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
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
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
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原文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陆游自少至老,好学不衰,集中写夜读的诗篇,到八十岁以后还多见。
他诗歌创作的高度成就,和这种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兴通判时。
这首诗是为描写作者在他乡夜晚苦读诗书的情形,表现乱世中人难能可贵的好学精神而作。
译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诗如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注释】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鉴赏】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骚体诗为主,被誉为“南宋诗界第一人”。
其中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墙角数树影微疏,残星宿舂浸满湖。
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在秋夜思乡之情下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秋夜中出门迎凉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命运的反思。
诗的开头,“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表达了陆游因为政治原因离开家乡,与故土相隔的遗憾和无奈。
接着,“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未得实现的失落之情,观察孤月变幻的同时,也暗指时局的动荡和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自然景象来反衬自身的落寞,“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诗人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愿望和对身世起伏的感慨。
第二段的诗句,“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描述了诗人流连天涯的旅途中的艰辛和不安,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愤慨。
接着,“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诗人通过描绘东风似吹嘘,表达了对故土沧桑变化的悲叹之情。
诗的结尾,陆游通过描述京口的凄凉和自己的愁苦,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无奈,“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最后两句以墙角数树影、残星宿舂来表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这是对光阴易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奈抒发。
总的来说,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富有哲理的诗情,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表达了对家园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情感寄托。
陆游《秋声》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秋声·陆游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二、诗歌鉴赏《秋声》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体现了诗人悲愤激昂的爱国情绪。
本诗于淳熙元年(1174)秋初作于蜀州。
秋天来临,诗人由喜闻秋声想到打猎练武,由打猎练武想到驰骋疆场,又进而联想到北定中原的壮丽图景。
全诗一反古代骚人墨客悲秋的陈辞老调,唱出了慷慨昂扬的励志高歌。
陆游诗歌中最宝贵的部分是洋溢爱国热情,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战斗性的篇章。
他从小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怀着爱国赤心日夜盼望着收复失地。
诗人五十岁在蜀时所作的《秋声》一诗,充分表达了他一生中这个最大的愿望。
诗的开头就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境界:历来被人们认为悲凉的秋声,在陆游听来却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
“我喜枕上闻秋声”,为什么“喜”呢?他认为秋天是打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出征消灭敌人的季节。
诗人接着写道:在这大好的季节里,猎鹰跃跃欲试,战士精神抖擞。
诗人也一扫低沉情绪,“上马击狂胡”的劲头空前高涨。
猎物到手!顽敌被歼,诗作也成,凯歌已奏,然而诗人的笔力弓力仍然坚强有力,乘胜打击敌人的劲头更足了。
诗的结尾部分,陆游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北方,金兵就象苜蓿、蓬草一样被一扫而光。
前线捷报频传,胜利之师向着敌人的老巢冲杀过去。
“下辽东”即向金国都城辽阳进发,把战争推向金国的心脏地区。
陆游的爱国热情,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
这首诗就是由秋天联想到打猎,由打猎联想到打金兵,由打金兵进而联想到收复北方失地,直捣金人老巢。
环环相扣,构思巧妙。
抒发了坚强勇敢的战斗豪情。
全诗节奏明快紧凑,设喻自然,想象丰富,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感时伤逝诗词名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赏析【释义·赏析·引用】陆游一生写下了不少关于读书的诗作,《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写于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时年陆游四十一岁。
全诗通过描述秋夜读书,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题目《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的意思是,在秋夜里读书常常以敲完二更鼓(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左右)作为节制。
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
——(一个)迂腐的书呆子庸庸碌碌感叹没什么特殊才能,惟独喜欢前人留下来的诗文(因为它们)不会欺骗我。
腐儒:迂腐的儒生。
即通常所说的书呆子,只知读书,不通世故。
遗篇: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文。
不我欺:“不欺我”的倒装。
陆游早年就立有报国壮志,他在《融州寄松纹剑》一诗中曾说“耻作腐儒常碌碌”。
如今却以“腐儒”自称,这就耐人寻味了。
其暗含的意思就是报国无门,才不见赏,欲不作“腐儒”而不得。
下一句“独喜遗篇不我欺”,进一步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遗篇不我欺”言外之意是现实“欺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头发无情地生出使我渐近老年时代,在发出青光油灯下读书的趣味还像年少时一样。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高的梧桐树“策策”作响传来阵阵寒意,更鼓“冬冬”敲击声催促着接近了睡觉时间。
“策策”、“冬冬”均为象声词。
叠鼓:指击鼓声。
迫:逼近。
这两句用风吹梧桐树和打更击鼓声写出了秋夜的特征。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天的夜晚渐渐变长饥饿感出来捣乱,吃上一杯山药权当是进食了琼糜。
作祟:作怪、捣乱。
琼糜:玉屑。
传说食之可以延年。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清苦但有书可读便乐在其中的心态。
