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一、教学目的1.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唐玄奘法师的一生和他对佛学传播的贡献。
2.能够读书笔记、解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和信息,提高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唐玄奘西行取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唐玄奘法师的一生经历;3.唐玄奘对佛学传播的贡献。
2. 教学要点1.让学生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唐玄奘的佛学信仰,知道他的主要翻译著作。
2.让学生了解唐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
带领学生读书笔记,解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和信息,提高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
3.让学生实际操作一读、二问、三思考的方法去感悟唐玄奘在克服艰难险阻中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注重学生个体思考的启示。
2.以信息领悟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
3.以细节分析为辅,帮助学生发掘重要信息。
四、教学流程1. 教师讲授(1)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力传播,信徒众多,但佛经翻译不足,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旨在翻译更多的佛经。
•全程三年,途中经历艰难险阻,唐玄奘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后来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意义: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原地区佛教的发展,开展了中印文化的多元互动,为中印的经贸交流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唐玄奘法师的一生经历•唐玄奘有着扎实的佛学功底,在广大群众中受到了尊敬,被誉为“法师玄奘”。
•对历史的记载不多,但有一些出奇制胜的故事:如用自己的孪生兄弟在南亚海滩上骗取了长毛象供奉。
•先后翻译佛经126部,是翻译佛经最多的一位大藏经师。
(3)唐玄奘对佛学传播的贡献•唐玄奘西行取经,取回了许多之前没有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武松打虎》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__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2.交流汇报。
__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即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一、快速读课文,回忆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武松打虎经过是__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1)(猛虎出现)(2)(猛虎进攻)(3)(打死猛虎)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导语】《隐姓埋名三⼗年》是S版语⽂教材第五单元的⼀篇精读课⽂。
⽂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闻⼯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王承书在新中国刚成⽴时就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撤”等5个⽣字,学会12个⽣字,积累“渺⼩”等词语。
2.初读课⽂,了解课⽂的主要内容,理清⽂章的条理。
3.读⽂,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字新词,积累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章的条理,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的坚定和原因。
教具准备 1.⽣字词语卡⽚。
2.搜集王承书的资料。
教学过程 ⼀、揭⽰课题,质疑探究 1.教师板书“隐姓埋名”,全班读⼀读。
2.指名说说“隐姓埋名”的意思。
(隐瞒⾃⼰的真实姓名,不让别⼈知道。
) 3.教师把题⽬补充完整,引导质疑。
4.学⽣质疑,教师归纳。
⑴谁隐姓埋名三⼗年? ⑵这个⼈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年? ⑶这三⼗年的时间⾥这个⼈都做了什么? ⼆、读⽂释疑,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读课⽂。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字新词。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笔画出来。
2.检查⽣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⑴教师出⽰⽣字词语卡⽚,集体读⼀读。
⑵教师进⾏再强调。
字⾳:“撕、忱、撤、拆、署、昼、眈、键、炼”。
字形:“毁、拆”;注意区别“撒”和“撕”、“署”和“暑”、“炼”和“练”的区别。
⑶教师再次出⽰词语卡⽚,开⽕车指名读。
渺⼩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 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舞 ⑷集体再读,巩固认读。
3.指名反馈:谁隐姓埋名三⼗年?(王承书) 4.引导学⽣展⽰搜集到的王承书资料。
王承书,⼥、理论物理学家。
湖北武昌⼈。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乐趣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童年乐趣》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童年时期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乐趣,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乐趣。
3.分享自己的童年乐趣,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童年乐趣》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童年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乐趣。
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语的含义。
3.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乐趣。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乐趣?3.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作者的童年乐趣和你们的童年乐趣有什么不同?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童年乐趣。
2.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童年乐趣,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写作完成后,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乐趣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童年乐趣》,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的童年,有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呢?生1:我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通过课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教学准备:1.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标题和作者,并进行简要介绍。
2.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文学习(20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进行课文理解训练,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或情节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班级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的练习,包括词汇填空、句子翻译等。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默写、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完成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完成。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与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的要求相符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涵。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文朗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3.课文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分享复习心得。
2.课文分析(1)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涵。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阅读理解(1)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学生进行构思。
(2)学生当堂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分享复习心得。
2.课堂讨论(1)教师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分组讨论。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坚定的锡兵》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朗读故事《坚定的锡兵》。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品味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利用认知图式分析所读的故事,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并朗读故事《坚定的锡兵》。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品味故事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故事《坚定的锡兵》2.课件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请学生们来到拥有创造力的童话公园,公园内有许多有趣的玩具。
你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向你招手,你发现了一个小锡兵,他非常坚定,他想让我们了解他的故事。
2. 教学内容(1)故事朗读请学生们集体朗读《坚定的锡兵》这个童话故事,并且了解故事发展过程。
(2)故事理解通过问题引导,例如:“你喜欢其中的哪个角色?”“你觉得锡兵为了什么事情一路坚定走到底?”请同学们在朗读结束后回答。
(3)故事分析又通过问题引导,请学生们思考:在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每个情节有什么好玩的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为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你可以展示一张认知图式,并向他们阐述每个主题。
3. 教学案例(1)朗读故事在阅读故事前要求学生们打开故事,读到并熟悉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还可以请有诵读才能的同学群体朗读故事,给故事注入生命力。
(2)故事分析让学生们思考故事有哪些主题,可以使用认知图式,一个焦点,三个有趣的主题来写出学生持有的思考和意见。
(3)故事理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例如:“你能形容小人偷了锡兵吗?”“你知道什么充满趣味的推理?”请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
