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失血性休克是由于血液迅速流失于血管之外,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血液流失于体外或体腔内,也见于骨折等发生巨大血肿、血液流失于组织间隙。
快速失血量达全身总血容量的20%(800ml),组织灌注不良,血流动力学紊乱,即可发生休克。
十几年来,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我们体会到以下几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急救时应快速、敏捷、熟练、准确无误迅速将病人安置抢救室内,给予恰当的处理、止血、吸氧,报告医生。
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将上身、下肢均适当各抬高10°—30°,有利于呼吸及下肢静脉回流并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宜用套管针开放两路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静脉切开,快速补充血容量,并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2 遇有不断出血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遇有不断出血者,除急速补充血容量外,应尽快止血。
四肢动脉出血时,按解剖部位上止血带,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
肝、脾破裂有难以控制的出血时,可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手术止血。
在休克状态下手术会增加危险,但不止血,休克不能纠正,因而要在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止血,不能因血压过低、犹豫不决,失去抢救的时机。
3 休克病人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3.1神志意识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急、进展快、应设专人护理,在抗休克的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护病情。
休克早期机体代偿机能上好,脑缺氧轻,病人神清,伴兴奋、烦躁不安、焦虑,这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休克很容易纠正;当机体失代偿后脑缺氧加重,病人精神状态逐步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感觉迟钝;休克发展到晚期,病人即昏迷,如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而合作,或从淡漠转为对答自如,都说明脑循环改善。
3.2血压与脉搏每隔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作记录,情况稳定后可改每小时一次。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 日期2010-5-28一.实验目的:1.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2.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3.分析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二.实验准备:1.动物:家兔一只,2.05kg,雄性2.药品:20%乌拉坦、肝素溶液(125U/ml)、3:2:1溶液(7.5%高渗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5%葡萄糖)、4% NaHCO3溶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3.器械:手术器械(剪毛剪,组织剪,止血钳,眼科剪,玻璃分针,止血夹等),注射器(50ml,20ml,10ml,1ml),针头(9号,16号),头皮针,动脉导管,气管插管,兔手术台,听诊器,压力换能器,HX200型呼吸流量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三.实验步骤:1.家兔称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左耳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共12ml麻醉,待家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剪毛,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动脉插管,并连接三通管记录血压。
3.分离气管,做气管插管,插管另一端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
4.将针形电极分别插入四肢踝部皮下,导联线按右前肢(绿)、左后肢(红)、右后肢(黑)的顺序连接,以记录心电图波形。
5.腹部左侧距中线2cm左右剪毛,做纵行切口,打开腹腔,牵出部分回肠,肉眼观察失血前后小肠微循环的变化。
6.连接RM6240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血压、呼吸、心电等生理指标。
7.从颈总动脉放血,至血压降至40mmHg左右停止放血,共放血20ml。
维持大约15min 后,做血气分析,并观察以上生理指标的变化。
8.失血性休克模型完成,实施抢救(以下均从耳缘静脉注射):(1)依次输全血5ml,3:2:1溶液10ml;(2)注射4% NaHCO3溶液5ml;(3)注射肾上腺素0.3ml;(4)注射酚妥拉明0.2ml;(5)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1ml;(6)继续扩容,依次输全血10ml,3:2:1溶液5ml;(7)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1ml,10min后再次注射0.2ml;(8)由于家兔血压一直维持在20mmHg左右,故继续采取扩容,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措施,但均未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宣布抢救失败,实验结束。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疾病。
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度过这个危险期,恢复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术中抢救和护理配合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抢救和护理开始之前,需要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出血原因、失血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通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失血程度和严重程度。
抢救的第一步是迅速停止出血,尽快建立血容量。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做到尽可能迅速止血,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打结、压迫、使用止血剂等。
同时,麻醉医生和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进行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和液体的使用。
术中护理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予输血、输液和输氧: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输血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如红细胞悬液、血浆和凝血因子等。
同时,还需要给予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来维持血容量,保证心脏能够正常泵血。
此外,氧气的供应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提供足够的氧气。
2.保持体温和水电解质平衡: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受寒冷刺激和全身分布情况改变的影响,导致体温下降。
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热水袋、暖气灯等,保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在输液的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并及时进行补充。
3.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抢救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皮肤颜色等。