下面重点解读一下“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这一联是承接上一联“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而来,陆游自称“腐儒”、“无奇”,蕴含了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愤懑;这两句则表现的是一种感时伤逝的情怀——远大的志向没有实现,怀抱奇才没有施展,而自己却已渐入老境,只是在青灯下读书的意趣还和当初年少时一样。
秋夜陆游翻译赏析注解陆游,字林默,号渊明,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以诗文著称,其中的《秋夜》是他创作的一首十六古韵佳作,令许多读者为之折服。
本文就着重于介绍其经典之作《秋夜》,以及翻译赏析并加以注解,以期丰富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境及渊博的文学修养。
《秋夜》全篇共八句,以秋夜的境界作为歌颂的主题,来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
此诗的整体构思,堪称完美。
笔者在此篇作品中,尤其善于用素笔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感,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景象,真可谓笔耕细留明出深意。
诗人一手把握着丝绸之路般的空灵情调,一手温润地勾勒着几番抒怀,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意氛围。
先翻译全篇:秋夜空气清,清风拂柳枝。
天涯共此时,相望不相识。
衔珠弹箜篌,细响相携耳。
泛舟风月夜,心照神仙知。
忆昔闻渔歌,归思复悠悠。
今夜月色好,与君共此秋。
对这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首先,《秋夜》中作者把握住了季节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了意境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勾勒出秋夜的神韵,使其境界更加完美。
在这首诗中,秋夜的淡淡婉转袅袅的情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柔和的秋夜之中,耳边清脆的叮当声,如同轻唱,散发着淡淡的思乡之情。
令人怀念故园,感叹生命的芬芳,心旷神怡,无比悠然。
其次,此诗中的语言用得十分妙趣,用几句描写出一片清晰形象的意境,结合特定的语境、构思、表达,犹如把大自然的秋夜的意境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出来。
最后还用“今夜月色好”,把诗的结尾收得恰到好处,显现出他渊博的文艺境界。
再次,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华夏文化及古代文人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深沉赞美。
他联想到了以往聆听渔歌的情境,犹如朦胧的小记,隐约中可以捕捉到文人心中的关于自然的赞美,以及向往宁静的家乡的牧歌式的抒情,使充满温馨的诗情画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秋夜》的翻译赏析和注解,可以收获不少深刻的思考,可以更加深入理解陆游作品神韵,从而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从而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使其赏析更加深刻,令人受益良多。
古诗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翻译赏析《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前言】《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是宋朝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
该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作者济世的理想抱负。
颔联写老来读书兴味盎然,令人倍感亲切。
颈联说明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还恋恋不忍释卷。
尤其感人的是冬夜,窗外冰天雪地,寒气凛冽,室内却见诗人精神振奋。
尾联以睡前进食作结,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学不倦的情怀。
【注释】(1)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2)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
《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碌碌:凡庸貌。
《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
”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3)青灯:指灯光。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
”(4)策策:落叶声。
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
”(5)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冬冬:鼓声也。
《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
”(6)山药:即山薯。
琼糜:琼浆也,玉糁也。
《说文》:糜,糁也。
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翻译】我这迂腐的书生碌碌一生无所作为,唯独喜欢忠诚待我的古人著述。
白发无情,已将我逼向老年的境地,青灯有意,还像儿时一样伴我读书。
高大的梧桐簌簌有声,传来阵阵寒意;咚咚两声,那是催促我入睡的夜鼓。
秋夜渐渐漫长,饥饿跑来作祟;一杯山药,倒也似玉液琼浆叫我知足。
【赏析】该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作者济世的理想抱负。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引导语: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参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境界大为开阔。
下面就是收集他的《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鉴赏,我们一起阅读,看看这首诗是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土。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锋利、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初,当时作者41岁,任隆兴通判。
②琼糜:美酒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为夜读缘起,自称“腐儒”,但联系作者的生生平看,其内涵应该别有深意。
B.“独喜”表明作者从古籍阅读中有所收获,又隐含着自己不屑与世沉浮的清高。
C.颈联转换角度,从室外写秋夜,内容不再局限于陋室青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D.“策策”“冬冬”,声声到耳,以动衬静,反而能使读者联想到阅读书籍给人的温暖。
E. “饥作祟”并不是说作者真有饥饿感觉,主要表现作者读书时如饥似渴的心理。
2.本诗第四句“青灯有味似儿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 【答案】1.DE2.①描绘出一幅让人沉醉的夜读情景;②与前句“白发”“无情”“老境”相映成趣,唤起人无限联想:③“似儿时”,表明作者自幼到老好学不倦的情怀,能引起读者共鸣。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反而能使读者联想到阅读书籍给人的温暖”有误,“传寒意”照应标题中的“秋夜”,是作者读书时候的真实感受;E项,是实写是作者深夜读书时的真实感觉,看不出作者读书如饥似渴的心理。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此题要求赏析第四句“青灯有味似儿时”的精妙之处,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遣词造句以及结构等角度作答,此题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让人沉醉的夜读情景;从结构的角度看,与前句“白发”“无情”“老境”相映成趣,唤起人无限联想,从情感的角度看,“似儿时”,表明作者自幼到老好学不倦的情怀,能引起读者共鸣。
《秋夜》阅读*附赏析秋夜【清】赵熙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1)细节描写。
