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西方早期经济学说西方最早的经济学说是古希腊奴隶时期的经济学说,“经济”一词就是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最早使用,他的《经济论》是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确立了“财富”这一经济范畴的基本涵义,提出了重视农业和分工的思想,同时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商品和价值问题的见解。
在色诺芬之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加图、瓦罗,中世纪的阿奎那也都对财富、商品、货币、价格、资本等问题先后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节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学说一、古希腊的经济学说1、背景: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争夺霸权,斯巴达胜利。
2、色诺芬的经济学说(1)生平:(前430-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奴隶主庄园的经营管理者。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2)学说内容:A、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有用的才是财富。
B、维护自然经济,把农业看作是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
C、对商品经济和货币作用持矛盾看法。
D、关于社会分工的看法(是考察社会分工的第一人)(3)《经济论》A、有用才是财富。
B、农业的重要性:是所有分工的基础,“经济”一词是由家庭和规律等组成的,意为家庭管理,所以“经济学就是家庭怎样管理社会财富。
C、关于农业的生产方法和秘诀。
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1)从实用价值的观点来考察分工。
(2)非常重视农业《理想国》农业应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轻视商业,认为商业是罪恶之源。
(3)应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认为共产主义是“共产共妻”。
4、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政治学》《伦理学》(1)《政治学》指出:国家由家庭组成,研究国家之前必先研究家庭,进一步发展了色诺芬“家庭管理”理论,认为“家庭管理”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治家之术”,“聚财之术”。
(2)小商业:W--G--W:为获得使用价值, G--W--G’为实现货币增殖。
(3)在商品价值理论上的重要文献,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问题。
西方经济学史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 或354)《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的,、“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 年,终于1640 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 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 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 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初中历史中世纪欧洲的与经济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在中世纪欧洲,经济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欧洲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的形成。
本文将从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城市商业和货币铸造等方面探讨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情况。
一、土地所有权与农业生产在中世纪欧洲,土地是封建领主的基本财富和统治工具。
封建领主通过分封制度,将土地划归给诸侯、贵族和教会。
他们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收取农民的租税和劳动。
农业是中世纪欧洲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封建领主依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他们的经济和权力地位。
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无法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他们必须服从封建领主的指挥和支配,履行农业劳动。
二、城市商业的兴起在中世纪欧洲,城市商业逐渐兴起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迁居。
商人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立的组织和行会,从事各种商业活动。
城市商业的兴起加速了商品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人通过采购、运输和销售商品,形成了城市商业网络。
城市商业的繁荣为各种手工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增长。
三、货币铸造与贸易发展货币的流通对于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的经济往往以物物交换为主,并以封建领主的权力和地位为基础。
然而,随着城市商业的兴起,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各地开始大规模铸造硬币,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等。
这些硬币成为了商品买卖和贸易交换的媒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为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在封建制度的框架下运行,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本支柱。
随着城市商业的兴起和货币铸造的发展,欧洲的经济开始逐渐多样化,农业和手工业之外的行业也逐渐兴起。
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情况不仅对欧洲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西罗马帝国崩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公元5世纪至公元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早期,这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经济被破坏,城市被消灭,西欧被分割成许多小领地,商品货币流通大大减少,社会生产力处于停滞状态。
公元11世纪至公元15世纪时西欧封建社会处于兴盛阶段。
这时期城市兴起,国内贸易有了发展,对外贸易活跃,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形成了地中海地区和北海、波罗的海地区的两大主要贸易区。
城市和贸易的发展冲击农村,许多庄园加入了市场交换,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货币地租开始流行。
但是,在15世纪以前,西欧社会经济仍以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商品经济还受到很大限制,生产的规模和商品的价格还由市政当局或行会规定。
西欧封建社会的宗教是基督教。
教会既是大封建主,又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者。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是经院哲学即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把《圣经》和宗教教义作为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把古希腊的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按教会的要求加以“修正”,以此作为论据,进行繁琐的论证和争辩。
中世纪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切形式,都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经院哲学的经济思想在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6世纪的《夸萨利克法典》,8世纪末的《庄园赦令》及9世纪萨克森农民大起义的资料中,其特征是封建主为大地产辩护。
农民及各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异端力图维护农村公社所有制。
封建社会兴盛时期的经济思想,除了占支配地位的经院哲学,还有城市的经济思想及宗教异端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在西欧城市兴起过程中,曾爆发“城市公社革命”,这是新兴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统治而爆发的革命。
