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 五上 1.8 维护生态平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接着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
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生命与环境(一)单元的第七课,我们班的同学在通过前面的一至六课的学习后,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与食物网,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本课主要是探究食物关系平衡被破坏后的生态状态,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
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对象是一群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并不熟悉,也没有亲身体验的孩子,学生只是从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中对草原、沙漠有所了解,对沙尘暴更是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情况,因此,在后面对于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时,我是这样预设的:收集资料(主要是收集有关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创设情景、观察描述(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问题—分析、推理—形成共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维护生态平衡课题维护生态平衡计划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
教学目标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2.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形式,对沙尘暴生成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思维的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这样就引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接着以草原上的生物为例,通过学生的设想,如果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后应用分析推理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概念1.提问:生态瓶中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影响吗?2.师讲:自然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提问,为引入新概念作铺垫。
二、研究草原生态平衡问题1.出示草原上鹰、兔、草的图片。
提问: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的?2.提问: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问: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把想到的写在书中对应的圆圈内。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三、引发沙尘暴的原因1.让学生阅读一下,介绍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小结: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与环境》第8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法内容: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第八课时。
一、教材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八课的内容。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生态平衡,教学活动首先从研究草原上的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接着让学生进行设想、讨论、分析,得出要想使生态平衡,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典型事例及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可怕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要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生命与环境单元的第八课,学生在通过前面的一至七课的学习后,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与食物网,同时,在经历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考察活动后,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本课主要是探究食物关系平衡被破坏后的生态状态,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
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对象是一群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并不熟悉,也没有亲身体验的孩子,学生只是从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中对草原、沙漠有所了解,对沙尘暴更是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情况,因此,在后面对于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时,我是这样预设的:收集资料(主要是收集有关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创设情景、观察描述(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沙漠、沙尘暴、泥石流)—问题—分析、推理—形成共识。
这一流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时也贯穿某一教学环节。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次课程使用的是鸿合2.0的电子白板,WPS办公软件中的ppt软件。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利用ppt将课程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各种动画能够将老师要讲授的内容展示出来,在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也能够使用鸿合电子白板完美的体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五年级科学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设计(教科版)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2. 学会从身边的事例中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重要性。
2. 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生态平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维护生态平衡。
第一章:生态平衡的概念1.1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2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1.3 教学活动:a) 教师出示生态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态平衡的特点和意义。
c)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第二章: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1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类和地球的意义。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a) 教师出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态平衡被破坏后的危害。
c)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章:生态平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3.1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3.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感受生态平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3.3 教学活动: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平衡实验,如“食物链”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中发现的生态平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c)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生态平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研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在学习中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认识草原上各种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能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通过学习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行动。
二、学情分析评论《维护生态平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生物与环境》第八课内容,整个单元的教学由8个主题组成。
要求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好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最后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动植物,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草原视频草原的景色美吗?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草原的景色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里动物和植物又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上节课在改变生态瓶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生态瓶中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系统会失去平衡。
我们又该如何维护大自然的生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二)食物链中的设想1.这是老师在草原上拍的照片,你能根据这几张照片找出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吗?生:草→兔子→鹰(板书)2.设想一下,假如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也许还有很多可能性。
《维护生态平衡》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谈有恒【教材分析】《维护生态平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生物与环境》第八课内容。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8 个主题活动组成。
要求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最后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动植物,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
b5E2RGbCAP《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破坏活动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引发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p1EanqFDPw【教学目标】(二)、草原上的生态平衡(鹰、兔、草)1、科学探究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研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2、科学知识目标在学习中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各种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能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通过学习能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为行动。
DXDiTa9E3d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视频、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有这样一个游戏,有老虎、棒子、鸡和虫,已经有同学知道了,谁来说一说游戏规则?同学之间玩游戏。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8、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回顾生态瓶的制作以及对生态瓶的改变,如果生态瓶中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影响吗?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回答: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的情况是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3.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也许兔子会减少、老鹰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4、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议一议,说一说1沙尘暴是什么样的天气?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种天气好吗?2沙尘暴这种天气多发生在我国的什么地区?是否影响到我国的其他地区?3、幻灯片展示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教科书首先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后面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来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草原的生态平衡。
教学活动是从研究草原上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的。
让学生设想,如果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例如,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的情况是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也许兔子会减少、老鹰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
比如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
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等等。
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
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
教科书在这里引入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的干扰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
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
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
教科书上介绍的就是宁夏地区的沙源区。
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
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发菜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2000年6月20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捕猎。
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一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
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向学生介绍这些情况,是为了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组织他们深入思考:
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在第22页“资料库”中,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几个主要自然保护区。
它们分别是:红树林保护区(左上图);三江源保护区(右上图);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左下图);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右下图)。
本课的整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学情分析
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
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评价任务
1.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草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3.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尽量收集一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搜集沙尘暴的有关资料,准备实验用具。
二、激趣引入
1.分别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和谐的生物群落,一段是荒漠),想一想:这些动物为什么会离开?
2.指出像第一段视频中,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场景叫生物群落,怎样保护生物群落呢?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生态失衡后触目惊心的景象,进而激发学生探究背后原因的强烈动机。
】
三、研究鹰、草、兔之间的关系
1.画一画:出示鹰、草、兔图片,根据前几节课知识,画出它们的食物链关系图。
2.想一想:如果鹰、草、兔分别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把你的想法填到“生物关系图”里。
在草原上,你还知道哪些生物链?
3.议一议: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它们的减少,减少后会产生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步骤,让学生弄懂食物链、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为下环节弄懂沙尘暴的产生打下基础。
】
四、研究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1.合作交流: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组内分享,并综合组内成员的意见,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沙尘暴?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拿出生态瓶,比较不拔和拔掉草后浇水,观察流水含沙量有什么不同?并做好实验记录,你认为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分析综合:从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人类捕杀百灵鸟等行为也会引发失衡?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动手实验和分析综合,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明白生态系统是如何失衡的,从而完善本单的知识构建。
】
五、课外延伸
1.从刚才的合作与探究中,你认为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上应该做些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找一找人类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并写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家长的调查,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自身有哪些让生态失衡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起到宣传环保理念的作用。
】
教学反思
一、利用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因为学生对草原、对沙尘暴不是很了解,这也为他们得讨论提供了更广阔得
思维空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引起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去!结果我欣喜地发现: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他们的观点差异也就大了,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冲突,求异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课堂生成也就丰富多彩,这样的课显得精彩亮丽。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
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我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
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
纵观整个一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我想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他们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也一定会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