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_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22
绪论一、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民间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有实体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各族群或个体世代相承的、尤其是口传心授的各种文化表达、民俗生活、本土知识和传统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
(一)长期以来,对于传统的漠视,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这样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辨析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二)中国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面对这种趋向单一的文化模式,有必要挖掘和发扬中国历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世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珍爱,从外部影响到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
(四)从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这主要是由于它用口头方式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情歌: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有你。
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体现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欣赏刘三姐山歌《只有山歌敬亲人》三、民间文学的分类(一)民间散文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
(二)民间韵文作品。
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三)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
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民间小戏等。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直接人民性(一)民间文学主要表现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志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民间文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范围: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二)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共同点: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或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
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的三重含义: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