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
- 格式:pdf
- 大小:154.82 KB
- 文档页数:3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文/黄河清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呼吸道和生殖道甚至消化道转染病。
其特征是气管罗音、咳嗽、打喷嚏。
没有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鸡由于呼吸道或肾脏感染可引起死亡。
雏母鸡感染后可引起永久性输软管损伤,到性成熟丧失产蛋能力。
一、病原学属于冠状病毒,具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嗜性,分别引起相应的症状。
IBV有18种血清型,毒株之间抗原性差异很大,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或很少交叉保护,因而给本病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
IBV在60℃40分钟,新农褔50分钟,搏灭杀40分钟和其它消毒药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各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的雏鸡,6周龄以上通常不会发生死亡。
产蛋鸡出现产蛋质量和数量下降。
2、传播途径:病鸡、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空气、尘埃、飞沫,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用具等间接传播。
3、流行形式: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多发,这与冷应激、饲养密度、通风程度有关,肾型多发于20—25日龄的雏鸡,腺胃型多发生于20—80日龄的鸡。
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各型有差异。
呼吸型25%左右,肾型10-15%左右,腺胃型50%以上。
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约5%。
三、临床症状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播迅速,潜伏期短,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7天,人工感染只需18—48小时内就出现症状。
IB病毒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致使病毒对组织器官亲嗜性发生变化,导致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出现。
1、呼吸型:10日龄-6周龄临床症状较明显,死亡率25%以上,气喘、张口呼吸、咳嗽,有特殊的呼吸响声,夜间听得最清楚。
流泪,流鼻涕,眼鼻肿胀。
病鸡逐渐消瘦,脚、爪干燥无光泽。
6周龄以上和成年鸡的症状相似,但较轻微,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气管罗音不明显,鼻腔很少分泌物。
产蛋鸡除有呼吸道症状外,产蛋量下降25—50%,需要1—2个月才能恢复原来的水平。
任务三传染性支气管炎习题一、选择题1.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
0.1A.冠状病毒属B.痘病毒C.正粘病毒2.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H适合于()免疫。
0.152A.1日龄B.2月龄以上C.各种日龄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接种9-10日龄鸡胚,使鸡生长()。
0.1A. 正常B.过大C.侏儒胚4.传染性支气管炎康复后鸡()排毒。
0.1A.不能排毒,不能成为传染源B.能排毒,不能成为传染源C.能排毒,能成为传染源二、判断题1. 雏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后,对以后生殖功能没任何影响。
()0.1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垂直传播。
() 0.1三、简答题1.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0.6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剖检变化。
0.5任务三传染性支气管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C4. C二、判断题1.×2.√三、简答题1.答:病鸡无明显前躯症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特征为:病鸡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鼻流分泌物和特殊的鸣哨声响,尤以夜间更加明显,随着病程发展全身症状加重,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下垂、昏睡、怕冷压挤在一起,后期因支气管堵塞出现张口伸颈呼吸,个别鸡只鼻窦肿胀、流泪、逐渐消瘦。
青年鸡表现突发啰音,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喷嚏、很少见鼻腔有分泌物。
产蛋鸡的呼吸道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产蛋性能下降,产出畸形蛋、沙壳蛋、软壳蛋和褪色蛋,蛋白稀薄如水,蛋壳表面如像有石灰样沉积于蛋壳表面。
2. 答:主要病变为肾脏肿大数倍,呈哑铃型,肾小管内充满尿酸盐结晶、苍白,使肾脏呈白色斑驳状形成“花斑肾”。
输尿管扩张,充有尿酸盐,严重时输尿管形成结石阻塞尿管,引起肾脏自溶。
病变肌肉脱水,干燥无光泽,严重时形成搓板状。