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不良症状,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护士还需要记录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药物使用、监测结果等,为后续的诊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4.心理支持和疼痛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刺激,往往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常见于外伤、手术、产科等情况下。
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以便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抢救。
1. 评估患者状况。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同时,要了解患者的伤情和失血量,以便制定后续的抢救方案。
2. 确认失血量。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失血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确认失血量的大小,包括明显出血的部位和数量,以及隐匿性失血的可能性。
3. 停止出血。
在确认了失血量后,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停止患者的出血。
对于明显出血的部位,可以采取直接压迫或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对于内部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4. 补充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随着血容量不足,因此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
可以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进行补充,但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肾功能,避免发生液体负荷过多的情况。
5. 维持循环功能。
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
必要时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6. 保护重要器官。
失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氧供、监测心脏功能等。
7. 密切观察。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同时,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以上就是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及时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抢救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一、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因大量出血而导致的,而且休克较急性。
因此,在出现失血性休克后,要及时出现抢救方法,及早治疗,避免严重后果产生。
步骤1: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采取边救治边检查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抢救。
对于血压、脉搏及意识的情况进行判断。
步骤2:抽血做交叉配血试验,写好领血证,准备输血并按医嘱准备平衡液,碳酸氢钠等。
同时,配合病因治疗的护理。
步骤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床边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同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注意体温变化,同时应观察神志、皮肤色泽和肢体温度,记录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
步骤4:最后,做好抢救后物品的清理、消毒、补充、检查及家属安抚工作,急救设备还原成备用状态。
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二、动脉出血救治时间是多少人一旦失血过多,很容易就失去生命,动脉出血,出血量非常多,要立刻急救。
动脉血由心脏挤压出来,压力很高,动脉一破,血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如果是大动脉出血,血液甚至还会喷出来,颜色鲜红。
如果不处理,不到5分钟人就会休克。
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用止血带止血。
最好用较粗而有弹性的橡皮管进行止血。
如没有橡皮管也可用宽布带以应急需。
用止血带时,首先在创口以上的部位用毛巾或绷带缠绕在皮肤上,然后将橡皮管拉长,紧紧缠绕在缠有毛巾或绷带的肢体上,然后打结。
止血带不应缠得太松或过紧,以血液不再流出为度。
上肢受伤时缚在上臂,下肢受伤时缠在大腿,才会达到止血目的。
缚止血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小时,如需较长时间缚止血带,则应每隔半小时松解止血带半分钟左右。
在松解止血带的同时,应压住伤口,以免大量出血。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抢救方法。
实验采用动物模型,对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进行模拟,并进行适当的抢救措施。
实验结果表明,适时的输血和容量复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能有效恢复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动物存活率。
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尽早识别和抢救失血性休克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输血和容量复苏是常用的抢救措施,但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最佳抢救方法仍有争议。
因此,本实验拟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模拟失血性休克情况,评估不同抢救措施的效果,为临床抢救工作提供指导。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实验动物,共40只。
2.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A组: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
-B组:模拟轻度失血性休克组,失血量为全血量的10%。
-C组:模拟中度失血性休克组,失血量为全血量的20%。
-D组:模拟重度失血性休克组,失血量为全血量的30%。
3.实验操作:-通过穿刺法取得实验动物的全血量,确定失血量。
-对B、C、D组实施相应失血量的失血模拟。
-适时给予B、C、D组输注血液或盐水进行容量复苏。
-监测各组动物的生命体征变化和心血管功能参数。
4.实验指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等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
-大血管压力、心输出量等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监测。
-动物的存活率和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1.生命体征变化:B、C、D组实验动物在失血后,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尿量减少。
2.心血管功能参数:B、C、D组实验动物的大血管压力和心输出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3.存活率:B组的存活率为90%,C组为70%,D组为40%。
4.病理切片观察:D组实验动物出现明显的组织坏死、器官功能受损等病理变化。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会导致动物的心血管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命体征和生存率。
