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5
通信原理⼤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基于A律⼗三折和u律⼗五折的PCM编解码设计要求:1、掌握Matlab的使⽤,掌握Simulink中建⽴通信模型的⽅法。
2、了解PCM编码的原理及在Simulink中的具体实现模块。
3、掌握如何观察⽰波器,来分析仿真模型的误差实验内容:1、设计⼀个A律13折线近似的PCM编解码器模型,能够对取值在[-1;1] 内的归⼀化信号样值进⾏编码。
建⽴PCM串⾏传输模型,并在传输信道中加⼊指定错误概率的随机误码。
在解码端信道输出的码流经过串并转换后送⼊PCM解码,之后输出解码结果并显⽰波形。
仿真采样率必须是仿真模型中最⾼信号速率的整数倍,这⾥模型中信道传输速率最⾼,为64kbps,故设置仿真步进为1/64000 秒。
信道错误⽐特率设为0.01,以观察信道误码对PCM传输的影响。
仿真结果波形如图所⽰,传输信号为幅度是1,频率是200Hz正弦波,解码输出存在延迟。
2、设信道是⽆噪的。
压缩扩张⽅式为u 律的,参数u=255 。
试研究输⼊信号电平与PCM量化信噪⽐之间的关系。
以正弦波作为测试信号。
PCM解码输出信号与原信号相减得出量化噪声信号,采⽤⽅差统计模块统计输出量化噪声以及原信号的功率,计算出信噪⽐。
其中参数mu设置为255。
实验结果:1、PCM编解码的原理将模拟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变换成为代码称为脉冲编码调制(PCM)2、A律编码⽅式的原理⾮均匀量化等价为对输⼊信号进⾏动态范围压缩后再进⾏均匀量化。
PCM编码模块:PCM解码模块:仿真模型:主要参数设置:“Saturation”作为限幅器,将输⼊信号幅度值限制在PCM编码的定义范围内[-1,1];“Relay”模块的门限设置为0;零阶保持器采样时间间隔为1秒,量化器模块“Quantizer”的量化间隔为1。
可见,发送信号为常数18.6时,零阶保持器每隔1秒钟采样⼀次,量化器将采样输出结果进⾏四舍五⼊量化,得到整数值19,“Integer to Bit Converter”模块的转换⽐特数设置为8,进⾏8⽐特转换。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估和讨论。
二、背景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以通信原理为基础,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通信系统,提高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频分复用(FDM)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和掌握FDM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传输信道和接收端;3. 评估和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四、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1. 确定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参数,包括信号频率范围、带宽要求等;2. 设计发送端,包括信号源、调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等模块;3. 设计传输信道,模拟真实通信环境,包括添加噪声、信道衰减等;4. 设计接收端,包括解调器、滤波器和信号恢复等模块;5. 实现通信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测试;6. 评估和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五、结果经过设计和实现,我们成功完成了一个基于FDM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结果:1. 发送端:我们设计了一个信号源,产生多个频率不同的信号,并通过调制器将这些信号转换为调制信号。
最后,我们使用功率放大器将调制信号放大到适当的功率水平。
2. 传输信道:我们模拟了真实的传输信道,并添加了噪声和信道衰减。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通信系统在实际环境下的性能。
3. 接收端:我们设计了一个解调器,通过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信号。
然后,我们使用滤波器去除噪声,并对信号进行恢复和解码。
4. 性能评估:我们评估了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误码率、信噪比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六、讨论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对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长沙理工大学《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学院业通信工程班级号学生姓名课程成绩2016年1月1日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评价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定意见课程设计任务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基于MATLAB/simulink的汉明码编码技术仿真与性能分析学生姓名:孙琦指导老师:胡双红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仿真通信系统中基带传输信道纠错编码技术中的汉明码编码技术。
利用MATLAB中SIMULINK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库进行汉明码的仿真,并调用通信系统功能函数进行编程,绘制时域波形,频谱及误码率。
产生一段随机的二进制非归零码的基带信号,对其进行汉明码编码后再送入二进制对称信道传输,在接收端对其进行汉明解码以恢复原信号,观察还原是否成功,改变二进制对称信道的差错率,计算传输前后的误码率,绘制信道差错率-误码率曲线,并与理论曲线比较进行说明。
在此基础上,对汉明码的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本次课程设计的成果。
关键词通信原理;汉明码;SIMULINK1引言MATLAB: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 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 两大部分。
MATLAB通信系统功能函数库由七十多个函数组成,每个函数有多种选择参数、函数功能覆盖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各个方面。
这些函数包括:信号源产生函数、信源编码/解码函数、纠错控制编码/解码函数、调制/解调函数(基带和通带)、滤波器函数、传输信道模型函数(基带和通带)、TDMA、FDMA、CDMA函数、同步函数、工具函数等。
以纠错控制编解码函数为例:函数库提供了线性分组码、汉明码、循环码、BCH码、里德一索洛蒙码(REED—SOLOMON)、卷积码等6种纠错控制编码,每种编码又有编码、解码、矢量输入输出、序列输入输出等四种形式的函数表达。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信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中信道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性;2. 使学生了解信道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3. 引导学生掌握信道容量、信道带宽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知识分析实际信道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信道编码、解码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对信道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观;3.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通信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3. 