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布鲁纳曾精辟地总结了90年代初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重要发展趋势: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这里所讲的研究原则主要是指方法论原则,主要是从方法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科学研究的过程。
1.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应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整体性原则: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4.教育性原则: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为活动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按要求的不同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探讨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选择和确立选题2.文献综述3.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5.收集和整理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人的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19世纪以后,解剖生理学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的物质载体是人脑而不是心脏,即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心理学专业正经历着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也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方向。
一、跨学科融合日益加深心理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大脑机制与心理活动关系的途径。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技术,研究者能够更直观地探究认知、情感和行为背后的神经基础。
例如,在研究注意力机制时,神经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揭示大脑中特定区域的活动与注意力分散或集中之间的关联。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也为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疾病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则在基因层面探索心理特质和行为的遗传基础。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易感性相关。
这为早期筛查和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催生了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新兴领域。
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软件和产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则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研究社会支持系统如何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为构建更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传统心理学往往侧重于研究心理疾病和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点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和潜力。
它强调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和乐观精神;发展个体的优势和美德,如智慧、勇气、仁爱等;以及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工作和健康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心理韧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工作场所,关注员工的优势和积极情绪能够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感恩练习、积极自我肯定、心流体验等。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与发展心理学到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21世纪则呈现出学科综合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期,八十年代以后为深化拓展期。
整个发展过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著作的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心理学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也大都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的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接受,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学习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
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发展过程心理学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一条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这一时期著作的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并形成很多流派.这时的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过去存在于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被打破。
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了新水平。
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想联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特点:1情境性: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来监视效果,以便进一步调整,达到改革目标。
2合作性: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常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课题,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有重要意义。
3参与性:各个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而不只是被试。
4自我评价: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地、自然而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行动研究所探索的是具体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作者:李辰雨焉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6期摘要:在认知、人文、建构、后现代等多种研究取向条件的影响下,教育心理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对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新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期为教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事业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以心理学为指导的人类社会现实教学与学习的研究。
本文探讨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勾勒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赫尔巴特则将西方教学分为四个过程:“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都反映了古代教学与心理思想的结合。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加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维果茨基也提出了内部发展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教学中应该注入情感,此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独立的系统理论尚未形成,人类心理活动理论还相对较少,作用于教育实践中的理论更是微乎其微。
上世纪中期,课程改革运动由J.S. Bruner 提出,加涅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学习类型所包含的条件进行了阐述。
此后,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内容逐渐发展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上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心理学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减少分派矛盾和教育实践等方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对基础和应用项目进行了整合,并逐渐中理论转变为综合项目。
[1]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内容杂乱部分研究人员统计了我国包括12个主题及28个小题目在内的10余种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主要涵盖了知识、技能学习、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学心理学等方面。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十分杂乱,任何教科书都能自成一体,心理学知识之多形成了一个大杂烩,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和对象,但就目前而言其独立的理论尚未形成。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
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
”(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
”(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
”(《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2024年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的重要学科,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交叉融合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心理学能够吸收更多元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其研究内容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
二、实践教学应用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心理学能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学生心理健康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五、教育政策与评价教育政策和评价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心理学能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能够为教育评价提供心理学视角,丰富评价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足了这些条件: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种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但理论与研究的积累还不够充分,其内容也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从20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
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受其影响,动机、人格与心理卫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后来,认知心理学逐步兴起,更是从根本上影响和改革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一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当时教育心理学的很多缺憾,突出地表现在涉及范围太广、内容庞杂、缺少严格的理论体系。
另外,这一时期因偏重于研究动物或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所研究的内容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出现了某些新的趋势,集中表现为:内容日趋集中,即逐渐突出教与学的领域。
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其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的。
