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诊疗方案肾病综合征(N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清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本病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3-5岁为发病高峰。
【诊断要点】(1)高度水肿:常为首发症状或体征,水肿为凹陷性,开始多见于眼睑及面部,晨起明显,以后渐遍及下肢和全身而出现胸腔积液、腹水。
肾炎型肾病患儿水肿可不明显。
(2)少尿:水肿的同时出现明显少尿,尿色深、泡沫多,但真正无尿者少见。
(3)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在~,尿蛋白定量>50mg/(kg·d),随机尿蛋白/尿肌酐(mg/mg)>2。
(4)低蛋白血症:由于大量蛋白尿自尿中排出而引起。
但主要为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5g/L)。
(5)高胆固醇血症:血胆固醇明显升高,儿童>5.7mmol/L,婴儿>5.1mmol/L。
(6)血清蛋白电泳:α2 球蛋白明显增高。
(7)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常超过50mm/h。
(8)免疫学检查:血清补体多数正常,血IgG 明显降低,IgM及IgA 通常正常(部分IgA 肾病患儿血IgA 可升高)。
(9)分型:①单纯型肾病,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常对皮质激素治疗有完全效应。
②肾炎型肾病,除典型的“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外,尚具有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和血C3降低中的一项或多项,常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应或呈部分效应。
【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凡有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者需卧床休息。
水肿消失、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起床活动。
供给热量充足的低蛋白、低脂肪饮食。
给予0.8~1.0g/d优质蛋白饮食。
热量不应少于30~35kcal/(kg·d)。
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
(2)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仍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可分诱导缓解阶段及巩固维持阶段。
肾病综合征诊疗常规小儿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单纯性肾病 3-7岁男孩居多,全身凹陷性水肿,大量蛋白尿,血胆固醇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
(2)肾炎型肾病除以上4大症状外,再有血尿、高血压、C3降低或肾功能不全。
2.先天性肾病。
3.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疟疾、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药物中毒(青霉胺、汞)。
(二)并发症1.感染肾病患儿极易罹患各种感染。
常见为呼吸道、皮肤、泌尿道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细菌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结核杆菌感染亦应引起重视。
另外肾病患儿的医院感染不容忽视,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致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2.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有低钠、低钾、低钙血症。
患儿可因不恰当长期禁盐或长期食用不含钠的食盐代用品、过多使用利尿剂以及感染、呕吐、腹泻等因素均可致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可有厌食、乏力、懒言、嗜睡、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抽搐等。
另外由于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显著水肿、而常有血容量不足,尤在各种诱因引起低钠血症时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3.血栓形成 NS高凝状态易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以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甚至发生肾衰竭。
但临床以不同部位血管血栓形成的亚临床型则更多见。
除肾静脉血栓形成外,可出现:①两侧肢体水肿程度差别固定,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多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皮肤突发紫斑并迅速扩大;③阴囊水肿呈紫色;④顽固性腹水;⑤下肢疼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体征时,应考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股动脉血栓形成是小儿NS并发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可导致肢端坏死而需截肢;⑥不明原因的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而无肺部阳性体征时要警惕肺栓塞,其半数可无临床症状;⑦突发的偏瘫、面瘫、失语、或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排除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时要考虑脑栓塞。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由多种病因引起,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差异甚大。
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多种,以微小病变肾病、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等几种类型最为常见。
肾病综合征的分类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之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NS。
继发性NS 的病因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药物、肿瘤等。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可急骤也可隐匿,患者可有乏力、恶心、腰酸、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其主要症状为水肿,除水肿、蛋白尿外,临床还可表现为血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
2.实验室检查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为:⑴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⑵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⑶高脂血症。
此外,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肾功能正常或受损(GFR 下降),肾穿刺活检可明确病理分型。
3.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1)感染:、感染部位多发生在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消化道。
(2)血栓栓塞:临床上以肾静脉和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膜性肾病中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可达50%以上。
(3)急性肾衰竭:对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者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早给予对因治疗,肾功能大多可恢复正常。