强调课程目标的可衡量性,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信道概念及分类:介绍信道的定义、分类(如有线信道、无线信道、模拟信道、数字信道等)及特性;2. 信道编码与解码:讲解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如卷积编码、汉明编码等,以及解码方法;3. 信道参数计算:阐述信道容量、信道带宽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4. 信道模型:介绍常见的信道模型,如AWGN信道、多径信道等;5. 信道仿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信道仿真,分析不同信道特性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6. 实践环节:设计简单信道编码方案,进行编码、解码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优化方案。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信道概念及分类,信道特性;2. 第2周:信道编码与解码原理;3. 第3周:信道参数计算方法;4. 第4周:信道模型及仿真;5. 第5周: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和优化信道编码方案。
目录1.引言 (1)1.1 设计目的 (1)1.2 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要求 (1)2.中波调幅幅广播系统的模型及仿真环境 (1)2.1.MATLAB及Simulink建模环境简介 (1)2.2调幅广播系统介绍 (2)2.3 中波调幅广播传输系统模型参数指标 (2)3. 中波调幅广播传输系统的建立与仿真 (3)3.1仿真参数设计 (3)3.2系统中仿真模块参数的设置 (4)3.3 Scope 端的最终波形图及其比较级 (5)4 总结与体会 (11)参考文献 (12)1.引言1.1 设计目的1.学习使用计算机建立通信系统仿真模型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学会利用仿真的手段对于实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算法进行实际验证;2.学习现有流行通信系统仿真软件simulink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使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系统出现的问题;3. 通过系统仿真加深对通信课程理论的理解;4. 用simulink 完成调幅广播系统的仿真。
1.2 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要求用MATLAB及simulink进行仿真设计一个中波调幅广播传输系统,其参数要求有:1)基带信号:音频,最大幅度1;频率:100~6000Hz可调2)载波:幅度一定,正弦波,550~1605KHz可调;3)接收机带宽:12KHz,中心频率1000Hz;在对中波调幅广播传输系统的设计中,其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设计噪声模块,噪声可调;2)计算系统工作参数,设置仿真参数;3)建立仿真模型,观测发送条幅信号以及接收机输出;分析结果;4)改变噪声,分析噪声对输出的影响。
2.中波调幅幅广播系统的模型及仿真环境2.1.MATLAB及Simulink建模环境简介MATLAB 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
Simulink是MATLAB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吕义斌专业班级:电信1102班指导教师:吴巍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M通信系统设计初始条件:具备通信课程的理论知识;具备模拟与数字电路基本电路的设计能力;掌握通信电路的设计知识,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调试方法;自选相关电子器件;可以使用实验室仪器调试。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M码速率128KB,有线通信,语音信号无明显失真;2、对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与模块进行设计,包括△M编译码电路,同步脉冲序列,低通滤波器等;3、对△M斜线、临界过载等进行误差分析,设计相应电路以检测上述现象;4、进行系统仿真,调试并完成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书。
时间安排:二十二周一周,其中3天硬件设计,2天硬件调试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2)1.增量调制原理 (3)2.增量调制的过载特性与编码的动态范围 (5)2.1 增量调制系统的量化误差 (5)2.2 过载特性 (6)2.3 动态范围 (7)3.增量调制的抗噪性能 (8)3.1 量化信噪比 (8)3.2 误码信噪比 (9)4. 增量调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分析 (10)4.1 加法器电路与限幅放大电路 (10)4.2 极性变换电路、积分器和射随器电路 (11)4.3 抽样脉冲发生器电路与定时判决器 (12)4.4 低通滤波器 (12)4.5 总体电路设计 (13)5.电路仿真及信号波形测量 (14)6. 实物制作 (16)7. 课程设计实践心得体会 (17)附录1 (18)附录2 (19)参考文献 (20)摘要增量调制简称,它是继PCM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
最早是由法国工程师De Loraine于1946年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简化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方法。
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军事和工业部门的专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如此,近年来在高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已被用作A/D转换器。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噪声等;2. 使学生掌握调制解调技术、信号采样与恢复、信道编码与解码等基本通信技术;3.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通信系统的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方案等;3. 提高学生运用通信原理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通信相关领域的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以实际通信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信道、噪声;2. 信号分析与处理:傅里叶变换、信号采样与恢复;3. 调制解调技术:模拟调制、数字调制、解调技术;4. 信道编码与解码:汉明码、卷积码、Turbo码;5. 通信系统实例分析:电话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6. 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G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通信原理基本概念;第二周:信号分析与处理;第三周:调制解调技术;第四周:信道编码与解码;第五周:通信系统实例分析;第六周: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本章节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SK)第一篇: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FSK)2FSK系统的调制与解调(一)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应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