容量复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措施,早期输血和适时补液能有效维持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实验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的病因、临床表现、抢救方法及效果,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处理水平。
实验对象:实验动物为大鼠,共50只,均为雄性,体重200-250g。
实验方法:
1. 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
分别施行不同程度的失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控制失血量在10%、20%、30%、40%和50%。
2. 抢救方法
输注0.9%生理盐水:对照组,在建立失血性休克后立即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
输注白蛋白: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输注50%白蛋白,每只动物按10ml/kg计算,以1ml/min的速度输注。
输注血浆: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输注新鲜血浆,每只动物按10ml/kg计算,以1ml/min的速度输注。
注射多巴胺: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注射多巴胺,每只动物按5μg/kg计算,以1μg/min的速度注射。
注射血管紧张素:在失血后30分钟开始注射血管紧张素,每只动物按5μg/kg计算,以1μg/min的速度注射。
3. 结果观察
观察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变化,记录抢救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的存活情况和死亡率。
实验结论:
1. 输注白蛋白、血浆能够有效提高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降低死亡率。
2. 注射多巴胺和血管紧张素对保护脏器有一定作用,但对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不明显。
3. 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应注重维持血容量稳定,保证血液流通,早期抢救有利于提高存活率。
本实验为科学研究之目的,保证动物受到合理对待并已获得相关实验室伦理委员会批准。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常见的类型包括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等。
其中,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学和代谢学紊乱的疾病状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以及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的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血容量减少、循环动力学改变和代谢紊乱。
血容量减少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的,这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使得组织器官的灌注受到限制。
循环动力学改变包括心输出量的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这是机体为了维持血压而采取的代偿机制。
然而,这种代偿机制在长时间内无法持续,导致组织器官的灌注进一步受损。
代谢紊乱表现为细胞内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为了研究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对象为实验室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经过大量出血后,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包括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等。
对照组小鼠则未进行任何抢救措施,观察其病情发展。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抢救措施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心率稳定。
而对照组小鼠则出现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加快的情况。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组织器官灌注明显好于对照组,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也得到保护。
这表明,及时进行输血和补液等抢救措施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的实验还研究了不同抢救措施的效果。
我们发现,单纯输注红细胞悬液并不能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的病情,而联合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则能够更好地恢复血容量和改善循环动力学。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扩张外周血管,以减轻心脏负担。
实验结果显示,血管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需要及时进行抢救。
抢救措施包括输血、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其中联合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的效果更好。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循环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至关重要,正确的抢救措施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1. 评估患者病情。
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意识状态、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对失血量的初步估计。
在评估过程中,要尽快确定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并及时启动抢救程序。
2. 停止出血。
在确定患者为失血性休克后,首要任务是停止出血。
对于明显的外伤出血,应迅速进行止血处理,如用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或者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对于内出血,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以止血控源。
3. 补充循环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患者循环血容量不足,需要进行快速输液以维持循环血容量。
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等血液制品,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提高血压。
4. 维持氧供。
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组织缺氧,需要及时给予氧疗,以提高血液氧含量。
可以通过面罩、鼻导管等方式给予氧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氧气供应。
5. 监测病情变化。
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肾功能损害等。
6.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抢救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果断地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7. 进行进一步治疗。
针对失血性休克的病因,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手术止血、介入治疗等。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及时进行病因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病情反复。
8. 重视后续护理。
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康复。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一、实验目的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观察家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
