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饶淑丹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朱淑真是唐代女词人中的佼佼者,她创作的词章深情缱绻,意境深邃,语言幽美,充满着女性的柔情与悲怆。
本文将从朱淑真的诗歌作品入手,分析她的创作特色,探讨她的女性词风。
朱淑真的生平朱淑真(约722年-约797年),字瑛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早年受父亲钟仪之教育,精通诗文,与成汭、杨师道、李九龄等人交游。
与唐玄宗皇后杨玉环有交情,曾任宾客御史,后因谏言被罢职。
后来,朱淑真离开都城,到洛阳和开封等地游历,多次被招入宫中,但都拒绝了。
晚年在东都长安隐居,精修佛学,闭门不出。
朱淑真临终时,还将自己的诗稿放在石窟中,以求后人传诵。
朱淑真的创作特色朱淑真的词章悲怆动人,风格清新自然,独具女性的个性。
她的词章常常放眼世事,既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文修辞,也不太用典。
她的词章运用了很多女子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依托于个体意识,强调了女性词人对韵律和音韵的敏锐感受。
其一,朱淑真的词章常用花草虫鸟等自然景物描写独特女性情感。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描写了女子因为世事悲凉而最终明白了人情冷暖的道理,又因感念情深而情愿和丈夫两相依伴。
此处即可感受到朱淑真提供的对世事的默默批判,也可以感受到女词人不单仅是诗歌艺术家,也是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此外,她的词章还常常将各种小动物融入到情感描写中,正如《踏莎行》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表现,以此表达女性的敏感气质及情感理念。
其二,朱淑真在词章的音调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她的词章当中,押韵简单、音调明快、平仄轻缓,这些格律上的特点相对于男性诗人来说,更加注重韵律的美妙和明快。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何独秋风悲画扇”,这里的韵律处理得非常舒畅,这一点显示出了朱淑真独具的审美理解和造诣。
其三,朱淑真受道教和佛教影响极深,很多词章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核深深地扎根于这些佛学的思想。
任淑《游勾漏洞四首》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游勾漏洞四首其一昔日人休勾漏山,我来勾漏学偷闲。
岩云出峪来相迓(2),墅水盈川何独悭(3)。
天上二丸抛客岁(4),域中五鼠耗尘寰(5)。
几时的与仙翁约(6)?煮汞煎铅炼大还(7)。
其二日日忙忙尽在公,公余乞假访仙翁。
山开丹竈烟常绕,洞达清都路可通(8)。
牧石成羊俨有像(9),呼庞化鹤渺归空(10)。
玄坛旧令今何适(11),潭月澄澄水发洪(12)。
其三山骨嶙峋直透巅(13),脚跟一窍更玄玄(14)。
翁来灵洞求非令,洞隐仙翁别是天。
山泽通而药物备,风雷薄矣火功全。
丹砂可借消饑渴,细嚼当年内外篇(15)。
其四风尘傲吏几来过(16),欲往从之在此阿(17)。
俗态不堪头面改,宦情其奈鬓鬚何。
白云尚觉烦青障(18),朱履应知碍緑萝(19)。
拜首真人求秘寳(20),不胜箫鼓僕夫多。
诗词类别:写景抒情来源:《粤西诗载》(1)勾漏洞:在广西北流县东北八里,道书爲第二十二洞天,有白沙洞、桃源洞、寳圭洞诸胜。
相传晋葛洪尝炼丹于此。
(2)迓:迎接。
(3)悭:吝啬。
(4)二丸:指日月。
(5)五鼠:指五种坏人。
尘寰:犹尘世。
(6)的:通“得”。
(7)大还:道家所炼丹之名。
(8)清都:神话传説中天帝居住的地方。
(9)牧石成羊:《神仙传》:“黄初平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其兄起寻觅,问羊何在。
曰:‘近在山东。
’初起往,但见白石。
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
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爲羊。
”(10)呼庞化鹤:“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
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
涣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见《列仙传》。
(11)玄坛:道观。
旧令:指洪葛。
洪曾爲勾漏令。
(12)澄澄:清澈貌。
(13)嶙峋:形容山石层叠不平。
(14)玄玄:玄之又玄的省称。
道家用以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15)内外篇:古代论着中的分类。
内篇爲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余论或附论性质。
这裏指道家炼丹的论着。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
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
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
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
”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
“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
”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
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
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
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
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
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
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
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
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朝代:宋代作者:姜寒花小更垂。
阿琼愁里弄妆迟。
东风烧烛夜深归。
落蕊半黏钗上燕,露黄斜映边犀。
老夫无味已多时。
【作者简介】姜(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
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工、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姜对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述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
而姜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
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化的途径实现的。
姜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清空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
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为代表。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
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显著的差异。
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
这种不够本色的词风在南宋初中期成为词坛的主流。
技法探微之精美小品文阅读饶良鸿饶柳凤《蝉》和《贝壳》(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按其题材来说属于哲理小品文。
这类文章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虽大多为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但它语言准确简练、含义深刻、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文句意境优美、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风格或幽默辛辣、或含蓄深沉、或朴实自然,使人心生感动、得到启迪、获得美感、提升品质。
所以在各类语文考试中经常把它作为考试题材。
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可从分析概括内容主旨、体验感悟思想情感、鉴赏评价写作特色、品味赏析精彩词句等步骤入手。
一、分析概括内容主旨在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文题。
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二)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
