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_选修_3-1第四章_电磁感应_第一课时_划时代的发现___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29
4.1 划时代的发现4.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定律的相关物理学史;(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3)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判断。
(4)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会运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判断具体实例中有无感应电流。
二.学习过程1. 丹麦物理学家发现,这种作用成为。
2.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法拉第把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五类,他们都与和相联系,这就是、、、、。
3. 磁通量Φ =BS:闭合电路的与垂直穿过它的的乘积。
注意:在应用公式Φ=BS计算磁通量时,要特别注意B⊥S的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乱套公式.4.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三.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线圈平面与水平方向成θ角,磁感线竖直向下,设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面积为S,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________.2.下列情况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如图甲所示,导体AB顺着磁感线运动B.如图乙所示,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来源:学科网]C.如图丙所示,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开关S一直接通时D.如图丙所示,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开关S一直接通,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3. 如图7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在下列四种情况下,线框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平行,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B.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平行,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C.线框绕位于线框平面内且与磁感线垂直的轴线AB转动D.线框绕位于线框平面内且与磁感线平行的轴线CD转动四.典例分析例1.面积为S的矩形线框abcd,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成θ角(如图),当线框以ab为轴顺时针转90°时,穿过abcd面的磁通量变化量ΔΦ=________.例2.下列情况中都是线框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其中线框中有感应电流的是()例3.如图所示,通电直导线下边有一个矩形线框,线框平面与直导线共面.若使线框逐渐远离(平动)通电导线,则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保持不变D.不能确定五.当堂检测1. 如图所示,线圈Ⅰ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相连,线圈Ⅱ与电流计G相连,线圈Ⅰ与线圈Ⅱ绕在同一个铁芯上,在下列情况下,电流计G中有示数的是() A.开关闭合瞬间B.开关闭合一段时间后C.开关闭合一段时间后,来回移动变阻器滑动端D.开关断开瞬间2.下列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B、只要闭合导线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线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若不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则闭合电路中就一定没有感应电流D、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3. 如图4-2-9所示,范围很大的匀强磁场平行于OXY平面,线圈处在OXY平面中,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其运动方式可以是()A、沿OX轴匀速平动B、沿OY轴加速平动C、绕OX轴匀速转动D、绕OY轴加速转动五.课堂总结。
沪科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电磁感应—划时代的发现》说课稿一、引言本选修课程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旨在介绍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说课稿将全面介绍《电磁感应—划时代的发现》这一教材单元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电磁感应—划时代的发现》是沪科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教材的一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实现能量转换等内容。
1.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共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介绍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以及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方面的重要发现。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介绍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以及与电磁感应相关的数学表达式。
3.自感和互感:解释了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并介绍了它们在电路中的重要应用。
4.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介绍了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5.电磁感应的能量转换:探讨了电磁感应与能量转换之间的关系,以及电磁感应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
2. 教材特点分析《电磁感应—划时代的发现》这一教材单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历史与现实结合:本单元通过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发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其意义和应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本单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中。
•系统性与完整性:本单元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讲起,逐步展开对于该概念的深入讲解,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等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并能应用于电路中;•理解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电磁感应与能量转换之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1,划时代的发现我的学习笔记。
奥斯特梦圆“电生磁”①19世纪20年代之前,电与磁的研究是独立发展的。
②18世纪末,一些哲学家(如康德)提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联系与转化的思想。
③深受影响的奥斯特在1803年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④经历了多次不成功之后,奥斯特一直惦记着电与磁的联系这件事儿。
1820年4月的一次讲演中,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
这种作用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⑤奥斯特的思维与实践突破了人类对电与磁的认识的局限性。
法拉第心系“磁生电”①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热情。
②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引发了对称性思考: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③磁化现象、感应电荷现象。
让法拉第觉察到磁与电之间也有类似感应,并写在1822年的日记中。
④多位科学家失败后,法拉利仍然心系磁生电。
法拉利认为奥斯特实验表明有电流就会有磁场,那么有磁场就一定会有电流。
他在实验中使用了恒定电流产生的磁场。
⑤多次失败后,是在寻找10年之后,法拉第发现他的实验装置在接通和断开的瞬间出现了磁生电的现象。
⑥至此终于明白,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
他概括出5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⑦法拉利把这种现象定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⑧电磁感应的发现,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的学科的诞生。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时,法拉利赞扬说:他突然打开了学科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看来这样的荣誉应由他们共享。
1题答案:2题答案:。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一、教材分析《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2. 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
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