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有闪电再有雷电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下雨时为什么先闪电再打雷下雨时为什么先闪电再打雷1、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在雷雨云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2、传播速度不同根据传播速度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10的8次方),由此可见,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所以最先看到的是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雨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雷雨先写闪电后写雷声的原因是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故在闪电时,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
为什么先有闪电后有雷之所以先有闪电后有雷,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快。
实际上雷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而声速才每秒340米左右。
可见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光速慢。
所以打雷时会先看到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
有时候雷声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是云层、山峰及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所致。
下雨的时候是先打雷还是先闪电在生活中,下雨天常常看到天空之间划过一道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
但这是一种错觉。
其实,打雷和闪电是一起发生的。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首先,要知道打雷和闪电是什么。
打雷和闪电本质上就是大气放电一种形式的不同表现方式。
当空气中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相互靠近的时候,云层之间就会发生放电,产生电弧和巨大声响。
这里的电弧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而这里的巨大声响也就是打雷。
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为什么是先打雷后下雨1、打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空气层里有一定的抬升力和一定的水汽,气层不稳定,三者缺一不可,而出现降水时,空气层里要有充足的水汽,在一定的升降力作用下,小水滴不断碰撞而成较大水滴,在不断循环反复后,当其重量大于空气上升托力时,就开始降落,大的水滴可降至地面。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导致的。
在大气中,地表和云层之间的摩擦、碰撞以及气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内部的上升气流将带有负电荷的水滴和冰晶带到高空时,地表的正电荷则被带走。
这种电荷分离导致云层顶部带有负电荷,而云底部则带有正电荷。
当云层遇到其他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比如地面、其他云层或空中的悬浮物,就会发生电场的作用。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电离,即电子被剥离并形成离子。
离子的存在打破了气体的绝缘性质,使空气变得导电。
当电场强度进一步增强时,形成电击放电,即快速的电荷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中的离子和自由电子会加速并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离子。
这种链式反应会导致放电的扩大和加强。
最终,当电荷积累到足够大的时候,电场会超过大气的绝缘能力,导致电荷在云层内部或与地面之间产生强烈的电击放电,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产生的过程非常短暂而强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雷电的产生原理就是通过这样的电荷分离和电击放电过程。
1.世界气象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3.232.什么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
3.什么是“倒春寒”?在气象上,把入春后“前暖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入春是指气温上升到候(5天)平均气温高于10℃以后。
在这个条件下,如遇到本应逐渐回暖的气候,在受到较强冷空气影响后,气温会突然下降,降至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值以下,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了。
4.“打雷”是怎么回事?“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5.暴雨来自于充沛的水汽,下列哪种云可产生暴雨(A)A积雨云 B高层云 C密卷云6.对我们国家来说什么是大雾多发季节?秋冬7.空气温度表示空气什么程度的物理量?冷热8.在我国一年四季中,哪一天的白天最短?哪一天的白天最长?在我国一年四季中,“冬至”的白天最短;“夏至”的白天最长。
9.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雪花的基本形状与冰分子一样都是什么形状?六边形10.避雷针的作用在于?把雷电引向自身以避免其他物体受到侵害。
11.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2.地球上在何时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春分日和秋分日13.为什么雨后有时会出现彩虹?下雨后,当太阳光照到小水滴上,小水滴就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
折射出来,就是彩虹。
14.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产生,但由于光速是声速的几百万倍,所以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电放电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电荷释放过程。
当云体内部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由于电势差的存在,云体之间或云体与地面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并形成电流通道,导致电荷从云体或地面释放出来,形成闪电。
雷电放电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云电荷的分布、预放电、起电、辐射、回击。
首先,在云体内部,由于空气流动和水雾颗粒碰撞等因素的影响,电荷逐渐分布不均匀。
然后,当云体内的电场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预放电现象,即先导通道的形成。
接着,由于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开始增强,导致电流从云体释放到地面,形成起电。
在起电的过程中,闪电会沿着先导通道辐射出来,形成明亮的闪电光。
最后,闪电以回击形式返回云体,完成一次完整的放电过程。
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一次闪电放电可释放出数十亿焦耳的能量,这可以让空气的温度瞬间升至上万度,造成周围空气的猛烈膨胀和爆炸,产生了巨大的声音和光亮。
