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蜡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理解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意义。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蜡烛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总结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认识。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对课文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在生活中践行蜡烛精神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关蜡烛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蜡烛的定义:点燃后能分泌蜡油,并熔化覆盖在火焰上的蜡烛。
2. 蜡烛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圆柱形、锥形等;按原料可分为石蜡、蜂蜡、植物蜡等。
3. 蜡烛的用途:照明、熏香、装饰等。
教学活动:1. 展示各种蜡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了解。
3. 老师讲解蜡烛的定义、种类和用途。
作业:1. 调查生活中蜡烛的用途。
2. 收集不同种类的蜡烛图片,进行展示。
第二章:制作蜡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制作材料:石蜡、玻璃管、烛芯等。
2. 蜡烛制作方法:融化石蜡、插入烛芯、冷却凝固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制作蜡烛的创意。
3.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老师巡回指导。
作业:1. 设计一个独特的蜡烛造型。
2. 制作一个蜡烛,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第三章:蜡烛燃烧的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蜡烛燃烧过程:融化、气化、燃烧、氧化等。
2. 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氧气浓度、温度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
3. 学生探讨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作业:1. 调查生活中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第四章:蜡烛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光明、幸福、祈福等。
2. 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春节、端午节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蜡烛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蜡烛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3. 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蜡烛。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蜡烛》。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3.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进行实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蜡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5.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感受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朗读、默读、复述和创意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课文《蜡烛》2.教学课件3.纸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蜡烛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
3.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体会他们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四)朗读与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
2.学生分享朗读感悟,交流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上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创意表达1.教师提出创意表达任务:以蜡烛为线索,改编课文故事。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改编方向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改编故事,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两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拓展任务:以课文《蜡烛》为原型,创作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内容。
3.各组代表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同学评价。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前三节课的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反思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蜡烛教案幼儿园手工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想象力;2.学习制作蜡烛的基本技巧;3.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教学准备1.手工纸,颜料和画笔;2.蜡烛芯;3.蜡块。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蜡烛在班级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让孩子们表达关于蜡烛的感受和使用场景。
通过师生互动,让孩子了解到蜡烛在生活中使用的更多场合,例如生日蛋糕,卡片和派对等等。
通过这个步骤,孩子们可以认知到蜡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
第二步:制作蜡烛芯在这一步中,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蜡烛芯,并讲解如何制作蜡烛芯。
首先将蜡烛芯通过钳子固定在一张纸上,然后往蜡芯上涂一层薄蜡,等待蜡干固定之后,再重复涂蜡两次。
通过这种方法,制作好的蜡烛芯可以更加耐用、结实。
第三步:熔蜡在这一步骤中,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制蜡的过程。
首先将蜡块放置于熔蜡器中,然后调整炉子温度,直到蜡完全熔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如何调整火度,怎样防止蜡块的融化温度过高而导致蜡液着火等安全措施。
第四步:制作蜡烛当蜡完全融化之后,孩子们可以用颜色的颜料和画笔,为蜡烛的颜色涂上绚丽的色彩。
之后,将蜡芯固定在制作好的烛芯针上,将针插进蜡液中,用手搅拌一下,直到染色的蜡液和烛芯完全混合。
最后,待蜡烛凉干后,就可以慢慢将蜡烛从针上取下,然后剪掉多余的烛芯。
教学结论通过这个手工教育的活动,幼儿们可以在绘画中体验到自然之美、色彩之美、形状之美,制作蜡烛的过程也能为幼儿提供诸多锻炼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同时,孩子们通过制作蜡烛,也能更好的了解蜡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情感价值,同时还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2024年《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第12课。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可分为四段。
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教学目标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小朋友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脱离教材自身和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布置计划3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三、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设计(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反映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电视片断,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削迫击炮拂晓颤巍巍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
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
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
”她想了些什么?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
“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
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
”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
”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
”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教师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
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改后效果不太好。
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
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作业布置】1.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世纪挽歌王晓霞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遂成诗句,以悼念殉职的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三君。
大海狂啸长天垂泪亿万万同胞的愤怒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作为战地记者《亲历炮火》用心作证用笔控诉战争罪恶硝烟中为正义呐喊长夜里为和平奔波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真理何在公平何在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愤怒的手啊举过头顶悲痛的心啊不会沉默听,正义和平的吼声已汇成滚滚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