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4
秦始皇巩固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由秦始皇主政,实行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废除六国统治;
-推行兵马大法:于战国末期所出,统一兵制,一统天下军事领域;
-颁布诏书:出具国家文件,向各地派遣诏书,控制地方,维护中央权威;
-筑长城:秦始皇筑建长城,防护边境,加强统治;
-统一衡制:建立统一的衡制,使各地实行衡量制度,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
-统一文字:汉字统一,推行统一流通的汉字书写系统;
-设置监察制度:设置一定的机构,监督百姓,控制官吏;
-统一法律制度: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使全国接受统一的法律,加强统治;
-推行国考制度:设置国考,定期招收官吏,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自治;
-推行农事制度:制定农民劳动时间及农作物收获时期,处理农事纠纷。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政治: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进军南越对西域的管辖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察举制度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
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历史的影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秦朝。
这场统一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而且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增加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政
和军事管理系统。
这使得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而这种以秦始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也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二、实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还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制度。
建立了标准的文字
和度量衡标准后,有助于消除六国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开辟了修建长城的历史先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保卫边疆,开始修建了一连串的城墙,之后这些城墙
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
这是中国古代修建防御工事的历史先河,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也为后来的王朝留下了巨大的历史遗产。
四、加强了中央对文化的控制
为了确保全国文化的一致性,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政治手段,例如焚书
坑儒、规定符瑞等。
这种控制文化的做法,在当时的中国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但是这一做法也使得全国的文化更加统一,对后来的文化和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长远的。
不仅为中央集权和
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山东 刘培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一. 建立中央集权组织秦始皇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权机构。
“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
“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掌管政府和皇室的各方面的事务。
三公九卿对皇帝直接负责,皇帝有权对重大事务做最后的裁决,突出了中央集权制的特点。
二. 健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下还设有亭、里等等,构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地方机构。
郡县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样,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三. 毁城防、销兵器兼并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拆毁原各国用于军事目的的城郭等城防设施以及其他一些军事据点和防御工事。
他还下令在全国收缴民间的武器,然后把收缴上来的武器集中于咸阳进行销毁,大大地削弱了旧贵族的军事力量。
四.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战国分裂割据时期,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异,严重地影响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统一后,下令全国一律使用以秦篆为基础的小篆,以统一文字;废除原有各国的货币,把过去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制度推行全国。
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在全国的统一。
五. 北伐匈奴,南戍五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
将原赵、燕、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这对于巩固北部边防和保护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兼并六国后,他还派兵50万进军岭南,历时数年,终于征服了越族,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普遍实行郡县制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实行地方政权的一元化管理。
每个郡都设有郡守来进行地方行政管理,并加强了地方人员的选拔和监督。
郡县制的实施使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事务,并通过派驻的郡守来巩固其统治。
二、设立郡县法官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朝设立了郡县法官,负责审理地方案件。
这些法官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向中央上报案件的判决结果。
对于重大案件,还需要上报中央政府进行审批。
通过设立郡县法官,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掌握地方事务的审判权,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三、推行郡县制度的统一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各自的地方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度的统一,统一了全国的地方政权。
通过推行统一的制度,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统一管理各地,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设置郡县学校为了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秦朝设置了郡县学校,由中央政府来派遣教育官员进行管理。
郡县学校主要负责教育地方士人,选拔有才华的人才,并灌输中央政府的统治思想。
通过设置这些学校,秦朝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教育,培养效忠中央政府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推行均田制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控制,秦朝推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以此来确保农民的生产力和纳税能力。
通过均田制,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控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限制私人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地方豪强和诸侯国的起义,秦朝限制了私人的武装力量。
中央政府规定只有官员和军人才能拥有武器,民间禁止私自拥有军火。
这一措施大大减弱了地方势力,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以下设诸卿,分掌政事。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3、制定颁布了《秦律》。
二、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修驰道。
三、文化方面:1、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兴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
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高中历史必背口诀歌1.商鞅变法措施口诀歌:第一连坐重耕织,奖励军功明法令。
第二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与分封。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口诀歌:皇帝以下设三公,郡县秦律得推行。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文字同。
焚书坑儒禁私学,以法为教吏先生。
(吏先生:即以吏为师)3.两汉的政治措施口诀歌:地方郡国并行制,廉政监察用刺史。
编户齐民管百姓,选官征召与察举。
4.王安石变法口诀歌:一青苗,二募役,第三垦荒兴水利。
方田均税改市易,保甲将兵改军事。
整顿太学变科举,科举事务与经义。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口诀歌:(收精兵,夺实权,制钱粮)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更戍名。
中书门下枢密院,参知政事权归君。
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判监督又署名。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口诀歌:一三六八朱元璋,建都南京元灭亡。
废除丞相中书省,三司直属归中央。
特务机构锦衣卫,皇帝指挥大权掌。
四书五经八股文,明朝君权更加强。
7.晚清条约口诀歌:南京条约:香港已割地,赔款廿一(2100)万,五口且通商,复又协关税。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来驻京,汉口南京等十处。
军舰商船江上浮,游历商教内地布。
北京条约:先认条约后开埠,九龙司割算一股。
华工出国真命苦,各出军费人民付。
马关条约:辽台澎湖割三地,春帆楼上赔二亿,沙重苏杭开四口,通商口岸允设厂。
辛丑条约:中央办祸首,华北停科举,庚子赔巨款,东交设使馆,大沽拆炮台,永远禁反帝。
8.抗日战争口诀歌:日寇兵,犯东北,延祸水,至华北。
双十二,行兵谏,张杨志,终实现。
卢沟桥,起硝烟,丢上海,失南京。
战淞沪,战太原,战徐州,战武汉。
平型关,战大捷,台儿庄,洒碧血。
百团战,显神奇,南堤湾,开荒地。
皖南变,千古冤,七大开,灯塔延。
原子弹,广岛现,天皇降,成纪念。
9.中共党史口诀歌一大党,二大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
五大批评陈独秀,六大苏联找帮忙。
八一南昌来起义,八七政权要靠抢。
三湾军队要听党,古田军队要增强。
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措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
1. 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一太守,负责行政和军事事务。
郡下设有若干县,县治设有县官,负责地方行政。
2. 进行土地改革:秦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包括平均地权、取消世袭制和实行统一的土地制度。
这些措施使得土地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并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3.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实行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和计量单位,方便了贸易和征税。
4. 统一文字和法律制度:秦朝采用了统一的文字和法律制度,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法律,并将这些制度推广到各地,增强了中央集权。
5. 实行中央集权政治:秦始皇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和诸侯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6. 进行人民普及教育:秦朝建立了官办的国子监和郡学,推行乡试、秀才、举人科举制度,为人民普及教育,培养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但也加
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