闪电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臭氧和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大气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雷电放电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雷电放电是天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观测雷电放电的频率、位置和强度等参数,可以提供气象预测、天气监测和气候研究等方面的数据。
其次,由于雷电放电产生的高温、高压和电流等特点,闪电会对人造物体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如果闪电击中建筑物、树木、电线或其他物体,会引发火灾、爆炸和损坏等事故,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此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强电磁场也可能对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等造成干扰。
为了防范雷电放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首先,可以在建筑物、电线和通信塔等高大物体上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用来引导和吸收雷电放电的能量。
其次,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高地、孤立的树木和水面等容易成为闪电击中点的区域。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雷电放电的频率和位置,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打雷闪电的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它的
产生与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
细了解一下打雷闪电的原理。
首先,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水汽密不可分。
在大气中,水汽
会逐渐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遇到
冰晶时,会发生冰雹的形成。
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的气流形成了
静电场,使云层带正电和负电。
这时,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会不断
积累,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其次,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温和气压有关。
在炎热的夏季,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云层也会更加厚密。
这时,云层中
的正负电荷的分布会更加明显,电场强度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雷
电的发生几率。
此外,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流有关。
当冷暖气流相遇时,会产生大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云层内的对流运动,使得云层内部
的正负电荷更加分明,电场也更加强烈,从而促进了雷电的产生。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气压和气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引发雷电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雷电天气时要尽量避免在露天活动,以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以上就是关于打雷闪电的原理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态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云到地闪电、云内闪电、地面放电和球状闪电。
云到地闪电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闪电形态。
它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电场强度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分子被电离形成电流,穿过空气中的电阻,形成一道强大的电流。
这种电流离开云朵,穿过大气层,最终与地面建筑物或者树木等物体相连,形成一道明亮的闪电。
云内闪电指的是云层内部发生的闪电。
它的形成过程与云到地闪电类似,但是其路径不同,主要是在云层内部。
云内闪电通常被云层内部的水滴、冰晶反射和折射,从而形成了一些美丽的闪电弧,被人们称为云闪。
地面放电是一种地球表面大气电荷的自然释放现象。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区域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流,形成一道短暂而明亮的闪电。
球状闪电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闪电形态,它通常出现在雷暴云团中,形成过程和云到地闪电类似,但是其形态是球状的。
球状闪电通常能够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形成一些奇特的形态,被人们称为“天上的火球”。
总的来说,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态多样,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了解雷电的形态和特征,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避免在雷电天气中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
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天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都非常大。
例如:今年夏季重庆市开县一小学两间教室由于雷击造成当场7人死亡、2 人重伤、其余几十人昏迷的惨剧。
因此,普及有关雷电知识加强雷电防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一)积雨云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当中。
这类积雨云又叫雷暴云,它是由于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升到空中所致。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上升绝热膨胀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容易达到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便容易凝结成云了。
三是环境能不断提供云体增长的能量(层结不稳定)。
在夏季的午后,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快速升高,暖湿气流迅速上升,天气闷热无风,若闷热得很厉害,淡积云快速发展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就会出现雷暴。
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雷暴云,而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个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
这些单体虽处于同一个雷暴云里,但每个单体内的环流一般是独立存在的。
在每个单体之间,一般都有空隙,这里上升气流很弱,或有下沉气流。
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处于不断新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而一个多单体的雷暴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却可维持好几个小时。
