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1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xs)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70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涵义(一)概念: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P7)⏹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横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
——“纵向”⏹国民经济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
(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两个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保持其协调发展。
协调部门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会促进社会生产更好发展,使各部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之间的平衡。
其中,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阐述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P8)总体——国民经济整体总体单位——组成国民经济的每一个单位,叫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居民户。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任务:⏹从数量上表现和监督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运行规律;⏹在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数量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论的研究,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有关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
它可以为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又可以在不断总结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
(二)研究对象的特点: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而不是微观的统计方法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涵义1、统计的三种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 上述三种涵义的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就无法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统计反映的不是抽象的纯数量,而是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三、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统计学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一、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年)。
第1章总论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指标群。
国民经济分类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是统计分组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运用。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四个要素【分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组;分组对象,即所划分的是什么;分组标志,即按什么来进行划分;分组内容,把对象分成哪几组】记录方法是指对国民经济活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在“什么时候”来进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复式记账原则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记录。
2.复式记账: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资源(或负债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
大部分交易涉及两个交易者,所以对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都要进行复式记账,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时间原则(2):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目的: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及资产负债变化】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估价原则(5):按市场价格估价;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则要以相近的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估价;如果不存在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则要模拟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对其估价;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用,则以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来记录;与外汇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在统计时,应用本币计量其价值。
市场价格(3):基本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不包括该货物或服务的销售或使用所应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产品补贴,也不包括生产者单独开发票的货物运输费用。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第⼀章绪论学习⽬标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作⽤;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原理与⽅法;4.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个国家、⼀定时期社会再⽣产的全过程的宏观经济核算,起源于国民收⼊统计,最早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的估算。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20世纪中期,第⼆次世界⼤战结束后,世界上逐步形成两⼤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前者以英美为代表、由联合国制定颁布,适⽤于市场经济国家;后者以原苏联为中⼼,适⽤于计划经济国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苏联的政治解体、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变化,以及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化,MPS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实施SNA。
本章主要阐述SNA的概念、SNA的形成与发展、 SNA的基本原理与⽅法和SNA的基本分类。
第-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可以从结构和运⾏过程两⽅⾯进⾏理解:从结构上看,国民经济指社会物质⽣产和⾮物质⽣产各部门的总和,它由⼀个国家或地区的各⾏各业的有经济利益中⼼的各单位构成,基本构成细胞是各个企业、事业、⾏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农业、⼯业、建筑业、商业、运输、邮电、财政、⾦融、⽂化。
教育、科研、卫⽣以及信息等部门。
从运⾏过程上来看,国民经济的运⾏经过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是指社会再⽣产的各个环节,即社会产品、包括货物(物质产品)和服务(劳务产品)依次从⽣产开始,经过分配、流通的循环过程,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则伴随实物运动的价值形态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1、统计: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指专门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3、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4、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5、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②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③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6、统计的作用①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②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③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④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作用①在管理工作中: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②在科学研究中:提供数字信息③在国际交流中:国际对比7、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特点:①研究范围的广泛性②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8、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9、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10、统计指标: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表现。
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
六个要素: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简答)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求(1)指标公司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2)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3)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11、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学导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它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以揭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指标以及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经济总体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以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并开始研究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国民经济的统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国民经济统计学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增加,国民经济统计学开始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概念,将国民收入的测算从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随后,随着统计学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各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方法,以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经济活动的总和。
GNP的计算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GNP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GNP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第1章 总论习题: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外生发展包括哪些方面?2. 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会计有哪些区别?3.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估计原则有哪些?4. 市场价格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它们有何区别?5. 交易分为哪些类别?答案:1.从外生角度所进行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发展,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为经济问题的科学实证而评判现有统计方法,对其缺陷的质疑、发现和改进;(2)对某统计方法采用所需条件的分析,如对数据的要求、对方法所含假设前提的分析、或假设条件放宽后对数据分析结论的影响;(3)科学分析所得数据以期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4)信息社会中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数据的再开发;(5)对统计方法应用场合和范围的研究;(6)不同统计方法应用于同一事物分析时的比较研究;(7)不同学科间数量方法交叉应用可能性的探讨。
2.尽管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工商会计也给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但不能把国民经济核算看成是微观工商会计的简单加总,二者差别是明显的:(1)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分析和宏观政策制定,国民经济核算必须以经济理论为记账基础,不能照搬工商核算惯例。
比如,工商会计在记账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记录,这虽然简捷,但反映不出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就更为严谨,根据机会成本理论要核算其重置成本。
出于这种考虑,国民经济核算中没有采用工商会计中的“折旧”的概念,而用“固定资本消耗”来反映机会成本概念下的“折旧”。
相应地,为了避免混淆,用“营业盈余”取代工商会计中的“利润”的概念。
显然,这种处理方法更有助于宏观经济分析。
(2)工商会计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非核算因素的影响,如避税行为、为鼓励技术进步所进行的加速折旧等,而国民经济核算则要排除这些影响。
如上所述改用“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替代“折旧”和“利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3)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大于工商会计核算,包括了政府、企业、住户等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超出了工商会计的核算范围,比如大多数住户部门不会有相应的会计账户,其相关的信息只能通过住户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