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
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描写秋夜运用了什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首、颔两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首联的意思是说:宁静的环境达到了佛家“三昧”的境界,幽静的夜蛰伏在深秋的庭院。
首联将宁静的环境和幽静的夜拟人化,带有了人的感情或行为。
颔联的意思是说:清风聆听着流向远方的水,幽碧的天空撒落点点繁星。
颔联将清风和天空拟人化,带有了人的行为。
2.请简要赏析尾联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上联的描写"故人书多断,衰年梦每灵"很多旧时的老朋友多年都没有书信联系了,因为他们很多都已经去世了。
只是晚年的“我”经常在梦里见到他们。
尾联接下来就描写了诗人自己的处境:“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诗歌写成了,因为没有那些朋友,值得叫来生病的妻子,坐在灶台边诵给她听。
体现了作者对于往年岁月及故人的怀念,以及人到暮年的忧伤。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3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
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
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
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译文】寺庙里传来傍晚的钟声,一阵阵蝉鸣送走了落日。
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
什么地方的楼台上,传来悲怨的笛声?鬓发早已斑白秋夜这样漫长。
巫山神女虽相隔重重山峰,也遮不断对她相思的梦。
【赏析一】开头两句说:佛寺中晚钟响了,意味着薄暮降临,秋夜就要到来,一种苍茫、孤独之感暗暗产生。
第三句写落日时,秋日的蝉声一阵阵传来,点明秋令。
接下来写秋夜典型的景色: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自然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写作者自己头发花白,已成黑白二毛,还孤独地守在漫漫秋夜中,心中充满了隐痛。
【赏析二】元曲作家。
生卒年不详。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仇远《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当名深字致远。
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
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
【赏析三】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
何梦华抄本《太平乐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
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及杂剧《还牢未》。
仇远相交甚密。
据仇远写给李致远的《和李志远君深秀才》诗中说他“有才未遇政绩损”“亦固穷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
《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秋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长安秋夜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翻译皇宫传出诏书问讯前方战机,金銮殿处理完国事深夜才归。
秋夜原文及赏析秋夜原文及赏析《秋夜》是南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夜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译文: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
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注释:促织:蟋蟀。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
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九重:泛指多层。
这里指遥远。
窓:同“窗”。
赏析: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
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
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
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
“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
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
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
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
秋夜纪怀翻译加赏析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秋夜纪怀翻译加赏析,欢迎阅读。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注释】:①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②北斗:北斗星,此处泛指星星。
③垂:挂④明河:银河。
⑤太清:指天空。
⑥下:落下⑦露草:露水沾湿秋草⑧散关:即大散关。
⑨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翻译】: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赏析】: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作者简介】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秋天,陆游初任隆兴通判时,当时41岁。
二鼓尽,二更结束。
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
糜,糊状食物。
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的清苦诗人形象。
“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作品鉴赏陆游自少至老,好学不衰,集中写夜读的诗篇,到八十岁以后还多见。
他诗歌创作的高度成就,和这种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陆游到南昌前,任镇江通判,与友人韩元吉、张仲钦、王明清、张孝祥等,得同游、唱酬之乐。
改判隆兴,孤寂无侣,郁郁寡欢,公余更加肆力读书。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
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
“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万钟一品不足贵,时来出手苏元元”,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
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
陆游《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该组诗表现了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秋思作者:陆游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可忧。
名山采药恐未免,策蹇孰能从我游?秋思陆游翻译: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秋思陆游字词解释:(1)欲:欲望。
驱:赶逐。
(2)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3)休:此处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5)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秋思陆游赏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
