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佞。
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的产物,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取类不穷”。
到了钟嵘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言志”或“诗缘情”]“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文学所表达的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模仿说]模仿说是古代西方(主要是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强调文学艺术是模仿现实生活的产物。
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和生活”;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模仿中的作用。
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衰落。
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种模仿说的代表,他认为感官感知的“感觉世界”具有流动不息、变幻不定的特点,是不真实的。
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的“理式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
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模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文学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广义的文化涵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审美涵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通行涵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题材。
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5.艺术构想: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利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情境中,一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7.艺术概括: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个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8.直觉与灵感: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取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做出突破性顿悟。
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至达到寤食俱忘的程度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一种可能性的结果9.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观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展示10.审美理想:也称说呢没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决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导论(1--2 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26、推陈出新(略)27、人民性(略)28、精神生产(略)29、艺术生产(略)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32、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38、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39、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40、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41、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42、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43、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44、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45、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及活动中个案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艺学是对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学活动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读者、作品。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想做理性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中的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文学史:文学史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如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文学概念名词解释1,所谓文艺学,是对研究文学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二个分支.2,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以生发展论.3,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四要素:宇宙,作者,作品,读者.4,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文学的本呈是它的审美性.审美: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因此,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6,审美性的具体表现在:A,形象性:文学是以诗意,感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诗意,感性的把握世界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象.文学中的世界总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于整个感官的心灵.B,情感性:首先,从创作过程来看,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情感;再次,从艺术接受来看,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C虚拟性:首先,语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必然有所变动.7,艺术分类主要有:A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B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C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以艺术构成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为标准,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8,语言艺术是把以语言为材料构建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其特点:A形象的间接性:第一层含义是把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到,第二层含义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精确的和定型的形象,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另外每个人看到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间的限制.语言是心灵的表现.人的心灵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因而,语言活动的领域也是极其宽广的,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人为的,它一般都能够加以表现.C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灵,特别适用于表现缺乏感官直接性的人的内心世界,另外,文学表现人的内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10,"意象"的观念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易经*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最早把"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范畴提出来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窥意象而运斤".12,意象的定义:意象应该是主体和客体,心和物,意与象的统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的摹仿,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创造.文学意象是不同于一般形象的,它是更具有内涵和意蕴的形象.13,从意象与语言修辞的关系以及意象的表现功能方面来看,意象大体可以分为描述型,比喻型,象征型.14,柏拉图大概是最早把"典型"用于艺术理论之中的人——《理想国》,15,所谓典型,最简明的概括就是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16,典型的基本特征:A,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会停留在对一般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提示上,总是试图提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如鲁迅所塑造的阿Q.B,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典型人物首先要具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阿Q 鲜明的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C,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最富于独创性,新颖性的艺术创造是最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的.17,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18,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其定义:意境就是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生的丰富意蕴.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艺术空间,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和情思,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艺术和联想.20,意境的特征:A,情景交融,如何情景交融:第一种,景中生情.这是在形象构成的外观上以对客观自然景物的关照和描绘为主,读者在诗中很少读到主体的精神和感情,但物以情观,景中含情,句句关,情藏景中.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种,情中含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明显偏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即情重于景,情中见景.第三种,情景并茂.B,虚实结合.所谓"实",是笔墨所到的实象,实境,是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作品中实存的景,形,境的描写.所谓"虚境",是指由作品实境所诱发和激起的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是读者随实象实境描绘所产生的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虚实结合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一种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C,含蓄空灵之美.《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说:1. 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 305篇,还有 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采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
2.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 、“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教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此后,三家诗先后亡佚。
“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流行于东汉。
魏晋此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 。
四家诗均在说明中力争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说迥然不同样。
3. 毛传郑筏,简称“毛诗” 。
东汉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解说名为《毛诗故训传》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
4.诗六艺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修业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
