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语言的转译和再造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语言的转译和再造是指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现代转译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旨在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语言的转译和再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建筑元素的提取:首先需要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取,包
括屋顶、门窗、斗拱、藻井等传统建筑元素,了解其构造特点和寓意。
2.现代转译:将提取的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现代转译,即将传统元素进行简化
和抽象化处理,使其适应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斗拱结构进行简化,保留其结构美感,同时提高其适应性。
3.再造创新:在转译的基础上进行再造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材料和
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式。
例如,可以采用现代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来模仿传统木结构的形式,同时结合传统的雕刻和彩绘技艺。
4.文化内涵的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语言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种
文化表达。
因此,在转译和再造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表达,使建筑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语言的转译和再造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过程,旨在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这个过程需要深入研究传统建筑元素的构造和寓意,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和审美观念进行创新,以达到传承文化、提升建筑艺术价值的目的。
《现代建筑解析》课题论文《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南京博物院》授课学期2012 学年至2013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设计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号201113401139姓名谷雪馨任课教师***日期二零一三年六月十日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南京博物院【内容摘要】在设计南京博物院时,为什么梁思成和建筑师从某些建筑而不是其他建筑中提取某些构图要素而不是其它要素?他们又为什么要对一些要素的设计进行修改?他们进行选择和修改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毫无疑问,建筑的中国风格的纯正性是他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为此他们依据上华严寺大雄宝殿设计了博物院平面的长、宽和柱廊的高等最基本的尺度,又完全依照10——12世纪的建筑实物设计了其他细部,他们甚至缩短柱头铺作的令栱短于泥道栱的特征。
但是如果我们再将他们的选择和修改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写作进一步对照,就可以发现这些选择与修改背后西方建筑话语——如建筑的古典美、功能性和结构理性——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换言之,南京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看似纯碎的中国风格实际上又是按照西方标准提炼出来的,它在梁思成心目中是世界的,也是“现代”的。
【关键词】南京国立博物院;辽宋风格;梁思成;大屋顶引言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体验经济与更高审美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最求建筑的实用和精神享受,而民国时期的建筑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来其中的又一次的高峰阶段,以梁思成、林徽因、戴念慈、吕彦直、张镈、徐敬直、李惠伯张开济等为代表的杰出建筑师层出不穷,使中华民族的建筑又一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步伐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建筑界的水平却一塌糊涂,一群连篇文章都写不出的大师们浮出水面。
对我们来说,应该强烈反思我国状况,要使我们的建筑重新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建造一群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审美与技术要求的建筑,我们应向先前的大师们虚心学习,掌握好其中的奥秘。
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现代建筑设计追求创新和功能性,注重材料、结构和环境的科学运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使得建筑作品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取材古法,融入现代古代建筑以砖、木、石和泥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仿古砖、古木材料,可以使建筑更加质朴、具有历史感。
同时,现代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这些传统材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古代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技法也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应用。
例如,通过仿古砖的制作工艺,可以使现代建筑的表面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通过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可以为现代建筑增加一份纯粹和温馨。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融合传统建筑中的符号、图案和装饰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
可以将传统建筑的符号和图案形式化,融入到现代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增加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感。
同时,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也可以通过现代工艺和材料的应用进行创新,使其具有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例如,将传统文化的吉祥图案融入到建筑立面中,不仅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可以为建筑增加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建筑中得到更好地表达和传承。
三、功能需求,与传统相融合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对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适应,而现代建筑设计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时,需要着重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性。
传统建筑中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环保和节能技术,使得现代建筑在保持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要求。
例如,在现代高层建筑中运用传统建筑的庭院和风水理念,既可以提供人们休憩和交流的场所,又能够改善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形容古代民居
古代民居,如诗如画,以其特有的韵律与魅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积淀。
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融于自然而不违和,仿佛是从大地母胎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品。
屋顶黛瓦鳞次栉比,犹如一幅幅精致的水墨画卷,质朴而典雅。
砖石墙体饱经风霜,印记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低声细说着过去的故事。
古民居内部格局紧凑,讲究风水布局,厅堂轩敞明亮,卧室幽深静谧。
木质结构的雕梁画栋,精美细腻,图案寓意深远,既有生活情趣,又含文化底蕴。
门窗镂空精巧,光线透过,映射出婆娑的光影,平添了几份宁静与淡泊。
院落宽敞,四时花卉点缀其间,石径蜿蜒,流水潺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每一扇窗,都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和对家园深深的热爱,展现出中国古代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布局、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细腻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古典园林继承和发展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得到了继承。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山水的再现,以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
而这种注重自然山水的设计理念正是现代园林设计所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灵感,将其独特的布局和美学理念融入到现代园林中,使得现代园林更加注重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古代园林注重的是对自然的模拟和再现,而现代园林设计则更加强调对自然的创造和改造。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园林景观。
同时,他们也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元素和古典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这种创新与发展不仅丰富了现代园林的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欣赏的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上。
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为主,注重形式的精美和细节的处理。
而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的风格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古典风格,还有现代的简约风格和国际化的风格。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同时,现代园林设计师们也在艺术表达上进行创新,通过雕塑、绘画、灯光等艺术手法,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和富有艺术感。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继承与发展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方面。
