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阻滞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含典型病例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7.61 MB
- 文档页数:15
外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通常使用的阻滞径路(腋路法、锁骨上法、肌间沟法)均可用于小儿,腋路最常用于小儿,其优点包括穿刺简单,成功率高及并发症发病率低。
采用神经刺激器可以客观地确定穿刺针尖端的位置,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合适的局麻药容量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重要因素,该容量约为0.6~0.7ml/kg,各年龄所需容量。
1.1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1)腋路法是以穿刺针出现与腋动脉搏动相一致的摆动为达到正确部位的依据,因此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儿童。
(2)患儿取前臂外展90°,在距胸大肌1~2cm处触及腋动脉,将手指轻轻在腋动脉或鞘周围转动常能触及臂丛神经。
(3)在充分镇静或麻醉下,必须用神经定位刺激器来确定臂丛神经,神经定位刺激器正极应置于胸壁的纽扣电极上。
(4)使用22号3.5cm长带神经定位刺激器的穿刺针,以45°刺入皮肤。
当针尖刺入鞘内时术者感觉到突破感。
固定穿刺针,连接神经定位刺激器诱发出同侧手或前臂肌肉收缩。
(5)回吸无血,注入1~2ml局麻药后肌肉抽动消失,将剩余药液分次注入。
(6)用药剂量为1%利多卡因或0.25%的布比卡因0.3ml/kg,加1:200000肾上腺素。
注药后将前臂置于身体之上保持2分钟,以保持鞘内压力。
(7)穿刺中如果刺破腋动脉出现回血,可以继续进针刺过动脉后壁,直至回吸无血,注射局麻药量的1/2,退针时至腋动脉前壁再注射剩余药液的1/2。
这样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引起腋动脉损伤。
1.2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1)充分镇静或基础麻醉进行后,最好应用神经刺激定位器。
(2)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上肢下垂。
术者一手托起患儿头部,另一手尽量触及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确定前、中斜角肌肌间隙,臂丛神经由此沟下半部通过。
(3)对患儿进行深度镇静或麻醉后.在颈6水平,用5cm长的5~6号神经定位刺激器穿刺针,针尖斜面垂直于颈平面进针,稍偏向尾侧刺入肌间沟,当神经定位刺激器诱发出现上肢肌肉抽动时停止进针。
什么叫局部(部位、区域)阻滞麻醉?常用的那几种:人体的神经系统就象一棵大树,有主干、次干、末梢,将麻醉药注射于神经干或神经末梢周围,让手术部位感觉不到疼痛。
适合于中、小手术。
病人会保持清醒状态,手术过程中病人可以与医生讲话,可以听到手术器械的金属碰撞声感觉到操作正在进行,但不会感到疼痛。
如果病人很紧张,麻醉医生可使用镇静药让病人处于浅睡眠状态。
(1)椎管内阻滞麻醉:相当于神经主干节段性被麻醉,包括硬膜外腔阻滞(硬麻),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硬膜外麻醉是在脊柱的硬膜外腔置入导管,连续给药,时间不受限制,适用于胸腹及下肢各部位的手术。
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入脊柱腰段脊髓腔,以达到下半身麻醉的目的。
这种麻醉适用于时间较短的下腹部手术、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等。
(2)神经阻滞麻醉:相当于神经次干被麻醉,在神经分布较密集的部位,如颈丛阻滞麻醉、臂丛阻滞麻醉,分别适用于颈部、上肢的手术。
(3)局部麻醉:相当于神经末梢被麻醉,有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
一般是由手术医生直接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