传染性支气管炎与支原体混合感染的防制概述:春天气候忽冷忽热,并且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是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以传染性支气管炎与支原体混合感染为多见。
这两种病混感以发病日龄小,死亡率大为特点,主要集中在20日龄的小雏。
以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为特点,现将笔者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主诉,其饲养大肉食3200只,分二栋房饲养,在7日龄进行了新城疫的免疫之后,从第9、10天陆续出现打喷嚏、甩鼻、咳嗽的只,雏缩头闭眼、发呆,个别只排水样稀便,采食量下降,每栋死亡在20只左右。
二、临床表现病打喷嚏、咳嗽,咳嗽时用力甩头,严重的只伸颈、张口呼吸,并且发出细小的嘶哑声音,似小孩哭,有的只则只作呼吸动作而无呼吸音。
病闭眼、缩脖、颈部羽毛蓬松。
只聚堆、呆立,排黄白稀便,舍内氨气味浓,进入舍后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个别只眼角内有泡沫样分泌物。
三、剖检病变及诊断鼻腔内有大量黄白色粘液,腭裂充血出血,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支气管、细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粘液(活),严重的已渗出气管表面,有的支气管内形成黄白色干酪物,整个气管堵塞(死),肺脏坏死、瘀血。
胸腹气囊浑浊、增厚,内有黄白色泡沫样分泌物,肾脏轻微肿胀,肾小叶出血,腺胃轻度肿胀,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
根据临床表现与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支气管炎与支原体混合感染,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四、防制速亿健2倍量+保亿健1倍量,肌注连续两天,救命液滴口,每天2.5瓶连用两天;都可康+清爽中午集中一次饮水,同时用五苓散拌料,调理肾脏,绿杆诺克预防继发大肠杆菌病。
在用药的同时提高舍温2~3℃,并降低中的蛋白,每50千克加15千克玉米面。
同时每天用绿洁带消毒一次,同时加强通风。
五、回访用药2天后,呼吸道症状减轻,死亡率得到控制,由每棚每天死亡20只降到10只,而且采食量有所回升,精神状态好转;第三天东棚死亡5只,西棚死亡4只,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只有轻微的甩鼻音。
建议用清爽巩固治疗一天,到第五天呼吸道症状消失,大群痊愈,且不再出现死亡,采食量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分为:呼吸型传支,肾型传支,腺胃型传支,生殖型传支,肠炎型传支,深肌型传支.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力或很弱。
流行特点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鸡,各个日龄,品种的鸡群均可发病,以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高,成年鸡发病后产蛋率急剧下降,而且难以恢复。
发病季节主要在秋末,冬季,早春。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病鸡呼吸道分泌物和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毒,粪便和鸡蛋中也带有大量病毒,鸡与鸡之间高度接触传播。
对于雏鸡来说,饲养管理不良,特别是鸡群拥挤,空气污浊,温度忽高忽低,容易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①呼吸型传支雏鸡发病多在5周龄以内,几乎全群同时发病。
最初出现呼吸道症状(流鼻涕,流泪,咳嗽,打喷嚏,呼吸费力,伸颈张口呼吸)当鸡群寂静并有许多鸡聚在一起时,可以听到伴碎呼吸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嘶哑的呼吸的声音。
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逐渐加重,精神萎靡,缩头闭目昏睡,两翅下垂,羽毛蓬松无光,畏冷扎堆,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病程1-2周或更长。
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②肾型传支多发于20-50日龄的幼鸡,典型的病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一过性的喘气,咳嗽,随后症状消失,呈现短暂的表面康复的假象,半天至一天后进入第二阶段,呈现出严重的全身症状,喘气咳嗽,精神沉郁,厌食,排灰白色水样稀便,能听到鸡群“哗啦哗啦”的排便声音,严重脱水,脚抓干枯,迅速脱水死亡。
整个病程21-25天,死亡率在10%-30%。
③腺胃型传支多发于20-80日龄的鸡群。
病程10-25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饮食废绝,流泪,眼肿,有时有呼吸道症状,腹泻,极度消瘦,陆续死亡,发病率可达90%。
死亡率一般30%左右。
④生殖型传支发于蛋鸡,种鸡多在150-210天临近高峰的鸡群。
与应激因素有关。
首先出现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继而产蛋率下降,再接着出现较多的畸形蛋。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
如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出现病鸡肾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
雏鸡通常表现流鼻液、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会发生死亡;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和蛋白品质下降较为常见。