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4.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二)设计要求与内容:1).设计内容:完成2FSK系统,调制方法为开关法,解调法为相干解调。
2).设计要求:(1)设计2FSK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图。
(2)根据通信原理,设计出各个模块的参数(包括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基带信号、载波信号、高斯白噪声等)。
(3)观察仿真结果并进行波形分析(中间波形变化、眼图)。
(4)分析计算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
(三)设计步骤1).2FSK系统原理图:2).各个模块具体参数:(1).正弦波发生器1:(2).正弦波发生器2:(3).高斯白噪声:(5)带通通滤波器2:4).带通通滤波器1:6).低通通滤波器1:(((7)带通滤波器2:(8).判决器:3).仿真结果及波形分析:(1)基带信号:(2)调制信号1:(3)调制信号2:(4)调制后信号:(5)加了噪声的信号:(6)经过带通滤波器1后:(7)经过带通滤波器2后:(8)经过低通滤波器1后:(9)经过低通滤波器2后:(10)解调后的信号:(11)经判决器解调后的信号:(12)眼图:(四)分析误码率:1r Pe=erfc()22r =A2σ22由A=1σ=0.05⇒ r =10 2pe=8.50036660252034*10-4(五)设计心得体会:从设计中检验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底有多少,巩固已经学会的,不断学习我们所遗漏的新知识,把这门课学的扎实。
第二篇: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的2FSK仿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二〇一五年一月基于MATLAB的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与仿真——码型变换摘要HDB3码编码规则首先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然后检查AMI码中的连0情况,当无4个或4个以上的连0串时,则保持AMI的形式不变;若出现4个或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1后的第4个0变为与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用V表示(+1记为+V,-1记为-V);最后检查相邻V符号间的非0符号的个数是否为偶数,若为偶数,则再将当前的V符号的前一非0符号后的第1个0变为+B或-B符号,且B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极性相反,并使后面的非0符号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关键词: HDB3码 MATLAB编码原则 V码 B码目一、背景知识二、MATLAB仿真软件介绍三、仿真的系统的模型框图四、使用MATLAB编程(m文件)完成系统的仿真五、仿真结果六、结果分析七、心得、参考文献录正文部分一、背景知识在实际的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代码电气波形都可以信道中传输。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步骤:(详细记录你的实验过程)例如:(1)安装MATLAB6.5软件;(2)学习简单编程,画图plot(x,y)函数等(3)进行抽样定理验证:首先确定余弦波形,设置其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然后画出该波形;进一步,设置采样频率?。
画出抽样后序列;再改变余弦波形的参数和抽样频率的值,改为。
,当抽样频率?>=余弦波形频率2倍时,怎么样?否则的话,怎么样。
具体程序及图形见附录1(或者直接放在这里,写如下。
)(4)通过DSP软件验证抽样定理该软件主要有什么功能,首先点“抽样”,选取各种参数:a, 矩形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B,余弦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然后点击“示例”中的。
具体参数,图形。
4、思考题5、实验心得6、附录1有附录1的话有这项,否则无。
第二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必做题目1.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 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3-6-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1.3 实验作业1)根据信道参数,计算信道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fm=200;t=[0 4e-06 8e-06 1.2e-05];p=[10^0 10^-0.3 10^-0.6 10^-0.9];t2=t.^2;E1=sum(p.*t2)/sum(p);E2=sum(p.*t)/sum(p);rms=sq rt(E1-E2.^2);B=1/(2*pi*rms)T=1/fm2)设置较长的仿真时间(例如10秒),运行链路,在运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瑞利信道输出的信道特征图(观察Impulse Response(IR)、Frequency Response(FR)、IR Waterfall、Doppler Spectrum、Scattering Function)。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MATLAB 的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的设计与仿真班级:通信工程1411姓名:杨仕浩(2014111347)解博文(2014111321)介子豪(2014111322)指导老师:罗倩倩成绩:日期:2016 年12 月21 日基于MATLAB的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的设计与仿真摘要:正交幅度调制技术(QAM)是一种功率和带宽相对高效的信道调制技术,因此在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中得到了较多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运用MATLAB软件对M =16 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从理论上验证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系统工作原理,为实际应用和科学合理地设计正交幅度调制系统,提供了便捷、高效、直观的重要方法。
实验及仿真的结果证明,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解调易于实现,且性能良好,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正交幅度调制系统;MATLAB;仿真目录1引言 (1)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1.3仿真平台Matlab (1)2 QAM系统的介绍 (2)2.1正交幅度调制技术 (2)2.2QAM调制解调原理 (5)2.3QAM的误码率性能 (7)3 多进制正交幅度(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原理框图 (9)4 基于MATLAB的多进制正交幅度(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设计与仿真 (10)4.1系统设计 (10)4.2随机信号的生成 (10)4.3星座图映射 (11)4.4波形成形(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 (13)4.5调制 (14)4.6加入高斯白噪声之后解调 (1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20)6 总结与体会 (23)6.1总结 (23)6.2心得体会 (24)【参考文献】 (25)附录 (26)1引言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程序编写。
实现模拟基带信号经QAM调制与相干解调的传输过程,通过分析比较调制解调输出波形以及功率谱特征,理解QAM调制解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