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总结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高中生物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虽然说生物不是主要学科,但是生物学在二十一世纪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那么高一生物知识点有哪些?小编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1/ 13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生物选修1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群遗传学、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本文为您总结的生物选修1的知识点。
1. 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和变化等方面。
生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个基本概念,无机物是由无机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则通常包含碳元素。
2.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理论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具有自我繁殖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场所。
3.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存储介质,由核苷酸组成。
DNA的结构是双螺旋结构,通过碱基配对保持稳定。
DNA能够进行复制和转录,保证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4. 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包括简单隐性遗传、简单显性遗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等。
5. 种群遗传学种群遗传学研究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包括基因频率、进化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等内容。
6. 进化论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提出了物种的共同祖先和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进化过程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等。
7.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
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8.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非活性因子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
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学研究中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对生物选修1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进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等内容,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希望本文对您的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重点内容。
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的基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起源理论:包括原核生物起源和真核生物起源两个理论。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生物化石记录等证据。
3.物种形成和分化: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遗传漂变等。
4.进化的规律: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平衡理论等。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知识点包括:1.基因与染色体: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2.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性和重组性。
3.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人类遗传学: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
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的代谢活动。
2.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和动物组织器官。
3.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发育和生殖过程。
主要知识点包括:1.发育的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过程、分裂过程和分化过程。
2.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3.动物的生殖:包括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动物的生殖方式。
5.基因与环境:包括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全)近年来,高中生物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基础知识指导下,培养了高中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维,加强了高中生生命科学素质的本领,对于未来的学习和事业,都会起到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基础知识1.生命的概念:生命是指所有有机体具有的动态机能和自我调节、适应环境、自我繁殖的能力。
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三部分组成。
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繁殖、运动、感知等。
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DNA分子的一段,是控制生命活动的遗传信息的单位。
基因决定个体的性状和遗传特征。
4.基因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一定律:单性遗传定律;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二倍体生物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形成和结构。
二、生物进化1.进化论的基本思想:生物是在自然选择、适合度、变异和遗传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演化而来的。
进化论认为,现代生物都源自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长期演化逐渐进化到今天的样子。
2.地球生命史的演化史:生命从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分为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个时期。
3.生物分类学:把各种生物按照一定的分类法分门别类。
按照现行的分类法,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等是三大类生物。
4.人类演化史:由原始猿类演化而来,经过直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等阶段,最终演化到今天的人类。
三、生命活动调节1.神经调节:包括传导神经冲动、神经递质介导的神经调节过程。
2.内分泌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素调节,包括胰岛素的分泌、肾上腺素的分泌、性腺激素的分泌等。
3.生物节律:指生物体内各种生物过程的节律性变化,包括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生长发育节律等。
四、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转化和能量储存: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ATP能量,同时,在肝脏和肌肉内储存糖原,以备需要时随时供应能量。
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生物学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起到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和识别信号等作用。
- 细胞质:由细胞器、胞质基质等组成,是细胞内物质代谢和运输的场所。
- 细胞核:含有DNA分子,负责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2. 细胞的生物代谢- 细胞呼吸:将有机物质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和ATP。
- 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3.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包括前期、间期、后期和热点四个阶段,是有丝细胞的核分裂方式。
- 减数分裂:包括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两个阶段,是生殖细胞的核分裂方式。
4. 遗传学-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自交和杂交两个定律,解释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 遗传密码:由氨基酸和mRNA密码子之间的对应关系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合成。
- DNA复制:以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和脱氧核苷酸合成新的DNA分子。
二、生物分类学1.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形态学分类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生态学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生态生活方式进行分类。
- 进化分类法:根据生物的演化历史进行分类。
2. 主要分类单元- 种:由在自然条件下能互相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个体组成。
- 属:由具有相似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种组成。
- 目、纲、科、属、种:依次为生物分类的高至低级单位。
三、生态学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群落:由相互依存的各种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系统。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金字塔等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与循环。
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物物种的成分和多样程度。
- 基因多样性:与物种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是生物多样性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包括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 稳定性的破坏原因:包括人类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2024高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机体、有生命活动、有遗传信息、有进化能力。
2. 生物的分类:五界系统、生物的命名与命名规则。
3. 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组织、器官、系统。
4. 生物的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
5. 生物的能量: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
6. 生物的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7.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结构与功能。
2. 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细胞膜运动、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3. 细胞的代谢:物质的运输、合成、分解、排泄。
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5.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结构与功能。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物质:DNA结构、DNA复制、DNA修复。
2. 基因与遗传:基因的表达与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技术。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理论、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
4. 进化与演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进化因素、进化的证据。
四、生物的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位、气候与地理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适应性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害。
以上是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的概要总结,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篇1一、绪论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易混淆概念,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将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为高中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易混淆概念分类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2. 细胞膜与细胞壁3. 基因与染色体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7. 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8. 酶的专一性与酶的活性9.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10.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三、易混淆概念详解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是指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巨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
