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电阻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浅谈i2c上拉电阻计算及其影响在现代电子设备中,i2c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芯片之间的通信。
而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i2c上拉电阻的计算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i2c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i2c上拉电阻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个人理解等方面进行探讨。
1. i2c上拉电阻的概念i2c总线在通信时需要使用上拉电阻来确保信号线处于高电平状态。
在i2c总线上,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两根信号线都需要上拉电阻。
上拉电阻的作用是保持总线在空闲时处于高电平状态,以便设备可以通过拉低总线来发送信号。
2. i2c上拉电阻的计算公式根据i2c总线的标准规范,上拉电阻的大小应该能够确保总线在适当时间内从低电平转换到高电平。
一般来说,上拉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上拉电阻大小(R)=(Vcc - Vih)/Ipu其中,Vcc为总线的供电电压,Vih为设备的输入高电平电压,Ipu 为总线的上拉电流。
根据i2c总线的规范,Vih通常为0.7 * Vcc,而Ipu的典型值为3mA。
3. 影响i2c上拉电阻大小的因素在实际设计中,影响i2c上拉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上的设备数量以及总线的物理长度等。
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较多的设备数量将导致总线的负载增加,从而需要更小的上拉电阻来提供足够的上拉电流。
较长的总线物理长度也会增加传输线的电阻,从而需要更小的上拉电阻来弥补信号下降的影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合理计算i2c上拉电阻的大小对于保证i2c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除了根据公式计算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设计要求,上拉电阻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
工程师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验证和调整上拉电阻的大小,以确保i2c通信的正常工作。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i2c上拉电阻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个人理解。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i2c总线的标准规范和实际情况来合理计算上拉电阻的大小,以保证i2c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拉下拉电阻计算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两种电阻类型,它们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微控制器等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它们的计算方法和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上拉电阻计算:上拉电阻用于将输入端口拉高至高电平,通常用于数字信号输入的保持。
上拉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输入端口电平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计算上拉电阻的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所连接的输入端口的最大输入电流(通常在器件的数据手册中可以找到);- 然后,确定所连接的输入信号的最小高电平电压(通常在器件的数据手册中可以找到);- 最后,按照欧姆定律计算上拉电阻的大小,即上拉电阻 = (Vcc - Vih)/ Iin,其中Vcc为电源电压,Vih为最小高电平电压,Iin为最大输入电流。
2. 下拉电阻计算:下拉电阻用于将输入端口拉低至低电平,通常用于数字信号输入的保持。
下拉电阻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输入端口电平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计算下拉电阻的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所连接的输入端口的最大输入电流(通常在器件的数据手册中可以找到);- 然后,确定所连接的输入信号的最大低电平电压(通常在器件的数据手册中可以找到);- 最后,按照欧姆定律计算下拉电阻的大小,即下拉电阻 = Vil / Iin,其中Vil为最大低电平电压,Iin为最大输入电流。