古代园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通过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创新,使得这些园林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许多古典园林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内在联系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建筑形式、设计理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源头和传承者,现代建筑在继承古代建筑的基础上,又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中的古典元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阐明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内在联系。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古代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源头和传承者。
古代建筑产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古代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古希腊的多立克式、古罗马的巴洛克式、古代中国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更表达了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现代建筑在继承古代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建筑形式、设计理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构造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建筑的造型和结构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参考。
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式柱和古罗马的拱门、穹顶等元素,成为了现代建筑的经典形式,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
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观念也对现代建筑的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建筑追求的秩序、对称和比例等美学原则,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为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古代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使现代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文化表达上与古代建筑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建筑中的古典元素:现代建筑中融入了大量的古典元素,这些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内在联系。
说说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化
的表达。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以及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首先,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馆
常常采用传统的斗拱、琉璃瓦、红墙黛瓦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同时,中国馆的内部设计也常常融入传统的中国风格,如红木家具、中国画、古典花鸟图案等,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宫殿之中。
其次,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现代化的表达。
在建筑结构上,中国馆常常
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如玻璃幕墙、钢结构等,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风采。
同时,中国馆的展览内容也常常融入现代科技和艺术元素,如数字展示、互动体验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化和科技发展。
最后,中国馆的设计理念还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馆
常常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如中式建筑结合西式装饰,展现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
同时,在展览内容上,中国馆也常常融入西方艺术和科技的元素,如合作展览、国际交流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化的表达,融
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通过中国馆的设计,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
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
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
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
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
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
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
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
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
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
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金贸大厦、2010年的世博会展馆等,选择传统建筑中的特定形式加以概括提炼.并组织成为现代建筑语言.使其更具典型性。
2010年的世博会展馆,中国馆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斗冠结构造型、内部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有机统一,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
除了结构方面,中国馆大面积地还采用大气、沉稳的“中国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国家馆以恢弘瑰丽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
而且是简约化的装饰直线条,超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北京香山饭店,是底层庭院式建筑,它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式布局与周围的园林互相穿插,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韵味。
点缀在白粉墙上的黑色菱形水墨窗框与菱形木窗棂给建筑以独特的图形魅力,整座建筑用统一的线条统一整个建筑群。
北京香山饭店的民族形式探索成功地表达了高雅古朴的格调和构思的统一。
其中饭店前方的灯具设计也传出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馆的设计在体现民族文化的同时,力求创造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品,其立面如两卷轴画,坡屋顶与曲面相交形成凹曲轮廓,颇有中国传统屋顶的韵味。
两组反向涡线,形成太极图案,东方楼房南北院落,北院设置圆形水池,南院设置下沉园场,象征日月阴阳,隐含道家哲学思想。
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适宜的感觉。
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抱着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点的东西。
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东西,而应该为我所用,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
但是用什么手段来表达民族的精神,却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历代文化的内涵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当代建筑,通常体现的是一种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室内设计领域.很多设计师都在寻求从传统建筑的形体上得到现代创作的灵感是最直观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法之一,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使过去的东西融为今天的一部分,并让这种融合去说服世界。
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地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
惟其如此,我们的古老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才有可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植,试谈建筑艺术的若干问题[J].建筑学报,1961(9).
[2】矫苏平.国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艺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31贝聿铭谈建筑创作侧记[J】.建筑学报,1998(4).
[4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颜红影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当代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张祖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总版社,2000、3。
[8]“对传统的理解”,武建强,《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3、12第十二期。
[9]“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吴良镛,《建筑学报》,1999、8。
[10]“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一文,作者:周新萌刘塨。
[11]“谁来为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埋单”,作者:卢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