历史与分布本病于1930年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
1931年由Schalk和Hawn正式报道。
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37年Beaudette和Hudson首次利用鸡胚培养该病毒。
1956年Jungherr等证明IB的病原不只一个血清型。
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发现了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nephrosis form)。
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发现。
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教授在广东首先报道了IB的存在。
此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有报道,现该病已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病原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该属的代表种。
IBV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nm,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有长约20nm的杆状纤突。
各毒株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不同,峰值常在(1.15~1.18)g/ml之间,离心时为避免丢失病毒纤突,离心力最好不要超过100 000g。
IBV的基因组核酸为不分段的正链单股RNA,具有感染性,全长约27 000个核苷酸。
主要编码3种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即纤突糖蛋白(S)、膜蛋白(又称基质糖蛋白,M)、核衣壳蛋白(N)。
其中S蛋白合成后会裂解为S1和S2两条糖多肽亚单位。
研究表明,血凝抑制抗体和大多数病毒中和抗体都是由S1诱发的,病毒的组织嗜性也与S1有密切关系。
由于IBV的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所以IBV的血清型众多。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因传染性支气管炎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的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这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具有多种血清型和不同致病力的冠状病毒。
一些病毒株嗜肾,但大多数病毒株对呼吸系统有亲和力。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于1931年首次报道于美国,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
传播病毒经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病鸡的飞沫状分泌物和被污染的鸡舍、饲料、饮水及其他物品而感染。
一些康复鸡可持续带毒几个月。
鸡群一旦发生感染,传播十分迅速。
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但不同品种和品系的鸡易感性有差异。
在肉用仔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导致全面生产性能的下降(增重下降、饲料转换率降低和屠宰废弃率增加),尤其在有霉形体感染的鸡群更为严重。
症状如无大肠杆菌、霉形体、新城疫、副鸡嗜血杆菌、产碱杆菌等所致的继发或并发感染,本病的死亡率较低。
IB肾型毒株的毒力较强,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但IB肾型毒株引起的感染具有较明显的地方流行性。
本病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眼鼻有分泌物,喘气,打喷嚏,咳嗽,气管罗音等。
发病率较高,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
产蛋鸡感染后呼吸道症状不甚明显,但产蛋率明显下降(可达70%),且永远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蛋的品质降低,出现软壳蛋、畸形蛋,蛋清水样。
若病鸡同时感染了霉形体,则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引起慢性呼吸道病(CRD)及气囊炎。
病理变化IB的病变主要集中在气管和支气管。
由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不同,气管有轻度至中等程度的炎症和卡他性渗出物。
气囊混浊,囊壁增厚,甚至在囊内见干酪样渗出物。
另可见心包炎和肝周炎。
肾型毒株感染则见肾炎和输卵管炎,表现肾脏肿胀、苍白,在输尿管和肾小管中常见尿酸盐结晶。
诊断根据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疑为本病,确诊则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气管涂片的荧光抗体检查可用于快速诊断(检查病料中的IBV)。
采用病毒中和试验、HI试验以及ELISA等血清学试验,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X u m u s h o u y i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马雪飞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特征为雏鸡咳嗽、喷嚏、流鼻液、产蛋鸡呼吸道粘膜呈现浆液性、卡他性炎症、产蛋量减少等情况。