4. 课堂练习(1)绘制锡兵请学生们参考自己的设想,利用画纸和颜料,尝试画出锡兵,他们可以从集体中了解如何在纸上上色。
在完成后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
(2)绘制情景让学生们模仿翻译版本的故事,一起想象故事中的情境,并画在纸上,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乐趣。
(3)再写故事请学生们参考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想象,展开写作活动,创造自己的故事情节。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s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含义。
学习并掌握教材中的课文,能够流利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
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与同学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阅读方法的掌握和实践。
教学难点对于部分抽象或深奥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学生个性化差异导致的生字词掌握程度的不同。
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弱,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利用字典或手机等工具,自主学习生字词,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分享学习方法和心得。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任务。
4. 展示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探究过程。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明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坚定的锡兵》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理解《坚定的锡兵》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坚定的锡兵》的故事书。
2.PPT及相关课件。
3.随堂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1.教师播放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故事的氛围。
2.展示一幅锡兵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Step2 阅读理解1.教师播放故事音频,学生跟读故事。
2.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回答问题:a.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b.故事发生在哪里?c.锡兵经历了哪些危险?d.锡兵的命运如何?e.故事的主题是什么?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教师随机抽取几组进行展示和讨论。
Step3 口语表达和创作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用表演、演讲或绘画的形式将情节呈现给全班。
2.学生展示并进行互动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4 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游戏,要求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2.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5 总结反思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和体会。
Step6 课后作业1.练习册相关练习。
2.写一篇作文,以《坚定的锡兵》为题,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2.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3.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语文S版五年级上《山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估、斜、钩”等字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山的诗,谁能背一背?(2)小结: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山的挺拔、雄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山的诗《山行》。
2.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并指导。
3.学习课文(1)理解诗句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指导学生理解“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思。
2.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指导学生理解“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2.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境a.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b.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3)体会诗情a.指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并指导。
5.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背诵课文,评价并指导。
6.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察大自然,写一篇描绘山景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一、教材简介《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英雄气概的影片,《狼牙山五壮士》通过生动的表演、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抗日联军,以中共的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英勇抗敌,不怕牺牲,不断创造奇迹的英雄历程。
本教案以《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教学素材,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认识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和影片主要情节;•理解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影片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影片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涵义;•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影片的主要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的含义;•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的涵义;•如何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性表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用于课堂展示;•准备听力材料,如影视剪辑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情节;•教师准备一些小活动,如填空、连词成句等,以检测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
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逐一回答。
问题如下:•影片背景介绍;•影片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如何;•影片中出现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Step 2 听力注意(15分钟)放一小段有代表性的影视剪辑,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影片音乐对影片情节的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Step 3 影片欣赏(25分钟)播放影片,教师适时的解说,让学生观察人物形象和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英雄雨来一、教材分析《小英雄雨来》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别样英雄,并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中国英雄故事的特点和意义;–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解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对英雄故事的热爱。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向英雄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德和家庭责任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解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教学素材:课文《小英雄雨来》、课后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答题卡或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英雄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与英雄相关的话题。
第二步:出示题目(5分钟)1.教师出示题目“小英雄雨来,你会想到什么?”。
2.学生思考并做有关小英雄的联想,教师引导学生分享答案。
第三步:阅读理解(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段落,预测本文的大致情节。
3.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关注重要细节,标记生词和关键词,帮助理解文章。
第四步:讲解语言知识(15分钟)1.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生词、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教师解释文章中的典故、成语用法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第五步:讨论和思考(15分钟)1.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雨来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吗?为什么?2.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评价。
第六步:课文扩展(15分钟)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几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3、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感受想象的神奇,激发科幻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激发想象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10个生字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到太空已不是梦想,太空到底是怎样的和地球是否一样太空上有医院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件发生在太空医院里的离奇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度课文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新词学生在书上勾划生字、新词,同位相互检查自学情况3、检查生字重点指导:诧纽书写知道:舔4、学生轮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5、石说本文大意三、总结:本文讲述了“我”到太空医院治疗烧伤的神奇的故事。
