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园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2.借助搜集到的资料,多角度感受鲁迅形象,激发亲近鲁迅、研究鲁迅的兴趣。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梳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鲁迅形象的感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还记得是哪四篇吗?2.这四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或是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呢?让学生自由表达。
3.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请生交流。
4.咱们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请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5.学习这四篇课文的时候,大家又用到了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6.小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当课文写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理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当文章很长,出现很多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给每一部分列提纲,再把各部分连起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这几种方法可以互相结合,需要我们灵活运用。
板块二:学习积累鲁迅名言,丰富学生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1.我们再来看这四篇,前面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面两篇是别人纪念他的。
要认识一个人,咱们不仅可以读他自己的文章,还可以读别人回忆或怀念他的文章。
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生,园地的日积月累还安排了这样四句先生的名言。
2.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
关注诮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读正确流利后可以交流一下自己有疑惑的句子,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5.随机点拨加引读:(1)中国脊梁:在鲁迅看来,从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还有——让学生补充省略号里的形象。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读到这句,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中国的脊梁?让我们用最深情的朗读来向他们致敬吧。
交流二:关键句可以帮助了解主要内容,如总起句等。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条件:《宇宙生命之谜》
交流三: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把握主要内容。
有时通过题目很难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交流四: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美丽但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三、词句段运用
(一)给文章拟题目
1.学习拟题目,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发现:
级别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第二组文章中主要事件
第三组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第四组吸引读者
3.小结:拟定题目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可以根据文章中主要事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事物,还可以根据吸引读者等方法等列题目……
4.回忆自己写作文都拟个什么题目呢?
示例:《“小书虫”李子安》《我的小闹钟》《奶奶家的桂花树》《有趣的拔根儿大赛》《沙漠探险之旅》《纸条背后的大秘密》
5.假如刚参加完学校的合唱比赛,你会拟个什么的题目呢?
示例:《难忘的合唱比赛》《丁香树下的歌唱》《在歌声里绽放》。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教材概述《语文园地八》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本课本。
该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针对《语文园地八》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一节有趣、互动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民间传说中的“水漫金山”故事,掌握相关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语文园地八》中的《水漫金山》一文。
•语文知识和技能:阅读理解、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2. 教学安排活动一: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15分钟) -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水淹金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想法,准备进入课文内容。
活动二:语文园地探索(30分钟) -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本课本和一份工作纸。
- 小组合作阅读:小组合作阅读《水漫金山》一文,并回答课后的问题。
- 讨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理解和答案。
活动三:深入探究(30分钟) - 教师指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漫金山》一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水漫金山”、“水碧山青”等。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找出并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活动四:思维拓展和创造(30分钟) - 小组合作:学生继续分组,每个小组一起创作一个关于水漫金山的故事。
- 创作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故事。
活动五:总结和课堂检测(15分钟) - 回顾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对比各组的创作,进行总结和提问。
- 课堂检测: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书面回答。
课题语文园地八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对书法作品有基本的欣赏能力。
语言运用: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思维能力:回顾、梳理并运用之前学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审美创造: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对民族精神和中国脊梁有自己的了解。
【课前解析】关注结构:“交流平台”引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阅读的时候如何着手理解内容。
“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拟题的不同方法。
“书写提示”展示了柳公权《玄秘塔碑》两张局部图片。
“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出自鲁迅作品的名句,与单元主题密切关联。
关注描写:通过想象写话,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词语,并准确运用。
【教学目标】1.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教学过程】一、学习“日积月累”设计1.(出示课件3)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日积月累”中还有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4—5)2.基于理解,积累名言(1)理解名言(出示课件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出示课件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
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出示课件8)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民魂”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爱国主义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
2.回想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2.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是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3.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教师明确:(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3)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一、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1.出示四组学过的课文题目。
【课件2】(1)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2)开国大典草船借箭“诺曼底”号遇难记(3)竹节人桥冰项链(4)草虫的村落在牛肚子里旅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会我们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习如何列提纲打下基础。
2.学生讨论:这四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反馈,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
4.教师明确: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点明文章写作对象,第一组的写作对象是人,第二组的写作对象是物。
第二组这些题目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组这些题目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练一练【课件3-5】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
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
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
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我有许多钱。
”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的硬币放在她的手中。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她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
“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
”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
