居住在A 处的居民践踏了绿地,小颖想在A 处立一个标牌“少走_____步,踏之何忍?”但小颖不知在“_____”处应填什么数字,请你帮助她填上好吗?(假设两步为1米)?三、耐心做一做,马到成功(本大题共48分)1.(7分)如图18,在∆A B C 中,090ACB ∠=,CD 是AB 边上的高, 030A ∠=. 求证:AB= 4BD.122.(7分)如图19,在∆A B C中,090C ∠=,AC=BC ,AD 平分CAB ∠ 交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若AB=6cm. 你能否求出BDE ∆的周长?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10分)如图20,D 、E 分别为△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BE 与CD 相交于O 点. 现有四个条件:①AB =AC ;②OB =OC ;③∠ABE =∠ACD ;④BE =CD .(1)请你选出两个条件作为题设,余下的两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命题的条件是 和 ,命题的结论是 和 (均填序号).(2)证明你写出的命题.已知:求证:证明:4.(8分)如图21,在ABC ∆中,090A ∠=,AB=AC ,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D ,CE ⊥BD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12CE BD =.图2113 5.(8分)如图22,在∆A B C中,090C ∠=. (1)用圆规和直尺在AC 上作点P ,使点P 到A 、B 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2)当满足(1)的点P 到AB 、BC 的距离相等时,求∠A 的度数.6.(8分)如图23,090AOB ∠=,OM 平分AOB ∠,将直角三角板的顶 点P 在射线OM 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 、OB 相交于点C 、D ,问 PC 与PD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四、拓广探索(本大题12分)如图24,在∆A B C中,A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N ,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M ,若040A ∠=.(1)求NMB ∠的度数;(2)如果将(1)中A ∠的度数改为070,其余条件不变,再求 NMB ∠的度数;(3)你发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试证明之;(4)若将(1)中的A ∠改为钝角,你对这个规律性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图23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