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7.72 KB
- 文档页数:6
人口生育调查与统计的方法与技巧人口生育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行人口生育调查和统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口生育调查与统计的方法与技巧,分为以下十个小节进行阐述。
一、调查目的和背景人口生育调查与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包括人口规模、结构以及人口政策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设计针对不同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设计,如社区调查、家庭调查或者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等。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考虑到问题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隐私保护。
三、抽样方法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不可能对每个人进行调查,因此需要采用抽样方法。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抽样方法的选择要兼顾效果和成本。
四、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调查或者在线问卷等方式进行。
收集数据时,要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尽可能减少误差。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括数据清理、数据整理和数据统计等过程。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SPSS、Excel等软件,以获取结论和洞见。
六、人口生育统计指标人口生育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总生育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了解和计算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人口生育的情况和趋势。
七、社会经济因素的调查人口生育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
因此,进行人口生育调查时,应该收集和研究这些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数据。
八、人口政策的评估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和统计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国际比较和合作进行人口生育调查与统计时,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展开比较和合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人口生育问题。
同时,分享经验和数据也有助于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
十、技术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人口生育调查与统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总和生育率计算公式总和生育率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生育子女的总数。
了解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对于分析人口趋势、制定人口政策以及评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基于一定的假设和统计方法。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对特定年龄段妇女的生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加权平均得出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和生育率所涉及的年龄段范围。
通常,国际上一般将 15 至 49 岁的妇女视为育龄妇女。
接下来,我们要收集在这个年龄段内,每个年龄组妇女的生育数量数据。
假设我们将 15 至 49 岁的年龄段分为多个年龄组,比如 15 19 岁、20 24 岁、25 29 岁等等,一直到 45 49 岁。
对于每个年龄组,我们统计该组妇女在一年内生育的子女数量。
然后,计算每个年龄组的年龄别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的计算公式是:某年龄组妇女在一年内生育的子女数量除以该年龄组妇女的年中人数。
例如,20 24 岁年龄组在一年内生育了 100 个孩子,该年龄组的年中人数为 1000 人,那么这个年龄组的年龄别生育率就是 100÷1000 =01。
有了各个年龄组的年龄别生育率之后,我们就可以计算总和生育率了。
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为:将各个年龄组的年龄别生育率乘以 5,然后将这些乘积相加。
为什么要乘以 5 呢?因为每个年龄组的跨度通常是 5 年。
假设我们有以下几个年龄组的年龄别生育率:15 19 岁:00520 24 岁:0125 29 岁:01530 34 岁:01235 39 岁:00840 44 岁:00345 49 岁:001那么总和生育率的计算过程就是:(005×5)+(01×5)+(015×5)+(012×5)+(008×5)+(003×5)+(001×5)计算得出:025 + 05 + 075 + 06 + 04 + 015 + 005 = 27这意味着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和地区,平均每个妇女在其育龄期间(15 49 岁)生育子女的总数约为 27 个。
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的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育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是对生育率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将不同年龄段的生育率分别考虑,建立回归模型,预测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阐述这种模型的研究。
第一步,数据获取和清洗。
为了建立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生育率数据,包括不同年龄组的妇女的生育率、年龄分布情况等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排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步,模型建立。
在数据清洗和整理完成后,可以建立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
这种模型通常采用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建模。
具体来说,可以将妇女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等因素作为自变量,生育率作为因变量,利用数据拟合回归方程,得出各个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第三步,模型评估。
建立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残差分析、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模型的评估,可以确定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后续预测和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步,模型运用。
模型建立和评估完成后,可以将模型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制定生育政策、预测生育率变化趋势、制定计划生育目标等方面,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都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预测结果。
同时,模型的运用也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之,分年龄别生育率概率模型是对生育率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建立包括数据获取和清洗、模型建立、模型评估和模型运用等步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模型方法和数据来源,提高模型预测效果和应用价值。
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一、教学大纲要求(一)掌握内容1.医学人口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人口总数、性别比、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2)人口金字塔;(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粗出生率、总生育率、终生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自然增长率;(4)死亡统计常用指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顺位。
2.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生存率。
(二)熟悉内容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其它指标。
(三)了解内容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二、教学内容精要(一)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的意义及其用途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1)人口数:人口数(population)又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点的人口数。
通过一次人口普查,可得较好的人口数统计。
根据我国的户籍登记,也可获得户籍人口数。
在人口流动较多的情况下,还可按居住地来统计人口数。
(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计算男女性人口数之比,称为性别比或性比例。
性别比= 男性人数×100 (15-1)女性人数(3)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龄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00% (15-2)老年人口系数=人口总数(4)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划分人口类型的指标之一。
14岁及以下人口数×100% (15-3)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人口总数2.人口金字塔(1)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pyramid)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形象的表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方法。
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称为人口金字塔。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张 青摘 要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
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 生育年龄作 者 张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
一、总和生育率的基本涵义及分析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通常为15~49岁)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值。