六艺有两种含义,即《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子提出的春秋此后的“六艺” 。
《周礼》六艺是:礼(五礼)、乐(六乐)、射(五射)、御(五御)、书(六书)、数(九数)。
春秋后“六艺”为“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高雅(变风变雅)原出自《诗 "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期间的作品,以与“正风” 、“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
认为“正风” 、“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期间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败期间的作品。
6.今古文《尚书》尚书,叫《书》,后代遵为经,就叫《书经》。
《史记》载孔子删诗书,《书》百篇。
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详尽写法。
1. Modernism(现代主义)1)Modernism was a complex and divers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all creative arts, originating abou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2)rising out of skepticism and disillusionment of capitalism, which made writers and artists search for new ways to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human nature. The French Symbolism, appear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ecame the forerunner of modernism.3)It provided the greatest renaissance of the 20th century.4)It means a departure from the conventional criteria or established values of the Victorian age. It took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5)Major themes: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man and himself.6) It was made up of many facets, such as symbolism, surrea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expressionism, futurism, etc.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are the basic themes of modernism. Modernism also touched upon visual arts, music, dance and the other fields of social life.7)The major figure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this movement were Kafka, Picasso, Pound, Eliot,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etc.2.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1)is a term to describe the flow of thoughts of the waking mind.(2)Now it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unspoken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without resorting to objective description or conventional dialogue.(3)It was adapted and developed by Joyce,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4)The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flux of a character’s thought, impressions, emotions, or reminiscences, often without logical sequence or syntax, marked a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novel at that time.(5)The order of our study must be analytic.(6)It begins the in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dult consciousness itself.3.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A. a great bourgeois cultural movement in Europe, which began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to the mid-17th century.B. It firs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n spread all over Europe.C. the term means “rebirth” or “revival”.D.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E. representatives: Dant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F. I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bourgeois revolution4. Humanism(人文主义)A.it is a system of beliefs upheld by writers and artists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 in their fighting against medieval a/sceticism禁欲主义.B.It states that man is able to find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nd that man is in control of the present life rather than being controlled by God.C.Briefly, humanism puts man at the center of their beliefs and takes man to be themeasure of everythingD.They introduce new ideas, call for man’s freedom in thinking, praise man’s worldly aspirations渴望, and de/nunciate (公开谴责)the feuda/listic control of man’s thought.E.In England,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F. it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5. Gothic Novel(哥特式小说)1)It is a type of romantic fiction that predominated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2)Its principal elements are violence, horror, and the supernatural.3)Mostly stories of mystery and horror took place in some haunted or dilapidated /deserted Middle Age castles.4) gothic heroes and heroines tend to the equally mysterious, emphasis on the irrational and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the imaginative, the supernatural, the discarded Medieval castles against the rigid rationality principle5) They emphasize story line and setting over character and characterization.6) Representatives: Horace Walpole–The Castle of Otranto;Ann Radcliff----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6. Realism(现实主义)1)Realism is the determination to face facts and deal with them practically,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feelings or false ideas.2)In literature, realism is a way of writing about people and events as they actually are.3)in art, an attempt to describe human behavior and surroundings or to represent figures and objects exactly as they act or appear in life.4)Representative writers: Daniel Defoe; Joan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etc.7.Enlightment:The Enlightment movement(1),it was a progressive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and swept through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2)the movement was a furtherance of the Renaissance from 14th century to the mid-17th century.(3)its purpose was to enlighten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light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ideas.(4)they believed that reason or rationality become standards for measurement of everything. (5)they held the common faith in human rationa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perfection through education.(6)representatives:Alexander Pope, Richard Steele,8,Critical Realism批判现实主义It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19th century. It reveals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the rule of cash upon human nature. Critical realists criticize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of bourgeoisie reality. The major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lies in their perfection of novels. They make use of the from of novel for full and detailed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vents, and of the fate of individuals and of whole social classes.。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4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5、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6、“七月”派:“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7、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8、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9、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10、“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12、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13、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14"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5"楼梯式"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16、新歌剧:1953年起,新中国歌剧开启了专业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帷幕,李伯钊创作的《长征》,是在歌剧舞台上表现领袖形象的首度尝试。
17、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
"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 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
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
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
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
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18、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