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766.50 KB
- 文档页数:7
13、《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
课文介绍了蜗牛爬行、睡觉、吃食、繁殖和栖息等方面的习性,以及一些生理特征。
课文知识性强,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并学习表达观察所得。
课后的两道思考题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可根据这两道思考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二是感悟蜗牛慢条斯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应尽量让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课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的特点。
课文中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实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但并不完全,可让学生补充介绍观察所得和搜集的资料,使他们对蜗牛的了解更全面、更详细。
可让学生改变人称,以蜗牛的身份实行“自我介绍”。
既让学生对蜗牛这种动物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和灵活地使用材料的水平。
不足:因为是接班上课,对学生了解不多,个别学生对我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较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第二课时教者:喻怡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过程和过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重点: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观察蜗牛的活动。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请大家回忆上节课内容,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蜗牛的哪些生活习性?一、自学课文1、分组自学课文。
找出介绍蜗牛生活习性的词句。
学生回答2、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蜗牛的这些生活习性的呢?认真研读课文3——14段,找到最能体现蜗牛特点的词句反复读一读,并想想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填好“蜗牛生活习性学习卡”。
蜗牛生活习性学习卡3、讨论交流。
(1)蜗牛是怎样爬行的?黏液有什么作用?(2)蜗牛大部分时间不动,待在壳内睡觉。
那么它们睡觉有什么特点?(3)蜗牛吃食、繁殖和栖息方面各有什么特点?(4)蜗牛的身体有什么特征?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吃惊?请学生板书:爬行睡觉吃食繁殖栖息4、练习: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1)()蜗牛背着房子走,()我们不会认为一小时爬行4米太慢。
(2)()蜗牛的视力不好,()它的嗅觉很灵敏。
(3)()蜗牛的牙磨坏了,()会长出新的。
二、感悟蜗牛的“慢条斯理”1.同学们,你能说说蜗牛的生活有哪些特点吗?(相机板书并理解“慢条斯理”)2.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蜗牛的生活是慢条斯理的?3.讨论交流思考题。
4.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问一答,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蜗牛“慢”的特点上来了。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读出疑问与惊讶的语气。
三、拓展延伸1、激疑: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互相解答,老师指导2、“蜗牛的自述”:以第一人称复述课文,深化理解,练习表达。
《蜗牛慢条斯里的生活》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是语文A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介绍了蜗牛爬行、睡觉、吃食、繁殖和栖息等方面的习性,以及一些生理特征,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
课文的知识性较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将更准确、更全面。
(二)、学情分析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容易捕捉,好观察,孩子都喜欢,有些甚至捉过蜗牛玩儿,有一些关于蜗牛的感性经验,对课文的学习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另外,在前五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说明文,学习了一些说明方法,比如,五年级下册的《松鼠》一文。
所以,本课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慢条斯理,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这一点正是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最欠缺的。
(三)、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交流了自己课前对蜗牛的一些了解,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从整体感知了课文介绍了蜗牛的哪些生活习性。
所以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具体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渎、讨论,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具体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
(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
教师准备:小黑板“学生自主学习表格”二、说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旧知导入新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后设置情境,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3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课文说明]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
课文介绍了蜗牛爬行、睡觉、吃食、繁殖和栖息等方面的习性,以及一些生理特征。
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容易捕捉,好观察,孩子都喜欢,有些甚至捉过蜗牛玩儿,有一些关于蜗牛的感性经验,对课文的学习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将更准确、更全面。
课文知识性强,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并学习表达观察所得。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万物的兴趣。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行动,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搜集蜗牛的有关资料。
二、理解内容猜谜揭题:猜谜语是儿童很喜欢的一项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取猜谜语揭示课题。
先组织学生猜谜语:“一头小牛黑溜溜,无角无尾不拉犁,背着房子很自在,拖拖拉拉慢慢走。
”这则谜语的谜面对蜗牛的名字、身体特点和行动特点都有所体现。
课后的两道思考题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理解课文的内容可根据这两道思考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二是感悟蜗牛慢条斯理特点的具体体现。
语言浅显易懂,应尽量让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课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了解蜗牛“慢条斯理”的特点。
拓展延伸:课文中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但并不完全,可让学生补充介绍观察所得和搜集的资料,使他们对蜗牛的了解更全面、更详细。
可让学生改变人称,以蜗牛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
既让学生对蜗牛这种动物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材料的能力。
三、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学生会认“泌、刃、灼、盹、嗅、卵、孵”7个生字,要注意提醒学生“泌”的声母是“”,不是“b”。
“灼”的声母是翘舌音“zh”,不是平舌音“z”。
牵一只蜗牛散步的哲理
牵一只蜗牛散步的哲理是一种比喻,强调了缓慢、耐心和沉静的重要性。
这种哲学教导我们要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个瞬间,并体会其中的细节和美好。
蜗牛是一种很慢的动物,它们缓慢地爬行,似乎从不着急。
若是人们也能像蜗牛一样,放下焦虑和忙碌的生活节奏,去享受现在的时光,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轻松、愉快和丰富。
此外,牵一只蜗牛散步的哲理还提示我们,人生的路途不必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慢慢地迈向目标。
人们往往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却忽略了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花点时间思考生活的真谛,慢慢地理清思路,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牵一只蜗牛散步的哲理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停下来,享受生命的美好,同时也要表现出耐心和恒心,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蜗牛的生活习性
蜗牛,是一种小巧而又神秘的生物。
它们的生活习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好
奇和探究。
在我们眼中,蜗牛似乎总是慢慢地爬行着,但其实它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首先,蜗牛的行动确实是缓慢的。
它们的速度通常只有每小时0.013公里,这
是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的行动速度。
蜗牛的身体被一个坚硬的壳所包裹着,这个壳不仅提供了保护,还给了蜗牛一种沉重的感觉。
再加上它们的肌肉结构和生理特点,使得它们的行动速度自然而然地变得缓慢。
其次,蜗牛是一种极具节俭和节约的生物。
它们的生活习性体现在它们对食物
和水的利用上。
蜗牛主要以植物的叶子、茎和花朵为食,而且它们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能维持生命。
另外,蜗牛可以通过它们的黏液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它们不需要频繁地去寻找水源。
这种节俭和节约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对蜗牛产生了敬佩之情。
最后,蜗牛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
它们可以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且能够适应各种气候和土壤条件。
蜗牛的壳可以为它们提供保护,而它们的黏液可以帮助它们在干燥的环境中保持水分。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们对蜗牛产生了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蜗牛的生活习性展现了一种慢慢而又顽强的生活方式。
它们的缓慢
行动、节俭生活和顽强生命力都让人们对它们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敬意。
或许,我们可以从蜗牛身上学到一些生活的智慧,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节俭生活,顽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