二、实验材料:体重2.5~3.0 kg兔;血压换能器,呼吸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1 ml、10ml、50 ml注射器;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微循环灌流液,肝素。
三、实验方法:1.系统连接和参数设定将血压换能器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2通道。
启动RM6240系统,关闭其他通道,2通道模式为血压,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00ml/s;采样频率800Hz。
2. 麻醉手术家兔称重,以5ml/kg 的体重剂量由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200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行气管插管手术,左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静脉,股动脉。
输液瓶充满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插管接输液装置,调节输液量至5~10滴/min。
股动脉插管的导管连接已肝素化的50ml注射器。
3. 颈部手术i. 备皮:左手绷紧颈部皮肤,用粗剪刀紧贴皮肤,将手术部位及其周围的被毛剪去(不可用手提被毛,以免剪破皮肤)ii. 切开皮肤:术前先用左手拇指和另外四指将颈部皮肤绷紧固定,右手持手术刀,沿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上起甲状软骨,下达胸骨上缘,长度约5-7cm。
实验后创口不需缝合的,也可用止血钳提起两侧皮肤,距胸骨上1cm处的正中线剪开皮肤约1cm 的切口,用止血钳紧贴皮下向头部钝性分离皮下筋膜,再用钝头剪刀剪开5-7cm。
用止血钳提起皮肤并分离结缔组织,将皮肤向外侧牵拉。
iii. 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及神经分离:将上述切口边缘的皮肤及其下方的肌肉组织向外侧拉开,即可见在气管两侧纵行的左、右颈总动脉鞘,在鞘内,颈总动脉与颈静脉、颈迷走神经、降压神经伴行在一起。
依次将左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静脉分离出来,剔尽周围结缔组织。
每根血管分离出3~4cm长,并在各血管下穿一条不同颜色的线备用。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1、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二改善组织灌注。
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3、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在步伐上,第一要保证气道迟滞和止血有用。
气道迟滞是通气和给氧的基本条件,应予以切实保证。
对有严重休克和循环衰竭的患者,还应当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
止血是制止休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步伐。
压迫止血是可行的有用应急步伐;止血带使用也非常有用。
应当尽快地建立起两根静脉输液通道。
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最主要是进行扩充血容量治疗,尤其是胜利建立静脉通道所耗时间以及单元时间内输入足够的液体量更显得非常重要。
有专家发起在休克早期补液速度可以高达600~800ml/h,休克中晚期输液速度也可以达800~1200ml/h.在短期内输注血浆代用品和晶体溶液甚至血液制品都能到达补充循环血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到达改善机体氧代谢进而保证液体和药物快速充分进入体内,从而到达纠正因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休克。
应给患者的做止血、制动、包扎、固定。
止血一般采用压迫法。
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
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管内容量不足和肾上腺能的补偿性反应。
然而,实验检测却不完全如此。
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可能很明显,难以通过血液检测指标反映出来。
若失血的过程稍长,体液移动逐步增多,就会使血液呈现浓缩,表现为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X X X(浙江中医药大学XXX(专业)XX(班级)XX(几组)XX(学号))【摘要】目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
方法:用右颈总动脉放血,左颈总动脉用以测量血压,右颈总静脉输血、输液进行抢救。
结果:少量放血(10ml)时,家兔血压及呼吸下降,但是在短时间内回升;大量放血,使,血压、呼吸下降较快且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进行输血输液等抢救措施后,大致恢复正常。
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抢救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家兔(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1.2实验器械:动物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玻璃分针、丝线、注射器、兔台),动脉插管,测压管道,压力换能器,体重秤,电刺激连线,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1.3药品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肝素。
1.4实验系统连接及参数设置: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柱上,高度与心脏同一平面。
压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入通道。
1.5麻醉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沿耳缘静脉缓慢注射,至呼吸深而慢,皮肤夹捏反射迟钝为至,背位固定。
1.6颈部手术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气管平行的左、右血管神经鞘。
用玻璃分针分离两侧颈总动脉,穿两根线备用。
分离右侧颈外静脉,穿两根线备用。
1.7颈总动脉插管在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穿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扎紧固定。
打开动脉夹。
稍稍提起颈静脉远心端的细线,用眼科剪朝心脏方向剪一“V”字形切口,将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静脉内,扎紧固定。
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紧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和手术等病理状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定义、病因及常见表现,重点讨论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受损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临床状态。
二、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和常见表现2.1 病因•创伤:如刀伤、车祸等•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破裂等•手术:如大手术、切片术等2.2 常见表现•血压下降: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快速等•神志改变:如意识模糊、混乱等•出冷汗:皮肤湿冷粘腻•呼吸急促:由于组织代谢紊乱导致的呼吸感觉增强•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三、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以挽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常用的抢救措施:3.1 寻找出血原因并控制出血首先需要确定失血的原因,并尽快控制出血源。
如创伤性失血可通过止血带、压迫等手段进行止血。
对于内源性失血,例如胃肠道出血,可以通过内镜、手术等方式进行控制。
