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46
腕骨是由八块小骨组成的,分别是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
新生儿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小骨会逐渐骨化。
腕部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次序为:头状骨、钩骨(约3个月出现)、下桡骨(约1岁出现)、三角骨(约2至2.5岁出现)、月骨(约3岁出现)、大多角骨(约3.5至5岁出现)、小多角骨(约3.5至5岁出现)、舟骨(约5至6岁出现)、下尺骨骺(约6至7岁出现)、豆状骨(约9至10岁出现)。
10岁时,腕部的小骨发育完成。
在1至9岁期间,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年龄+1。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腕骨发育顺序的相关信息,建议咨询专业骨科医生。
⼿、腕部基础解剖1⾻与关节⼿的⾻骼包括腕⾻8块、掌⾻5块和指⾻14块。
腕⾻包括8块⾻,分成近侧列和远侧列各4块。
从桡侧到尺侧的顺序,⼿⾈⾻、⽉⾻、三⾓⾻、豌⾖⾻构成近侧列,⼤多⾓⾻、⼩多⾓⾻、头状⾻、钩⾻构成远侧列。
豌⾖⾻与三⾓⾻的掌⾯相关节,因此豌⾖⾻与其他⾻是分离的。
其他腕⾻与相邻的腕⾻相关节。
近侧列其他3块腕⾻形成了⼀个近侧凸的⼸,并与桡⾻及桡尺远侧关节的关节盘相关节。
⼸的凹⾯是远侧的陷凹,包围着头状⾻和钩⾻近侧的凸⾯。
两列腕⾻因此相互紧密的连接,并可运动。
腕⾻与掌⾻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未显⽰腕关节运动桡腕关节和腕⾻间关节的运动总是放在⼀起考虑的,因为它们参与了所有的运动且受相同的肌⾁⽀配。
这些运动包括屈曲(约85°),伸(约85),内收(偏向尺侧)(约45°),外展(偏向桡侧)(约15°)和环转运动。
2韧带、肌腱腕部的韧带与肌腱掌⾯屈肌腱、动脉和神经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三个半指(拇指、⾷指、中指的桡侧)酸痛、⿇⽊等症候群的病症。
多见于30-60岁⼥性。
引起腕管综合症相关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包在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到了压迫。
正中神经是⼀条混合神经,也就是说该神经既有感觉功能,同时也能传导⼤脑发出的运动信号来⽀配肌⾁的运动。
正中神经负责拇指、⾷指、中指以及环指的感觉和动作。
任何使得腕管内空间缩⼩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正中神经受压。
这些因素或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较少见的病因如⾻刺,最为常见的病因是腕管内韧带以及韧带润滑层 (滑膜) 的肿胀与增厚。
腕管内压⼒增⼤腕管容积减⼩腕管内容物增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症状,拇指、⾷指、中指的桡侧的三个⼿指有蚁⾏感、⿇⽊、肿胀痛,夜间或清晨明显;还常有难以形容的烧灼痛,并有肿胀与紧张感。
⼿指⿇⽊桡侧三个半指异样感及⿇⽊感,有时累及五指,开始为间歇性;患⼿活动不灵,执⾏精细动作时⼿感笨拙,甚⾄严重功能障碍。
67张解剖图谱,搞定12种腕关节手术入路!背侧入路01背侧入路可显露整个腕骨的背侧部分、腕掌关节、腕骨间关节(除了豆骨)和腕中关节、桡腕关节及桡尺远侧关节,包括三角纤维软骨与尺腕关节。
相比弧形切口,我们倾向于直切口。
虽然可用弧形或是Z型切口,但在显露及美观方面并没有可观的改善。
而对于有皮肤风险的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明显的证据显示弧形或是成角的切口会增加皮瓣的坏死率。
背侧皮肤切口,以Lister结节为中心。
点状线,沿第2或3掌骨作斜行或直的切口。
虚线,以第三掌骨为纵轴的直切口。
数字3和4是各自的伸肌鞘管。
1.伸肌支持带的尺侧切口;2.伸肌支持带的桡侧切口将伸肌支持带及Lister结节截骨部掀起。
将包含指伸肌腱的伸肌支持带于骨膜下掀起一般用T型关节囊切口背侧韧带关节囊切口Mayo 关节囊背侧切口,桡侧基底位于腕骨间背侧韧带和背侧桡大多角骨韧带之间。
C头状骨;DIC桡腕背侧韧带;H钩骨;L月骨;LT Lister结节;R桡骨;S舟骨;T三角骨。
皮肤切开并牵开,于第四伸肌鞘管尺侧纵行切开。
伸肌支持带桡侧掀起,显露桡腕及腕中关节。
尺侧牵开伸肌腱,桡侧牵开腕伸肌腱。
闭合过程中,横行切开伸肌支持带,近侧部分置于伸肌腱的浅层作为滑车用,远侧部分置于伸肌腱的掌侧保护肌腱不被磨损。
桡背侧入路02选择桡侧切开是为了显露桡骨茎突,舟骨的桡侧部分和STT关节。
当背侧或掌侧入路不适合的时候,这个入路也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显露,如桡骨茎突骨折的内固定,或是桡骨远端舟骨窝的关节内骨折。
皮肤切口于拇长伸肌腱与伸长展、拇短伸肌腱之间。
伸肌支持带的切口与皮肤方向一致。
确认桡骨远端,舟骨,关节囊周围脂肪组织下面的大多角骨。
分离关节囊周围脂肪组织直至腕关节囊,显露腕关节桡侧;舟骨,大、小多角骨,桡骨远端及其相连的腕骨间韧带。
桡侧入路扩展到前臂远端,将肱桡肌自桡骨骨膜下切断,掀起第1和2伸肌鞘管:可用于桡骨远端的骨移植的理想入路。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掌握腕关节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运动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2年10月10日三、实训地点学校运动学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腕关节解剖结构腕关节由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腕骨等组成。
桡骨远端与腕骨构成桡腕关节,尺骨远端与腕骨构成尺腕关节,腕骨之间构成腕骨间关节。
2. 腕关节运动学特征(1)腕关节运动范围:腕关节可以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运动。