与此同时,出现了与之并存的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
比较重视结合实际教育进行研究,尤其是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纷纷转向分析学校教育的实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民的研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综述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的演变,以及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学习科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创立到不断发展的历程。
在其发展过程中,诸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最初的思辨性研究到现代的实证研究,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诸多领域,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干预等。
特别是在情感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学习科学等新技术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性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人类学习的奥秘,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综述,展示了教育心理学的魅力和挑战。
尽管教育心理学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仍然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提高研究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解决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教育心理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等。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比较晚的,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
现在仅就美国、苏联以及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美国是19世纪才兴起的国家,人口大都是外来移民,早期文化并不发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十分突出的,有的甚至超过西欧许多早期发展的国家。
心理学也不例外。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40—1910)是美国新心理学先锋,也是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家,他曾致力于将心理学引进教育领域。
他的名著《对教师的谈话》(1899),阐明对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生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霍尔(G.S.Hall,1844—1924)和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是稍后于詹姆斯的美国早期心理学家,他们二人是冯特(W.Wundt,1832—1920)的学生。
霍尔的《青年心理学》(1904)和卡特尔主编的《心理学评论》(1890—1903)、《科学月刊》(1915)等,都涉及到有关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还有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Dewey,1859—1952),他曾极力将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于教育问题。
这些人虽然还不是教育心理学家,而他们的思想和著述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但是,奠定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的是桑代克。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美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桑代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扩大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
这三大卷的第一卷论人的本性,第二卷论学习心理,第三卷论智慧、疲劳和个别差异。
该书出版后30年间的美国同类著作,几乎都是师承桑代克的体系,无一部能超越其范围者。
美国在20年代以前,除桑代克这部三大卷著作以外,也还有一些教育心理学著作,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王小新(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新乡453002)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和学情境中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虽然她从20世纪初诞生至今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但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比较系统地对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列举每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和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心理学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展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历史;趋势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2)05-0049-03O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ren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WANG Xiao -xin(Department o f Education,H 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 xiang 453002,China)Abstract: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 ng si tuations in schools,an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basic nature of their interaction.Despite a short hi story of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since its birth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great achievemen ts have been made i n this field.By making a systematic ret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al histo -r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we listed the i 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Besides,we made an ex -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hot issues i n psychology,and made a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Key words:educational psychology;history;trend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史就是心理或心理学和教育或教育学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的历史。
⼀、解放前我国教育⼼理学的发⽣发展关于教育⼼理学的观点,在我国历代学者的⼀些著作中是极为丰富的。
就拿两千多年前的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来说,他就有许多宝贵的学习观点。
他曾反对学习上的先天决定论,认为⼈的才能与品德“所得乎积,⾮所得乎性”。
他认为“君⼦⽣⾮异也”,“所贵尧、禹、君⼦者,能化性,能起伪”,⽽不是什么天⽣的、天降的。
他认为⼈的品德与才能是“求之⽽后得,为之⽽后成,积之⽽后⾼,尽之⽽后圣”。
他强调学习上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冥冥之志者,⽆昭昭之明,⽆惛惛之事者,⽆赫赫之功”。
他认为对待学习要“学问不厌,好学不倦”,做到“尽其理,究其难”,要有“锲⽽不舍”的精神和注意“积微”的⽅法。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今天来看也还是有光辉的。
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的束缚,近代⼜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历代的反动统治者鄙薄科学、技术,使早就有的丰富的教育⼼理学观点,未能系统发展成为⼀门学科。
据有关史料表明,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理学的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年),由房宗岳译⽇本⼩泉所著《教育实⽤⼼理学》。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初,廖世承教授开始在南京⾼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理学,并于1924年出版了他编的《教育⼼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理学概论》;1933年,陈德荣翻译出版了盖茨(A.L.Gates)的《教育⼼理学》;1939年吴绍熙等翻译出版了何林渥斯(H.L.Hollingworth)的《教育⼼理学》。
继廖世承之后,我国学者编著教育⼼理学教科书的还有⾼觉敷(1929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1945年)等。
⾃光绪末年起直到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在这四⼗多年中,我国⽼⼀辈的⼼理学⼯作者不仅在国内传播了教育⼼理学知识,同时也展开了⼀些教育⼼理学问题的研究。
在学科学习⼼理、教育与⼼理测验等⽅⾯,⼀些学者如艾伟教授、肖孝嵘教授等,作了许多⼯作,取得了⼀定的成绩。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
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
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
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
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
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
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
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
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吸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最新成果,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
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例如,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3.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等必将进一步深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个别差异和个别化的教学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
面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问题,虽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可能还没有充分适应,但却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予以密切的关注。
“韩寒现象”就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解决个别差异与传统教学的矛盾的问题。
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人,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的学校教育的时间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些新情况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心理学还是要围绕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和发展理论等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因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会愈来愈完整化、系统化,进而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另外,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他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心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