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失血性休克是由于血液迅速流失于血管之外,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血液流失于体外或体腔内,也见于骨折等发生巨大血肿、血液流失于组织间隙。
快速失血量达全身总血容量的20%(800ml),组织灌注不良,血流动力学紊乱,即可发生休克。
十几年来,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我们体会到以下几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急救时应快速、敏捷、熟练、准确无误迅速将病人安置抢救室内,给予恰当的处理、止血、吸氧,报告医生。
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将上身、下肢均适当各抬高10°—30°,有利于呼吸及下肢静脉回流并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宜用套管针开放两路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静脉切开,快速补充血容量,并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2 遇有不断出血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遇有不断出血者,除急速补充血容量外,应尽快止血。
四肢动脉出血时,按解剖部位上止血带,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
肝、脾破裂有难以控制的出血时,可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手术止血。
在休克状态下手术会增加危险,但不止血,休克不能纠正,因而要在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止血,不能因血压过低、犹豫不决,失去抢救的时机。
3 休克病人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3.1神志意识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急、进展快、应设专人护理,在抗休克的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护病情。
休克早期机体代偿机能上好,脑缺氧轻,病人神清,伴兴奋、烦躁不安、焦虑,这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休克很容易纠正;当机体失代偿后脑缺氧加重,病人精神状态逐步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感觉迟钝;休克发展到晚期,病人即昏迷,如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而合作,或从淡漠转为对答自如,都说明脑循环改善。
3.2血压与脉搏每隔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作记录,情况稳定后可改每小时一次。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 日期2010-5-28一.实验目的:1.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2.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3.分析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二.实验准备:1.动物:家兔一只,2.05kg,雄性2.药品:20%乌拉坦、肝素溶液(125U/ml)、3:2:1溶液(7.5%高渗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5%葡萄糖)、4% NaHCO3溶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3.器械:手术器械(剪毛剪,组织剪,止血钳,眼科剪,玻璃分针,止血夹等),注射器(50ml,20ml,10ml,1ml),针头(9号,16号),头皮针,动脉导管,气管插管,兔手术台,听诊器,压力换能器,HX200型呼吸流量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三.实验步骤:1.家兔称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左耳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共12ml麻醉,待家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剪毛,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动脉插管,并连接三通管记录血压。
3.分离气管,做气管插管,插管另一端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
4.将针形电极分别插入四肢踝部皮下,导联线按右前肢(绿)、左后肢(红)、右后肢(黑)的顺序连接,以记录心电图波形。
5.腹部左侧距中线2cm左右剪毛,做纵行切口,打开腹腔,牵出部分回肠,肉眼观察失血前后小肠微循环的变化。
6.连接RM6240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血压、呼吸、心电等生理指标。
7.从颈总动脉放血,至血压降至40mmHg左右停止放血,共放血20ml。
维持大约15min 后,做血气分析,并观察以上生理指标的变化。
8.失血性休克模型完成,实施抢救(以下均从耳缘静脉注射):(1)依次输全血5ml,3:2:1溶液10ml;(2)注射4% NaHCO3溶液5ml;(3)注射肾上腺素0.3ml;(4)注射酚妥拉明0.2ml;(5)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1ml;(6)继续扩容,依次输全血10ml,3:2:1溶液5ml;(7)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1ml,10min后再次注射0.2ml;(8)由于家兔血压一直维持在20mmHg左右,故继续采取扩容,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措施,但均未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宣布抢救失败,实验结束。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疾病。
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度过这个危险期,恢复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抢救和护理开始之前,需要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出血原因、失血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通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失血程度和严重程度。
抢救的第一步是迅速停止出血,尽快建立血容量。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做到尽可能迅速止血,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打结、压迫、使用止血剂等。
同时,麻醉医生和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进行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和液体的使用。
术中护理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予输血、输液和输氧: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输血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如红细胞悬液、血浆和凝血因子等。
同时,还需要给予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来维持血容量,保证心脏能够正常泵血。
此外,氧气的供应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提供足够的氧气。
2.保持体温和水电解质平衡: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受寒冷刺激和全身分布情况改变的影响,导致体温下降。
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热水袋、暖气灯等,保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在输液的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并及时进行补充。
3.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抢救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皮肤颜色等。
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不良症状,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护士还需要记录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药物使用、监测结果等,为后续的诊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4.心理支持和疼痛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刺激,往往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常见于外伤、手术、产科等情况下。
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以便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抢救。
1. 评估患者状况。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同时,要了解患者的伤情和失血量,以便制定后续的抢救方案。
2. 确认失血量。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失血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确认失血量的大小,包括明显出血的部位和数量,以及隐匿性失血的可能性。
3. 停止出血。
在确认了失血量后,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停止患者的出血。
对于明显出血的部位,可以采取直接压迫或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对于内部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4. 补充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随着血容量不足,因此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