(2)腕关节运动幅度:腕关节的运动幅度受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因素影响。
(3)腕关节运动协调性:腕关节运动时,需要多组肌肉协同作用,保证运动过程的协调性。
3. 腕关节运动方法(1)屈伸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上抬起,然后逐渐降低,使腕关节屈曲;再逐渐将前臂向下压,使腕关节伸直。
(2)内收外展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一侧倾斜,使腕关节内收;再逐渐将前臂向另一侧倾斜,使腕关节外展。
(3)旋前旋后运动: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掌心向上,将前臂向前方旋转,使腕关节旋前;再逐渐将前臂向后方旋转,使腕关节旋后。
4. 腕关节运动注意事项(1)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预防关节损伤。
(2)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用力。
(3)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缓解肌肉紧张。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结果本次实训,学生掌握了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和运动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运动。
2. 实训分析通过本次实训,学生了解了腕关节的运动学原理,提高了对运动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在进行腕关节运动时,动作不够规范,导致运动效果不佳。
(2)部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过度用力现象,容易导致关节损伤。
六、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腕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和运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学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注重运动学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预防关节损伤。
腕骨角的名词解释腕骨角是指人体手腕内侧部分所形成的角度。
这个角度是由桡骨、腕骨、掌骨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手的灵活性和功能。
腕骨角在解剖学和运动学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解手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腕骨角的形成主要是由桡骨和腕骨之间的角度决定的。
桡骨是前臂骨中较大且位于外侧的一根骨头,而腕骨是位于手部的小骨头。
当手掌伸直时,桡骨与腕骨之间形成的角度被称为腕骨角。
正常情况下,腕骨角的范围是20度至25度,可根据个人的骨骼结构有所变化。
腕骨角的大小和稳定性对于手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
腕骨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手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腕骨角过大,会导致手腕过度伸展,造成手指难以正常屈曲和伸展,并可能引发腕关节疼痛或损伤。
反之,如果腕骨角过小,手腕过度弯曲,会导致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减弱,影响手部的正常功能。
除了正常的腕骨角度,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特殊情况。
有些人可能天生腕骨角较大或较小,这取决于他们的遗传因素和骨骼结构。
另外,一些运动员和音乐家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腕骨角度,这是由于长期重复的运动或使用特定姿势所造成的。
虽然腕骨角对手的运动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对腕骨角进行特殊处理。
只有当出现手部疼痛、运动不灵活或其他症状时,才需要关注腕骨角的问题。
一旦发现异常,医生或运动专家可以通过骨骼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来评估腕骨角的大小和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腕关节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调整腕骨角度。
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腕关节手术,通过改变桡骨与腕骨之间的关系,调整腕骨角的大小。
这个手术通常是由经验丰富的手外科医生来实施的,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和减轻疼痛。
总之,腕骨角作为手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手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了解腕骨角的定义和意义,对于理解手部解剖学和运动学具有重要价值。
在手部疼痛或运动障碍的情况下,腕骨角的评估和治疗是重要的,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来调整腕骨角度,以恢复手部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