3.2 补充血容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需补充血容量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补液方式包括静脉输液和输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补液类型和剂量。
3.3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增加血管舒张和收缩,提高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改善组织灌注。
一般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3.4 维持氧合失血性休克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氧。
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维持足够的氧合。
可以通过给氧和机械通气等方式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
3.5 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指标。
包括血压、心率、尿量、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抢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摘要】目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救治方法。
了解失血性休克抢救。
方法:第二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四章动物实验技术。
结果:少量放血时,家兔血压及呼吸下降,但是在短时间内回升;大量放血时(45ml),血压、呼吸下降较快且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
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
因为(1)输液的速度太快。
(2)在输血或输液时进入了空气。
(3)可能是抢救太迟了,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我组抢救失败。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休克;微循环; 抢救
【实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对象:家兔;
1.2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
1.3实验仪器:铁架台,婴儿秤,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剪1把,眼科剪1把,止血钳,镊子,兔手术台,注射器及针头,血管插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输液装置,照明灯,棉线若干,纱布;
2方法:
2.1 系统连接和参数设定血压换能器、呼吸换能器分别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2通道。
启动RM6240系统,在“实验”菜单中选择“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1通道模式为血压,时间常数为直流。
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90mmHg。
2.2 麻醉手术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0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将麻醉的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
颈前部剪除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肌肉组织。
用玻璃分针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
在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扎紧固定,打开动脉夹。
记录血压曲线。
再用玻璃分针分离右侧颈外静脉,行静脉插管术,静脉插管接树叶装置,输液瓶充灌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调节输液量至5~10滴/min.然后将股动脉插管的导管连接已肝素化的50ml注射器,之后用玻璃分针在腹股沟韧带处分离股动脉,穿线备用。
在股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股动脉内,扎紧固定。
2.3 少量失血打开股动脉上的动脉夹,放出60ml血,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变化。
2.4 大量失血少量放血10min后,放血至平均动脉压降至40mmHg左右。
如血压回升,可再放血,在10min的观察期内维持平均动脉压在40 mmHg水平。
观察血压、呼吸变化,记录总失血量。
2.5 失血性休克抢救将注射器内的血液移入输液瓶内,从颈外静脉输回原血。
输血后,观察血压、心率、呼吸是否恢复正常。
然后再输入生理盐水(60~100滴/min)进行抢救,直至上述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2.6 实验观察
2.6.1 记录放血前动物的血压、呼吸、心率、皮肤黏膜颜色。
2.6.2 记录少量放血至60mmHg观察10min后上述各项指标。
2.6.3 记录大量放血至40mmHg观察10min后上述各项指标。
2.6.4 记录输血、输液后上述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
在少量放血以后家兔血压明显下降,但没过多少时间血压就开始恢复;当大量放血以后血压稳定在较低水平没有恢复;;输血抢救后家兔死亡,我组抢救失败。
【实验讨论】:
1.短时间内少量失血机体血压可以适当恢复的机制:
少量失血,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使血量逐渐恢复,不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
代偿机制:(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①使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来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值。
调节各器官血流量分布以保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不致下降太多,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
(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3)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既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
2.较长时间的大量失血机体不能恢复的机制:
大量失血使血容量不足,而超越机体的代偿功能:(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
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可出现的表现:①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
②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可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4.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理:
家兔失血性休克后大量输液与自身血液的输血,可以改善微循环,使血压快速恢复正常值。
输液的原因:首先大量快速补液可以充分补足钠晶体溶液,因为,在休克时微循环内血液迟缓,血液粘稠成倍增加,此时如先输血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先输入晶体溶液,能使微循环的血液粘稠度下降,有利于增加微循环的血液。
而自身输血可快速恢复血容量,恢复血压。
5.家兔输血抢救失败的原因可能是:(1)输液的速度太快。
(2)在输血或输液时进入了空气。
(3)可能是抢救太迟了,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
【实验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因为某些原因抢救失败。
【参考文献】: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主编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P141—P142
张志雄主编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章血液循环P79
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二章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