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统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第八单元教学说明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XXX”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XXX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XXX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XXX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XXX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XXX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XXX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XXX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XXX30年后与XXX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XXX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XXX 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XXX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1作背景等。
内容24.少年XXX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学生熟读课文,研究概括课文内容,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直观感受。
2.分析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主要内容,归纳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课文讲了“我”和XXX相处的过程2 中,XXX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教学目标】: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习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重点】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如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这些其实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课本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
如“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小结:课本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标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上册第⼋单元《语⽂园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上册第⼋单元《语⽂园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标:1、积累把握⽂章主要内容的⽅法,引导学⽣联系本单元的课⽂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灵活运⽤不同的⽅法理解⽂章内容。
2、能在积累中借助课题理解课⽂主要内容,并发现不同类型的⽂章题⽬的独特之处,进⽽适当修改⾃⼰的习作题⽬。
3、通过对⽐想象,体会“饱经风霜”“深处”⽤在不同地⽅的别样画⾯,并将画⾯⽤⽂字表达出来。
4、利⽤多媒体课件欣赏柳公权的“柳⾻”,积累楷书书写要点,并多加练习,产⽣对书法的兴趣。
5、借助资料理解名⼈名⾔,在名句积累中进⼀步了解鲁迅先⽣。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积累把握⽂章主要内容的⽅法,引导学⽣联系本单元的课⽂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要注意灵活运⽤不同的⽅法理解⽂章内容。
2、语句段运⽤通过对⽐,想象画⾯,学会表达;欣赏各类题⽬,领悟题⽬的妙处;学以致⽤,修改⾃⼰的习作。
3、书写提⽰、⽇积⽉累“书写提⽰”中的《⽞秘塔碑》(局部)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对其书法的欣赏有利于学⽣积累书写楷书的⽅法,并产⽣对书法的兴趣。
“⽇积⽉累”节选了四句鲁迅先⽣的名⾔,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体会名⾔的深刻含义,在名句积累中进⼀步了解鲁迅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在学习课⽂后,交流把握⽂章主要内容的⽅法。
2、引导学⽣发现不同类型的⽂章题⽬的独特之处,进⽽适当修改⾃⼰的习作题⽬。
3、通过对⽐想象,体会“饱经风霜”“深处”⽤在不同地⽅的别样画⾯,并将画⾯⽤⽂字表达出来。
教学流程:⼀、游戏导⼊趣味多,此曲只应天上有1、分类游戏。
师:我们学过⾮常多的课⽂,但同学们还记得这些课⽂讲的主要内容吗?今天,我们做⼀个关于课⽂的游戏,请同学们将课⽂进⾏分类。
课件出⽰分类游戏:课件出⽰:⼈物动物有趣历史⽩鹅陶罐与铁罐少年闰⼟猫我的伯⽗鲁迅先⽣草⾍的村落开国⼤典母鸡草船借箭去年的树【设计意图】成功的课堂应是⼀幅慢慢展开的画卷,师⽣共同执笔,添光加彩。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说课稿(一)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通过列举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和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柳公权的书法,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楷书的用笔特点。
“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积累鲁迅的名言,从而感受鲁迅眼中的豪杰和民族的脊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4.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
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5.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三、学情分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本单元课文、习作都进行了学习和总结。
学生对书法关注得较少。
因此学生对字体、结构、风骨等认识不够。
虽然这单元课文是以鲁迅为主题,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接触的不多,对鲁迅的名言了解得比较少,教学积累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难点1.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2.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五、教法学法1.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2.充分利用书本上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总结学法。
3.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
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4.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临摹柳公权的书法的字帖。
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六、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语文园地》第二课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理解积极朝阳的故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自然界的美,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目标:积极向上,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热爱生活,勤奋好学,珍惜阳光和生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语文园地》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3)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自然界的美。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工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3.教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黑板上写下课题、课标。
首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语文园地》第二课时,让我们一起了解朝阳是怎么产生的。
”同时,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有关太阳、地球、日食、月食等方面的图片、幻灯和视频等,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新课讲解1.课文朗读。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拓荒的路上》和《朝阳》。
2.课文讲解。
老师讲述拓荒者在西部荒野为了建村,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情景,并引出朝阳这个话题。
然后向同学们传授科学知识,解释朝阳是如何产生的。
3.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同学们掌握词汇使用的方法和句子的结构特点。
例如:(1)排队: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一排或几排中排列。
(2)明晃晃:形容阳光刺眼、光亮明净。
(3)钻入大山,开垦沃野:形象地描绘拓荒者们努力拓荒过程。
(4)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明晃晃的照在了大地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朝阳的画面。
3.课文理解和应用1.问题引领。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1)朝阳是在东边升起还是在西边升起?(2)朝阳是一定在同一位置升起吗?(3)朝阳升起和落下有特定的时间吗?(4)朝阳在不同的地方照射角度是一样吗?2.学生回答。
单元第八单元单元解读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让我们透过本单元的课文,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通过事情写一个人,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展开想象,感受文字带来的联想;积累名言警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展开想象,感受文字带来的联想;积累名言警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突破措施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时划分24少年闰土 2课时25好的故事 2课时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课时27有的人 1课时习作八 2课时园地八 2课时课题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祭器、伶俐、潮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课程整合点与主题丛书第七本整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主备内容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位朋友——闰土。
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