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深刻的,之所以存在,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地理环境的差异东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山水,且实际上以山为主,少有平原(如长江、黄河中央平原),土地干旱水少险峻,地路交通不便,只有东、南、西三条外线。
同时,山地又多因为地形太陡,草木难以生长。
这样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地区文化形态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文化便衍生成为独特的东亚文化。
西方,尤其是欧洲,地势大致上呈现交错盘踞的局面,海陆遍布,平原、丘陵、山岭、高原等地形地貌种类丰富。
与东亚相比,这样的地形地貌进一步提高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难度。
同时,主要地区人口较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文化融合,从而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特征的差异东亚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强调和合的理念和观念,如“和谐社会”,“合乎天人之道”,“不倚重个人”等思想。
这些观念反映了东亚文化倡导的自我调适、奉献和忍让的态度,这与东亚文化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反,西方文化很强调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与西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分不开,一方面是正反两面的角度,另一方面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在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之间,有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的易接受和开放性。
有迹象表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和沟通,它们出现了一种文化交织的趋势。
这种混合文化并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从双方优点吸取,形成完全新的、独特的文化。
这些由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更加突出了中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差异,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如下:摘要:为了学习人文地理和完成地理作业,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的产生和由来等话题进行了搜索,研究和总结并收录在此文中。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分文三总段,五小段采用例证阐述的方式对东西方地理造成文化差异这一论题来论述,证明观点。
例如从地理环境因素产生的各地人生化细节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语言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等等论述话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人类文明的演化。
其中水源这一因素,是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最重要的要素。
以世界五大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例证,古非洲文明及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沿岸;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整个阿拉伯文明。
古希腊发源于欧洲的爱琴海诸岛,孕育整个欧洲文明;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孕育了整个南亚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整个东亚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上的五大古代文明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人又不是鱼,水源并非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条件,文明演化的要素是非常多样的,从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百态中可追根到导致其演化到如今这般的因素,即地理因素。
同时为了不与上文矛盾,必须在此提起,人类的文明并非只有五大古代文明,其中还有由人为导致的文明产生,并且十分多元化。
例如信仰和战乱等人文因素会对大片区域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文化影响,就连多米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为了捋清上文为避免下文产生矛盾而让我重写一篇,在此作者找到部分文献作为例证,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说过:“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
”虽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比文明更为广义,但也有的表示意义上是一样的。
就生活的细节上与环境的挂钩,阿拉伯人民可以使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西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夏算起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文化从克里特文化算起也有4500 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说中西,西主要是指的欧洲,从地域面积上来讲,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地貌比例却相反。
中国的土地中,有70%是山地,30%的是平原,而欧洲70%的是平原,这样来讲,中国很明显的耕地面积要远远小于欧洲。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也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7%。
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单一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完全的农业经济。
而欧洲气候湿润,可耕地面积广阔,主要是畜牧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地少,想要增加生产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就会鼓励人口增长;而欧洲的畜牧业呢,土地的载畜量有限,人口的增长并不能增加产量,所以就不会鼓励人口增长,这样中西方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不鼓励人口增长。
在中国,地少人多,土地反复耕种,只有加倍从自然中所取,所以就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套种,水利灌溉,施肥等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世界领先;而西方地广人稀,实行土地轮作制以恢复地力,农业技术水平低。
中国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消费的产品极为有限,所以交换很少;而西方的畜牧业为主,不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就必须要交换,而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游牧民族因为缺少生活必须品,秋后马肥的时候就会入侵中原,农业文明的民族为了抵御这种入侵,修筑的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农业牧业的分界线。
农业经济主要生产粮食,粮食易于储存和运输,地主就能聚集于城市,对农民征收的税也特别高,城市是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心。
而西方畜牧业,庄园主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肉食,就在农村建园,城市主要聚集着的是手工业者和流落的农奴等,城市不是统治中心,另一方面,肉食不易储存,所以税收也较低。
因为食物方面的原因,中西方的战争也有很大的区别。
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15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也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
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辽阔的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貌,这为中国的文化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地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西北的戈壁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不仅在风俗习惯、语言方言、饮食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念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同样的,在国际交流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例如,美国和中国在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社交场合中会比较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尊重。
在某些场合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的困难和文化冲突。
因此,在国际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的修养和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经常成为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唐代的山水诗和宋代的山水画,都是将自然景观融入到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然环境的表现也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描写自然风光和季节变化的景象,西方的画家们也经常将自然风光作为画作的主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促使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同时也要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多样性。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正文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
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高一上半学期的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中西方文明。
通过学习我发现,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理位置有没有关系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向型与外向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这两个方面。
内向型与外向型。
为什么美国那么喜欢打仗,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打上一二次仗?似乎不打仗就不是美国总统。
而中国正好相反,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崇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所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
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
从思维类型来看,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较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作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
而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较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
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总是从个体的、局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总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
其三,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
正如罗素所说:“我们从犹太那里学到了不宽容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如果接受一种宗教,就不能再接受别的宗教。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这样的正统的教义,规定没有人可同时信仰这两个宗教。