以上是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计算方法,下面给出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供查阅:- 《电子元器件手册》: 包含了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参数、计算公式和应用示例,可以查阅其中的电阻部分;- 《数字电路设计与实践》: 对于数字电路中的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设计和应用有详细的介绍;- 《模拟电路设计基础》: 对于模拟电路中的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计算和应用有详细的讲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电子电路设计手册、数据手册和技术文档,或者参考一些电子论坛和博客上的技术文章,了解更多关于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计算和应用内容。
I2C上拉电阻问题2010-07-2813:48:35|分类:工作资料|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I2C的上拉电阻可以是1.5K,2.2K,4.7K,电阻的大小对时序有一定影响,对信号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也有影响,一般接1.5K或2.2KI2C上拉电阻确定有一个计算公式:Rmin={Vdd(min)-o.4V}/3mARmax=(T/0.874)*c,T=1us100KHz,T=0.3us400KHzC是Bus capacitanceRp最大值由总线最大容限(Cbmax)决定,Rp最小值由Vio与上拉驱动电流(最大取3mA)决定;于是Rpmin=5V/3mA≈1.7K(@Vio=5V)或者2.8V/3mA≈1K(@Vio=2.8V)Rpmax的取值:参考周公的I2C总线规范中文版P33图39与P35图44标准模式,100Kbps总线的负载最大容限<=400pF;快速模式,400Kbps总线的负载最大容限<=200pF,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目前的器件制造工艺、PCB的走线距离等因素以及标准的向下兼容性,设计中以快速模式为基础,即总线负载电容<200pF,也就是传输速度可以上到400Kbps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Rpmax可以取的范围是1.8K~7K@Vio=5V对应50pF~200pF根据Rpmin与Rpmax的限制范围,一般取5.1K@Vio=5V,负载容限的环境要求也容易达到。
在2.8V系统中,console设计选3.3K,portable/handset等低供耗的设计选4.7K牺牲速度换取电池使用时间总的来说:电源电压限制了上拉电阻的最小值;负载电容(总线电容)限制了上拉电阻的最大值补充:在I2c总线可以串连300欧姆电阻RS可以用于防止SDA和SCL线的高电压毛刺:I2c从设备的数量受总线电容,<=400pF的限制上拉电阻阻值的确定由于I2C接口采用Open Drain机制,器件本身只能输出低电平,无法主动输出高电平,只能通过外部上拉电阻RP将信号线拉至高电平。
单片口的话电路叠加定理和诺顿定理就可以求出了
将VCC和上拉电阻看成恒流输出,上拉电流就是VCC/R 了
实际的选择还要考虑器件拉入电流的能力
数电书上有讲,不过是对OD和OC上拉电阻的计算
转:
计算原则:(下面的计算是集电极开路为例的)
一、最大值的计算原则:要保证上拉电阻明显小于负载的阻抗,以使高电平时输出有效。
例如:负载阻抗是10K,供电电压是5V,如果要求高电平不小于4.5V,那么,上拉电阻最大值R大5-4.5)=10:5
R大=1K
也就是最大值1k,(如果超过了1k,输出的高电平就小于4.5V了)
二、最小值的计算原则:保证不超过管子的额定电流(如果不是场效应管而是三极管也可依照饱和电流来计算)
例:管子的额定电流150mA,放大倍数100,基极限流电阻10k,工作在5v的系统中。
那么,算法如下:
Ib=U/R=(5-0.7)/10=0.47(mA)
Ic=100*0.47=47mA 小于额定的150,所以可以按饱和法来算最小值。
上拉电阻最小值
R小=5v/47mA=106欧姆(如果小于这个电阻,管子就会过饱和而没有意义了。
如果大于这个值,管子的导体电阻就会变大一些,所以太高也不利于低电平的输出)
注意:算出最大最小值后,一般是随便选个中间值就可以了,例如本例子可以选510欧姆的上拉电阻。
但是,如果负载电流较大,低电平要求严格,那么就要选100欧姆的上拉电阻。
但是如果考虑省电因素,而低电平要求不严格,那么就可用1K的上拉电阻了。
uart 上拉电阻摘要:1.简介2.uart 上拉电阻的作用3.uart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4.uart 上拉电阻的选择5.总结正文:1.简介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广泛应用于串行通信领域。
在UART通信中,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传输,通常需要使用上拉电阻。
本文将详细介绍uart上拉电阻的相关知识。
2.uart 上拉电阻的作用UART 上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是在空闲状态下,将UART 引脚的电平拉高,以确保接收器能够检测到数据。
在没有数据传输时,接收器处于高阻态,电平不确定。
通过上拉电阻,可以避免因电平不确定而导致的通信问题。
3.uart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UART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如下:上拉电阻R = (UCC - UIO) / IOL其中:- UCC:UART 接收器电源电压,一般为3.3V 或5V;- UIO:UART 引脚的输入电压,一般为1.8V 或3.3V;- IOL:上拉电阻的电流,一般取1mA。
