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2内能》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11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
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
.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引
观看、思考、感受。
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新
理解
[观察一下]“分子”
有相似
注意两个问题。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
行评价,发出质疑。
②演示实验B
方法的本质。
B要让学生看,
充当了教
动。
低”)。
当瓶塞跳起来时,
.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2、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3、知道人类改变和利用内能的两种方式;过程与方法1、类比已经认识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
2、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3、通过实例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都是做功或热传递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内能及内能的改变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难点:热量概念教学方法:类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并思考: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学生活动:看书、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二、进行新课1、内能的概念(类比)学生活动:看书、自学、思考(1)分子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分子不停的运动也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2)分子势能:拉长的弹簧、压缩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分子之间也有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总结引入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思考:在内能概念建立过程中,你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将已知事物跟未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相同或相似,推知未知事物也可能有某种属性。
这是科学认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叫类比法。
(3)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内能学生活动:看书、思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4)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看书、思考内能和物体的温度有关:分子动能内能的大小还和物体质量有关。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学生活动一:看书,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内能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吗?如何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1)热传递学生活动二;学生举例太阳下晒泡在热水里用温度更高的物体使铁丝温度身高热传递火上烤热量:(这是难点)2)做功演示一压缩空气做功实验,分析实验实验现象:棉花燃烧起来(因为实验危险,所以提前录制)原因: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演示实验二(因为实验危险,所以提前录制)组装好装置,用气筒往里打气,观察橡胶塞被推出时的现象,原因:当瓶塞挑起时,可以看到水蒸气液化成了可以看到的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成了可以看到的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课标依据: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从能的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组成。
2.本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
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
教材应用学生已有的机械能知识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水平。
3.教科书从炙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仍有一定的难度,内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生活经验与简单实验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通过生活经验与简单实验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评价任务1.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正确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生活实例中内能改变的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叫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单位是什么?导入新课: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二、新课学习(一)内能1.定义学生活动1:(1)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第1段。
(2)演示:两同学用力拉、压弹簧。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
通过以上活动为内能定义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第7页第2段,学习内能的定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2内能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2节“内能”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详细描述。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内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计算方法。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瓶、水、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计算方法。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内能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内能与热量、温度关系的讲解,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克服摩【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1. 内能的概念(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3)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2.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结论: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则相反。
(2)做功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做的较好1、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比较热传递和做功的有何异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作铺垫。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由“给学生一根粗铁丝,两人一组,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内能》教学设计
【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
以我国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
温度的关系。
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
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图16.2-1、16.2-2的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
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再通过压缩空气点火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加深对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理解。
阅读“STS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
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CAI课件、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图钉、砂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播放嫦娥一号观察,欣赏,利用学生的感
奔月视频动画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嫦娥一号发射、
进入月球轨道后三引入新课
次制动,依靠什么能
量做动力呢?
关于内能,大家探究新知想知道哪些知识,请思考,交流官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迅速进入课
题思考,同时也让
学生为祖国成就而
自豪。
引出内能的课学生思考讨论
题
提出自己的想形成学习的动法机
提出来。
提问:什么是动
为内能概念建新知铺垫能?什么是势能?回忆并回答
构埋下伏笔。
什么是机械能?
出示一组图片,
引出“分子动能”、
学生讨论并交
新知建构“分子势能”。
引导知识迁移
流
学生讨论形成内能
概念。
提出问题:内能机械能与整个进一步理解内和机械能有什么区物体的机械运动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
别?内能的大小与况有关,内能与物形式的能。
分析比较
哪些因素有关?是体内部分子的热运
什么关系?动和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有关。
改变物体的温根据生活经培养学生主动
度可以改变物体的验,提出猜想猜想假设内能。
那么改变物体
内能有哪些方法
呢?学习的习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出示研究项目]
1.如何使手的
内能增大?
2.如何使一根实验探究铁丝烫手?
3.如何点燃火
柴头?小组做实验后互相通过小组实交流验,讨论,循序渐
进,
由浅入深,让
学生体验和理解,
突破难点。
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语
言表达能力。
4.如何使一块
冰熔化?
以上改变内能讨论、归纳、通过教师的讲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交流,相互补充解和学生讨论,观归纳总结
几种?察来共同学习重点
内容。
热传递发生的“热量不能含,
知道什么是热
条件是什么?什么温度不能传”。
传递,分析内能的
知识深化是热量?发生热传
变化,了解什么是
递的两个物体的内
热量。
能是如何变化的?
实验时厚玻璃 1.研究对象是引出一个实验筒内先不放易燃物,什么?(空气而不设计的问题情境:
压缩筒内空气。
要求是棉花)学生仔细观察空气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
的内能有无增加。
学 2.为什么放入这样的思路展开过
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棉花?(转换法显程组织实验教学,演示1:压
气内能增加与否怎示空气温度升高)由于实验是学生主缩空气引
能看得见?动参与设计的,设火仪实验
3.实验说明了计目的明确,实验
然后再放入易什么?(对物体做后学生无论是对实燃物演示。
功,会使物体的内验所揭示的结论还
能增大)是实验的设计思想
均留下了深刻的认
识和理解。
用饮料瓶自制的热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通过观
功互换器实验(更安有哪些?全,现象更明显)察,描述观察结果的能力。
知道两种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瓶塞跳起说明改变物体内能的实
了什么?出现水雾质。
突出重点。
是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水雾起了什么
作用?
内能与人类生学生解释现象举生活实例,活的关系树立节能、环保意
识。
激发学生的学
联系实际
习兴趣,使教学内
容更丰富,拓宽学
生的知识面。
通过这堂课的思考、互相交养成对学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流,谈收获、体会反思意识。
梳理知自我总结
获?
自我评价
巩固提高出示等。
识,把学到的知识
纳入到自己以有的
知识体系中,进一
步实现知识建构。
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兴趣
请学生上网站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对环境温布置作业
查一查:什么是温室生活中的实际问度的了解,养成爱
效应?相互交流,发题。
护环境的意识,培延伸兴趣
表自己的见解;养学生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11。