待到最后一个雷暴单体消失而不再出现新单体时,一次雷暴过程才告结束。
(二)雷雨的形成:上述雷暴云我们又称为雷雨云。
在雷雨云里,空气动荡不定、上下翻腾,云的上部温度低于0C的云滴互相碰撞,在冰晶上面冻结,使冰晶变大。
当冰晶增大成大水滴。
一些大水滴再通过破裂,及与其它小云滴碰撞并增大,水滴又不断变大和变多。
于是一部分大水滴就落到地面,成为雨;另一部分随气流上长到云顶附近冻结成小冰珠,小冰珠随气流的升降,来回反复,合并增大,落到地面便是冰雹。
中考物理知识点:天地奇观──闪电天地奇观──闪电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声震耳欲聋,闪电的光亮耀眼耀眼。
大自然以它那宏伟壮观的现象,向人类显示它的庞大威力。
雷电的壮观现象以及它对人类消费和生活的影响,很早就惹起了人们的留意。
雷电经常惹起灾祸,如森林大火,击毙人畜,破坏修建物等。
那么闪电是怎样发生的?闪电的类型有哪些?触及闪电的物理知识又有哪些?本文特作一些引见,贡献给读者。
一、闪电的发生暴风云通常能发生电荷,底层为负电荷,顶层为正电荷,而且还在空中上感应发生正电荷,使其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互吸引,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导体。
空中上的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矮小修建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希图和带有负电荷的云层相遇;而云层上的负电荷枝状的触角那么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空中。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制空气的阻碍而衔接上。
庞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空中直向云涌去,发生出一道明亮耀眼的闪光──这就是闪电。
二、闪电的类型迂回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
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致使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那么称为带状闪电。
闪电的两枝假设看来同时抵达空中,那么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正负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域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还有一种特殊的闪电──球状闪电,也称球雷或电光球,是一种不太罕见,而又会形成一定危害的奇特闪电!望文生义,球状闪电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种现象早于1838年便有文献记载,迷信家已研讨逾160年,但是对此现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释。
球状闪电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作,它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50cm.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气中独立而缓慢地移动。
在它短短几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外形和大小都坚持不变。
假设你见过球状闪电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一切数据记载上去呀!那将会是十分珍贵的研讨资料。
除上述的闪电外,还有超级闪电,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每逢雷雨天气,我们往往会先看到天空中划过的刺眼闪电,随后才听到隆隆的雷声。
这一现象虽常见,但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却引人深思。
本文将通过AIDA模型(注意力、兴趣、欲望、行动)来探究这一问题,带领读者一起揭开这一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
一、注意力:闪电与雷声的先后出现在雷雨交加时,天空中的闪电犹如夜空中的利剑,瞬间划破黑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而雷声则似乎在闪电之后才姗姗来迟,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总是先于耳朵捕捉到雷电的信息呢?二、兴趣:光与声的传播速度差异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光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极快,每秒可达数十万公里,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则相对较慢,每秒仅约340米。
当闪电产生时,它几乎同时发出了光和声音,但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因此我们看到闪电的时间要比听到雷声早得多。
三、欲望:探索自然现象的科学原理了解了光与声的传播速度差异后,我们不禁想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一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其实,这一现象不仅与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有关,还与它们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有关。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几乎是直线,而声音则会因为遇到不同的介质而产生折射和反射,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声音传播的时间。
四、行动:应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的原因。
这一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下次遇到雷雨天气时,不妨试着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这一现象,感受科学的魅力。
总结:本文通过AIDA模型探究了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这一自然现象。
我们了解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光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以及传播路径不同所导致的。
掌握了这一科学知识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受科学的奥秘和乐趣。
同时,这也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学习和进步。
雷电形成的原理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电离层以下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和它们的产生与相互作用过程的规律及应用。
远古人类对雷电现象充满恐惧,18世纪中叶(1752 年6月)美国B.富兰克林的第一次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以后,雷电的本质逐渐被人类认识,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对云中起电,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产生了大气电学。
大气电学有两大主要部分:晴天电学和扰动天气电学。
晴天电学主要研究晴天大气电场、大气电导率、地空电流和全球大气电平衡等;扰动天气电学主要研究雷雨云电结构和起电机制、雷与闪电过程、尖端放电过程与避雷方法等。