本病一年中都会发生,但在冬季和春季发生几率比较多,死亡率一般较低。
但由于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且可分为多种血清型,并会不断有新的复异出现,会增加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难度及后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死亡率也会随之增高。
近些年来畜牧业发展飞快,养殖业随之增多,养鸡也不在少数,养鸡也可较好的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老百姓的致富梦想,养鸡的朋友不仅要学会科学养鸡,更要懂得有效的防治、降低病死的风险,致富路上也会更顺畅。
本文将对养殖户危害较大的疾病,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方法,希望给能广大饲养户带来帮助。
一、流行病学这种病只发生在鸡和鸡之间,其他家禽都不会受到感染。
各个年龄的鸡都会发病,其中雏鸡的发病率是最高的,死亡率也很高,多以40日龄以内的雏鸡最常见。
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染,也会通过喂食的饲料、饲喂用具、污染的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这种病一年中都有可能会发生,但在冬季和春季发生的较多。
鸡群过于拥挤,鸡舍内温度太热或太冷、通风不畅、鸡群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及饲料配比不当或饲料供应不足,都会导致这种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潜伏期为1~7天。
由于感染病毒的血清型不同,感染后的鸡会出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呼吸型:病鸡无明显前兆症状,常突然发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并会快速传染给全鸡群。
幼雏鸡出现伸颈、大口呼吸、咳嗽且“咕噜”音,夜间时听见声音最清楚。
病鸡严重时出现食欲不振、昏睡、羽毛松乱、翅下垂、怕冷,常相互拥挤在一起。
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常甩头,出现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流泪等症状。
产蛋鸡感染后,会产出软壳蛋、砂壳蛋或畸型蛋,造成产蛋量下降25%~5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简称鸡传支)是目前养鸡业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临诊型感染和亚临诊感染(常被忽视)均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
此病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导致死淘率增加,还常被漏诊、误诊。
①呼吸道型鸡传支:病鸡气管啰音、咳嗽和打喷嚏,夜间寂静时较明显。
病鸡眼湿润,流鼻液,但大于,6周龄的鸡常无鼻液;面部不肿胀,鼻腔、鼻窦、气管内粘液量增加,呈半透明粘稠样或干酪样;气囊混浊,肺水肿。
产蛋鸡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软壳蛋、褐壳蛋,蛋壳颜色变白,薄而粗糙;蛋清稀薄如水;输卵管萎缩,变细,管壁较薄,变短,或积水,或发生囊肿。
由于鸡的年龄不同而各有差异,4周龄以下的雏鸡发病后有特征性呼吸系统症状:流鼻汁、喘气、咳嗽和气管哕音。
病雏怕冷,互相拥挤在一起,精神委顿,食欲减退。
个别鸡鼻窦肿胀。
5周龄以上的雏鸡突出症状是:气管哕音、喘气、打喷嚏,成年产蛋鸡除有上述轻微症状外,突出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严重时可减产1/2,并产软壳蛋和畸形蛋,蛋的质量下降,不可孵化蛋的数目显著增加,孵化率也降低;有的蛋内部质量变劣,蛋白稀薄呈水样。
②肾型鸡传支:多发于20-40日龄雏鸡。
有的早期可见呼吸道症状。
病死鸡皮下干燥,肾脏肿大成花斑状,肾小管、输尿管充满尿酸盐。
③腺胃型鸡传支:多发于20-110日龄鸡只,病程为10-25天。
病鸡消瘦,有的有呼吸道症状,拉稀,陆续死亡。
腺胃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溃疡。
肾病变型病鸡的呼吸道症状轻微,不易被人发现,而在这些轻微症状消失后的2~3天内,整个鸡群突然发病,病鸡精神沉郁,缩颈站立或聚堆,羽毛松乱,厌食,脚干瘪,排白色稀便(主要是尿酸及尿酸盐)。
成年蛋鸡感染后,除表现厌食,排白色稀粪,脱水,冠发绀外,产蛋量明显下降,蛋壳脆薄易碎,畸形蛋和粗壳蛋增多,浓厚卵白混浊或呈水样乃至糊状,还可见到卵系带断裂或消失。
传染性支气管炎
疾病概述: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分为呼吸道型和肾病理变化型两种类型。
病原病毒能在发育的鸡胚中生长良好,也能在气管器官组织培养中增殖。
病毒经56℃15分钟或45℃90分钟即被灭活,对乙醚敏感,50%氯仿室温下作用10分钟、0.1%去氧胆酸钠4℃作用18小时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
病毒对常见消毒剂敏感,0.05%或0.1%的β戊酮内酯(BPL)或0.1%福尔马林均可使其失活。
流行病学:自然感染仅见于鸡、雉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发病最严重。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
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渗出物中,也可在肾和法氏囊中增殖。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垫料传播。
