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紫癜24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罗亚辉;廖志雄【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年(卷),期】2018(24)7【摘要】目的: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治疗过程中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2例腹型HSP患儿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28例和丙种球蛋白组24例。
甲泼尼龙组患儿采用甲泼尼龙和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
结果: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皮疹完全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甲泼尼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种球蛋白组的有效率为92.86%,高于甲泼尼龙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和6个月,甲泼尼龙组患儿的复发率均高于丙种球蛋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丙种球蛋白组(3.57%)。
结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HSP有较好的效果,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过敏性紫癜;丙种球蛋白;儿童【作者】罗亚辉;廖志雄【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湖北省汉川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相关文献】1.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J], 牛文静2.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短期疗效观察 [J], 王舒悦;夏晓红;张喜晶;孙佰珍;张春雨;于欣杨3.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42例临床疗效观察[J], 张传新4.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探讨 [J], 陈钰湘5.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尤圣杰;孙映雪;郭菲宇;陈芳;何强;李亚男;何松蔚;王昕泰;刘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 手术方法 以L4椎体滑脱为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位,以L4棘突为中心,显露L3~5棘突及椎板,确定滑脱的L 4椎体,显露椎弓根的钻空点,置入椎弓根钉后,切除L4、L5大部分椎板和增生的黄韧带,松解神经根,马尾神经与周围的粘连,剔除L4、L5椎间软骨面及椎间盘组织,通过术前X线滑脱的度数,选用适当角度的AF钉,滑脱度约大,选用AF提高度数愈大,椎弓根进钉点为横线中部,纵线在关节线之外侧。
向内倾斜约10°,深度为3cm,需一直感觉到钻头在骨中行进。
行X线电视或照片检查。
对脱位间隙的上下脊椎,每侧椎弓根拧入1枚螺钉。
将选用4枚椎弓根钉打入后,拧入相应的螺母,同时将改善椎体滑脱程度,C型臂透视下满意,最后做横突间椎骨融合,放置引流管一根,术后卧床4周。
带支具起床活动。
2 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诊,随诊时间6个月~6a。
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腰腿痛症状减轻,根据疼痛及日常功能分级[3]评定结果,优17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85%,术后滑脱率65%~100%,平均87.2%。
滑脱程度按wilts e分类[2]:Ⅰ°13例,Ⅱ°6例,Ⅲ°1例。
3 讨论自1969年Harringt on始创哈氏棒轴向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许多复位器械先后问世,如:stefee椎弓根螺钉、Dick 钉、RF系统等运用于滑脱的复位和固定[3]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如哈氏棒等固定节段长,复位效果不理想,st effee钢板、CD棒等螺钉操作困难。
而AF钉整个固定过程只要放置4枚椎弓根钉。
且腰椎管径较大,因此具有手术剥离范围小,手术时间短,操作较容易。
腰椎滑脱是否需要复位,以往存在争议,早期治疗方法限于各种因素,不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有学者认为滑脱可使局部解剖发生改变,神经根拉长,如强行复位会破坏此种已适应了的解剖关系产生新的症状。
本组采用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术中通过局部减压,包括清除增生的黄韧带,切除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松解粘连的神经根,当椎体复位后迂曲肿胀的马尾神经根不受卡压,术后未出现新的坐骨神经症状,因此滑脱的椎体复位前彻底减压,扩大侧隐窝是必要的。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7例分析【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腹性过敏性紫癜以腹痛为主,急腹症则以腹痛为突出症状,二者易混淆,造成手术失误。
但腹型过敏性紫癜又可合并肠坏死,腹穿孔等外科急腹症,此时保守治疗又会延误病情,重者危极生命,所以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十分重要。
现将我院收治疗7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0年~2006年共收治的7例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男4例,女3例。
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6岁。
腹痛出现时间:上腹1例,右下腹4例,全腹2例。
腹痛性质:隐痛4例,绞痛3例。
伴随症状:呕吐4例,腹泻2例,柏油样便1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2例,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便潜血(+++)1例,便常规白细胞少许3例。
其中2例入院前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因合并肠坏死、肠穿孔收住外科,其余5例误诊为外科急腹症,其中急性阑尾炎4例,消化道出血1例,由于双侧踝、腕关节、胸等部位出现紫红色皮疹后才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芦丁等治疗痊愈。
2 讨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腹部症状有绞痛、呕吐、血便,如不仔细鉴别易误诊为急腹症,甚至施剖腹探查手术,其腹痛、柏油样便也可以发生在紫癜前、紫癜后或同时发生。
对于以皮疹、紫癜为首发症状,或皮疹、紫癜、腹痛同时出现的病例,诊断较容易,而腹痛、柏油便出现在皮疹之前者,易误诊为急腹症。
本组1例因腹痛、呕血误诊为消化道出血,4例因右下腹痛、呕吐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应用解痉药物后症状未能缓解,而行阑尾切除术。
腹型过敏性紫癜有以下特点:①无论症状或体征,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②腹痛部位多不固定;③症状较体征明显,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较剧烈,但压痛较轻微,多无肌紧张;④有的病程长,但体征不明显,多有伴发症状,尤其是排柏油样便。
及时明确过敏性紫癜是否合并外科急腹症非常重要。
其诊断要点:①腹痛、呕吐、及血便、腹痛部位由不固定,且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特别当出现果酱样大便应考虑合并肠套叠;②腹胀,腹部体征固定,出现腹膜刺激征;③腹部触及肿物、蜡肠样、界限清、可活动的包块;④患儿一般状况突然恶化;⑤借助腹部X线及B超检查。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治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误诊5例,分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
给予h2受体阻滞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全部治愈。
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上虽常见,但由于部分患儿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易误诊、漏诊,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注意。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也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临床上约有2/3的患儿合并有腹痛、便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儿甚至可出现肠套叠、肠坏死、肠穿孔以致危及生命[1]。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75例,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
本研究对4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2例患儿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12岁27例,12~14岁15例。