(三)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
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如:《蝉》一文中我们就可以从矛盾句——“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警句——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得出文章主旨——不管是生命短暂还是长久,度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二、体验感悟思想情感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时,我们必须从文本的思想内容角度去体验。
对课文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行体验;对叙事性作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进行体验,并生发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如:《贝壳》一文中“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这两句话中的“非常坚硬和精致”、“艺术品”、“舍不得拿去”、“宝贝”等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是对贝壳的赞叹,是作者对贝壳这种执着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的赞美和颂扬。
修辞的理解要以意象的完整为基础作者:郭淑金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07期写景状物的文章,特别是那些情辞优美的写景散文,最具魅力的还是那些鲜活的意象。
把握完整的意象是欣赏散文的关键,只有把意象的“象”把握完整了、准确了,才能真正准确地理解寓含在意象中的“意”——作者的情思意趣。
而作者创造鲜活意象的有效手段,莫过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能否准确辨识比喻和拟人,并且从意象的完整性去认识它们的作用,就成为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散文写作的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但是,现在教学中以至写作中,太多的是孤立地辨识是否是比喻和拟人,很少从意象的完整性去思考它们的作用,它们的艺术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以至于影响了对意象完整性的准确把握,影响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理解。
现就中学课文中的一些片段,做一点分析。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表面看,这确实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在几次观摩课中,发现作课的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几个拟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们写的生动形象而已。
其实作者这里依次写的是:花的竞相开放,花色的鲜艳,花香的浓甜,野花的繁多闪亮。
这幅春花图不仅是五彩缤纷,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机,作者借春花图书写的是对春天活力的赞美。
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图中的蓬勃生机,为春花图整个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不正突出了百花竞放的生机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写出了五彩的颜色,但这里突出的却是鲜丽色彩中的无限生机。
写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实,也是突出花香的浓郁——气味中的生机。
一一词曲五首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词曲五首》均在表达一种愁绪。
愁的原因有所差别:《望江南》是思念远人之愁,《虞美人》是亡国之愁,《浣溪沙》是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天净沙·秋思》是思乡愁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民的愁情。
《词曲五首》中每首均有点睛之笔,将所要表达的愁情集中体现:“肠断白洲”的复杂情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幽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嗟叹惆怅,“断肠人在天涯”的踽踽独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无奈愤慨。
以上的名句历经岁月的淘洗变得越发厚重且耐人寻味。
1.《望江南》这首词描写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她终日呆立在江畔的望江楼上倚盼,仔细数着江面上经过的帆船。
从早上望到日暮,总是失望。
这时候,面对着斜阳与江水,正在无聊之极,偏又看到那小洲上一片白,更加使她愁苦难受。
“梳洗罢”二句,描写少妇清晨起来,精心梳妆打扮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
等待着远在天涯的亲人归来。
“梳洗罢”三字,不是平常的梳妆,这里含有“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从这三个字中,显示出少妇满心欢喜,满怀希望的内心世界。
一个“独”字,点出少妇的形单影孤。
“倚”字写出少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表明少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不见丈夫的影儿。
望江楼前,百舸千帆,每一条帆船,都可能是亲人的归舟,使她燃起希望,但每一条船都来了又去,又给她带来失望。
“千帆”二字,以千百次的失望,衬托出她眼巴巴地等着归人的无限期待,这中间心情翻腾起伏,交织着多少忽而惊喜,忽而忧伤的心理变化!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久,凝恨之深。
“皆不是”三字,把少妇的惆怅、失望、凄楚之情,淋漓道尽。
“斜晖脉脉水悠悠”二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
太阳偏西了,好像还对着人依依不舍;江水不断地流,流到远方去了,斜晖脉脉,含情不已,江水悠悠,流恨无穷。
这是江中景,也是心中境。
以景寓情,不须千言万语,却很好地表达了这时默默怨望中的思妇曲衷。
古典诗词鉴赏的钥匙:意象作者:吴晓丽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9期古典诗词像是一座神奇的迷宫,重峦叠嶂、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怎样来开启这座迷宫呢?需要找到开启迷宫的钥匙——意象。
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行诗歌的鉴赏首先从感受意象开始。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会,准确把握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中用“杜鹃、猿”来表达内心凄凉哀伤。
蘇轼《红梅》“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中以“梅花”喻一种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以“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的品质。
从这些例句我们看到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后用来表达情感的,我们可以借助意象来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进而来分析高考诗歌鉴赏中两大题型: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
第一步:整体感知,提取意象。
整体感知的对象包括标题、作者、诗歌、注解,这样对全诗有全局的认识,然后提取诗歌中的意象,意象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景物和历史人物、典故。
请看这首诗——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诗中意象繁多,需要将相关意象提取出来并分析意象的内涵。
“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中的有罪之人。
“绮罗”,华贵的丝织品,也可指使用丝织品的女子。
“风波”,风波中的行人,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
“湘江竹痕”,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竹悉为之斑。
“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堕泪。
“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