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1
- 格式:docx
- 大小:14.11 KB
- 文档页数:2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采桑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采桑子》,理解词句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词牌名“采桑子”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赏析词中的名词、动词,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分析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理解1. 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牌名“采桑子”的文化内涵1. 了解词牌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一)词句赏析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情感意蕴的领悟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轻舟、绿水、长堤等,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2. 激发学生兴趣(1)提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采桑子》这首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引入课文主题(1)简单介绍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引出《采桑子》这首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朗读课文(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展示词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中的美景。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3、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中的美景,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说到西湖,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杭州西湖,实际上一直以来中国有“四大西湖”的说法,除了杭州西湖名气最大,还有广东惠州西湖、安徽颍州西湖、江苏扬州瘦西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的作者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却情有独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颍州西湖的美妙图片。
颍州西湖美不美?退了休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面对如此美景,写下了《采桑子》十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出示课题二、学习诗词(一)了解词牌名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下面是采桑子的正体的具体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二)走进作者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了解写作背景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境导入,引发对主问题“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的思考。
2.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3.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2.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课前,张同学在读到注释中到这句“《采桑子》十首,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时,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词,我真的没有读出来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为张同学来解答——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设计意图】出于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根据情境式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大情境——为张同学解答疑问。
导入直奔主题,这个疑问就是本堂课的主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既聚焦重难点,又富有启发性。
一、好在良辰美景1.良辰【概括大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老师: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预设:歌咏西湖春景。
师:准确。
此刻,你就说出了西湖的第一好,好在恰逢良辰。
2.美景【描绘画面】师:春天,多么美好的季节!在这个时刻泛舟西湖,词人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你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美景,发挥想象,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
预设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湖中是碧绿的春水,流转绵延,无穷无尽。
远处长堤一横,堤岸上芳草萋萋,野花开放,生机盎然。
【板书:绿水、芳草】预设2:“无风水面琉璃滑"——天朗气清,平静无风,湖水平滑如琉璃,纤尘不染。
【板书:琉璃】预设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细微的涟漪从船边向远处荡漾开去,却未曾想到,栖息在水草里的白鹭被这涟漪惊动,急忙忙往岸边飞去。
【板书:禽】师:静谧、清新、富有生机的湖景着实让人心醉,这就是西湖第二好,好在醉心美景。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采桑子》的诗意和抒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朗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听力、视觉、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的美景和采桑子的图片,营造课文的情境。
2. 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一遍《采桑子》,要求学生跟读。
然后分组让学生朗读一遍,再进行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 师生导读教师主导对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句子、词义和抒情。
注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诗歌,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4. 解读意境和文化内涵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表述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 艺术特色的分析从诗歌的体裁、语言和表现手法入手,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6. 思考与评价设计有关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诗歌朗诵、文化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采桑子》和中华诗歌文化的内涵。
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思考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启示性提问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采桑子》教案《<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典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感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采桑子》,就是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写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采桑子》的作者是具体作者,他生活在具体朝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作者本人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词句赏析(1)“具体词句”这句词好在哪里?(2)词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艺术手法(1)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2)对比这首词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五)深入探究1、小组讨论:词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深层含义?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美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文和古典诗词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家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四、赏读,感受意蕴美1.解释下列词语。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理解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重点)3、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积累语言,学习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前古诗词背诵《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课程导入教师出示三幅词配画,《天净沙秋思》、《关雎》、《蒹葭》,让学生根据图画配上古诗词,并说明理由。
三、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创作背景: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在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
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的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
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五、自读课文,处理好字音棹zhào 逶迤wēi yí长堤cháng dī琉璃liúlí笙歌shēng gē涟漪lián yī六、全班齐读七、同桌对读八、词配画给采桑子做一幅词配画,小组讨论完成1、总领全文的三个字;2、画的意境应该是什么样的?3、你要画哪些景物?九、听读《采桑子》十、朗读提示,同学们自由练习十一、朗读展示请2-4名同学展示朗读十二、背诵《采桑子》十三、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多读古诗古词,感悟诗词里的意境美,也将他们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十四、课堂作业。
《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美读全词,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
2.用心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品词析句中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之美。
【教学过程】一、闯关,开启“穿越”之旅1. 激趣导入:近年来,“穿越”剧特别流行。
剧中的男主角、女主角由现代穿越到古代,又从古代穿越回现代。
今天让我们也来过一把“穿越瘾”吧!2.想要玩“穿越”,得先闯关。
每组派一个代表,闯关胜利组,才能过一把“穿越瘾”。
哪位同学作为代表来试试呢?第一关:()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又叫“”、“”、“”等。
(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第二关: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宋朝:第三关:正确标注拼音,并准确读出短棹逶迤长堤笙歌涟漪3.设置情境:(播放古筝曲),让学生进入意境中。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颍州的西湖畔,此时的你是何种身份?你到底是谁呢?请看屏幕——二、知人,了解作者及背景如何创作这些词的?下面让我们进入“名人访谈”。
三、吟咏,感受景物之美1.感情朗读这首词。
2.提问:词的上阕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3.学生讨论,明确:轻舟短棹绿水长堤沙禽四、赏读,领略氛围之美1.提问: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学生赏读后,交流。
3.明确:词人调动多感官,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氛围。
五、品读,体会情感之美1.提问:词的下阕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带着问题再品读,体会词人情感之美。
3. 明确: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
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采桑子》教学设计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或吟唱这首词。
2.积累一点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3.学会赏析品味词。
4.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山水的悠然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富于表现力地吟、诵这首词。