想知道太空医院到底如何神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秘。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书读课文3、上网查找有关太空的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2、体会“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心情和感受的句子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重点品析师:由于烧伤“我”住进了太空亿元,在太空医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的神奇让“我”新奇不已,难以置信,默读3-20节,思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太空医院有哪些神奇的地方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句子并批注二、与文本对话,引发共鸣1、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神奇一:“可是干裂的嘴唇发出了火灼般的疼痛……朝我嘴里伸来。
”a.学生感受读悟b.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感受如何学生移情体验,读句子神奇二:“真奇怪……我很容易地转过去。
”a.学生谈感受读悟b.此时“我”的心情又如何从哪里看出c.分角色读10-14节,感受心情由迷惑到诧异的变化神奇三:“突然,一个奇怪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
2024年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和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阅读能力的培养。
难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复杂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趣味故事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字词教学教授新课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听写、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文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准备下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生字词听写、课文朗读、句子分析等练习,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S版语文五年上册教案一、教材简介《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一本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语文、阅读与鉴赏和写作。
其中,课堂语文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感悟等方面的内容,阅读与鉴赏则是通过阅读名著、故事等文本来加深孩子们对语言和阅读的理解,写作则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孩子们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帮助孩子们增加阅读量,完善阅读习惯;3.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秋天的果实本单元主要包括秋天的变化、果实的生长和收获、以及秋天的风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是秋天的变化和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单元:秦汉风俗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生活、风俗、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是了解秦汉时期的生活和文化。
第三单元:走进神话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神话中的古老故事,以及对神话的解释和认识。
教学重点是传统文化与传说。
第四单元:古诗词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是对诗词的阅读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孩子们接受新知识的一种方式;2.听讲演示法:通过向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进行听讲演示,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3.集体讨论法:在讲授完一些新知识后,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堂活动,帮助孩子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教师讲解与学生争论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与学生探讨或争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语文考试成绩、阅读时长、写作复述、参与课堂讨论等方面。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评估孩子们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及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反思意见,以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应用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该文主要介绍了唐代书法大师柳公权的一生和他的书法风格。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到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受到柳公权“心正笔正”的精神启示。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朝柳公权的一生和他的书法风格;2.掌握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和技巧,如笔画、结构、线条等;3.了解“心正笔正”的书法精神。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通过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3.培养学生品格教育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和理解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提高学生的笔画和线条掌握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心正笔正”的书法精神,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2.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在学习中所出现的理解偏差的判别能力?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和分析关键词和词组,帮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核心。
2.临摹法结合课文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进行书法临摹,提高他们对于笔画和线条的掌握能力和书写水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完成一些练习和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在课前预热中,先介绍一些常见的书法品种,让学生熟悉书法,并可以了解到书法的发展历史。
2.讲授环节1.通过图片和展示柳公权的一些书法作品来引导学生理解他的书法特点和风格;2.分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临摹环节1.用课堂时间和课后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柳公权书法的临摹练习。
4.小组讨论环节1.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己临摹的过程和感受;2.小组内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讨论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和他“心正笔正”的精神。
五年级s版语文教案五年级s版册语文教案1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揭题: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 揭题。
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3) 理解词语。
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1 齐读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
(海,人)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1 学生自学(读、说、背)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1 朗读课文。
2 背诵第1—4自然段。
3 造句。
第三课时一、复习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
(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
比谁介绍得好?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五、作业: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5、烟台的海海人冬凝重不畏严寒春活泼勤劳播种夏宁静人海相依秋高远充实忙碌五年级s版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3个生字。
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呢?二、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三、这样一位上将将军是怎样对待普通的老百姓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受。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四、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
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
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五、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六、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徐世友同志。
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画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徐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七、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八、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九、布置作业: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五年级s版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导入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
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
”)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
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
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
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1、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
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
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
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2)读出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