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艺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9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综述摘要:从微生物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希望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各步操作。
关键字:预处理固液分离正文:一、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的目标产物主要有菌体、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三类物质。
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所需的生化物质,第一步就需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代谢产物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液多为悬浮液,粘度大,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而所需的生化物质往往只有分布在液相,才能有效地提纯。
并且,在有些发酵液中,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这三类物质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必须设法增大悬浮物的颗粒直径,提高沉降速度,以利于过滤;其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此外,发酵液的成分复杂,大量的菌丝体、菌种代谢物和剩余培养基会对提取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从而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并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发酵液的过滤性能,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
预处理方法要根据发酵产品、所用菌种和发酵液特性来选择。
大多数发酵产品存于发酵液中,少数存于菌体中,而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产物存在的情形也比较常见。
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产物,则通过离心或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使其转入液相;而对于胞内产物而言,收集细胞是预处理的首要一步。
细胞经破碎或整体细胞萃取使目的产物释放,转入液相,再进行细胞碎片的分离。
如果所需的产物为细胞,离心或过滤所得固相经干燥等过程就可得到菌体。
图1-1为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图中虚线以上为预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1-1 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1】1.1 预处理简述发酵液经过预处理,一些物理性质会改变,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随之提高,过滤操作更易进行;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物大多转移进入易于后处理的相中(一般为液相)。
总流程大体包括4个阶段: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提取(初步分离)→精制(高度纯化)→成品制作。
1.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或称不溶物的去除)发酵液的预处理可采用的方法及原理:1)加热:把悬浮液加热到所需温度并保温适当时间。
可降低悬浮液的黏度,而且能够加速聚集作用以去除某些杂蛋白等物质,操作比较简单。
对产品的要求较高,热稳定性要好;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此方法应用较少。
2)调PH:加入草酸、无机酸或碱。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
如蛋白质、氨基酸——等电点沉淀法,膜过滤——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
3)凝聚和絮凝:将化学药剂预先投加到悬浮液中,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它们聚集成可分离的块状体,再进行分离。
4)使用惰性助滤剂:惰性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范围,使非常稀薄或非常细小的悬浮液在过滤时发生的快速挤压和介质堵塞现象得到减轻,易于过滤。
固液分离可采用的方法及原理:1)过滤法:迫使液体通过固体支承物或过滤介质,把固体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①传统过滤真空过滤,利用空气和真空之间的压力差进行过滤;压滤,用泵产生的液压或气压作为过滤推动力。
②错流过滤过滤时,料液给过滤介质表面一个平行的大流量冲刷,过滤介质表面积累的滤饼就减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离心法:利用惯性离心力和物质的沉降系数或浮力密度的不同而进行分离、浓缩或提炼。
包括离心沉降、离心过滤、离心分离和超离心。
2)膜分离: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分离。
有些操作还涉及到细胞的破碎,细胞破碎的方法如下:1)机械法①研磨和匀浆②超声波:超声波法是一种液相剪切破碎法,频率超过15—20kHx(千赫)的超声波是人耳难以听到的一种声音,它可破碎微生物细胞。
③高压匀浆:机理一:通过针形阀时,压力下降的速度和大小是细胞破碎的原因;机理二:细胞破碎是来自涡流的旋涡使液体细胞颤振的结果;机理三:悬浮细胞在平坦表面上的高速喷射撞击是细胞破碎的主要原因。
从酵液中分离纯化蛋白质等胞内产物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预处理:采用加热、调整pH、絮凝等措施和单元操作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为固液分离作准备。
2. 固液分离:采用珠磨、匀浆、酶溶、过滤、离心等单元操作除去固相,获得包含目的产物的液相,供进一步分离纯化用。
3. 初步纯化:采用萃取、吸附、沉淀、离心等单元操作,将目的成分与大部分杂质分离开来。
4. 精细纯化:采用层析、电泳、分子蒸馏等单元操作,将目的成分与杂质进一步分离,使产物达到预期标准。
5. 成品加工:采用结晶、浓缩、干燥等单元操作,将目的产物加工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
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可能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综述鲁彬彬1002011044摘要:从微生物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希望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各步操作。
关键字:预处理固液分离正文:一、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的目标产物主要有菌体、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三类物质。
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所需的生化物质,第一步就需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代谢产物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液多为悬浮液,粘度大,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而所需的生化物质往往只有分布在液相,才能有效地提纯。
并且,在有些发酵液中,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这三类物质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必须设法增大悬浮物的颗粒直径,提高沉降速度,以利于过滤;其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此外,发酵液的成分复杂,大量的菌丝体、菌种代谢物和剩余培养基会对提取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从而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并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发酵液的过滤性能,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
预处理方法要根据发酵产品、所用菌种和发酵液特性来选择。
大多数发酵产品存于发酵液中,少数存于菌体中,而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产物存在的情形也比较常见。
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产物,则通过离心或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使其转入液相;而对于胞内产物而言,收集细胞是预处理的首要一步。
细胞经破碎或整体细胞萃取使目的产物释放,转入液相,再进行细胞碎片的分离。
如果所需的产物为细胞,离心或过滤所得固相经干燥等过程就可得到菌体。
图1-1为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图中虚线以上为预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1-1 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1】1.1 预处理简述发酵液经过预处理,一些物理性质会改变,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随之提高,过滤操作更易进行;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物大多转移进入易于后处理的相中(一般为液相)。
专题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工艺从微生物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希望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各步操作。
一、发酵液预处理工艺各种发酵产品,由于菌种不同和发酵液特性不同,其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发酵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但也有少数产物存在于菌体中,或发酵液和菌体中都含有,但无论产物是在胞内,还是在胞外或者是菌体本身,首先都要对发酵液进行过滤和预处理,将固、液分开,然后才能从澄清的滤液中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提取代谢产物,或从细胞出发进行细胞破碎、碎片的分离和提取胞内产物。
预处理的方法完全取决于可分离物质的性质,如对PH和热的稳定性、是蛋白质还是非蛋白质、分子的质量和大小等等。
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热法加热法是最简单和价廉的预处理方法,即把悬浮液加热到所需温度并保温适当时间。
加热可降低液体的黏度,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的黏度成反比,可见降低液体黏度可有效提高过滤速率;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下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例如,链霉素发酵液,调酸至PH3.0后,加热至70℃,维持半小时,其黏度下降至原来的1/6,过滤速率可增大10~100倍。
使用加热法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
首先,加热的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范围内;其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使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外溢,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产物后续的分离与纯化。
因此,加热法的关键取决于产品的热稳定性。
2、调节悬浮液的PH值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因此适当调节发酵液的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此法是发酵工业中发酵液预处理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Aa、Pro等两性物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这就是等电沉淀法。
例如,在味精生产中,利用等电点(PH3.22)沉淀法提取谷氨酸;在膜过滤中,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容易与膜发生吸附,通过调整PH值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