而中国则不存在这种不相容;一个人可以是佛教徒,同时又是孔教徒,两者并行不悖。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地理差异对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周喆昊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因素。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在喜好,性格和家庭上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地理喜静食物自古以来就有“橘逾淮为枳”这么一说,而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生物的进化很大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
只有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活下来,而对于人类而言,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仅创造出了三个不同的人种,同时创造出了许多截然不同的文化。
而其中差别最大的非属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了。
中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作为四大文明现存的两个文明之一,中国的生命力如此强大自有原因。
人不管进化到何种程度,一日三餐还是不得不吃的,而食物的来源无非就这几种——打猎以及农牧业。
前者对于猎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后者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
种植需要大面积肥沃的土壤以及稳定而又丰富的雨水,同时温度也有一定限制,所以欧洲大陆并不是理想中完美的种植地区,由于欧洲大陆中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地中海,导致欧洲的地形相对亚洲较为狭长,更不凑巧的是这狭长的地域又被数量众多的山脉分成了一块又一块独立的地区,所以欧洲一直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农业。
相比之下中国简直是天堂:丰富的降水,适宜的温度,千亿年累积下来的肥沃土壤以及大面积的平原,这就导致了中华文明必定是以农耕为主。
切农耕不能心急,否则拔苗助长反而一无所获,所以这也无形中强迫着人们必须静守于耕田,安心农作,而这也成了中华文明“喜静”的源头。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因为没有良好的耕作环境,不得不主动出击——下海捕鱼,外出出猎,探索新大陆作为殖民地,这一切也决定了西方文明喜欢冒险而且擅长主动出击的特点:要么出去拼命,要么全家饿肚子。
同时相对中华文明的“喜静”,西方人更偏好战。
最好的例子就是欧洲永远都是分散的小国家,历史上唯一相对长时间的大统一即为罗马帝国,其他时间全是在战火中度过。
相比之下自从秦统一六国后中华文明一直是一个整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喜静”,而另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论朝代如何更替,都有几个老面孔不停地骚扰着中国成百上千年: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
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跟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在文化差异中尤为明显。
比如,北欧国家的人们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这跟他们所处的寒冷、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更多的自力更生的能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和硬朗的自然环境。
相比之下,南欧国家则更为热情和开放,这也反映在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中。
这跟他们所处的温暖、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相影响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会促使人们形成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
例如,中东地区的砂漠区域的早期居民因为生活困难,就发展了一种倡导节俭、友爱和互助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东地区影响深远,且至今仍然在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也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分封制度,贵族要维护他们的领地和沟通各个地区,就必须遵守一套规范的礼仪,以便彼此相认和区分。
3. 尊重自然与物质追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在于尊重自然与物质追求的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和个人自由。
而相比之下,中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强调心灵内在生活的平衡和和谐关系。
这种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上,也反映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
西方思维模式更加建立在利益和功利基础上,而中国文化思维模式更加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自然的和谐和生态平衡。
4. 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影响中西方人群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诸多原因之一。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
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一、前言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
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
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
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东部沿海地区为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地理环境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傅闻雷论文摘要: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一个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们具有差异性的生活方式,相比较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农耕面积广,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所需。
就便使中国人有一种自给自足的心态从而减少了与外界的一些不必要的沟通交流。
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靠近爱琴海,农耕面积少,还需要长期与气候作斗争,这些导致了他们的航海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进步,所以西方人往往都具有冒险精神。
本文主要以一个看似很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家庭中的称谓作为切入点,分析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农耕文明,辈分称谓,人群基数,自由平等,资源匮乏,等级制度正文:地理环境,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与各种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地,河流,山脉,动植物等的结合体。
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地步。
纵观人类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论东还是西方文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所有的初期文明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例如长江,黄河,恒河,以及爱琴海。
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皆是“依河而生”,中化文明发源于黄河以及长江流域,古印度则是恒河,古埃及文明是诞生在它的母亲河-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则是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而决定一个种族的文化的因素,则是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
这对于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些文化差异体现在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上,一时间我无从下手。
后来转念一想,差异太大太多分析得就会笼统,所以不如由一个很小,小到平时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家庭中的称谓来具体分析,阐述地理环境到底是如何影响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的。
在中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家庭中,“辈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礼仪称呼,去别人家里做客要先叫人等等。
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诸多的海域。
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想到贫乏.在能源处在危机状态,就会向外扩张(亚洲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匮乏,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历史的“十字军东征”“世界大战”和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是离不开的。
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扩性特点。
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首先,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面积广大的疆土,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场所,后来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兼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
这种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高度统一的状况,形成了中华民族比较稳定的心态和华夏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东临大海,西南为古人无法逾越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广阔无垠的沙漠,北部多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区有较为有利的农业自然条件,因而形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
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加上地理环境适宜,因而文明的早期发展是与农耕相联系的,故被称之为农业社会文化。
在长期的耕作中,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掌握农时,人们逐渐发明了节气和历法,以及发展了在古代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学。
世界地理环境差异对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作者:李成昊10A 语文摘要:世界的地理环境结构复杂,但是其中地理环境却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方文化都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而都有大幅的不同以至于东西方的发展史也截然不同。
本文通过讲东西方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来比较东西方的宗教文化之间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
正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多种多样,其中造成这两大文明之间差异的原因最为重要的便是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自古以来,东方文明,或主要可以概述为华夏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间巨大的地理差异便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两大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两大文明之间的人民一个依海而居多,所以西方文明主要是已海洋文明著称,而东方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又可以说是大陆文明。
