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可编辑修改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65 KB
- 文档页数:8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
第18课登临词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与陈亮的生平、思想及作品。
2.了解词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
3.了解登临词中常见的意象涵义、用典及借古讽今等方面的特色。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意解读这首词作于1040年范仲淹率兵守边之时,叙写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大雁南飞,月色苍茫,风啸马嘶,号角凄厉,林立的山峰像屏障一样包围着孤零零紧闭着门的城堡。
一杯浊酒,难解乡愁,而征战没有取得胜利,回家又从何谈起?入夜,倾听着悠长凄清的笛声,凝视着遍地银霜,令人久久难以入睡。
虽然边塞的劳苦已生成将军的满头白发和士兵们悄悄流下的思乡泪水,但是面对入侵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融情;下片抒情,又以景色点染。
情景交融,苍凉悲壮,一洗晚唐五代以来绮靡浓艳的脂粉香泽之态,慷慨雄放,成为北宋豪放词的先声。
名句识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考点演示本词除了表现一种爱国的思想情感外,还流露出一种什么情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18登临词二首课时训练18登临词二首一、夯基训练1.对王安石《桂枝香》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脁名句“澄江静如练”,一个“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的景象。
B.“画图难足”一句的意思是说:眼前的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
C.“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恨终。
D.“漫嗟荣辱”句中的“漫”即“慢”,意思是慢慢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答案:D解析:“漫”是副词,随便、随意的意思。
2.填空。
王安石,北宋家、家、家。
字,号半山,又称王荆公、王文(谥号)公。
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之一,主张文章“”,作品集为。
答案:政治思想文学介甫唐宋八大家务为有补于世《临川先生文集》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5010018)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参考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解答炼字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寻找并鉴赏诗中词语时,可首先考虑动词、形容词;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理解;③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谨、顺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案:示例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之情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解答“虚实关系题”的一般思路:先说明“虚实”,再解说作用。
一般认为,具体形象是实写,思想感情是虚写;“言此”是实,“意彼”为虚。
2019夏令营语文资料六
登临诗典例: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一、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登临词二首一、桂枝香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击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踊跃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进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无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绩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精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擅长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按照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符合那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刻一般以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大体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接踵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那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表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辩能力。
(主旨)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址、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击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画,纯属自然景观。
“似练”、“如簇”,很简括,也超级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写动景。
写出了人的活动,偏重于人文因素的描述。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刻,是在傍晚。
“西风”照顾上文的“晚秋”。
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气氛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珪[注]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重阳节读登临诗随笔6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随笔大全、教学心得、教案大全、诗歌词赋、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经典美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ssays, teaching experience, lesson plans, poetry and poem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famous quote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重阳节读登临诗随笔600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登临诗1、《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题西林壁》宋朝·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王安石在罢相后归居金陵时的作品。
)。
2014 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万里江ft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 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ft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ft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ft、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ft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ft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 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ft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 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 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ft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 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 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ft;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
“登临”是常见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它构成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苏教版)所选的 31 首唐诗中,涉及到“登临”意象的就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ft》《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ft怀古》《九日齐ft登高》等 8 首。
一般来说,登高(ft)、登楼、登台(阁)都属于“登临”的范畴。
“登临”何以能成为意象?在这个动作之中,是否也包含着人的情感?常言道,“登楼必愁,登台必悲”,可见,是登临能触发人的悲愁——这一文学永远的情感主题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独特的意象。
然而,大家去登高ft也好,登楼阁也罢,或是远眺美景以舒畅心胸,或是因循胜迹、追慕古人,大抵乘兴而来,当然也有本身愁思满怀而欲借登临一抒其内心郁闷的,却绝没有人会为了故意生发自己心中的愁苦而特意去“登临”。
那又为何常常会败兴而归,无愁生愁、愁上加愁呢?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
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
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
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
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诗歌中登临的时间大多在春、秋季节。
并不是在夏、冬时分没人登临,而是因为春日之融融迟迟能触发登临者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暮春的阑珊之景也能引发登临者的伤春之感: 而秋天的肃杀、萧条、凄凉,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悲凉情感生发的主要季节背景。
春与秋本,身就是人们情思多发的时节。
"登临"意象包含的情感之多,构成了"登临"丰富的内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
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ft、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3)怀古伤今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
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ft》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ft怀古》即是如此:或是面对残破江ft,悲叹ft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ft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如此。
(4)言志抒情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
经过登临的过程,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
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ft何必独沾衣"(《九日齐ft登高》)中所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四)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ft,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ft、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ft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