可以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进行补充,但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肾功能,避免发生液体负荷过多的情况。
5. 维持循环功能。
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
必要时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6. 保护重要器官。
失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氧供、监测心脏功能等。
7. 密切观察。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同时,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以上就是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及时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抢救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一、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因大量出血而导致的,而且休克较急性。
因此,在出现失血性休克后,要及时出现抢救方法,及早治疗,避免严重后果产生。
步骤1: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采取边救治边检查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抢救。
对于血压、脉搏及意识的情况进行判断。
步骤2:抽血做交叉配血试验,写好领血证,准备输血并按医嘱准备平衡液,碳酸氢钠等。
同时,配合病因治疗的护理。
步骤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床边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同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注意体温变化,同时应观察神志、皮肤色泽和肢体温度,记录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
步骤4:最后,做好抢救后物品的清理、消毒、补充、检查及家属安抚工作,急救设备还原成备用状态。
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二、动脉出血救治时间是多少人一旦失血过多,很容易就失去生命,动脉出血,出血量非常多,要立刻急救。
动脉血由心脏挤压出来,压力很高,动脉一破,血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如果是大动脉出血,血液甚至还会喷出来,颜色鲜红。
如果不处理,不到5分钟人就会休克。
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用止血带止血。
最好用较粗而有弹性的橡皮管进行止血。
如没有橡皮管也可用宽布带以应急需。
用止血带时,首先在创口以上的部位用毛巾或绷带缠绕在皮肤上,然后将橡皮管拉长,紧紧缠绕在缠有毛巾或绷带的肢体上,然后打结。
止血带不应缠得太松或过紧,以血液不再流出为度。
上肢受伤时缚在上臂,下肢受伤时缠在大腿,才会达到止血目的。
缚止血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小时,如需较长时间缚止血带,则应每隔半小时松解止血带半分钟左右。
在松解止血带的同时,应压住伤口,以免大量出血。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摘要】目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救治方法。
了解失血性休克抢救。
方法:第二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四章动物实验技术。
结果:少量放血时,家兔血压及呼吸下降,但是在短时间内回升;大量放血时(45ml),血压、呼吸下降较快且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
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
因为(1)输液的速度太快。
(2)在输血或输液时进入了空气。
(3)可能是抢救太迟了,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我组抢救失败。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休克;微循环; 抢救
【实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对象:家兔;
1.2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
1.3实验仪器:铁架台,婴儿秤,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剪1把,眼科剪1把,止血钳,镊子,兔手术台,注射器及针头,血管插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输液装置,照明灯,棉线若干,纱布;
2方法:
2.1 系统连接和参数设定血压换能器、呼吸换能器分别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2通道。
启动RM6240系统,在“实验”菜单中选择“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1通道模式为血压,时间常数为直流。
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90mmHg。
2.2 麻醉手术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0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将麻醉的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
颈前部剪除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肌肉组织。
用玻璃分针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
在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扎紧固定,打开动脉夹。
记录血压曲线。
再用玻璃分针分离右侧颈外静脉,行静脉插管术,静脉插管接树叶装置,输液瓶充灌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调节输液量至5~10滴/min.然后将股动脉插管的导管连接已肝素化的50ml注射器,之后用玻璃分针在腹股沟韧带处分离股动脉,穿线备用。
在股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股动脉内,扎紧固定。
2.3 少量失血打开股动脉上的动脉夹,放出60ml血,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变化。
2.4 大量失血少量放血10min后,放血至平均动脉压降至40mmHg左右。
如血压回升,可再放血,在10min的观察期内维持平均动脉压在40 mmHg水平。
观察血压、呼吸变化,记录总失血量。
2.5 失血性休克抢救将注射器内的血液移入输液瓶内,从颈外静脉输回原血。
输血后,观察血压、心率、呼吸是否恢复正常。
然后再输入生理盐水(60~100滴/min)进行抢救,直至上述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2.6 实验观察
2.6.1 记录放血前动物的血压、呼吸、心率、皮肤黏膜颜色。
2.6.2 记录少量放血至60mmHg观察10min后上述各项指标。
2.6.3 记录大量放血至40mmHg观察10min后上述各项指标。
2.6.4 记录输血、输液后上述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
在少量放血以后家兔血压明显下降,但没过多少时间血压就开始恢复;当大量放血以后血压稳定在较低水平没有恢复;;输血抢救后家兔死亡,我组抢救失败。
【实验讨论】:
1.短时间内少量失血机体血压可以适当恢复的机制:
少量失血,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使血量逐渐恢复,不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
代偿机制:(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①使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来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值。
调节各器官血流量分布以保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不致下降太多,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
(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3)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既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
2.较长时间的大量失血机体不能恢复的机制:
大量失血使血容量不足,而超越机体的代偿功能:(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
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可出现的表现:①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
②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可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4.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理:
家兔失血性休克后大量输液与自身血液的输血,可以改善微循环,使血压快速恢复正常值。
输液的原因:首先大量快速补液可以充分补足钠晶体溶液,因为,在休克时微循环内血液迟缓,血液粘稠成倍增加,此时如先输血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先输入晶体溶液,能使微循环的血液粘稠度下降,有利于增加微循环的血液。
而自身输血可快速恢复血容量,恢复血压。
5.家兔输血抢救失败的原因可能是:(1)输液的速度太快。
(2)在输血或输液时进入了空气。
(3)可能是抢救太迟了,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
【实验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因为某些原因抢救失败。
【参考文献】: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主编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P141—P142
张志雄主编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章血液循环P79
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二章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