当时提出的城市公社经济纲领,反映了市民的要求。
纲领要求在城市领地内消灭农奴制度,要求承认所谓城市法权,市场法是城市法权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了种种规定,以保障城市工商业能安定地发展。
行会的经济思想也是城市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方经济思想史第1篇: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西方经济思想简介第一章: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思想1.1 《圣经》的经济思想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出现在罗马的奴隶制社会,它是受古罗马压迫、剥削的奴隶和自由贫民的宗教,是“奴隶和解放的农奴,穷人和无权利人,被罗马人征服或被他们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史》)《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
《旧约》全书所记时间约为公元前2500—前1500年。
《新约》全书所记时间从耶稣诞生至公元2世纪。
重视农业《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这可以从《旧约》的谚语卷中看出。
有格言说:“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
” 又有格言说:“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
”土地和土地继承权《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
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
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
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
安息日、安息年和五十年期约安息日是《圣经》中社会立法的基石。
土地每到七年,须停耕一年,故“第七年为土地安息年”。
七个安息年为五十年期约。
对奴隶制的态度《旧约》和《新约》全书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过废除奴隶劳动。
商业法规与公平价格凡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为法律所不许。
对弱者的保护和对经济上贫弱者的保护有一套规则条文。
劳动《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1.2 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腊人以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亚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岛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奴隶占有制国家。
经济、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色诺芬(Xenophon,前440—前355)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的内容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是研究中世纪欧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学科。
该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组织以封建制度为主导。
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的社会体系,农民承认领主的权威并提供劳动和农产品作为回报。
2. 领主与农民: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由领主和农民组成。
领主拥有土地和权力,并从农民那里获取农产品和劳动。
农民则在领主的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3. 城市和商业:中世纪欧洲的城市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
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变革。
4. 行会制度:行会是中世纪欧洲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组织。
行会具有组织和监管商业和手工业的职能,也提供了一种社会保障和互助制度。
5. 农业与农奴制度: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生产依赖于农民和农奴的劳动力,农奴是农业领主的附属劳动力,受其支配和剥削。
6. 宗教和教会: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受到宗教和教会的广泛影响。
教会在社会事务、教育和慈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
洲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模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第二章_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概述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也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中世纪指的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教科书对他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古罗马帝国公元416年开始发生战争,灭亡以后公元5世纪西欧各个国家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到15世纪、16世纪的时候封建制度开始解体,也就是说,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指的从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期将近1200多年,这个跨度的历史,所以西欧中世纪指的是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左右,严格来讲就是到英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前这个时间跨度内都把他叫做欧洲中世纪,或者叫西欧中世纪,西欧中世纪也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欧洲中世纪还可以分为封建社会的早期繁盛期和晚期,所谓的早期就是从公元5世纪到10世纪;所谓的繁盛期就是从11世纪到15世纪,所谓的晚期就是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晚期也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产生的过度时期。
一、西欧封建制度概况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继承是封建主(地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者——农奴。
农奴劳动是封建社会生存的基础。
西欧封建社会自下而上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等级结构,其中最底层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即农奴。
再往上,则为小贵族、骑士、男、子、伯、候、公、王,最后为帝。
封建社会的统治等级是贵族与教士。
农民等级则没有权利。
因此,在这两个阶级之间,不断地展开残酷的斗争。
二、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思想从5世纪末到10世纪末,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
这段时期经济思想的特征是封建主为大地产辩护,而农民起义和各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异端则力图维护原始公社所有制。
反映这种情况的重要史料有:6世纪的《萨利克法典》、8世纪末查理大帝的《庄园敕令》、9世纪萨克森农民大起义的资料。
前两者是研究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
1.保护原始公社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概述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也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中世纪指的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对
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教科书对他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
们应该知道:古罗马帝国公元416年开始发生战争,灭亡以后
公元5世纪西欧各个国家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一直
到15世纪、16世纪的时候封建制度开始解体,也就是说,欧