(4)代谢紊乱:长期低白蛋白血症可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贫血、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甲状腺素水平低下、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 缺乏等。
【诊断要点】1.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2.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3. 高度水肿4. 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前两项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要条件,后两项为次要条件。
临床上只要满足上述 2 项必要条件,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即成立。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CD编码N04.90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估计年发病率约2-6/100,000,患病率为6/100,000,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2-6岁多见,男孩多见,男:女约为3:2。
一、病因迄今为止PN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免疫功能紊乱,肾小球通透因子及血管因子表达的异常;足细胞相关分子的表达异常;遗传易感性等。
二、临床表现可有前驱感染的病史,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
体检可以发现眼睑、颜面和四肢水肿,常呈凹陷性,重度水肿常伴有胸水、腹水和阴囊等全身性水肿。
尿检可见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大于50mg/kg,血白蛋白小于25g/L,部分患儿可合并血尿、高血压。
三、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1.必须检查的项目:⑴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⑵24小时尿蛋白定量、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尿微量蛋白;⑶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浆蛋白;⑷CD系列,免疫球蛋白、补体;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⑹PPD试验;⑺婴幼儿检测甲状腺功能。
2. 排除继发性因素,如感染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检查; ASO;ANA,ANCA和A-ds-DNA等检查3. 腹部B超、胸片、心电图、肾活检肾组织病理检查等。
肾活检指征:①PNS患儿年龄≤1岁或≥10岁;②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③肾炎型肾病综合征;④单纯型肾病并出现激素依赖或频复发,需加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前。
四、诊断1. 诊断标准:⑴1周内3次尿蛋白定性(+++)~(++++),或随机或晨尿尿蛋白/肌酐(mg/mg)≥2.0,24h尿蛋白定量≥50 mg/kg;⑵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⑶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高于5.7mmol/L;⑷不同程度的水肿。
诊断原发性肾病之前应当排除继发性因素。
2.临床分型:⑴单纯型肾病:仅有上述表现者;⑵肾炎型肾病:除以上表现外。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流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根本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此局部特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及难治型,难治型肾病综合征是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总称。
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1.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是〔1〕尿蛋白大于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1〕确诊NS。
〔2〕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NS;最好进展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3〕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鉴别诊断1.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常于四肢远端对称分布,多于出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以及多系统的损伤,可明确诊断。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或NS,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
诊断依据: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且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找到HBV抗原。
4.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开展成大量蛋白尿、NS。
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肾淀粉样变性病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局部。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
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NS。
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并伴有质的改变。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诊疗指南【概述】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nephroticsyndrome,CNS)指生后3个月内发病的肾病综合征。
它具有儿童型肾病综合征一样的临床表现,但其病因、病理变化、预后等与年长儿或成人者不同。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按病因通常分为两大类:1.遗传性肾病综合征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和非芬兰型(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型,局灶节段硬化型、微小病变型等)。
2.非遗传性肾病综合征可继发于感染(先天梅毒、先天性毒浆原虫病、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肝炎、疟疾、艾滋病等)、汞中毒、婴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尿毒综合征、甲髌综合征、Drash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诊断】出生3个月内出现的肾病综合征多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1.芬兰型(1)临床诊断:依赖于有无家族史;宫内已有蛋白尿,于临床出现症状时,血中白蛋白多已下降,当纠正血中白蛋白至15g/L时,尿中蛋白可>2g/L;胎盘大(>出生体重的25%);临床表现为6个月内GFR常仍系正常;除外其他已知病因;肾活体组织检查有特征性病理改变。
(2)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常借助于羊水中的甲胎蛋白(AFP)检查。
该检查是一种正常的胎儿期的蛋白,由胎儿肝、卵黄囊及消化道合成,其分子大小及电化学特性与血中白蛋白者相似。
妊娠13周时胎儿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当胎儿发生蛋白尿时,则AFP随尿蛋白进入羊水中。
故对曾分娩过本病小儿的孕妇于再次妊娠11~18周时检测羊水的AFP可有助于产前诊断。
但应注意此种蛋白之增高还可见于有神经管畸形的小儿,但神经管畸形者除羊水中AFP增高外,胆碱酯酶也增高,可资鉴别,此外AFP 还可见于双胎、Turner综合征等。
2.非芬兰型本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在3个月至3岁的儿童中发病,偶尔也见于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