4.uart 上拉电阻的选择选择UART 上拉电阻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电阻值:根据上述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电阻值;- 功率:上拉电阻所需的功率应小于UART 接收器的最大驱动能力;- 温度: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热稳定性电阻;- 封装:选择合适的封装尺寸,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5.总结UART 上拉电阻在串行通信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保证数据稳定传输。
通过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电阻值,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封装和材料,有助于提高UART 通信的性能。
IIC上拉电阻计算及选取在数字电路中,上拉电阻(pull-up resistor)是一种被用来将逻辑电路的输入或输出保持在特定电位的电阻。
上拉电阻的作用是将电路的逻辑电位拉升至高电位,从而保证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稳定性。
上拉电阻的计算和选取是数字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以下是关于上拉电阻计算和选取的详细介绍。
1.上拉电阻的计算上拉电阻的计算涉及到几个关键参数,包括输入电压(V_in)、上拉电阻(R_pullup)和输入电流(I_input)。
计算公式如下:R_pullup = (V_supply - V_in) / I_input其中,V_supply是提供给电路的电压源,V_in是输入电压的阈值,I_input是输入电流的最大值。
例如,如果V_supply = 5V、V_in = 2V,I_input = 1mA,那么计算得到的上拉电阻值为:R_pullup = (5 - 2) / 0.001 = 3000Ω,即3kΩ2.上拉电阻的选取在实际应用中,上拉电阻的选取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考虑因素:2.1输入电流要求不同的数字电路器件对输入电流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CMOS器件的输入电流较小,所以上拉电阻的阻值可以相对较大。
而TTL器件的输入电流较大,所以上拉电阻的阻值应相对较小。
根据实际器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阻值。
2.2延迟时间要求上拉电阻的阻值对数字电路的响应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较大的上拉电阻会增加电荷电流的充放电时间,从而导致延迟。
如果对延迟时间要求较高,可以选择较小的上拉电阻阻值。
2.3功耗上拉电阻会导致输入电流的消耗,从而导致功耗的增加。
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阻值可以平衡功耗和稳定性的要求。
一般来说,较大的上拉电阻阻值可以减少功耗,但可能会降低稳定性。
2.4抗干扰能力较小的上拉电阻阻值可以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对于容易受到干扰的数字电路,如长距离传输线路或高速时钟信号,选择较小的上拉电阻阻值可以减小干扰的影响。
上拉电阻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电路设计中,一般都是测量阻值大小凭借经验选取。
上拉电阻阻值有4.7k欧姆,10k欧姆等。
那么根据原理上,这个电阻阻值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大概演示一下上拉电阻阻值的计算。
上拉电阻阻值计算一、最大值的计算原则:要保证上拉电阻明显小于负载的阻抗,以使高电平时输出有效。
例如:负载阻抗是10K,供电电压是5V,如果要求高电平不小于4.5V,那么,上拉电阻最大值R大:(5-4.5)=10:5R大=1K也就是最大值1k,(如果超过了1k,输出的高电平就小于4.5V了)二、最小值的计算原则:保证不超过管子的额定电流(如果不是场效应管而是三极管也可依照饱和电流来计算)例:管子的额定电流150mA,放大倍数100,基极限流电阻10k,工作在5v的系统中。
那么,算法如下:Ib=U/R=(5-0.7)/10=0.47(mA)Ic=100*0.47=47mA 小于额定的150,所以可以按饱和法来算最小值。
上拉电阻最小值R小=5v/47mA=106欧姆(如果小于这个电阻,管子就会过饱和而没有意义了。
如果大于这个值,管子的导体电阻就会变大一些,所以太高也不利于低电平的输出)注意:算出最大最小值后,一般是随便选个中间值就可以了,例如本例子可以选510欧姆的上拉电阻。
但是,如果负载电流较大,低电平要求严格,那么就要选100欧姆的上拉电阻。
但是如果考虑省电因素,而低电平要求不严格,那么就可用1K的上拉电阻了。
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
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
选10K可用。
上拉电阻的计算(一)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eeprom上拉电阻
摘要:
1.背景介绍
2.eeprom 上拉电阻的作用
3.eeprom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
4.如何选择合适的eeprom 上拉电阻
5.总结
正文:
1.背景介绍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EERP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常见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为了确保EERPOM 正常工作,需要在EERPOM 的引脚上加上上拉电阻。
那么,什么是eeprom 上拉电阻呢?它有什么作用?如何计算和选择合适的eeprom 上拉电阻呢?