两种文化都在固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稳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进一步变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
地理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两大文化人民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和生存方式,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式也深深影响到了每个民族的性格和特质。
而这两大文明之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差异多种多样,对历史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其中,两大文明信仰宗教,民族的差异,建筑的风格都收到地理环境极大的影响。
首先,要从东西方的地理差异说起。
东方文明主要指的华夏文明诞生于大河流淌的华夏平原之上。
这便造成了东方最为著名的大河文明,古代的东方四大文明便由此诞生: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尼罗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虽然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截然不同,但是滔滔不息的大河都代表了这些文明曾经的辉煌。
这些辉煌,便是指在被大河所冲刷过之后那肥沃土壤上所发展的农耕文化,人民农耕以及幸苦的劳动去收成,等待庄稼农物的收成。
然而,发达的大河文明也使其文化宗教色彩浓重,君权与神权紧密的结合。
反观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文明便诞生于大海的怀抱之中。
希腊文明起源于大海,而爱琴海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便使西方文明的只要代表。
中西方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影响2009级物理系电子班2009061340 易飞摘要: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关键字:地域气候影响环境西方历史上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分立和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世界陷入了漫长的黑暗之中,在中世纪除了贵族和神职人员以外,即使是小贵族的骑士阶层都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所以在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因为欧洲历史上鲜有大一统的王朝的出现,而欧洲又是出了名的多民族、多国家的大洲,所以反映在西方的文化上就呈现出一种矛盾、别扭的状态。
一方面,宣扬的是天赋人权、人性自由、民主法治,但是限于国家的狭窄和历史、地理上的分裂,这种文化源泉又将人性的贪婪、欲望和国家的政权捆绑在一起,所以欧洲容易出顶级的战争狂人和野心家,狭窄的地域,分裂的现实,造就了欧洲文化上升到国家意识就是一种体现小国寡民的现实和对称霸甚至统一欧洲的欲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5期 浅谈地理及气候带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吕 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它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理面貌及各异的气候现象给中西文化带来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本文将从内陆与海滨、山川、河流、气候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经济生产模式给中西方文化带来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中西差异;文化状态;内陆与海洋;地理及气候“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1](P21)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P603)那么对于基础条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两大文化系统来说,推动或制约他们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
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3](P69)虽然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还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海滨、山川、河流等不同的地理面貌以及气候的条件的差异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一种文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着重从以上所指出不同地理及气候来介绍出现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差异。
一、内陆与海洋带来的文化差异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其大部分地处亚洲内陆,只有东南面向大海,因此内陆文化的兴盛明显占主导地位。
而西方文化发源于欧洲。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摘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因此,文化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
中西文化自源头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中西代表地形的形成上来讲述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地理环境;差异“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滨、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而中西文化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将就这些环境对文化影响进行比较,从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道路,探索中西文化在产生源头上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和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产生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 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
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一个过程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 多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和湿润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
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一、前言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
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
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
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东部沿海地区为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
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土壤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
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水源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
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
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光照与温度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
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古希腊经济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
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
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
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
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
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
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
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
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
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
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
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
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
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
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
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
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
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
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
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
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
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
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
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
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
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
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发展。
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
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
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
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著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
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
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
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
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
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
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决定的。
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
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
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
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
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不就是关公吗?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
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
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
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