在统计时期长度为1年,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年龄别生育率之和:T FR k= 49x=15f k(x),这里k表示年份。
f k(x)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f k(x)=B k(x)/W k(x),其中W k(x)、B k(x)分别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人数及其生育的婴儿数。
如果将育龄妇女按年龄进行等距分组统计,则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要将各组生育率先乘以组距数再相加。
在人口分析和决策中,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有用且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同时又是作为女性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对人口的长期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总和生育率(主要是其分量f k(x))还可以作为人口预测的重要参数,用于预测某年的出生人数: B k= 49x=15B k(x)= 49x=15W k(x) f k(x),这里B k是k年的总出生人数。
与绝大多数统计指标一样,总和生育率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由于其值实际上涉及了35个育龄妇女的实际队列,并且只有在各年龄别生育水平长期不变的苛刻条件下,它才能真正代表一批同龄育龄妇女一生实际的生育水平,但这一条件很难满足。
《实用卫生统计学》课程辅导8第十三章医学人口统计医学人口统计从卫生保健的角度研究和描述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变动及其规律,研究人口及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卫生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如同其它统计资料一样,其主要来源为日常工作记录(报告单、卡、册)、统计报表和人口调查三个方面。
第一节静态人口统计指标一、人口总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数,是时点人口。
时期人口是指某一时期(或某一年)平均人口数。
二、人口构成指标(一)人口性别构成1.性别构成指男、女两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性别比反映两性人口间比例的指标。
指以女性人口为100, 男性人口及女性的比值。
(二)人口年龄构成1.年龄中位数计算方法及一般的中位数相同2.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用于反映人口是否老化及老化的程度。
我国是以65岁以上人口作为老龄人口的标准。
3.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标。
4. 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之比,该指标也是用于反映人口老化情况的。
5、负担系数也称抚养人口系数。
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及非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关系。
一般以15-64岁者为劳动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者为非劳动人口或被抚养人口。
(三)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将人口的性别和年龄资料结合起来,以图形的方式表达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它以年龄为纵轴,人数或其百分数为横轴,左侧为男,右侧为女而绘制的两个相对应的直方图。
人口金字塔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现有男女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而且也可以分析过去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今后人口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生育和计划生育统计指标生育统计(一)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1、粗出生率:表示某年某地平均每千人口的活产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指标。
泊松回归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3郭志刚 巫锡炜 【摘 要】 泊松回归是专门分析因变量为计数变量的回归模型。
文章通过对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的泊松回归分析来介绍其在生育率研究中的应用。
泊松回归除了可以接受虚拟编码方式的年龄、城乡等常规人口学分类自变量外,还可以直接接受支出、收入等连续型自变量,因此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生育率的测量、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 泊松回归 计数变量 发生率比 生育率【作 者】 郭志刚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巫锡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虽然生育率的统计指标很多,但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最为重要,应用最普遍。
在各种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中,一般也都包括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用来反映全国或各地的生育水平。
年龄别生育率是对某一年份某一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的具体测量指标,总和生育率则是建立在某一年份系列年龄别生育率基础之上的概括性指标。
总和生育率表达了时期的生育水平,而该时期的年龄别生育率系列则反映了生育的年龄模式。
这些指标的含义简单明了,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总和生育率要比一般生育率的可比性强,是一种更“单纯”的生育水平测量,因而更适用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之间生育水平的比较。
就方法论而言,因为总和生育率是系列年龄别相对数(即生育率)的合计,因此已经控制了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
换用一般的回归分析建模语言,生育水平是因变量,而年龄则是自变量(或称为协变量、控制变量)。
这种基本关系其实与一个回归方程没有什么不同。
而就认识生育问题而言,仅仅知道生育率指标的计算、在控制年龄结构的条件下比较生育率差别和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对生育率差别和变化做出解释。
因为生育本身是一个受到生理、人口、社会、经济、政策和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生育发生着影响。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环境显然对生育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经常分别计算城乡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张 青摘 要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
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 生育年龄作 者 张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
一、总和生育率的基本涵义及分析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通常为15~49岁)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值。
在统计时期长度为1年,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年龄别生育率之和:T FR k= 49x=15f k(x),这里k表示年份。
f k(x)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f k(x)=B k(x)/W k(x),其中W k(x)、B k(x)分别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人数及其生育的婴儿数。
如果将育龄妇女按年龄进行等距分组统计,则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要将各组生育率先乘以组距数再相加。
在人口分析和决策中,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有用且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同时又是作为女性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对人口的长期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总和生育率(主要是其分量f k(x))还可以作为人口预测的重要参数,用于预测某年的出生人数: B k= 49x=15B k(x)= 49x=15W k(x) f k(x),这里B k是k年的总出生人数。
与绝大多数统计指标一样,总和生育率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由于其值实际上涉及了35个育龄妇女的实际队列,并且只有在各年龄别生育水平长期不变的苛刻条件下,它才能真正代表一批同龄育龄妇女一生实际的生育水平,但这一条件很难满足。
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作者:王广州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刊名:
中国人口科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2(3)
被引用次数:8次
1.郭志刚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0(01)
2.王广州人口年龄结构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1(05)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 1985
4.Bongaarts J;G Feeney On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Fertility 1998(02)
5.Samuel H Preston Patrick Heuveline and Michel Guillot(2001)
6.David P Smith Formal Demography 1992
1.常蔷薇.郭晨阳我国生育率转变对高校生源的影响及出路分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09(3)
2.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6(4)
3.杨新平关于总和生育率的统计分析模型[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9(5)
4.徐映梅.瞿凌云基于调研数据的总和生育率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鄂州、黄石、仙桃的调查数据[期刊论文]-南方人口 2011(5)
5.张丽萍8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回顾[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6(5)
6.王广州人口目标规划可行性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2)
7.王广州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5(5)
8.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5(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rkkx200203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