本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几乎全群发病。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季节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36小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有母源抗体的幼雏潜伏期可达6天以上。
雏鸡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气管鸣音和流鼻涕,精神沉郁、畏寒、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打堆,个别鸡鼻窦肿胀、流泪。
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气管鸣音、喘气和轻微咳嗽等。
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样,蛋黄与蛋白分离以及蛋白粘壳等。
肾病理变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发生多、流行范围较广的疾病,20~30日龄是其高发阶段。
病初,病鸡表现怕冷、喷嚏和咳嗽,有的张口喘气及气管鸣音,2~3天后出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厌食、拱背、饮水量增大,拉白色水样粪便,粪便中含有大量尿酸盐。
病鸡失水,肌
肉干燥,冠髯及皮肤发绀。
出现上述症状2~3天后开始死亡,7天后达到死亡高峰,逐渐至15~17天停止死亡,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成年鸡很少发病。
本病发病率高,雏鸡的死亡率为25%,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低,感染肾型毒株一般死亡严重。
病程一般为1~2周。
病理变化: 病鸡的支气管、鼻腔和窦中有浆液性、粘液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小面积的肺炎。
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甚至在腹腔内可见液体状的卵黄物质。
输卵管萎缩,其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或发生囊肿。
肾病理变化型,呼吸道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引起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被尿酸盐结晶充盈并扩张,肾脏外观呈花斑状。
实验室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在临床上应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新城疫一般要比传染性支气管炎更为严重,在雏鸡中有时可见神经症状,而产蛋鸡群产蛋量的下降要比患本病时更为明显;传染性喉气管炎在鸡群中的扩散与本病相比很少发生于雏鸡,而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传染性鼻炎的病鸡常见面部肿胀,而在本病则很少见。
此外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能引起肾病理变化的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相比,法氏囊病理变化不明显。
防止措施: (1)预防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通常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舍环境卫生,保持通风良好,有利于本病的防制。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种,我国广泛应用的活苗是H52和H120株疫苗,H120株疫苗用于雏鸡和其它日龄的鸡,H52用于经H120免疫过的大鸡,育成鸡开产时可选用H52疫苗,或在雏鸡阶段选用新城疫 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灭
活油乳剂苗主要在种鸡及产蛋鸡开产前应用。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应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株制备疫苗使用,制订合理的免疫计划。
一般的免疫程序是4~5日龄接种H120弱毒苗,而后1月龄接种第二次或种用鸡在2~4月龄加强一次,用毒力较强的H52疫苗,种鸡和蛋鸡在开产前用油乳剂灭活苗再接种一次。
活苗免疫可用滴鼻、气雾和饮水方法,灭活苗采用肌肉注射。
发生肾型传支时可在5~7日龄用MA5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8日龄时注射用当地分离的病毒株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28日时用MA5疫苗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
(2)治疗 发病后可适当投喂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或用中草药方剂(板蓝根、荆芥、防风、射干、山豆根、苏叶、甘草、地榆炭、桔梗、炙杏仁、紫菀、川贝母、苍术等各适量炮制粉碎,过筛混匀备用)拌料或饮水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使用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提高肾功能的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起到辅助治疗的使用。
禹城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