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指的从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期将近
1200多年,这个跨度的历史,所以西欧中世纪指的是从公元5
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左右,严格来讲就是到英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前这个时间跨度内都把他
叫做欧洲中世纪,或者叫西欧中世纪,西欧中世纪也是西欧封
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欧洲中世纪还可以分为封建社
会的早期繁盛期和晚期,所谓的早期就是从公元5世纪到10世纪;所谓的繁盛期就是从11世纪到15世纪,所谓的晚期就是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晚期也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
义生产萌芽产生的过度时期。
一、西欧封建制度概况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继承是封建主(地主)占有土地和不
完全地占有生产者——农奴。
农奴劳动是封建社会生存的基础。
西欧封建社会自下而上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等级结构,其中最
底层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即农奴。
再往上,则为小贵族、骑士、男、子、伯、候、公、王,最后为帝。
封建社会的统治等
级是贵族与教士。
农民等级则没有权利。
因此,在这两个阶级之间,不断地展开残酷的斗争。
二、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思想
从5世纪末到10世纪末,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
这段时期经济思想的特征是封建主为大地产辩护,而农民起义和各种神秘主义的宗教异端则力图维护原始公社所有制。
反映这种情况的重要史料有:6世纪的《萨利克法典》、8世纪末查理大帝的《庄园敕令》、9世纪萨克森农民大起义的资料。
前两者是研究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
1.保护原始公社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萨利克法典》规定土地归农村公社马克所有。
公社农民只在一定条件下拥有一份耕地和草地的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可以世袭,但不许转让或出售,土地的最后处理权仍然属于村社集体。
《萨利克法典》作了种种规定保障集体所有制不受侵犯。
2.保障自由法兰克人的人身自由及其私有财产。
3.《萨利克法典》既保留了氏族经济思想的残余,也表现出一些早期封建主义萌芽的特征。
《庄园敕令》是8世纪末查理大帝为整顿领地而对王室庄园管理人所下的一份诏令,在《萨利克法典》之后约300年左右。
1.确定庄园组织所有权。
2.对生产经营问题作了详尽的规定。
3.主张采取各种方法剥削农奴。
三、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思想
西欧从11世纪起进入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至15世纪末
结束)。
许多城市的出现是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事件。
它使
得西欧的经济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经济思想最初是伴随着所谓“城市公社革命”而产生的。
这场“革命”从11世纪末开始,在12—13世纪,不同地区仍
然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这是新兴的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统治而
爆发的一场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革命”。
首先这次革命是反
对西欧封建制度的,所以在起义过程中,城市公社提出的经济
纲领首先是在城市的领土内消灭农奴制度。
经济纲领的第二要点,是要求承认所谓城市法权。
市场法
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法作了种种规定来防止封建主
和各种罪犯对商人的勒索和抢劫,使城市工商业可以在安定的
有保障的条件下发展。
第二个是行会经济思想。
行会与城市兴起有关系。
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期,在兴起来的城市当中,居民的主体是手工业者,当然整个社会当中大部分的居民还主要是农民、农奴。
但是在
兴起来的城市里大部分的居民是兴起来的手工业者,这些手工
业者从事不同的行业,比如从事食品生产的,从事纺织的等不
同的行业,为了维护他们的行业的利益,为了保护他们这种生
产可以有序的进行,他们就慢慢组织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会,行会就是由此而来的。
中世纪的手工业者是按照各自的行业组织在行会中的。
行
会最早是在10世纪时出现在意大利的,从那时到12世纪期间,又相继出现在法国、英国、和德国。
到13世纪,行会已经很发
达。
在一些手工业很发达的城市中,手工业行会组织掌握着城
市的管理权。
行会的经济思想:
第一、接受了西欧中世纪农村传统的村社原则的思想。
第二、平均主义原则,在行会内部不允许互相恶性竞争。
第三、垄断,就是本行业之内的和行业之外的垄断。
第四、价格管制是经济限定体制的一环。
四、托马斯·阿奎纳所代表的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
经验学派就是形成于8到10世纪,广泛发展于11世纪,
盛兴于13世纪的,盛兴于教会的经济思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被教会的一些人所垄断,因为他们用一些神学的思想
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而阿奎纳就是一个意大利的神学家,教
会的思想在整个11到13世纪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经院学派。
阿奎纳的主要代表作是《神学大权》,这本书后来的人给
它做了很高的评价,被后来的人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学派的经验
哲学的百科全书。
他被称为中世纪的神学的泰斗。
(一)阿奎纳的财富观从性质上来讲,一切财富都属于上帝。
因为根据自然法的理论,稀有财产并非自然化所创立的,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财富是上帝所赠给你的,虽然按自然化来讲,私有财产不是自然法所创立的,但是自然法也是不完备的,因此人类根据自己的理智对自然法又作了修改,创立了私有制。
阿奎纳认为,财富应该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然财富,一种
是人为财富。
所谓的自然财富,包括食物、牲畜、土地等。
金
钱是属于人为财富。
他认为取得金银财宝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目的,在他看来自然经济才是正常的经济,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而人为财富,他认为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二)“公平价格”学说所谓的“公平价格”,阿奎纳认
为只有在法定价格的场合,自由意定的价格才能被看作是公平
价格。
(三)阿奎纳对于高利贷的看法在高利贷的问题上,阿奎
纳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对高利贷。
但是又认为放债
取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
他认为,有几种情况可以取息:
(1)贷款人因出贷蒙受损失(2)借主逾期未还。
(3)贷者以合伙方式入股,冒失去本金的危险。
阿奎纳认为只有在这三种情况下,可以取得利息,所以我
们由此可以看出来,阿奎纳对于高利贷的看法也是有双重的观点。
从根本上是反对高利贷的,但是他对高利贷又认为在一定
的条件下是许可的。
五、宗教异端与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异端学说、末流学说就是在当时整个社会来讲,不占统计
地位的,就是反映一些下层的或者被统治阶级的一些经济学说,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尤其明显,到资本主义社会来讲,个个学派林立,大家都可以互相竞争。
他们的地位相对来说是
平等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因为阶级色彩非常的浓厚,所以占统
治地位的经济学说和占被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他们的要求和
主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就把他们看作是异端,是末流,是支流。
中世纪的宗教异端,根据其阶级内容可以严格区分为两类:市民异教和农民平民异教。
它们各自提出了性质不同的经济要求。
城市市民异教,城市市民异教的要求是要求恢复原始基督
教的简单教会制度,要求取消独霸的僧侣等级。
一言以蔽之,
取消教会等一切糟蹋钱的事情。
农民平民异教的具体纲领是要求农民和贵族平等,贫民和
城市贵族以及特权平民平等,他要求取消徭役、地租、捐税特权,他要求至少消除那些不堪忍受的财富差别。
由此可以看出
农民、贫民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已经超出了反封建的斗争范围,
有着发动劳动人民的巨大的革命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来农民平
民异教相比较城市平民异教来讲,有更大的革命性,而且他们
是一种激进的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