2.eeprom 上拉电阻的作用
EERPOM 上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电压,确保EERPOM 在未写入数据时,其引脚处于高电平状态。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EERPOM 引脚处于不确定状态而导致的错误操作。
3.eeprom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
EERPOM 上拉电阻的计算方法如下:
R = (Vcc - 1.2V) / I
其中,R 为上拉电阻的阻值,Vcc 为电源电压,I 为EERPOM 的输入电
流。
4.如何选择合适的eeprom 上拉电阻
选择合适的EERPOM 上拉电阻,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a.确保上拉电阻的阻值符合计算结果,以保证EERPOM 正常工作。
b.选择合适的电阻材料和功率,以满足电路的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
c.考虑电阻的稳定性,避免因为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导致电阻值发生变化。
5.总结
EERPOM 上拉电阻是确保EERPOM 正常工作的重要元件,其阻值的计算和选择需要根据电路的具体参数进行。
3.3V IIC上拉电阻阻值是指在IIC总线通信中,使用3.3V电压时所需的上拉电阻的阻值。
IIC总线是一种串行通信总线,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控制。
在3.3V系统中,正确选择IIC上拉电阻的阻值对于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3.3V IIC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与计算。
1. 作用在IIC总线中,上拉电阻起到了拉高SCL和SDA线路的作用。
当总线上没有活跃设备输出高电平时,上拉电阻确保总线处于高电平状态,以保持总线的稳定性。
正确选择和布置上拉电阻对于避免总线抖动、数据传输错误至关重要。
2. 阻值计算在3.3V系统中,常用的IIC上拉电阻阻值可选择为2.2kΩ或者4.7kΩ。
选择上拉电阻的阻值需要考虑总线的负载能力和通信速率,以确保稳定的通信。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合适的上拉电阻阻值:R = (VCC - 0.7V) / 3mA其中,R为上拉电阻的阻值,VCC为系统电压,一般为3.3V,0.7V为总线电平的工作电压高电平的最小值,3mA为总线的标准高电平驱动电流。
3. 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总线上各个设备的电气特性和布线长度的不同,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如果总线上的负载较轻,长度较短,可选择较小的上拉电阻阻值,如2.2kΩ;如果负载较重,长度较长,可选择较大的上拉电阻阻值,如4.7kΩ。
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要进行实际测试和调整以确保通信的稳定性。
4. 注意事项在选择和布置IIC上拉电阻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a. 上拉电阻需要连接到总线的每一个SCL和SDA信号线上,确保每条线路都有稳定的上拉电阻。
b. 上拉电阻的布线需注意与其他信号线的干扰和接地的稳定性,以避免通信出现问题。
c. 当总线设备的数量较多时,需要考虑总线负载能力和信号衰减情况,可能需要调整上拉电阻的阻值。
正确选择和布置3.3V IIC上拉电阻的阻值对于保证IIC总线通信的稳定和可靠至关重要。
上拉电阻的计算
(2009-05-24 11:51:13)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
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四)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
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
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
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
选10K可用。
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
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
*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 上拉和下拉、限流
*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
* 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
* 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
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
反之,* 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
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
2、定义:
*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 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
* 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
*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
*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
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灌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