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理与心理5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6
第五章安全生理和心理分析Safety Physiology & Psychology生产过程实质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安全生理人体的生理系统主要包括人体的感官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人体的运动系统与供能系统。
一、人体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感官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的机构,共分为7种:眼、耳、舌、鼻、肤(称5感),还有运动感、平衡感。
1、人的视觉: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映象。
是人机环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及系统的安全运转的重要基础。
(1)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应刺激是光,(2)人的视敏度:是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又称视力。
主要影响因素:亮度、对比度、背景反射、物体的运动等。
(3)人对各种颜色的视野范围:人眼有很强的色辨能力,白色的视野范围最宽,,黄色、蓝色次之,最窄是红色和绿色;(4)人眼的适应性:当外界光亮程度变化时,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分为“明适应”、“暗适应”。
从光亮环境进入暗室,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眼的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暗适应时间较长,4-5分钟才能基本适应,完全暗适应约需30~40分钟。
从暗室到光亮的适应过程叫明适应,明适应很快,1 min 左右就可完全适应;(5)视距:人眼观察操作系统中指示器的正常距离,在380~760mm之间,以560mm为最佳视距。
(6)视错觉:注意只集中于某一因素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感知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特殊视知觉,分为两类:数量上的视觉差;方向上的视觉差。
视错觉有害也有益。
2、人的听觉: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后引起的感觉。
听觉是除触觉外最敏感的感觉通道。
(1)听觉刺激:听觉的刺激物是声波,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一般在(16)20—20000Hz范围内。
听觉最灵敏处在1000—4000Hz之间。
安全生理和心理一、视觉视觉是指被看对象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相交角度(a),用来表示被看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关系。
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交角。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交角称为临界视角。
人眼的适应性:眼睛从黑暗的地方进入光亮的地方或者从光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眼睛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物体,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这被称为明适应或者暗适应,暗适应时间较长,明适应时间较短。
视野是指人的眼球不转动的情况下观看正前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或称静视野。
眼球自由转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动视野。
视错觉是指注意只集中于某一因素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感知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特殊视知觉。
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上的视错觉,包括在大小、长短方面引起的错觉,另一类是关于方向的错觉。
二、听觉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是20~20000Hz。
人对2.4kHz左右的声音最为敏感。
2.声音掩蔽现象。
两个强度相差很大的声音同时作用于人耳,那么只能感受到一个声音而另外一个声音则淹没了,这种现象称为掩蔽现象。
掩蔽可分为①纯音掩蔽纯音②噪音掩蔽纯音③语言掩蔽。
在第一种情况下,纯音掩蔽最大的是频率相接近的纯音;低频率对高频率的掩蔽更甚于高频率对低频率纯音的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主要取决于强度差异。
语言掩蔽主要指在人说话时混入其他声音。
三、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及其所处的状态可分为三种:1.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础代谢量 2.安静时维持某一自然姿势的安静代谢量 3.作业时所增加的代谢量。
四、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性格和气质(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注意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五、疲劳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疲劳一般分为精神疲劳和肌肉疲劳。
精神疲劳分为治理疲劳、技术性疲劳和心理疲劳。
肌肉疲劳分为个别器官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引起疲劳的原因有,1.工作单调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3.环境条件4.精神因素5.身体素质6.人机系统设计。
安全生理与心理一、人-机-环系统模型生产过程实质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对过程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人-机-环系统的模型是安全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如果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研究,人体与安全相关的、和外界直接发生联系的主要三个系统,即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而人体的其它系统是人体为完成各种功能活动的辅助系统。
人-机-环系统模型如图l-4所示。
人在操作过程中,机器通过显示器将信息传递给人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经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后,再指挥运动系统(如手、脚等)操纵机器的控制器,改变机器所处的状态。
由此可见,从机器传来的信息,通过人这个“环节”又返回到机器,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人机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也将不断影响和干扰此系统的效率。
显然,要使上述的闭环系统有效地运行,就要求人体结构中许多部位协同发挥作用。
首先是感觉器官,它是操作者感受人-机-环系统信息的特殊区域,也是系统中最早可能产生误差的部位;其次,传入神经将信息由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的理解和决策中心,决策指令再由大脑传出神经传到肌肉;最后一步,是身体的运动器官执行各种操作动作,即所谓作用过程。
对于人-机-环系统中人的这个“环节”,除了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对系统操作效率有很大影响之外,最终的作用过程可能是对操作者效率的最大限制。
输入输出图 1-4 人-机-环系统模型二、安全生理(一)人体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感官系统又称感觉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的机构。
人的感觉按人的器官分类共有7种,通过眼、耳、鼻、舌、肤五个器官产生的感觉称为“五感”,此外还有运动感、平衡感等。
在人-机-环系统安全中用的较多的几种感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如下:1.人的视觉特征人-机-环境系统中安全信息的传递、加工与控制,是系统能够存在与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一。
人在感知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