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管呈囊性扩张,以深皮质层最显著。
肾病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肾病综合征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
可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种。
其预后一般良好,但若伴有持续性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或肾功能受损、持续大量蛋白尿两年以上者预后差。
英文名称:nephrotic syndrome,N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肾脏。
常见症状:大量蛋白尿、水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尿常规、血生化、血管造影、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重要提醒:肾病综合征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分类:根据病因可将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二、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肾病综合征。
此外,接触有肾毒性的物质、全身性疾病等都可能使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基本病因: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改变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均可以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狼疮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性肾病、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均可以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3、其他(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出现大量的蛋白尿。
(2)部分基因缺陷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危险因素:1、接触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等,可能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2、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导致本病发生可能性增加。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一、前言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臼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Ns3种类型,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NS)约占小儿时期NS总数的90%⑴,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国外报道儿童NS年发病率约2-4/1。
万,患病率为16/1。
万[2冏,我国部分省、市医院住院患儿统计资料显示,PNS约占儿科住院泌尿系疾病患儿的21%-31%[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服糖皮质激素(glueocorticosteroid,GC)一直是PNS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
由于85%甚至更多儿童PNS的肾脏病理改变为微小病变,因此对GC治疗敏感,80%∙90%的PNS患儿初始激素治疗可获完全缓解,但有76%∙93%的患儿复发,其中45%・50%为频复发"口)或激素依赖6口)56]。
由于长期或反复使用GC会导致肥胖、生长抑制、富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副作用,临床常加用或改用免疫抑制剂。
然而免疫抑制剂又会带来更多、更严重的副作用。
故探索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甚为重要。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就GC和免疫抑制剂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观察,并进行了循证医学分析。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为此对有关PNS诊治的文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整理,在200。
年11月珠海会议制定的《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诊断发治疗》⑺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循证指南试行稿,以期为我国儿科临床医生提供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中国儿童PNS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指南并不排除经验治疗,且认为治疗应注意个体化。
二、证据来源本指南以检索关键词nephrodcsyndrome,diagnosis,therapyortreatment,guideline,systemicreview,melaanalysis,rando mizedclinicaltrials(RCT),childorchildhood,截至2008年6月收录在EnlbaSe、Medline›PUbMed、循证医学数据库(包括CDSR、DARE、CCTR及ACPJournalClub)>OVID平台数据库、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eeDireet电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的相关文献,通过阅读题目、摘要以及全文,共检索到儿童PNS(激素敏感、复发/依赖)相关的指南5篇,系统评价3篇,Meta分析2篇,2006年10月以后发表的RCTS或quasi-RCTs共5篇,回顾性研究6篇。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病因,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和难治型,难治型包括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
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肾病综合征需要符合以下标准:尿蛋白大于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
其中,前两项为必需项。
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确诊肾病综合征、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肾淀粉样变性病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骨髓瘤性肾病也是一种肾病综合征,需要注意鉴别。
对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的疾病,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并伴有质的改变。
如果病变累及肾小球,可能会导致肾病综合征。
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应该积极防治。
其中包括感染、血栓及栓塞、急性肾衰竭以及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
对于感染,通常在激素治疗时无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否则可能会诱发真菌二重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积极治疗,有明确感染灶者应尽快去除。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综合征(congenitalnephroticsyndrome,CNS)指出生后3个月内发生的肾病综合征。
它具有与儿童肾病综合征相同的临床表现,即出生或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大量蛋白尿、高水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
但其病因、病理变化和预后与老年儿童或成人不同。
一、发病原因根据病因分类,一般分为两类:1、原发性包括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硬化。