人工影响雷电在目前只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随着大气电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最终将会实现人工影响和控制雷电。
在当今,大气电学对人民生活和对电力、电信、建筑、航空等部门都有重要意义。
i)大气电场把地表面视为下极板、电离层导电层视为上极板,组成巨大球形电容器,两极板中间的大气基本不含电荷,上极板导电层含有正电荷,下极板的地表面含负电荷,这巨大电容器中间的电场称大气电场。
规定大气电场方向从低电位的地面朝上(与物理学静电学规定相反)。
尽管雷雨云移到某处时,雷雨云底部与相对应下垫面间的电场方向是向下的,但对全球而言,雷雨云区所占比例很小(约1%),故总体大气电场的方向是朝上的。
晴天电场常被看作正常大气电场,其场强随纬度增大而增强、随离地面高度而变小,全球平均看,陆区地表面附近电场强度为120伏/米左右,海面上则约为130伏/米。
在工业区污染严重、气溶胶粒子多的地方,晴天电场强度可达300~400伏/ 米。
晴天电场场强随高度减弱是很强烈的,在10公里高度处的值仅为地面值的3%即约4伏/米。
晴天电场强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陆面在地方时04-06时和12-16时出现极小值,07─10时和19─21时为极大值;一年之中,冬季为极大值、夏季为极小值。
在海面和两极地区,在世界时19时出现极大值,04时左右为极小值,这些地区大气电场年变化不明显。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天空骤然一亮,接着,雷声从远处“隆隆”响起。
这使我们觉得先有闪电,后有雷鸣,闪电先于雷鸣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在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
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
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一20000,此后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其造成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冲击波活动产生了雷声。
其实在雷雨云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光在空气里差不多每秒钟要走30万km,用这样的速度,1秒钟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跑七圈半。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约走340m, 差不多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光从闪电发生处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可是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根据这个常识,人们可以根据从看见闪电到听见雷声相隔的时间差.算出放电的地方离地面大概有多远。
雷电形成的原因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
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
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
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
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回复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是指在雷电活动中,电流在各种途径中的分配和流动规律。
了解和掌握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雷电流的分配原则,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知识。
第一步: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雷电是指大气中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带来的电流释放现象。
当大气中形成电荷分异,导致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即雷电现象。
雷电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平流、冰雹、云的内外运动、气溶胶和大气放电等。
第二步:了解雷电的传导途径雷电可以经过空气、云间、地上物体和人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导。
其中,最常见的途径为空气中的闪电传导、云间闪电传导和大地上物体闪电传导。
第三步:了解雷电流的分配规律在雷电活动中,雷电流的分配规律是根据导电物体的形状、导电性质以及其与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以下是雷电流的分配规律的详细解释:1. 云间闪电传导规律云间闪电传导是指两个或更多云之间形成的闪电现象。
在云间闪电传导中,雷电流主要通过云与云之间的电离层进行传导,具体传导途径包括蔓延电流、反极电流和云间闪电。
2. 空气中的闪电传导规律空气中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直接传导到地面物体,称为正极闪和负极闪。
根据传输路径的不同,空气中的闪电传导分为直击雷电、分散雷电和空中雷电。
3. 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规律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经由空气传导到地上物体。
根据地上物体的形状和高度,雷电流的分配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度较大且呈尖状的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物体,而且雷电流会主要集中在尖端。
第四步:了解如何减轻雷击灾害根据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雷击灾害,包括:安装避雷针、设置接地装置、保持距离和注意防护等。
结语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雷电流的传导途径和分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什么先有闪电再有雷电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为什么会有闪电?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闪电就这样产生了。
为什么会打雷
证明打雷是由云里带的电引起的。
高空中有好多股气流在不断地运动。
这些气流有的向上跑,有的向下跑;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气流的运动使空气中的积云有的向上冲,有的向下降。
云和云之间的摩擦使云带上不同的电荷。
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因此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的两端,空气流动越快,云层越厚,带的电就越多。
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中和。
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电穿过空气的时候会发热,空气被烧的炽热,温度比太阳表面还要高好几倍,这巨大的热量使空气迅速的膨胀,从而发生巨大的声响,这就是雷。
当带电的积云离地面比较近时,因静电感应,使地面带上和云底不同的电荷。
当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积云会向地面放电,这就是落地雷。
而这种雷容易造成灾害。
电荷特别愿意跑到尖锐突出来的地方,因此,在高大的建筑物或旷野上树的顶端,聚集着比较多的正电荷,它们很容易就可以把闪电拉下来,使自己遭到雷击,所以当我们在旷野上时,不能到高树下避雨。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