而生物小分子则是指相对较小的分子,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两者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2. 细胞膜与细胞壁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而细胞壁则是植物细胞外层的坚硬结构,主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3.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则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主要负责基因的储存和传递。
两者在遗传和生物性状控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而光合作用则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两者在能量转换和物质代谢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而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的总称。
两者在范围和层次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遗传信息是指生物体内部储存和传递的关于遗传和性状的信息。
而遗传密码则是决定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密码子。
两者在遗传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一、生物概念1、生物:生物是指有机体,是具有生命活动的、由基因控制的有机体。
2、生命:生命是一种由生物具有的特殊属性,具有自我维持、再生、发育、进化、遗传等特性。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生物群落和它的环境相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稳定、平衡和自我调节的系统。
4、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的是,当物种的关系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仍能自我平衡,保持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某一特定状态。
5、基因:基因是调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遗传因子,是基本的生命基因,是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的基础。
二.细胞和组织1、细胞:细胞是一种拥有独特形状和结构的有机实体,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可以通过合成、供能和代谢等一系列活动以及与环境中其它细胞和非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构成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指细胞繁殖的过程,包括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分离,再经过细胞膜分裂形成新细胞。
3、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细胞再生的周期,一般由G1期、S 期、G2期和M期组成,每一期都会有一系列的蛋白质和酶的表达,使细胞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两个完整的细胞。
4、细胞组织:细胞组织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它是调节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
三.遗传和进化1、遗传:遗传是指一个物种,从父代到子代,由基因传递技术导致的特性和功能的变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和遗传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有机体特性和功能的变化。
3、进化:进化是指物种因基因突变、遗传技术变异等原因,形成新的品种,从而实现物种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4、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进化等因素,形成新的物种,适应环境,实现物种的变异和演变。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涵盖了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
(2)细胞质:包含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等。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动力车间”。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
二、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无丝分裂:过程简单,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2、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超详细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概述-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原核细胞包括细菌和古菌,真核细胞包括动植物细胞。
2. 细胞膜- 由磷脂双层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 蛋白质通道和载体负责物质的进出。
3. 细胞器-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 内质网: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
- 高尔基体:蛋白质加工、修饰和分泌。
- 线粒体:能量代谢中心。
-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仅植物细胞)。
- 溶酶体:含有酶,负责分解废物和细胞内物质。
- 细胞核:包含DNA,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4. 细胞周期与分裂- 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有丝分裂期。
- 有丝分裂确保遗传信息准确复制和分配。
- 减数分裂产生具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生殖细胞。
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基础- DNA的结构和复制。
- RNA的转录和翻译。
- 遗传密码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 基因与表现型-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
-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 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连锁与重组。
- 性别遗传和性染色体。
4. 进化论- 物种的共同起源。
-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
三、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群落生态-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 竞争、捕食和共生关系。
3. 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土壤等)。
- 生物因素(种间关系)。
4. 人类活动与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四、人体生理与健康1. 人体系统-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
- 呼吸系统:肺和气体交换。
- 消化系统: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
- 排泄系统:废物的排除。
- 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和处理。
- 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节作用。
2. 健康与疾病- 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3、酶的活性: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4、酶的活力单位:U(1U表示在温度为25°C,其他反应条件均为最适的情况下,在1min内转化1mmmol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5、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6、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7、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8、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9、化能合成作用:指少数细菌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
10、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时经历的时间
1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2、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13、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4、癌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15、原癌基因作用: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生长和分裂;抑癌基因作用: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
16、减数分裂: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17、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8、同源染色体:两条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互相配对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9、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0、四分体:联会后的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
21、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2、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3、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4、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25、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相互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7、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决定一个氨基酸
28、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29、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0、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1、染色体变异:指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的变异
32、杂交育种:指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33、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34、基因工程: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从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35、质粒:指拟核或细胞核为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存在于多种细菌及酵母菌的细胞中
36、物种: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37、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8、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39、地理隔离: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40、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50、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相互进化和发展
51、体液: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5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53、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55、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神经细胞在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56、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结构
57、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58、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59、种群: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60、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61、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数的比率
62、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6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65、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直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6、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6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68、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的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6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70、反馈调节: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7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7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3、菌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74、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75、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76、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的过程
77、水蒸气蒸馏法:指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的方法
78、萃取法:指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