2.用文学的语言品味诗词之美,大胆发表见解。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预习。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关于颍州西湖。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
3.欧阳修与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于颍州做知州,喜爱这里的山水民风,与梅尧臣相约在此买田,以便日后退居。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交还官职,退休)后,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他写的一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4. 了解一点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诗的别体,繁荣于宋代。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5. 熟读并背诵《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自学)6.请以小组为单位朗诵或吟唱《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二)课堂探究活动。
1.体味《采桑子》的音乐美。
活动1:小组展示朗诵或吟唱《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附小组展示评价表)活动2:请简单点评你喜欢的一组展示。
2.美译美读《采桑子》。
活动3:请依据《采桑子》的注释,先自己讲说这首词的大意。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心理。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感受欧阳修当年美好的心境和惬意的情怀,体会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心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中国“四大西湖”导入。
二、读出韵律之声: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慢慢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女生读。
3、男生读。
提醒重音、停连、语气、语调。
三、读出西湖之美:1、学生朗读,读对节奏。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教师朗读,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
3、学生齐读体会。
4、说一说:你发现了欧阳修眼中的哪些西湖之美?5、写一写: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读出言中心声:词中哪个字或词能表达情感?请说明理由。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感悟诗情,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1、必做:背诵、默写《采桑子》。
2、建议:观看《百家讲坛:诗歌里的春天15》(欧阳修如何别样咏春、欧阳修的“醉意”人生、欧阳修的颍州情结)板书设计:采桑子欧阳修。
题目: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词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揣摩其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揣摩其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2、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体会自然之美、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2、难点:领会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析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们一起和诗人欣赏了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景。
今天我们一起和欧阳修欣赏颍州西湖美景。
观赏视频和欣赏图片,初步领略颍州西湖的美。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指名学生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字词注音(指名学生注音)短棹(zhào)逶迤(wēi yí)长堤(dī)笙歌(shēng)涟漪(lián yī)三、诗词解读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听录音,正音正字,把握节奏和感情2、小活动:随机抽人比赛谁读的好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4、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一首古代诗歌,描写了西湖的美景和人们在湖中划船的情景。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这首诗的进修,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设计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设计内容1. 进修诗歌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诗歌赏析:通过教室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创作诗歌:引导学生通过进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自由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判,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设计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的相关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3. 创作指导:提供学生创作诗歌的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出发,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4.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诗歌赏析、诗歌朗诵和诗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创作:评判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符合题材要求,是否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评分标准包括内容丰富、表达清晰、语言漂亮等方面。
采桑子·轻舟欧阳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轻舟》。
(2)理解《采桑子·轻舟》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采桑子·轻舟》。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采桑子·轻舟》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采桑子·轻舟》。
(2)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轻舟》。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默写诗词,检查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轻舟、绿水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采桑子·轻舟》。
2. 写一篇关于《采桑子·轻舟》的鉴赏文章。
3. 画一幅描绘诗词意境的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这首古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感情,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三、教学内容1. 《采桑子》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采桑子》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3. 《采桑子》的朗诵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采桑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
2. 进修与理解(20分钟)教师指挥学生一起阅读《采桑子》,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字句和词语。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教师示范《采桑子》的朗诵,并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4. 拓展与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采桑子》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人生的启迪。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诵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采桑子》。
2. 合作进修: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与古诗的互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评估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水平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如写诗歌赏析或感悟体会,评判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采桑子》课件和音频资料。
2. 古诗词赏析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
3. 多媒体设备和音响设备。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希最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采桑子》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进修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采桑子》这首古诗词,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二、教学内容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诗歌欣赏。
2.唐代诗歌特点及与现代诗歌的对比。
3.诗歌赏析和解读。
4.仿写古典诗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唐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能够进行诗歌赏析和解读。
4.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写出符合古典诗词风格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学生主体教学法,通过讨论、展示、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采桑子》的原文和翻译,引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
2.诗歌赏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采桑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探究唐代诗歌特点:讲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4.诗歌解读:让学生分组进行《采桑子》的诗歌解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仿写练习:引导学生仿写《采桑子》,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符合古典诗词风格的作品。
6.课堂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展示等表现评价学生对《采桑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对作业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小测验评价: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唐诗选目,并准备好相关解析材料。
2.多媒体教具:准备电子版《采桑子》诗歌原文和翻译,辅助学生理解。
3.文具书本:为学生提供所需文具书本,方便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重点)
3、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积累语言,学习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古诗词背诵《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课程导入
教师出示三幅词配画,《天净沙秋思》、《关雎》、《蒹葭》,让学生根据图画配上古诗词,并说明理由。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创作背景:
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在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
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的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
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五、自读课文,处理好字音
棹zhào 逶迤wēi yí长堤cháng dī
琉璃liúlí笙歌shēng gē涟漪lián yī
六、全班齐读
七、同桌对读
八、词配画
给采桑子做一幅词配画,小组讨论完成
1、总领全文的三个字;
2、画的意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3、你要画哪些景物?
九、听读《采桑子》
十、朗读提示,同学们自由练习
十一、朗读展示
请2-4名同学展示朗读
十二、背诵《采桑子》
十三、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多读古诗古词,感悟诗词里的意境美,也将他们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十四、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