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
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陆游:(1125-1209.11)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宋陆游读书古诗赏析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归志:返回的念头。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翻译: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陆游》原文与赏析陆游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是陆游自述学诗心得和总结创作发展过程的一首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四句回顾小结了从军南郑前自己作诗的情况。
以前学诗并无真正的心得,免不了模拟他人,好象靠乞讨度日一般。
笔力孱弱,气势不足,虽已“妄取虚名”,但内心实感惭愧。
这虽是诗人自谦之言,但也说明了陆游对自己早年诗作的不满。
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但其《剑南诗稿》共八十五卷,四十八岁以前的诗作仅收二卷,其余的均被删汰。
中间十二句主要写从戎南郑后诗风的转变。
陆游四十八岁时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幕宾,曾亲临西北边防重镇南郑,铁马戎装,守卫边防前线。
尽管在此时间不足一年,却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激发他写下了大量雄奇奔放的爱国诗篇,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十从戎驻南郑”,此句承上,并总冒第二部分的下面数句。
“四十”是举其整数。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打球”是古时军中一种体育活动。
此联写球场的宽阔及白天阅兵时的盛况。
继写晚上情景:华灯夜放,纵情博奕的吆喝声响彻军营;装饰华美的歌女们舞姿翩跹,光彩照席;急促的琵琶声好似冰雹骤降,羯鼓手技法纯熟,鼓点声宛如疾风迅雨。
这三联手法夸张,比喻贴切,对仗工整,气势豪壮,生动地描摹了壮丽多采的军中生活。
而正是这种火热的生活,使得诗人心胸豁然开朗。
“诗家三昧忽见前”四句,是说经历这种生活后,作诗的要诀找到了,仿佛屈原、贾谊这些大家就在眼前,于是作诗就象天上的织女织锦一般,得心应手。
古典诗词鉴赏: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赏析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释】
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
《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
碌碌:凡庸貌。
《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
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毂。
青灯:指灯光。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
策策:落叶声。
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
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冬冬:鼓声也。
《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
山药:即山薯。
琼糜:琼浆也,玉糁也。
《说文》:糜,糁也。
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创作背景】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他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陆游四十一岁。
【赏析一】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
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
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六十七岁作《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指伊尹、吕尚的进身济世),万钟一品不足贵,时来出手苏元元,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
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指尧舜治国之道),古言(指儒家的济世理论与思想)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
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
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
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
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
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这是关键),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
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
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
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
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
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
从进食情况表现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
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
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
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赏析二】
该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济世的理想抱负。
颔联写老来读书兴味盎然,令人倍感亲切。
颈联说明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还恋恋不忍释卷。
尤其感人的是冬夜,窗外冰天雪地,寒气凛冽,室内却见诗人精神振奋。
尾联以睡前进食作结,表现的清苦生活和好学不倦的情怀。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诗万首,而诗的首联却以腐儒碌碌叹无奇起句,显得意味深长。
因为他曾在《融州寄松纹剑》中有过这样的诗句耻作腐儒长碌碌。
如今竟然能以腐儒自居,似乎有悖于早年的一腔壮志凌云。
当时陆游的境遇,初任隆兴通判,孤寂无侣,落落寡欢,只能用读书排遣心中的抑郁,便有了独喜遗编不我欺。
所以,回过头再去品味独喜遗编还是表现了他一贯积极的入世观。
因为陆游读书是为了济世救民,有其诗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为证。
颔联的白发令人滋生出老境的颓唐,但是在青灯之下,却别有一番意韵。
有位哲人曾说过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
所以儿时读书是有滋有味的,早生华发的陆游如今在青灯的陪伴下,仿佛重又回到儿时,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此联写室内夜读,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亲切有味,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
颈联写室外的秋夜。
窗外传来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策策声响,更鼓冬冬声报过二更,催促诗人应该歇息了。
诗人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尾联写了诗人入睡前的进食的情景。
专心读书的诗人感到有些饥肠辘辘,便把山药煮成的薯粥,认为赛过琼浆,于是一个安贫乐道、孜孜好学的诗人便凸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