2、继发性可继发于感染(先天梅毒、先天性毒浆原虫病、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肝炎、疟疾、艾滋病等)、汞中毒、婴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尿毒综合征、甲髌综合征、Drash肾静脉血栓形成等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芬兰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发病机制逐渐明确。
1966年Norio对57个芬兰家庭进行遗传调查,明确此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现知其缺陷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3号.1。
1983年Vernier等待阳离子探针PEI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检测5例,发现GBM阴离子位点数量减少,作者认为硫酸肝素的减少是肾小球滤膜本征中蛋白质渗透性增加的原因。
1998年KarlTryggrason本病有肾小球足突间裂孔隔膜nephrin编码的异常nephrin的基因NpHSI突变所致。
病理变化病理学因病期而异。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肾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出现局灶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弥漫性肾小管囊扩张。
在疾病的晚期,肾小球毛细血管环塌陷,呈弥漫性硬化;肾小管广泛扩张和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渗透和纤维化。
有人曾经说过,本征最具特色的变化是近曲小管囊扩张,被称为"小囊性病",然而,肾小管的病变可能是获得性的,因为持续的大量蛋白尿和(或)小管内尿流受阻,导致肾脏单位不完全成熟的小管囊变化。
早期免疫荧光检查Ig和补体沉着。
创作:欧阳与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流程肾病综合51E (nephroticsy ndrome) M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v 30g/L)、水肿和(夹)高脂血症为聂本特证的〜组焙床综合证。
肾病综合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证和维发牲肾病综合证两大类(此邰分特指原友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牲肾病综合征只分为普通灵及难治燹,难治灵肾病综合证是频繁夏发更.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壑肾病综合证的慈秫。
频繁夏发燹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內复发2次卷2次叹上,茨一年內夏发3次茨3次叹上看。
诊断1.肾病综合证CNS丿诊断标准是(\)尿蚕白大于3.5g/d;(2)血浆白蚕白低于30g/L;(3)水肿;C4J高脂血症。
其中①②两顼为珍断所決需。
2.NS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确珍NS。
(2)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维发牲和遗T专牲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iaNS;最好迸行肾话检,做曲病理珍断。
(3)判断有充养发症。
肾病综合证鉴列珍断1.过歎牲紫瘢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胱紫瘢,常于四肢运疏对称分布,多于凹皮疹后1〜4周凹现血尿和C鱼丿蛋白尿。
2.系:统怪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中年女牲及青少年,免疫学检直可兄多种自身抗体,叹及多菜统的损伤,可明确珍断。
3.乙燹肝炎病零相耒牲肾炎多兄于儿童及青少年,烷床至要表现为蛋白尿卷NS,常兄病理类更为膜眶肾病。
诊断依据: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恿肾小珠肾炎,养且排除继发性肾小珠肾炎;③肾话检切片找彩HBV抗原。
4.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奎年,常兄于病程10年叹上的糖尿病惠者。
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岀增加,叹后逐渐发展庆大量蚕白尿.NS0糖尿病病史及特证性眼底改奕有助于鉴列珍断。
5.肾淀粉样变性病好发于中奎年,肾淀粉样奕牲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部分。
原发性淀粉样变牲壬要累及心.肾.消丫匕道(包括舌丿V皮胱和神经;継发牲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牲丫匕腋性翅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至要累及肾月筑肝和脾等骼官。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nephroticsyndrome,CNS)指生后3个月内发病的肾病综合征。
它具有儿童型肾病综合征一样的临床表现,但其病因、病理变化、预后等与年长儿或成人者不同。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按病因通常分为两大类:
1.遗传性肾病综合征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和非芬兰型(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型,局灶节段硬化型、微小病变型等)。
2.非遗传性肾病综合征可继发于感染(先天梅毒、先天性毒浆原虫病、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肝炎、疟疾、艾滋病等)、汞中毒、婴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尿毒综合征、甲髌综合征、Drash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诊断】
出生3个月内出现的肾病综合征多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1.芬兰型
(1)临床诊断:依赖于有无家族史;宫内已有蛋白尿,于临床出现症状时,血中白蛋白多已下降,当纠正血中白
蛋白至15g/L时,尿中蛋白可>2g/L;胎盘大(>出生体重的25%);临床表现为6个月内GFR常仍系正常;除外其他已知病因;肾活体组织检查有特征性病理改变。
(2)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常借助于羊水中的甲胎蛋白(AFP)检查。
该检查是一种正常的胎儿期的蛋白,由胎儿肝、卵黄囊及消化道合成,其分子大小及电化学特性与血中白蛋白者相似。
妊娠13周时胎儿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当胎儿发生蛋白尿时,则AFP随尿蛋白进入羊水中。
故对曾分娩过本病小儿的孕妇于再次妊娠11~18周时检测羊水的AFP可有助于产前诊断。
但应注意此种蛋白之增高还可见于有神经管畸形的小儿,但神经管畸形者除羊水中AFP增高外,胆碱酯酶也增高,可资鉴别,此外AFP 还可见于双胎、Turner综合征等。
2.非芬兰型本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多在3个月至3岁的儿童中发病,偶尔也见于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
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管呈囊性扩张,以深皮质层最显著。
临床上这些患儿绝大部分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较为迅速地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3.Drash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于肾母细胞瘤和(或)男性假两性畸形,其他相关的病变如白内障、角膜混浊、小头、斜视、眼球震颤及眼距过宽等。
该综合征常在同胞中出现。
4.继发性先天性肾病,除了肾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伴有一些特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紊乱症状,可与原发性CNS 相鉴别。
如先天性梅毒病人,VDRL试验为阳性;如弓形虫、风疹、巨细胞、肝炎病毒感染,其抗体滴度升高。
【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肾移植是最佳选择。
1.限盐,高热量及足够蛋白质的饮食
2.利尿药
3.人血白蛋白
4.防治感染
5.双嘧达莫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7.肾移植唯一彻底治疗的方法,通常于2岁后或体重达7kg时进行。
对蛋白尿严重者可先行肾切除术(终止蛋白尿),靠透析维持生命等待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