本组病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为主共33例。
伴有上呼吸道感染23例,药物过敏史3例,肠道感染2例,肺炎2例,既往有花粉及高蛋白食物过敏史10例,支原体感染5例。
诊断标准:本组42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4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部位主要位于脐下或脐周部位,表现为全腹痛,疼痛性质为阵发性钝痛或绞痛,腹部查体无固定压痛,无肌紧张或反跳痛。
30例有便血,1例伴有呕血。
5例曾被误诊,1例为急性阑尾炎(因在私人医院行阑尾炎手术治疗后腹痛仍不缓解来我院就诊)。
2例在门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皮疹出现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以脐周痛为主,呈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关节肿痛,无便血、呕血症状;腹部查体墨菲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均无反跳痛。
伴发热,体温37.5~39.5℃,血常规白血病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尿常规及便常规未见异常;给予抗炎治疗腹痛症状无好转。
腹型紫癜24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转归。
结果 24例患者入院后有15例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误诊率高达62.5%。
经过解痉剂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待皮肤紫癜出现后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改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以上2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具有腹痛部位多变、腹部体征轻微的临床特点,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腹型
腹型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的一种类型,是以侵犯内脏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过敏性疾病。
以腹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腹痛剧烈,部位不定,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
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并且皮肤紫癜出现晚于腹部症状,所以误诊率极高。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腹型紫癜24例,现作一归纳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共收治腹型紫癜患者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4~70岁,平均43.6岁。
1.2 临床特点
24例患者均有腹部疼痛,腹痛部位多变而不固定。
其中上腹部疼痛11例,脐周疼痛6例,全腹疼痛5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例。
疼痛性质多为绞痛(20例),其他4例表现为胀痛或隐痛。
对以上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无固定压痛点15例,上腹部压痛6例,右下腹压痛,脐周压痛及腹肌紧张各1例。
该组24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l9例 (79.2%);呕血,便血8例(33.3%);反酸,嗳气5例(20.8%);腹泻2例(8.3%);发热及关节肿痛各1例(4.2%)。
所有病例分别于腹痛后 2~7 d双下肢出现对称的皮肤紫癜(淤斑)。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粪潜血均阳性,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12例,尿常规及肝、肾功检查均正常,出凝血时间正常,胸腹透均正常,腹部B超正常,胃镜下发现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8例,胃小弯粘膜出血斑3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多发小溃疡3例。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本组24例患者初诊为腹型紫癜者仅9例(37.5%),误诊为急性胃炎者8例,误诊为胃溃疡3例,误诊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1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3例。
误诊率高达62.5%。
误诊时间为1~9 d。
2.2 治疗与转归
患者入院后按照消化系统疾病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解痉剂等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待皮肤紫癜出现后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立即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相关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消失,大便隐血全部转阴而痊愈出院。
24例患者住院天数18~46 d,
平均23.4 d。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甚至坏死性小动脉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高,致皮下组织、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水肿[1,2]。
可由感染、药物、食物等诱发,特别是一些含特殊蛋白质的食物,如海鲜类食品。
病理可见血管壁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重者有坏死性小动脉炎、出血及水肿[3]。
血管炎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时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
胃肠道的病理改变:黏膜散在大小不等的猩红热样的出血点,重者可见散在的鲜红或暗红的淤斑及黏膜下血肿,黏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黏膜较脆,触之易出血,病变间黏膜正常。
胃、小肠和结肠均可受累,但以十二指肠降段、球部、回肠末段、回盲部和升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最严重,食管黏膜很少受累。
由于腹型紫癜患者临床表现出的恶心、呕吐、便血、绞痛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并且皮肤紫癜出现晚于腹部症状,所以极易误诊[4]。
本组病人误诊的主要原因为:①医生对腹型紫癜的症状特点认识不足。
②询问病史不仔细,未仔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服用某些药物,是否进食海鲜等食物等。
为降低该病的误诊率,早期做出诊断,改善疾病预后,我们建议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之前一定要提高警惕,应想到过敏性紫癜,仔细研究病情,做相关查体。
以几点有助于诊断:①过敏性紫癜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常有过敏史。
②过敏性紫癜腹痛
虽可有局部压痛,但大部分无肌紧张。
③过敏性紫癜多伴有腹泻,腹痛前 1 至7 d多有皮疹史。
④过敏性紫癜多体温正常或体温轻度增高。
⑤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大便潜血多阳性。
⑥详细观察内科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警惕腹痛程度及性质的突然变化并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如发现细小的皮肤紫癜则具有确诊的意义。
腹型过敏性紫癜单纯使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解痉剂,治疗效果不佳。
如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必须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止血,缓解腹痛,预防穿孔。
而一般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腹痛的消化系疾病 (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胰腺炎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则属禁忌。
由于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不同,因此明确诊断十分必要,可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崇美,孙艳. 腹型过敏性紫癜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 25(11):1031-1032.
[2]王晓东,王孟春,孙思予,等.过敏性紫癜的胃镜表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634-635.
[3]任万英,李华,赵丽婷.过敏性紫癜在内镜下的胃肠黏膜改变[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4):250-251.
[4]姜凤元. 腹型紫癜 24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2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